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通人的精神重塑和全面发展追求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振新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南通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现实发展状况值得反思。南通人的精神重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进公民人格追求的共识。南通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更新观念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坚持“富民为先 ,创新为要 ,诚信为本 ,团结为重”的“四为精... 南通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和现实发展状况值得反思。南通人的精神重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进公民人格追求的共识。南通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更新观念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坚持“富民为先 ,创新为要 ,诚信为本 ,团结为重”的“四为精神” ,优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通人 精神重塑 全面发展 “四有精神”
下载PDF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述评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丹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9-96,共8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从旧时代过来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都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且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放在首位,认为这“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从旧时代过来的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都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且将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放在首位,认为这“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1年秋至1952年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迅速从北京、天津20余所高校推广到全国高校和中小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身份、仪式与政治:1956年后中共对资本家的思想改造 被引量:9
3
作者 冯筱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8,151-152,共7页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他们继续戴着"资本家"的帽子,被迫接受持续的思想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资本家身份成为一种政治运用的工具,通过身份定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他们继续戴着"资本家"的帽子,被迫接受持续的思想改造。在这个改造过程中,资本家身份成为一种政治运用的工具,通过身份定义与再定义,那些被改造对象陷于不安全的状态,改造也有了持续的合法性。为完成改造任务,工商界人士被卷入频繁的政治学习运动中,但学习多表现为一种仪式化过程,政治表态比内心认同更受当局重视,强制合法性认同也藉以建立。这种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不但反映出政策的内在矛盾,亦与后来时势的动荡变化紧密相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改造 社会主义 身份 仪式 政治文化
下载PDF
解放初期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学习活动——以江苏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清宁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4,共9页
1949-1952年是新中国政权巩固及国家重建的三年,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社会、初步接受改造的三年。思想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的基本形式,它通常表现为日常的政治时事学习与假期的集训与轮训,学习的主要内容以提高政治... 1949-1952年是新中国政权巩固及国家重建的三年,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社会、初步接受改造的三年。思想学习是中小学教师思想改造的基本形式,它通常表现为日常的政治时事学习与假期的集训与轮训,学习的主要内容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为主。从此,思想学习逐渐融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小学教师在思想意识领域开始了进入新社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思想学习 思想改造
原文传递
土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丁玲及《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新勇 黄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3,80,共6页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 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第一时间的形象重塑——对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几篇纪念文章的重读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奇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6-71,共6页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此时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时间,新政权的文化整合已经开始,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正在建构,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即将全面进行。主流媒体刊登的纪念文章,连接了时代的要求,以热情赞颂人民革命、全...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此时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时间,新政权的文化整合已经开始,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正在建构,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即将全面进行。主流媒体刊登的纪念文章,连接了时代的要求,以热情赞颂人民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思想改造的时代精神,重塑了鲁迅形象,影响巨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家意识形态 思想改造 形象重塑
下载PDF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与乡村群众的思想改造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桂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9-133,共15页
1943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上遇到了多重困境,生产、军事、党政、文教多个方面的工作因为乡村群众思想上的保守与落后而进展缓慢或停滞,“群众脑子里的敌人”严重威胁到中共在边区的发展与生存。为了走出这一困... 1943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上遇到了多重困境,生产、军事、党政、文教多个方面的工作因为乡村群众思想上的保守与落后而进展缓慢或停滞,“群众脑子里的敌人”严重威胁到中共在边区的发展与生存。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共产党人将具有本土化、广场性和互动性的传统秧歌改造成为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秧歌,由于这一新的宣传形式喜闻乐见,使得乡村群众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完成了思想改造,不仅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工作,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陕甘宁边区 新秧歌 政治教育 乡村社会治理 思想改造
下载PDF
习近平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思想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光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在多个场合就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在教育目标、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强国、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在多个场合就教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在教育目标、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强国、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 思想改造
下载PDF
论国民性改造的文化回归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传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5-50,51,共6页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性改造的思潮和实践,出现了三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国民性改造产生了一个悖论现象,即在卸载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导致了向中国文化传统的隐性回归和显性回归。这种"返本开新"式的国民性改造,是民心所向...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性改造的思潮和实践,出现了三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国民性改造产生了一个悖论现象,即在卸载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时,导致了向中国文化传统的隐性回归和显性回归。这种"返本开新"式的国民性改造,是民心所向、社会所需,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性 文化基因 思想改造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有情”与“事功”的间离——1950年代沈从文的自我改造及其困境 被引量:1
10
作者 章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6-213,220,共9页
长期以来,沈从文都因重"有情"而轻"事功"的独特思想立场,被学界广泛视为"纯文学作家"。但少有人注意到,1949年后,他曾试图通过将"有情"和"事功"结合起来的方法,积极向主流话语靠拢... 长期以来,沈从文都因重"有情"而轻"事功"的独特思想立场,被学界广泛视为"纯文学作家"。但少有人注意到,1949年后,他曾试图通过将"有情"和"事功"结合起来的方法,积极向主流话语靠拢。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作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因,同时指出他对新文艺思想所存在的误读,以及这种误读对其之后"边缘化"历史处境的决定性影响。这不仅关系到对沈从文思想发展脉络的重新梳理,也关系到对1950年代主流话语与知识分子互动过程的客观还原和理性反思,因此值得展开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思想 “有情” “事功” 自我改造
下载PDF
论沈从文土改书写中的“动”与“静”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太云 阳惠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内江土改是沈从文的疗伤之旅,也是他的思想改造之旅。由此写作的川行土改书简是他个体生命的证词,是他文学生命的又一次律动与勃发,亦是他思想认识变动全过程的记载与见证。沈从文的土改书写有“动”有“静”,沈从文有“变”与“不变”... 内江土改是沈从文的疗伤之旅,也是他的思想改造之旅。由此写作的川行土改书简是他个体生命的证词,是他文学生命的又一次律动与勃发,亦是他思想认识变动全过程的记载与见证。沈从文的土改书写有“动”有“静”,沈从文有“变”与“不变”,体现了个人思想的多方性与深邃性。但土改之行带来的生命感动与思想教育,使他认识到知识分子的缺陷和“群”的“伟力”。正是这点认识或改变,有效缓解了精神危机,使他重获生存的信心,走上后期的“文物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书写 思想改造 “动”和“静” “变”与“不变”
下载PDF
张贤亮小说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12
作者 张婧婧 《嘉应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69-77,共9页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贤亮小说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探索与启示
13
作者 张子恒 文法权 《理论观察》 2022年第2期33-36,共4页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去革命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着手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工作。当前,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要性,科学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基本途径...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去革命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着手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工作。当前,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要性,科学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基本途径,深刻总结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现实启示,对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知识分子 思想改造
下载PDF
皈依的悖论:1949-1951年间的政治运动与中国电影
14
作者 陈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2期132-138,162,共7页
1949-1951年间的中国电影具有政治标本和文化标本的双重价值和含义,无论是国营厂还是私营厂出品的影片,都打上了某种特定时期的烙印,一种不仅是新旧文化、更是新旧政权更替的烙印。这主要体现在"反特"题材影片和"思想改... 1949-1951年间的中国电影具有政治标本和文化标本的双重价值和含义,无论是国营厂还是私营厂出品的影片,都打上了某种特定时期的烙印,一种不仅是新旧文化、更是新旧政权更替的烙印。这主要体现在"反特"题材影片和"思想改造"题材的两类影片中。这两类题材在建国初的大量出现和同时期的两大政治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既受其影响,也直接推动了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其间所反映出的艺术创作者的复杂心态颇值得玩味,而影片日后的命运更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51 新中国电影 “反特片” “镇反运动” “思想改造”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学案再评价
15
作者 李圣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4,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在当下学术史评价中仍问题重重。“思想改造—双百方针”形成的话语夹缝,使得美学问题讨论不仅与此前系列文艺批判运动截然不同,而且在政策制度保障下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论辩空间,进而在对革命话语的弹性... 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在当下学术史评价中仍问题重重。“思想改造—双百方针”形成的话语夹缝,使得美学问题讨论不仅与此前系列文艺批判运动截然不同,而且在政策制度保障下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论辩空间,进而在对革命话语的弹性突破中形成了符合自身逻辑的美学话语。除推动美学知识普及和美学人才培养外,“美学大讨论”还奠定了中国美学学科范式的雏形,实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科化和体系化,并催生出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并影响至今。同时,受意识形态的干预及苏联美学话语的前置影响,“美学大讨论”又将马克思主义美学丰富多元的方法论窄化为单一的认识论和反映论,还在“主客二分”的古典本质主义思维模式中兜圈打转,既脱离了国际美学的发展潮流,又与中国古典美学相脱节。“知识话语”求真理想与“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要求的矛盾冲突,是理解这桩美学史案在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功过是非的关键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思想改造—双百方针” 学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