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210
1
作者 高永久 朱军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5,共10页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民族整合 公民身份
原文传递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被引量:115
2
作者 周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1-17,共7页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 被引量:95
3
作者 朱碧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6-32,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宁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存在历史记忆淡化、民族博弈加剧、精神家园失落、社会排斥凸显等诸多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纵深推进,需要我们不断推进民族事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宁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存在历史记忆淡化、民族博弈加剧、精神家园失落、社会排斥凸显等诸多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纵深推进,需要我们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深各民族的相互依存,促进各民族的社会融和,更进一步巩固各民族维系在统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的历史—命运纽带、政治—法律纽带、精神—文化纽带、经济—利益纽带、社会—情感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认同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民族互嵌
下载PDF
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被引量:67
4
作者 韩晓峰 郭金山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4年第2期7-11,共5页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identity;(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 社会同一性 个人同一性
下载PDF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75
5
作者 陈茂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7,282-283,共12页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一体化
下载PDF
认同概念的多学科释义与科际整合 被引量:47
6
作者 白苏婷 秦龙 杨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90,共11页
认同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概念,它的丰富复杂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其所做的分散研究和多学科释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认同进行的多学科释义,可以称之为认同概念的拆分。拆分作为认同概念研究的必要步骤,实现了认同概念的... 认同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概念,它的丰富复杂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对其所做的分散研究和多学科释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认同进行的多学科释义,可以称之为认同概念的拆分。拆分作为认同概念研究的必要步骤,实现了认同概念的具体化、专业化。然而拆分的同时也破坏了认同概念的整体性,消解了理解认同概念所需要的统一。所以,拆分之后还需要整合。整合是对认同概念的科际整合,是将不同学科对认同的定义进行有机地综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认同概念。整合的意义在于打通概念之间的分隔、使认同概念既保持必要的理论张力,同时又归于整体的研究思维,故整合对于认同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拆分与整合都是认同概念研究的必经步骤,先拆分后整合、经由拆分的具体而后实现整合的整体,是认同概念研究的一个完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拆分 整合
下载PDF
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6
7
作者 褚荣伟 熊易寒 邹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48,共24页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 本文首次从国际移民的涵化理论视角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方式及决定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上海市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作为国家内部城乡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认同存在以户籍为基础的制度性约束和以资源匮乏为特征的能动性限制。农民工社会认同主要受文化态度、社会交往、经济成功和社会环境四类变量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体人口统计特征也会影响城市认同的意愿。当地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当地人交朋友的意愿(而非与外省市的农民工交朋友)、类似群体的收入地位水平、感知到的社会歧视程度和参与保险的程度都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要有助于农民工的心理层面的社会认同的转变,尤其是从"外地人"向"本地人"的认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认同 涵化 身份 社会融合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41
8
作者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9,共10页
采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专题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对城市和家乡的身份认同情况,结合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等计量分析,探讨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模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 采用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专题数据,基于流动人口对城市和家乡的身份认同情况,结合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等计量分析,探讨了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模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分为融合型、同化型、分离型和边缘型,总体上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城市身份认同较低;②除了个人因素以外,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还受到城市和家乡的双重影响,例如城市住房、社区类型、城市歧视感知、城市行为观念适应、乡愁情感以及家乡土地等因素;③存在从分离型到融合型、再到同化型的衍化路径,但部分流动人口会从分离型转化为边缘型;④同化型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高于其他类型流动人口。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设计中,需从城乡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并积极推进其实现身份认同上的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市民化 身份认同 社会融合 乡愁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 被引量:34
9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北京市、山东省的1307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对其认同整合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认同整合水平良好;(2)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会对其认同整合产生消极影响,歧视知觉越高,认同整合水平越低;歧视知觉也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产生显著的影响;(3)社会支持不仅在歧视知觉对认同整合的关系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还又在应对方式和认同整合之中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去俄罗斯化、在地化与国际化:后苏联时期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生成和巩固路径解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杨成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3-159,共67页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国家身份 去俄罗斯化 在地化 国际化 一体化
原文传递
新生代农民工缘何进行地位消费?——基于城市认同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金晓彤 韩成 聂盼盼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30,共13页
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和农村双重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消费形式上呈现出与自我身份"不匹配"的现象,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城市群体的消费趋势,以期通过地位消费获取市民的认同,融入城市群体。本文以城市融入意愿为中介变量,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和农村双重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消费形式上呈现出与自我身份"不匹配"的现象,他们更倾向于关注城市群体的消费趋势,以期通过地位消费获取市民的认同,融入城市群体。本文以城市融入意愿为中介变量,社会比较信息关注度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与地位消费意愿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城市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融入意愿在城市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地位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社会比较信息关注度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与地位消费意愿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地位消费 城市认同 城市融入 社会比较信息关注度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锋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90,共9页
农村协商治理是一种基于过程、程序、合作、参与、认同为特征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具有农民利益的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的多维功能。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治理面临协商治理理念偏差,协商治理的主体结构不优、能力不强,协... 农村协商治理是一种基于过程、程序、合作、参与、认同为特征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具有农民利益的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和认同性整合的多维功能。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治理面临协商治理理念偏差,协商治理的主体结构不优、能力不强,协商治理的内容结构性失衡,协商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协商治理与乡村治理制度的融合、衔接、联动不够等问题,要系统建构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党建引领机制、多元参与机制、规范化保障机制、法治化支撑机制、衔接联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区 协商治理 制度性整合 功能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
原文传递
社会记忆与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整合——以江苏省Y市B社区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赵呈晨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6,共11页
农村集中居住是推动农民居住现代化的一种安置政策,这一政策实行城市管理模式,对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Y市B社区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社会记忆在农村集中居住社区中的整合作用。研究发现:集... 农村集中居住是推动农民居住现代化的一种安置政策,这一政策实行城市管理模式,对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Y市B社区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社会记忆在农村集中居住社区中的整合作用。研究发现:集中居住社区实现了制度性整合,看似秩序井然,但整体上缺乏认同性整合,而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或许能够成为重新建立社区认同的一种方式;日常交往与人情往来促进社区居民形成认同资本,从而使社会记忆得到重构;重构的社会记忆在互动和变迁中使集中居住社区形成新的秩序,同时通过社区中介营造社区氛围,最终促进社区认同性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集中居住 社会记忆 制度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
原文传递
发展困惑、文化认同与心理重构——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被引量:23
14
作者 廖全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145,共5页
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 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最终诉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规律和方向进行探讨后明确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城市亚文化认同,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亚文化的心理重构,才能促进农民工走出城市融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困惑 文化认同 心理重构 城市融入 农民工
下载PDF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岩 杜岸政 +2 位作者 谭顶良 雷婷婷 周炎根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6,共8页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 采用问卷法对1101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同时考察认同整合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学校性质、转学次数之后,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认同整合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社会疏离感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正向调节,相对于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中介作用对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流动儿童更显著。因此,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对于综合解释城市适应过程中环境与个体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认同整合 社会支持 社会疏离感
原文传递
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陆海发 胡玉荣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9,共6页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多民族"在边疆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伴随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多民族"在边疆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伴随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整合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现实的认同整合过程中,必须调整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取向、转变边疆治理的思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并通过国族建设实现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下载PDF
“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祛魅——试论《无声告白》中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危机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郭英剑 王芳 《英语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62-70,共9页
小说《无声告白》以美国70年代模范族裔家庭为观察对象,展现了美国华裔成功表象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本文拟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身份焦虑和婚姻危机来探索美国华裔在种族融合上的困境,揭示小说对于"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解构。
关键词 模范少数族裔 身份焦虑 婚姻危机 种族融合 解构
下载PDF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春市D社区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黄达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7-14,共8页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 以社区"场域"内的农民工、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为立足点,通过对长春市D社区的个案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客观的社会定位都表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其根源在于城乡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利益冲突与文化隔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身份认同 社区
下载PDF
认同整合——自我和谐之路 被引量:18
19
作者 曹慧 张妙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39-1847,共9页
认同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是认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认同整合是一个特质性的概念,用于测量同时具有两(多)重不同身份认同者如何看待他们的两(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的个体差异。个体可能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两(多)重身份是... 认同整合(Identity integration)是认同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思路。认同整合是一个特质性的概念,用于测量同时具有两(多)重不同身份认同者如何看待他们的两(多)重身份之间的关系的个体差异。个体可能认为他们所拥有的两(多)重身份是和谐统一的,也可能认为这两(多)种身份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分离,或者彼此冲突的。认同整合的概念已经被用于文化、种族和性别等领域的研究,并被证明对文化适应、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等有积极作用。但作为新概念,需要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的贡献,尤其是探讨如何在中国背景下应用该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冲突 分离 文化
下载PDF
流动人口(再)市民化:理论、现实与反思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菊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0-110,221,共12页
在人口地域大流动时代,户籍类型和户籍地点的双重区隔,使得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分别面临市民化和再市民化的挑战。以公民资格、社会质量和现代性理论为引领,以居住证制度为抓手,利用具有时效性和全国代表性的大规模... 在人口地域大流动时代,户籍类型和户籍地点的双重区隔,使得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分别面临市民化和再市民化的挑战。以公民资格、社会质量和现代性理论为引领,以居住证制度为抓手,利用具有时效性和全国代表性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从身份资质、市民权利、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探求市民化的现实困厄。结果发现,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行为和价值层面,市民化都面临较大困境。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居住证的福利覆盖与户籍排他性的关系,因地制宜完善市民化相关政策但又不排斥"低端"外来人口,政府、社会、市场、个体共同发力,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化 再市民化 流动人口 公民资格 社会质量 社会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