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探讨 被引量:127
1
作者 马永生 楼章华 +2 位作者 郭彤楼 付晓悦 金爱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6-417,共12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分别在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变过程,被构造活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地下流体的化学-动力学行为规律,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分析剥蚀...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分别在加里东、印支和燕山期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变过程,被构造活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地下流体的化学-动力学行为规律,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分析剥蚀作用、断裂-破碎作用、大气水下渗作用等对油气藏破坏的程度、方式,综合评价油气的成藏、保存条件,探索针对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海相地层 油气保存条件 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
下载PDF
中国不同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64
2
作者 郭华明 郭琦 +2 位作者 贾永锋 刘泽云 姜玉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83-96,共14页
在中国广泛分布2类高砷地下水区(干旱内陆盆地和湿润河流三角洲),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选择以河套盆地、呼和浩特盆地、大同盆地和银川盆地为代表的干旱内陆盆地和以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湿润河流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析中... 在中国广泛分布2类高砷地下水区(干旱内陆盆地和湿润河流三角洲),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选择以河套盆地、呼和浩特盆地、大同盆地和银川盆地为代表的干旱内陆盆地和以江汉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湿润河流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不同区域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以HCO3-Ca型为主,大同盆地、河套盆地和银川盆地高砷地下水主要为HCO3-Na型,而珠江三角洲高砷地下水为Cl-Na型;高砷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电位低,处于还原环境;SO2-4和NO-3质量浓度总体较低,其中江汉平原SO2-4最低,而河套盆地NO-3最低;铁与砷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珠江三角洲高砷地下水中铁、锰质量浓度最高,砷质量浓度相对较低,而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中铁、锰质量浓度最低,砷质量浓度相对较高;风化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还原作用等不同程度地发生于高砷地下水系统中,在河套盆地和呼和浩特盆地,除铁/锰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外,黄铁矿沉淀可能是控制地下水中铁、砷质量浓度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在江汉平原,铁/锰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和Fe(Ⅱ)的再吸附是地下水中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在地下水pH值较高的干旱内陆盆地,吸附态砷的解吸附也是一个重要的富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砷释放 水化学特征 水文地球化学 富砷机理 砷形态 还原性溶解 解吸附
下载PDF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60
3
作者 孙厚云 毛启贵 +2 位作者 卫晓锋 张会琼 葸玉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8-1141,共14页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形成受构造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共同控制,通过划分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分区阐述哈密盆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化学成因及控制因素,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阐明盆地系统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密盆地...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形成受构造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共同控制,通过划分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分区阐述哈密盆地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化学成因及控制因素,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阐明盆地系统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哈密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呈明显分带性,沿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_3型演化为SO_4型、最终演化为Cl型;水体TDS含量不断升高,地下水由淡水逐渐演化为微咸水、咸水。地下水离子来源主要为硅酸盐岩与蒸发岩盐溶解,水化学过程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岩石风化作用与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经盐分溶滤、盐分迁移并在排泄区附近形成盐分聚集带;盐分迁移沿程溶滤作用逐渐减弱,蒸发浓缩作用逐渐增强。哈密盆地地下水化学空间演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驱动,时间演化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变化和工矿活动农业灌溉等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地下水系统 哈密盆地 形成演化
下载PDF
原生高砷地下水的类型、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57
4
作者 郭华明 倪萍 +2 位作者 贾永锋 郭琦 姜玉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由于分布广、危害大,原生高砷地下水严重威胁全球内数亿居民的身体健康。研究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化学特征及成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保高砷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10... 由于分布广、危害大,原生高砷地下水严重威胁全球内数亿居民的身体健康。研究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化学特征及成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确保高砷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的高砷地下水研究经验,把原生高砷地下水分为还原性-中性高砷地下水(Ⅰ-1型)和还原性-弱碱性高砷地下水(Ⅰ-2型)、氧化性-弱碱性高砷地下水(Ⅱ型)和氧化性-弱酸性高砷地下水(Ⅲ型)。Ⅰ-1型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河流三角洲地区,Ⅰ-2型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封闭内陆盆地,Ⅱ型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平原-盆地,Ⅲ型主要分布于富含黄铁矿或硫化物矿物的基岩地区。Ⅰ-1型高砷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pH呈中性,Fe/Mn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是造成As富集的主要原因。Ⅰ-2型高砷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pH呈弱碱性,除了Fe/Mn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外,As的解吸附是含水层中砷释放的重要原因。Ⅱ型高砷地下水处于氧化-弱氧化环境,pH呈弱碱性,As的解吸附是含水层中砷释放的主要原因。Ⅲ型高砷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pH呈弱酸性,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矿物的氧化溶解导致了含水层中砷的释放。对于Ⅰ-2型高砷地下水,需要深入研究Fe/Mn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以及As的解吸附对地下水砷富集的相对贡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形态 水文地球化学 含水层 水-岩相互作用 富砷机理
下载PDF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岩溶突水来源分析 被引量:53
5
作者 金新锋 夏日元 梁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74,80,共5页
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22座长、特长隧道之一,全长7 879m,最大埋深600m。2006年1月21日发生特大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达30×104m3/h,造成重大损失。为查明突水来源,在突水区附近约5km2范围内采集不同类型的水样21个,淤泥样2个,采用水... 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22座长、特长隧道之一,全长7 879m,最大埋深600m。2006年1月21日发生特大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达30×104m3/h,造成重大损失。为查明突水来源,在突水区附近约5km2范围内采集不同类型的水样21个,淤泥样2个,采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这些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还对淤泥和部分水样做了14C测年。通过对比样品分析结果,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和同位素水文地质方法,认为突水来源为年代较老的溶洞封存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同位素 马鹿箐隧道 突水
下载PDF
砷的水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37
6
作者 肖唐付 洪冰 +1 位作者 杨中华 杨帆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6,共6页
砷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可以产生严重的砷污染。砷在自然水系中主要以无机砷酸盐 ( As O4 3-)和亚砷酸盐( As O33 -)两种形式存在 ,而砷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一般都很低。砷酸盐在富氧化性的水体中占优势 ,而亚砷酸盐则富集于还原性水... 砷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富集可以产生严重的砷污染。砷在自然水系中主要以无机砷酸盐 ( As O4 3-)和亚砷酸盐( As O33 -)两种形式存在 ,而砷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一般都很低。砷酸盐在富氧化性的水体中占优势 ,而亚砷酸盐则富集于还原性水体中。水体中 As3+和 As5+的相对含量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和一些吸附—解吸平衡过程控制。 As3+类比 As5+类的毒性强得多 ,而无机砷化合物比有机砷化合物的毒性大。在 p H值为 5~ 6时 ,As5+不易被还原成气态 As H3,而 As3+却能定量地被还原出来。根据这一性质 ,可完成水体中 As3+和 As5+的测定。砷在饮用水中的安全阀值仅为 10 μg/L。水体中高砷的危害可以通过水质净化予以消除或降低。铁的化学沉淀和吸附法、石灰软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地球化学 环境效应 形态 迁移 富集规律 治理
下载PDF
矿井涌水水源分析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被引量:50
7
作者 闫志刚 杜培军 郭达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2-847,共6页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矿井涌水水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了矿井涌水情况.首先,建立了两类水源识别的SVM模型、多水源识别的H-SVMs模型;然后,利用SVM分析了两类水源混和的情况,并尝试使用判决函数值预测异常的水文...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矿井涌水水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了矿井涌水情况.首先,建立了两类水源识别的SVM模型、多水源识别的H-SVMs模型;然后,利用SVM分析了两类水源混和的情况,并尝试使用判决函数值预测异常的水文地质现象.实验结果表明:SVM理论基础严密,判决函数结构简单,泛化能力强,并且,判决函数中的法向量W可以反映各水源识别因子的权重,判决函数值的大小还可以预测水文地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涌水 支持向量机 H—SVMs 水源判别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50
8
作者 梁杏 张婧玮 +2 位作者 蓝坤 沈帅 马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3,共13页
江汉平原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识别江汉平原地下水流系统分布模式,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汉平原典型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及水化学同位素指标深入分析地下水补给过程、水岩作用及滞留时间.得... 江汉平原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识别江汉平原地下水流系统分布模式,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汉平原典型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及水化学同位素指标深入分析地下水补给过程、水岩作用及滞留时间.得出由于碳酸盐岩的溶解,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类型属于HCO3-Ca (Mg)型.地下水中典型离子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同位素随深度增加逐渐偏负,表现出地下水流系统呈局部与区域水流系统的特点,系统深度界限在10~20m.独立而复杂的局部水流系统在平枯水期地下水向河渠地表水排泄.根据3H的含量,局部水流为现代水,水循环交替迅速.受地形控制,中深层地下水总体由西和西北向东和东南径流,汇入汉江和长江,为区域水流系统.由于补给源的高程效应,区域水流的18O值存在明显分区,指示不同的补给来源与水流路径.山前丘陵区基本为现代水,向平原腹地纵深至汉江和长江排泄区,地下水年龄在几百年至6000a不等,水循环交替缓慢.研究发现江汉平原低洼排泄区存在区域水流的顶托补给,可为原生劣质水的分布与聚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水文地球化学 河间地块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50
9
作者 沈照理 王焰新 郭华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简要回顾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历史,它基本经历了一个从水-岩相互作用,到水-岩-有机物相互作用,最后到水-岩-气-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除基础地质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课题继续深入外,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含... 简要回顾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历史,它基本经历了一个从水-岩相互作用,到水-岩-有机物相互作用,最后到水-岩-气-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除基础地质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课题继续深入外,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含水系统中微量变价元素的迁移、转化与富集、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废物地质处置与CO2封存等,已经成为水-岩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中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不断应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地下水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水-岩相互作用中微观机理与宏观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中的同位素分馏及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质流体 水文地质 环境 水文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46
10
作者 邢丽娜 郭华明 +4 位作者 魏亮 詹燕红 侯春堂 李瑞敏 王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氟离子 水文地球化学 空间分布 演化特点 水化学特征 成因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盆地含氟地下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被引量:46
11
作者 毛若愚 郭华明 +4 位作者 贾永锋 姜玉肖 曹永生 赵威光 王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0-268,共9页
内蒙古河套盆地不仅存在高砷地下水,还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尽管高砷地下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机理却认识不足。在资料检索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406个地下水水样的... 内蒙古河套盆地不仅存在高砷地下水,还存在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尽管高砷地下水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机理却认识不足。在资料检索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406个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矿物溶解与沉淀、蒸发浓缩、解吸与竞争吸附及阳离子交换4个方面探讨了河套盆地山前与平原两种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主要富氟机理。结果显示,406个水样中,超过59%的水样含氟量超过我国饮用水1.0mg/L的标准,其中山前地下水氟的超标率高于平原地区。高氟地下水表现出富钠、贫钙、弱碱性的特点。平原区高氟地下水的pH、HCO-3、δ18 O、δD和TDS普遍高于山前,Ca2+、NO-3普遍低于山前。萤石溶解与方解石沉淀为山前地区氟含量主要控制因素;而蒸发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OH-、HCO-3与F-的竞争吸附成为平原地区氟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水文地球化学 含氟地下水 分布特征 形成原因
下载PDF
江西中低温地热水的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 被引量:42
12
作者 孙占学 李学礼 史维浚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43-248,共6页
江西省中低温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本省地热水起源于降水补给。氚、碳—14、镭和氡等其它同位素揭示了地热水的形成年龄。本文将水文地球化学方法与同位素方法相结合,对本区地热水与浅层冷水的混合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对地下... 江西省中低温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本省地热水起源于降水补给。氚、碳—14、镭和氡等其它同位素揭示了地热水的形成年龄。本文将水文地球化学方法与同位素方法相结合,对本区地热水与浅层冷水的混合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对地下热水与地下冷水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同位素 地球化学 水文学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3
13
作者 刘明亮 何曈 +1 位作者 吴启帆 郭清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1-2231,共11页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认识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循环机理的有效手段.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热储层和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探讨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地... 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认识地热资源形成机制、赋存环境以及循环机理的有效手段.以我国华北平原典型的中低温地热系统——河北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热储层和浅层地下冷水的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探讨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地球化学起源,评估深部地热流体的热储温度,指示地热系统的深部热源及其成因机制.大气降水入渗、热储高温条件下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雄安新区地热流体中主要组分的物质来源,其中深层雾迷山组地热水中部分组分可能源于古沉积水蒸发浓缩过程中形成的蒸发岩盐的溶滤.雾迷山组地热水适宜利用Ca-Mg温标和石英温标计算其热储温度,温度范围为76.4~90.6℃,馆陶组地热水运用石英温标更为合理,热储温度为66.2~71.3℃.雄安新区地热异常是深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热在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聚集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起源 地热温标 地热异常 雄安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楼章华 李梅 +1 位作者 金爱民 朱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7-396,共10页
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藏被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较大,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地下水动力场的分布特征在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海相油田与南方海相地层的水文地质地... 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藏被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较大,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地下水动力场的分布特征在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海相油田与南方海相地层的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性质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密切关系。沉积埋藏阶段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主要时期;抬升剥蚀时期水文地质的最大特点是地层压实排水作用停止,沉积埋藏水被大气水驱替、淡化。不整合面附近的封存大气水可能是油气藏被破坏和保存条件差的标志,也可能是有机质尚未进入二次生烃的重要指标。通常水文地质开启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交替停滞带是不受地表水影响的水文地质带,有利于油气保存;自由交替带受地表水强烈影响,不利于油气保存。并且初步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判别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油气保存条件 水文地质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35
15
作者 卫明明 琚宜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9-635,共7页
分析煤层气田产出水的组成和变化,研究煤层气田产出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对于认识煤储层中水的解吸与渗流过程以及煤层气的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碘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了煤... 分析煤层气田产出水的组成和变化,研究煤层气田产出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对于认识煤储层中水的解吸与渗流过程以及煤层气的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和碘同位素特征分析,探讨了煤层气田产出水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采样点数据,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的水质类型多以Na-HCO3型为主,有少量Na-Cl型和Na-SO4-Cl型,煤层气产出水的矿化度大多中等,介于690~2 150 mg/L;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的δD值介于-82‰^-68‰,δ18O值介于-11.5‰^-10.1‰,并且均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研究区煤层气田产出水主要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并且部分区块煤层气田产出水还与CO2及周围煤岩发生了氢氧同位素的交换反应;ρ(129I)/ρ(127I)校正值介于10.21×10-12~40.59×10-12,通过129I衰变规律计算沁水盆地南部富集区煤层气田产出水年龄为3.3 Ma至今,揭示了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主要来源于古大气降水(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大气降水)和现代大气降水,并且大气降水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赋存起到保压富集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产出水 水文地球化学 沁水盆地南部 129I/127I
下载PDF
广东惠州—从化典型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闫晓雪 甘浩男 岳高凡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3-754,共12页
本文通过对广东惠州至从化典型中低温对流型热水和冷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热水的补给来源及其经历的深部地热过程。研究区热水均起源于大气降水,黄沙洞热水具有循环深度大,径流时间长,水岩反应强烈的特点,使其获取... 本文通过对广东惠州至从化典型中低温对流型热水和冷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热水的补给来源及其经历的深部地热过程。研究区热水均起源于大气降水,黄沙洞热水具有循环深度大,径流时间长,水岩反应强烈的特点,使其获取了更高的热量;从化热水具有滞留时间短,交替作用强,水岩反应较弱的特点。综合分析惠州黄沙洞热水循环深度为2600~4000m,冷水混合比例为62%~92%,储层温度为125~180℃;从化热水循环深度为1700~3200 m,冷水混合比例为48%~89%,储层温度为90~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氢氧同位素 热储温度 硅焓混合模型
下载PDF
黔西南Au-As-Hg-Tl矿化区毒害金属元素的水地球化学 被引量:28
17
作者 肖唐付 洪业汤 +3 位作者 郑宝山 洪冰 Dan Boyle Jayanta Guha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71-577,共7页
研究了黔西南典型 Au-As-Hg-Tl矿化区内毒害金属元素在采矿活动和自然状态影响下的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已开采的 Hg-Tl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均有很高的毒害金属元素,煤采区地下水中亦表现出类似的特征,而 Hg-Tl矿... 研究了黔西南典型 Au-As-Hg-Tl矿化区内毒害金属元素在采矿活动和自然状态影响下的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已开采的 Hg-Tl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均有很高的毒害金属元素,煤采区地下水中亦表现出类似的特征,而 Hg-Tl矿区外围地下水中金属元素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Hg-Tl矿区地表水中 As和 Tl的分布模式表明,其含量的变化受矿区地下水排泄和尾矿淋滤作用的控制。在尚未开采的金矿区,浅层地下水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富集,尚未构成环境问题。采矿活动扰动下的地下水和暴露于地表的尾矿及矿山废物是水中毒害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水环境研究对采矿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良好的指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地球化学 毒害金属元素 贵州 矿化区
下载PDF
四川康定地热田地下热水成因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卞跃跃 赵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1-497,共7页
康定地热田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高热流背景上的深循环高温地热系统。本文以康定地热田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地热田内的主要两个热显示区(榆林河和雅拉河地区)的温泉和地热井的地下热水样,进行水化学... 康定地热田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高热流背景上的深循环高温地热系统。本文以康定地热田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地热田内的主要两个热显示区(榆林河和雅拉河地区)的温泉和地热井的地下热水样,进行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其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和热储温度。雅拉河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水,榆林河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l-Na型水,均显示了深部地下热水沿断裂上涌与浅部冷水混合的特点。根据地下热水同位素的结果分析计算,康定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起源均来自大气降水,雅拉河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5 600~5 900 m,榆林河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5 300~6 300 m,来源于南部的贡嘎山的可能性较大。榆林河地下热水具有明显的氧-18漂移现象,其原因为较高的热储温度,二氧化硅温标和阳离子温标的结果证明了这个判断,雅拉河地下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72~188℃,榆林河地下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92~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成因 康定 水化学 同位素
下载PDF
西藏谷露高温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被引量:32
19
作者 张萌 蔺文静 +3 位作者 刘昭 刘志明 胡先才 王贵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通过对西藏谷露高温地热系统的热水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研究其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热水为中偏碱性水,矿化度较高,化学类型主要为 Cl·HCO3-Na 型和HCO3·Cl-Na 型。热水在沿主要控热断裂上升途中与围岩发... 通过对西藏谷露高温地热系统的热水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来研究其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热水为中偏碱性水,矿化度较高,化学类型主要为 Cl·HCO3-Na 型和HCO3·Cl-Na 型。热水在沿主要控热断裂上升途中与围岩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水岩作用强烈,到达浅部之后,由于受到冷水的混合作用影响使得温度下降,在 Na-K-Mg 三角图上表现为局部成熟水和未成熟水。利用混合模型对热水未受到冷水混合影响之前的温度进行估算,得到热储的温度范围为195~260℃,冷水混入比例为5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露 高温地热系统 水文地球化学 成因模式
下载PDF
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的指示意义——以山西神头泉域为例 被引量:31
20
作者 郭清海 王焰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5-88,共4页
神头泉域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显示,岩溶水样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Sr2+质量浓度及宏量组分质量浓度均由泉域北、西、南部向排泄区增大,与岩溶水的流动方向一致。根据c(Sr)/c(Ca)与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可将神头泉群划分为3个泉组,对应于3... 神头泉域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显示,岩溶水样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Sr2+质量浓度及宏量组分质量浓度均由泉域北、西、南部向排泄区增大,与岩溶水的流动方向一致。根据c(Sr)/c(Ca)与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可将神头泉群划分为3个泉组,对应于3个不同的岩溶水子系统,岩溶水样的聚类分析结果与这一结论相符合。研究表明水文地球化学信息对地下水系统的水动力特征分析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神头泉域 岩溶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