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河流域地表径流氢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
作者 余婷婷 甘义群 +4 位作者 周爱国 刘存富 刘运德 李小倩 蔡鹤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3-878,共6页
为了探析径流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利用2008年拉萨河流域地表径流中δ18O和δD的监测数据以及相关气象和水文资料,初步研究了流域δ18O和δD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拉萨河流域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且干流体... 为了探析径流过程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利用2008年拉萨河流域地表径流中δ18O和δD的监测数据以及相关气象和水文资料,初步研究了流域δ18O和δD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拉萨河流域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且干流体现了较明显的蒸发效应;(2)河水偏正的d过量参数特征指示了冰雪融水的补给特征;(3)季风降水期间,拉萨河流域由高程效应和水平距离所造成的δ18O递减率约为0.16‰.(100m)-1;(4)大循环尺度下,流域内河水呈现了明显的大陆效应.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地表径流氧氘同位素分布特征能够有效示踪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并提供古高度变化研究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过量参数(d值) 拉萨河流域 地表径流 冰雪融水 氧同位素(δ^18O) 氢同位素(δD)
原文传递
黑河流域地下水氘过量参数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甘义群 李小倩 +2 位作者 周爱国 刘存富 武金博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90,共6页
利用δ(18O)和δ(D)资料对黑河流域的冰雪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氘过量参数(d值)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源区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的d值特别偏正,为16.0‰~24.8‰;②张掖盆地细土平原浅层地下水的d值(9.0‰~12.0‰)与深层地下水的d... 利用δ(18O)和δ(D)资料对黑河流域的冰雪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氘过量参数(d值)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源区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的d值特别偏正,为16.0‰~24.8‰;②张掖盆地细土平原浅层地下水的d值(9.0‰~12.0‰)与深层地下水的d值(16.6‰~21.8‰)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指示着不同的补给来源,浅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补给,深层地下水反映出冰雪融水补给的特点;酒泉盆地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d值接近(介于15.8‰~19.6‰间),主要以山区冰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补给为主;③额济纳盆地大部分浅层地下水的d值介于2.6‰~8.8‰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这是干旱地区地下水的特殊特征;④古日乃地区地下水的d值特别偏负,达-30‰左右,这种现象在全球极为罕见;⑤东居延海地区附近的深层承压水的d值(-2.4‰^-1.0‰)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表明该区地下水是在较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⑥东居延海地表水和天鹅湖湖水的δ(18O)和δ(D)均为正,远大于了海水的氧氘值,而且d值异常偏负,达-55.2‰^-35.8‰,这可能是极度干旱的环境下地表水过度蒸发的结果。研究揭示了流域水循环转化过程中和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过量参数(d值) 黑河流域 冰雪融水 地下水 氧同位素δ(^18O) 氢同位素δ(D)
下载PDF
长江干流水体氢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新明 甘义群 +2 位作者 刘运德 李小倩 余婷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114,共5页
采用热转换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TC/EA-IRMS)对重庆至上海段长江干流的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该段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氘过量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并探讨了δ(18 O)和δ(D)与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不... 采用热转换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TC/EA-IRMS)对重庆至上海段长江干流的氢氧同位素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该段长江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氘过量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并探讨了δ(18 O)和δ(D)与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干流不同地段水体受补给来源、大陆效应、高程效应等因素影响,其水体氢氧同位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沿径流方向长江干流水体的δ(18 O)和δ(D)沿程逐渐偏正。长江干流上游重庆至宜昌段的氘过量参数大部分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的氘过量参数10‰,且波动较大,达3.0‰~12.2‰,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氘过量参数基本稳定在10‰左右。蒸发浓缩作用导致长江中下游周边湖泊水体的氢氧同位素较长江水体偏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 氢同位素[δ(D)] 氧同位素[δ(18O)] d过量参数 大气降水线
下载PDF
Anomalously high δD and micro-scale hydrogen isotope heterogeneities in the mantle: Ion microprobe analysis of am-iboles from peridotite xeno-liths at Nushan,eastern China
4
作者 DelouleEtienn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6期505-509,共5页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our am-phibole grains from three pieces of Iherzolite xenoliths in Cenozoic basanites of Nushan, eastern China have been analyzed by ion microprobe. σD values of all analyzed points...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our am-phibole grains from three pieces of Iherzolite xenoliths in Cenozoic basanites of Nushan, eastern China have been analyzed by ion microprobe. σD values of all analyzed points range from -94‰ to +46‰, some of which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σD (+8‰)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mantle materials. The heterogeneities of D/H ratios within single grains have been observed, the variation of σD is up to 80‰ on the scale of less than 400 μm. No correlation between hydrogen isotopic ratios and hydrogen contents can be found, implying that the scatter of σD values could not result from a late shallow process such as hydrogen loss or hydrothermal alteration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inherited from the source at depth.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Nushan amphi-boles are very homogeneous, excluding the fact that the scatter of σD values could arise from variable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a single fluid source and minerals. Therefore, metasomatic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isotope heterogeneity HIGH δ D amphibole.
原文传递
植物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杰 贾国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4-881,共8页
正构烷烃是植物类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维持叶片表面的水分平衡,其平均碳链长度(ACL)作为植物对水分胁迫程度的生理性反映,与植物进化程度存在表观上的联系。高等植物来源烷烃的ACL高于低等植物和水生藻类,裸子植物高于被子植物,C... 正构烷烃是植物类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维持叶片表面的水分平衡,其平均碳链长度(ACL)作为植物对水分胁迫程度的生理性反映,与植物进化程度存在表观上的联系。高等植物来源烷烃的ACL高于低等植物和水生藻类,裸子植物高于被子植物,C4植物高于C3植物,因此植物正构烷烃具备粗略的植物分类学意义,并在古环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在河口和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用来判断水生低等植物和陆地高等植物的相对贡献,在古土壤中则用来区分草本/木本植物的消长变化。植物烷烃中的氢元素主要来自光合作用时吸收的环境水,其δD主要受环境条件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但环境条件、气候状况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使烷烃δD具有记录大气降水δD的潜力,从而可以用来重建大气降水δD并反演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正构烷烃 平均碳链长度 单体氢同位素组成δD 古环境
原文传递
某滑坡区地下水起源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晏鄂川 张倬元 刘汉超 《山地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42-46,共5页
根据某滑坡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成果,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下水的起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具有大气降水补给的特点,其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和海拔效应,温泉与冷泉水的出露与区域高热流值和构造以及大气降... 根据某滑坡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成果,系统地研究了该区地下水的起源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具有大气降水补给的特点,其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温度效应和海拔效应,温泉与冷泉水的出露与区域高热流值和构造以及大气降水的补给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区 地下水 形成机制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下载PDF
某滑坡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晏鄂川 张倬元 郑万模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8年第1期53-56,共4页
根据某滑坡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成果,系统地研究该区地下水的起源以及与区域构造和海拔高度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具有大气降水补给的特点,地下水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海拔效应,温泉水的出露与区域高热流值和构造有着... 根据某滑坡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测试成果,系统地研究该区地下水的起源以及与区域构造和海拔高度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具有大气降水补给的特点,地下水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海拔效应,温泉水的出露与区域高热流值和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组成特征 滑坡区 地下水 氢同位素
下载PDF
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水分补给源及优势植物水分来源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尹力 赵良菊 +5 位作者 阮云峰 肖洪浪 程国栋 周茅先 王芳 李彩芝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78-1486,共9页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 通过对黑河源区降水、黑河下游河岸林生态系统、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 O)的测定,对黑河下游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河岸林生态系统胡杨和柽柳、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梭梭及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红砂等优势植物根系水及其对应的土壤水及浅层地下水的δ18 O,对黑河下游典型荒漠植物水分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潜在水源对植物水分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河岸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黑河源区的降水,源区降水通过黑河河道输水补给河岸林进而形成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但人工梭梭林的土壤水蒸发作用强烈.戈壁红砂生态系统由于远离黑河,土壤水不受黑河源区中上游输水的补给.就植物水分来源而言,在河岸林生态系统中,乔木胡杨主要利用40~60cm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灌木柽柳主要利用40~80cm的土壤水;人工梭梭主要利用200cm至饱和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戈壁红砂主要利用175~200cm的土壤水.因此,在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土壤水和地下水是维持荒漠植物生存、生长及发育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δD) 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 植物水分来源
下载PDF
Water sources of plants and groundwater in typical ecosystem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9
作者 YunFeng Ruan LiangJu Zhao +3 位作者 HongLang Xiao GuoDong Cheng MaoXian Zhou Fang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4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a riparian forest, an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Gobi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are use...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a riparian forest, an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Gobi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are used to study the recharge water sources of those ecosystems. IsoSource software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δ180 values for root water of Populous euphratica and Tamarix ramosissima in the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and Reaumuria soongorica in the Gobi, as well as for local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he riparian forest and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were recharged by river water which originated from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and strong evaporation occurred in the artificial shrub forest. Soil water of the Gobi was not affected by Heihe River water due to this area being far away from the river channel. The main water sources of Populous euphratica were from 40-60-cm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nd of Tamarix ramosissima were from 40-80-cm soil water in the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artificial forest, Haloxylon ammodendron used 200-cm saturated-layer soil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Reaumuria soongorica mainly used soil water from the 175-200-cm depth in the Gobi. Therefore,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are the main water sources which maintai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 plants in the extremely arid regio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ble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δD and δa80) extremely arid regions lower reaches of theHeihe River Basin plant water sources
下载PDF
新疆三工河流域土壤水δD和δ^(18)O特征及其补给来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芳强 尹立河 +4 位作者 马洪云 张俊 王晓勇 王化齐 郭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8-1304,共7页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通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三工河流域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了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含量,分析了非饱和带土... 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水来源与运移机理,通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对三工河流域四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测定了其稳定同位素(δD、δ^(18)O)的含量,分析了非饱和带土壤水稳定同位素沿土壤剖面的垂向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非饱和带中的土壤水在入渗的同时经历了明显的混合作用,荒地土壤水比耕地受蒸发作用影响更强烈,荒地蒸发影响深度为1.2~1.6 m,耕地蒸发影响深度为0.8~1.2m;荒地与耕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在垂向上呈现旋回变化,每个旋回经历了一次新水入渗补给的过程,即新水入渗与土壤老水混合-土壤水氢氧同位素逐渐变小直到贫化极值-地表入渗补给结束,土壤水向下运移并逐渐与土壤老水混合同时受蒸发作用-同位素逐渐富集直到土壤老水本底值;耕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2.93‰^-102.58‰,荒地土壤剖面补给水δD值为-111.07‰^-94.44‰,比地下水、地表水同位素值更贫化,可见土壤水中的补给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入渗地表后,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很难向非饱和带深部运移对地下水补给,节水灌溉方式改变了绿洲内土壤水入渗补给机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厘定绿洲内垂向补给量,准确评价三工河流域水资源量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带 三工河流域 氢氧同位素 δD峰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