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 被引量:133
1
作者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7-312,共6页
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 /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 ,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 4期 ,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 ;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 ;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 ;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 ,以轻质油和气藏... 从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油气藏饱和压力 /露点压力等研究认为 ,塔河油田及邻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有 4期 ,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 ;海西晚期成藏与改造并存 ;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正常油藏为主 ;喜马拉雅晚期保存条件最好 ,以轻质油和气藏为主。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为 :(1)海西期以来下古生界长期持续供油 ,为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条件 ;(2 )塔河地区长期处于斜坡区 ,在不同的地史时期始终是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必经之地 ,是大规模油气聚集和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 ;(3)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及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差异 ,是塔河油田多期成藏及成藏后油气性质变化的重要原因 ;(4)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对油气保存、破坏和改造的作用巨大 ,早期封闭系统的形成与破坏 ,为寻找重质海相原生油藏指明了方向 ,晚期封闭系统的重建 ,为寻找次生、原生轻质油气藏及天然气指明了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河油田 油气藏 成藏期 成藏机制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被引量:41
2
作者 宋维海 王璞珺 +3 位作者 张兴洲 蒙启安 单玄龙 程日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 -沉积序列中。在火山 -断陷成盆期 ,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 ,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 -沉积序列中。在火山 -断陷成盆期 ,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 ,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 ,尤其是溢流相顶底部的气孔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 3种类型。区内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受NNE向和近EW向两组区域大断裂控制 ,大多分布在区域性断裂活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生代 火山岩油气藏 特征 二元结构 区域断裂
下载PDF
新疆塔河油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杉林 张春冬 王琪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塔河油田石炭系的油藏主要含油气层段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互层段 ,该段油气层具有埋藏深 ,单层厚度小 ,横向变化大和连通性差的特点。通过对比 ,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自上而下划分为 5个油组 ,笔者从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及... 塔河油田石炭系的油藏主要含油气层段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互层段 ,该段油气层具有埋藏深 ,单层厚度小 ,横向变化大和连通性差的特点。通过对比 ,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自上而下划分为 5个油组 ,笔者从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入手 ,揭示了油藏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塔河油田 石炭系 卡拉沙依组 储层特征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一种研究油气储层裂缝的新方法——计算机层析(CT)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施伟军 陈荣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计算机层析技术具有快速、精确、自动化与无损伤等优点 ,在石油地质中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技术方法予以推广 ,有益于提高油气储层描述和研究水平。
关键词 裂缝 测试方法 油气储层 计算机层析技术 CT法 石油地质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古潜山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树学 王璞珺 +1 位作者 金振龙 蒋丽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5,共7页
布达特群古潜山油气藏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发育于三叠系浅变质的砂、泥岩地层顶部,储层有效厚度由几十米到100余m。储集空间类型属于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平均孔隙度5.0%,平均渗透率0.03×10-3μm2。按成... 布达特群古潜山油气藏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发育于三叠系浅变质的砂、泥岩地层顶部,储层有效厚度由几十米到100余m。储集空间类型属于孔隙-裂缝双孔介质储层,平均孔隙度5.0%,平均渗透率0.03×10-3μm2。按成因本区古潜山可分为断块型和古隆起剥蚀型。印支期区域挤压隆升、印支期燕山早期长期暴露剥蚀、燕山期差异块断是本区古潜山形成的动因;风化作用、流体活动和构造破裂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苏德尔特地区 碎屑岩古潜山 油气藏
下载PDF
埕北断阶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吴雪松 赵仕民 +4 位作者 肖敦清 苏俊青 汪新兰 孙伟红 刘安元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2-371,共10页
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带具有含油气目的层多,油气藏类型多样,纵向叠置、平面连片,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储集条件和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等,其中,断层和... 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带具有含油气目的层多,油气藏类型多样,纵向叠置、平面连片,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储集条件和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等,其中,断层和盖层是控制油气纵向成藏的关键因素;基岩潜山背景下断阶构造和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横向成藏的主导因素。油气富集规律为:平面上,油气沿近东西、北东向主断裂展布;纵向上,油气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储层厚度和物性以及砂体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圈闭的位置与砂体形态控制油气藏的厚度与含油范围;泥岩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决定了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埕北断阶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其中"多"字型成藏模式(即阶梯状输导成藏模式)是研究区的主导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油气藏 富集规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肖塘南地区走滑断裂特征与断溶体勘探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梁 孙庭斌 +6 位作者 陈迎楠 张怡 王玉珊 王硕 赵婧 王雅迪 李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5,共7页
断裂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控储、控藏和控富,是油气地质分析的热点。由于肖塘南地区二维测线对断裂的解释及识别难度大,对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奥陶系油气勘探。为此,基于肖... 断裂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控储、控藏和控富,是油气地质分析的热点。由于肖塘南地区二维测线对断裂的解释及识别难度大,对断裂控储控藏的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奥陶系油气勘探。为此,基于肖塘南地区新三维地震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走滑断裂的构造、演化特征,明确了走滑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进而提出了目标优选思路。研究表明,平面上肖塘南地区发育3条NE向走滑断裂带,具有线状、马尾状、半花状组合样式;纵向上发育深层、浅层2套断裂系统,深层走滑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早—中期,表现为陡直或花状样式,浅层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晚期—海西期,表现为负花状构造走滑断裂。研究区内顺南4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由南向北表现为线性断裂区——马尾状断裂区。在马尾状断裂区内,地层破碎严重,有利于岩溶作用,断溶体油气藏更为发育,是风险勘探优先选择的区域。研究认识对该区奥陶系断溶体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断溶体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南屯组火山碎屑沉积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肖莹莹 樊太亮 王宏语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1-98,共8页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南屯组一段Ⅰ-Ⅳ油组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储层,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和沉凝灰岩。该含油层段的储层物性与埋深没有直接关系。凝灰质颗粒大小对储层物性影响很大。I油组凝灰质砂砾岩以中-高孔...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南屯组一段Ⅰ-Ⅳ油组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储层,岩性为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和沉凝灰岩。该含油层段的储层物性与埋深没有直接关系。凝灰质颗粒大小对储层物性影响很大。I油组凝灰质砂砾岩以中-高孔、低渗-特低渗为主;Ⅱ、Ⅲ油组凝灰质砂岩以中-低孔、特低渗-超低渗为主;Ⅳ油组含凝灰泥岩以低孔隙度、特低渗-超低渗为主。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含凝灰泥岩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使储层孔隙变小、物性变差的因素;矿物的多形转变作用产生脱玻化孔,有助于微小喉道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碎屑沉积岩 苏德尔特构造带 南屯组一段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下载PDF
Alter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Prediction of Remaining Potential Resource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被引量:4
9
作者 PANG Hong PANG Xiongqi +3 位作者 YANG Haijun LIN Changsong MENG Qingyang WANG Huaij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78-1096,共19页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developed widely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of China formed from multiple structural alterations, r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s. They are c...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developed widely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of China formed from multiple structural alterations, r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currently by trap adjustment, component variation, phase conversion, and scale reformation. This is significant for guiding current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by revealing evolution mechanisms after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for predicting remaining potenti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number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re are four geologic features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s: tectonic event intensity, frequency, time and caprock sealing for oil and gas during tectonic evolu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rger the tectonic event intensity, the more frequent the tectonic event, the later the last tectonic event, the weaker the caprock sealing for oil and gas, and the greater the volume of destroyed hydrocarbons in the early stages. Based on research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destruction mechanisms, a geological model of tectonic superimposition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evaluating potential remaining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predication method and technical procedures were applied in the Tazhong area of Tarim Basin, where four stag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ree stages of hydrocarbon alteration occurred. Geohistoric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ached 3.184 billion tons, of which 1.271 billion tons were destroyed. The total volume of remaining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exploration is -1.9 billion 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imposed basi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structural alteration tectonic eventintensity potential resources Tarim Basin
下载PDF
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新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世强 唐文旭 曹卫生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17-20,共4页
通过对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的进展情况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油气成藏的有效储集层受沉积相控制,油源断层有效沟通烃源岩和储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2)杨林尾——汊河口断裂斜坡带是新嘴组油... 通过对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的进展情况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油气成藏的有效储集层受沉积相控制,油源断层有效沟通烃源岩和储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2)杨林尾——汊河口断裂斜坡带是新嘴组油气勘探最有利区,白庙、开先台、赵家沟断裂带是新沟嘴组和白垩系油藏勘探的较有利区;3)邻近优质烃源岩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是寻找"小而肥"油藏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沔阳凹陷 油气藏 洪湖油田 新出油井 油气勘探 有利区带评价
下载PDF
Pre-Drilling Prediction Techniques on the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Offshore Hainan Island,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Hanyu LIU Huaishan +6 位作者 WU Shiguo SUN Jin YANG Chaoqun XIE Yangbing CHEN Chuanxu GAO Jinwei WANG Jil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72-82,共11页
Decreasing the risks and geohazards associated with drilling engineering in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HTHP) geologic settings begi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drilling prediction techniques(PPTs). To improve... Decreasing the risks and geohazards associated with drilling engineering in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HTHP) geologic settings begi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drilling prediction techniques(PPT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geopressure prediction in HTHP hydrocarbon reservoirs offshore Hainan Island, we ma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current PPTs to identify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by analyzing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THP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PTs, and the geologic setting and its HTHP formation mechanism. Our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THP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study area is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rapid loading, diapir intrusion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pore fluids. Due to this multi-factor interaction, a cloud of HTHP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s developed in the Ying-Qiong Basin, but only traditional PP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condition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actual geologic environment, e.g., Bellotti's law and Eaton's law.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se issues, identify som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and call for further PPT research to address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 work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epwater technology gap. In this way,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d accuracy of geopressure prediction prior to drilling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future HTHP drilling offshore Hainan Is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rilling prediction techniques formation PORE pressure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INAN Island Ying-Qiong Basin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秋 聂志阳 +2 位作者 谭志伟 张作祥 刘凤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3-458,共6页
沉积盆地内的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载体,水文地质特征是控制或影响油气藏的边界条件。在划分盆地内含水岩系的基础上,采用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要含水岩系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不同... 沉积盆地内的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载体,水文地质特征是控制或影响油气藏的边界条件。在划分盆地内含水岩系的基础上,采用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主要含水岩系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不同性质的水文地质区带:交替活跃—氧化区带,开启程度高,不利于油气赋存;交替缓慢—弱还原区带,较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交替阻滞—还原区带,封闭程度高,有利于油气藏形成,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动力 水化学 油气藏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82-87,共6页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及典型地震相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第一类为形成于浅水环境的储层,包括扇三角洲砂体、滨浅海相滩坝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第二类为形成于深水环境的储层,包括盆底扇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其...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及典型地震相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第一类为形成于浅水环境的储层,包括扇三角洲砂体、滨浅海相滩坝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第二类为形成于深水环境的储层,包括盆底扇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其中,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峡谷水道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储层 深水 海底扇 峡谷水道 碳酸盐岩台地
下载PDF
梁家楼油田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志刚 张传林 +1 位作者 李玉泉 宗国洪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17-18,共2页
油源对比证实 ,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油气来源于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 ;主要的储集层发育在沙三段 ,其次为沙二、四段砂体 ;盖层为沙三段局域性盖层和沙一段区域性盖层 ;油气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明化镇沉积时期 ,此后未发生较大... 油源对比证实 ,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油气来源于利津洼陷和牛庄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 ;主要的储集层发育在沙三段 ,其次为沙二、四段砂体 ;盖层为沙三段局域性盖层和沙一段区域性盖层 ;油气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明化镇沉积时期 ,此后未发生较大的构造运动 ,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好 ;研究区存在自源侧向运移成藏和它源垂向运移成藏两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家楼油田 油藏 成藏要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油气藏调整改造的地质、地球化学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建章 邹华耀 +1 位作者 李平平 张元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5-572,共8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油气成藏经历了多源、多期充注和晚期的调整改造.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油藏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油气藏经历晚期调整改造后的地质、地球化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位于车-莫古隆起北翼的莫西庄、沙窝地地区,经历反向...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油气成藏经历了多源、多期充注和晚期的调整改造.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油藏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了油气藏经历晚期调整改造后的地质、地球化学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位于车-莫古隆起北翼的莫西庄、沙窝地地区,经历反向调整后,油气藏呈分散和小规模分布,油气藏类型由以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且油气水层关系复杂;油层低孔、低渗,且低含油饱和度、低电阻率,原油密度和粘度大;今油水界面高于古油水界面,部分水层中含有较高的"非烃+沥青质";而位于车-莫古隆起北翼的永进地区,经历同向调整后,今油柱高于古油柱,油气藏规模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调整改造 油气藏 油水界面
原文传递
Porosity and Rock-Typing i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Case Study in Upper Member of Dalan Formation in Kish Gas Field, South of Zagros, Iran
16
作者 Ali-Akbar Irajian Kamaladdin Bazargani-Guilani +1 位作者 Rahim Mahari Ali Solg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6年第6期399-409,共11页
To estimate the volume of oil and gas in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rock-typing must be considered. The volume and type of available space in the reservoir rocks (porosity) and the ease of hydrocarbons flow (perm... To estimate the volume of oil and gas in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rock-typing must be considered. The volume and type of available space in the reservoir rocks (porosity) and the ease of hydrocarbons flow (permeability) are important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rock-types. In the field study, touching-vug Porosities (intergranular, intercrystalline and brecciate) increase the total porosity and form high quality rock-types, on the other side, separated-vug porosities (such as moldic, intraparticle and vuggy) increase the total porosity but do not play a large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CAL data (Special Core Analysis) and according to amount of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Swir) and capillary pressure,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divided into 4 classes including Reservoir Rock-Types 1 to Reservoir Rock-Types 4 (RRTs-1 to RRTs-4). By study of the prepared thin sec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porosity in the rock-typing. Among the rock-types, category 1 is the best type-reservoir and category 4 is non-reservoir. Probably, the latest diagenetic process determines the quality rocks, no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SITY Rock-Typing hydrocarbon reservoirs Dalan Formation ZAGROS
下载PDF
地震-高精度重力直接判别油气藏的方法
17
作者 王任伟 齐玉林 杨耀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油气藏的地震-重力判别模式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利用地震及高精度重力资料直接判别油气藏的方法。
关键词 重力勘探 油气藏 地震勘探 地震-重力勘探
下载PDF
延长油田油气储层的黏土矿物特征研究
18
作者 袁树雄 《山西建筑》 2009年第4期139-140,共2页
研究了延长油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储层的黏土矿物特征,并对其黏土矿物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黏土矿物敏感性分析,得出水敏损害、速敏损害是由于地层中黏土矿物的存在引起的,而酸敏损害是由于碳酸岩盐的存在所致。
关键词 油气储层 黏土 矿物特征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扇体形成演化与扇体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85
19
作者 蔚远江 李德生 +2 位作者 胡素云 雷振宇 何登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71,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泛发育二叠纪—侏罗纪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砾质粗碎屑沉积,其形成演化严格受不同时期活动的同生断裂控制。二叠纪以乌尔禾组扇体最为发育,呈由盆缘向盆地方向逐渐增强的前展式推覆冲断及渐进式扇体迁移响应模...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广泛发育二叠纪—侏罗纪冲积扇、水下扇、扇三角洲等砾质粗碎屑沉积,其形成演化严格受不同时期活动的同生断裂控制。二叠纪以乌尔禾组扇体最为发育,呈由盆缘向盆地方向逐渐增强的前展式推覆冲断及渐进式扇体迁移响应模式。三叠纪—侏罗纪以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扇体最为发育,呈由盆内向盆缘方向逐渐减弱的退覆式冲断活动及后退式扇体迁移响应模式。已知扇体油气藏主要富集于水下扇扇根及扇中、扇三角洲平原及前缘4个亚相带,及二叠系佳木河组、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侏罗系八道湾组、头屯河组6个层位。二叠—三叠纪扇体含油层多、规模大、储量丰度高,侏罗纪扇体反之。受断裂、不整合、岩相岩性、物性4种因素控制,扇体主要形成断块、地层不整合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断阶带及扇根—扇中相带主要发育构造(断块)油藏,为扇体与断层相配置的垂向运聚成藏模式;斜坡区及扇中—扇缘相带主要发育岩性油藏,为扇体与不整合相配置的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北缘扇体成藏条件好,探明程度总体较低,剩余资源潜力大,进而指出了七大有利勘探区块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体沉积演化 扇体油气藏勘探 逆冲断裂 二叠—侏罗纪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与预测评价 被引量:70
20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8 位作者 姜振学 王招明 李素梅 田军 向才富 杨海军 陈冬霞 杨文静 庞宏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3,共103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和多旋回的油气成藏作用,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后期构造变动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研究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对于提高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叠合盆地系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或沉积地层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叠加和复合。它们具有地层沉积不连续、地层构造不连续和地层应力应变作用不连续等三大判别标志。依据构造剖面上沉积地层年代的关联性将叠合盆地分为连续沉积型、中晚叠合型、早晚叠合型、早中叠合型和长期暴露型等五种类型。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过程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三种地质作用(剥蚀、断裂和褶皱)使区域盖层受到破坏,六种微观机制(渗漏、扩散、溢散、氧化、降解和裂解)导致了油气损耗。它们的联合作用形成了原成型、圈闭调整型、组份变异型、相态转换型和规模改造型等五种类型的复杂油气藏。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的功能要素包括有烃源灶(S)、古隆起(M)、沉积相(D)、区域盖层(C)、断裂带(F)和低势区(P)等,它们在纵向上的有序组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层位;在平面上的叠加复合(C∩D∩M∩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范围;在时间上的同时联合(TC=TD=TM=TS)控制着有利的成藏期次(T)。叠合盆地后期构造过程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构造过程叠加改造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模式是:强强叠加破坏、强弱叠加改造、弱弱叠加保护。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受构造变动强度、构造变动次数、构造变动次序、区域盖层封油气能力和原始聚油气量等五方面因素的控制,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和剩余资源潜力与各主控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式,为叠合盆地构造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功能要素匹配成藏 构造过程叠加改造 晚期相势源复合定位 晚期成藏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