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催化裂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华
汤云超
+2 位作者
曾志煜
翁惠新
王基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3,共7页
采用管式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催化裂化柴油(LCO)液相加氢反应。在单反应管模式下,考察了反应压力、混氢量、空速、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及混氢量对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度的影响;在双反应管串联模式(中间补氢)下,考察了不同混氢量对加氢...
采用管式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催化裂化柴油(LCO)液相加氢反应。在单反应管模式下,考察了反应压力、混氢量、空速、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及混氢量对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度的影响;在双反应管串联模式(中间补氢)下,考察了不同混氢量对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反应管催化裂化柴油液相加氢反应较为适宜的条件为压力6.5 MPa、混氢量(质量分数)0.56%、空速2.0h-1、温度360℃;管式反应器液相加氢的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差在10~20℃之间,热点温度出现在床层高度的15%~30%范围,最为合适的补氢点应在热点温度高峰出现下落趋势处。采用双反应管串联装置进行催化裂化柴油液相加氢反应,可使脱硫率、脱氮率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管式反应器
液相加氢
混氢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催化裂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华
汤云超
曾志煜
翁惠新
王基铭
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加工研究所
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出处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3,共7页
文摘
采用管式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催化裂化柴油(LCO)液相加氢反应。在单反应管模式下,考察了反应压力、混氢量、空速、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及混氢量对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度的影响;在双反应管串联模式(中间补氢)下,考察了不同混氢量对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反应管催化裂化柴油液相加氢反应较为适宜的条件为压力6.5 MPa、混氢量(质量分数)0.56%、空速2.0h-1、温度360℃;管式反应器液相加氢的催化剂床层热点温差在10~20℃之间,热点温度出现在床层高度的15%~30%范围,最为合适的补氢点应在热点温度高峰出现下落趋势处。采用双反应管串联装置进行催化裂化柴油液相加氢反应,可使脱硫率、脱氮率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
催化裂化柴油
管式反应器
液相加氢
混氢器
Keywords
LCO
tubular
reactor
liquid-phase
hydrogen
ation
hydrogen
mixing
device
分类号
TE624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加工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催化裂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的实验研究
李华
汤云超
曾志煜
翁惠新
王基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