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的关系——以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谢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7-40,共4页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 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含油气层段位于中生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为典型的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度概率曲线以牵引和悬浮二段式为主,C M图以PQ段和QR段为主,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采用Coleman的方案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洪水线之上)、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洪水线之间)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枯水线之下)3个亚相带。研究区主要发育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决口水道(扇)微相、溢流沉积微相、滨湖沼泽沉积微相,河口坝微相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占研究区储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其又可分为: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3种基本类型。储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微相 焉耆盆地 浅水 岩石相 油气 分流河道 宝浪油田 三工河组 三角洲平原
下载PDF
基于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的油气层产能预测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龙海 刘国强 +1 位作者 周灿灿 刘宗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4-87,共4页
在勘探阶段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测井资料预测产能一直是测井评价中的难题,特别是对低渗透、孔隙结构复杂的储集层产能预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常规测井资料与产能的相关性差。通过对油气层产能影响因素、阵列感应测井探测特性和钻... 在勘探阶段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测井资料预测产能一直是测井评价中的难题,特别是对低渗透、孔隙结构复杂的储集层产能预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常规测井资料与产能的相关性差。通过对油气层产能影响因素、阵列感应测井探测特性和钻井液滤液对油气层侵入特点的分析,研究储集层中原始流体被冲洗的程度,据此确定地层的渗流特性。由达西定律出发,建立了根据阵列感应测井资料确定储集层渗流特性参数的方法,进而预测(或估计)产能。实际资料证实,该渗流特性参数不但与储集层的孔隙直径和喉道直径关系密切,而且与油气层产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43)。据此,可针对具体油气藏,在勘探阶段应用阵列感应测井资料预测油气层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 阵列感应 油气层 产能预测
下载PDF
沥青对储层物性及油层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陈世加 王明筏 +2 位作者 路俊刚 范小军 杨国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共6页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 沥青充填在储层中使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增强。以准噶尔盆地三台—北三台地区为例,对沥青含量不同的储层进行有机溶剂浸泡,浸泡前后进行物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沥青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指出了沥青可大大降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尤其是对细砂岩和填隙物多的砂岩影响更大,指出沥青是引起该区油层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提高含沥青储层油气的产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储层物性 准噶尔盆地 浸泡实验 油层低产 油气产能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气层解释方法研究与产能预测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小勇 《录井工程》 2006年第B12期16-19,共4页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油气藏,由于钻井与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场录井随钻全烃值不能准确反映储集层的含气性,降低了解释评价的准确性。为此,从解决随钻全烃值不能准确反映地层含气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的方法。... 大牛地气田为低孔、低渗油气藏,由于钻井与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现场录井随钻全烃值不能准确反映储集层的含气性,降低了解释评价的准确性。为此,从解决随钻全烃值不能准确反映地层含气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其进行定量化处理的方法。通过随钻全烃值与对应全脱全烃值关系分析,确定了脱气效率方程,根据全脱全烃值与对应的钻井液量计算储集层地面条件下的地层含气量;根据钻时变化率反映储集层物性的特点,通过计算储集层的钻时变化率,判断储集层物性的优劣;储集层的有效厚度是决定储集层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储集层有效厚度为储集层气显示厚度。以地层含气量、钻时变化率和储集层有效厚度作为评价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大牛地气田现场气层的初步解释评价标准,提高了现场气层解释评价水平,为大牛地气田气层解释评价研究和进行产能预测作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测录井 全烃 钻时 地层含气量 产能预测 评价标准
下载PDF
On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Chang 91 member in Ordos Basin 被引量:4
5
作者 ZHANG WenZheng YANG Hua FU SuoTang ZAN Chuan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z2期39-46,共8页
As revealed from recent drilling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testing and research, a series of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as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Chang 9 oil reservoir member of uppe... As revealed from recent drilling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testing and research, a series of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as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Chang 9 oil reservoir member of upper Triassic in Ordos Basin.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show average TOC content as high as 5.03%, average bitumen "A" content as high as 0.8603%, and good quality organic precursors, which are of the sapropelic type mainly derived from lower aquatic plants and have reached the thermal evolution stage featured by oil-producing climax. Generally the lacustrine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local depressions of a lake basin, and the Chang 91 member was particularly formed in a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fresh water to weakly saline water, weakly oxidizing to weakly reducing setting and semi-deep lake facies, as was demonstrated by a variety of organic to inorganic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s a result, high productivity constitutes the principal controlling force for generation of this series of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eposition of thinly-bedded and laminated tuffs as well as positive Eu anomaly corroborate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anoxic geological event closely related to contemporaneous volcanic eruption, which would play a key part in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 91 member of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terrestrial lake basin HIGH-GRAD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high productivity geological event
原文传递
Molecular Evidence for Primary Producers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Mesoproterozoic in the Xuanlong Depression in North China
6
作者 罗根明 谢树成 +3 位作者 吴文钧 孙思 黄俊华 史晓颖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5期567-576,共10页
The 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and GC-mass spectrometry (GC-MS) from Mesoproterozoic rocks in the Xuaniong (宣龙) depression in North China. The main saturated co... The 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GC) and GC-mass spectrometry (GC-MS) from Mesoproterozoic rocks in the Xuaniong (宣龙) depression in North China. The main saturated compounds are n-alkanes, monomethylalkanes, n-alkylcyclohexanes, acyclic isoprenoids, and hopanes. The dominant lower-molecular-weight n-alkanes are indicative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particular, the chemosynthetic bacteria.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monomethylalkanes (mid- and end-branched) and the long chained (〉C20) acyclic isoprenoids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bundant bacteria and/or archaea in ancient oceans. The low abundance of pristane and phytane is suggestive of the relatively low abundance of photosynthetic autotrophs in comparison with chemosynthetic bacteria in the Mesoproterozoic oceans in North China.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s suboxic/anoxic, as indicated by the low value of the Pr/Ph ratio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sulfur-bear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sistent with the other geochemical data in North China a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Bo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imary producer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AMBRIAN LIPID primary productivit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下载PDF
Clean Coal &High Carbon Efficiency Energy Engineering
7
作者 Stefan Petters Kalvin Ts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15年第4期348-355,共8页
Today we live in a world of Hydrocarbon Energy Carriers, where Carbon is always used as a Carrier for Hydrogen 1) Biomass (CH1.44O0.66 or C6H12O6);2) Natural Gas [NG] (CH4);3) Water Gas [C+H2O];4) Gasoline (C6H12, C7H... Today we live in a world of Hydrocarbon Energy Carriers, where Carbon is always used as a Carrier for Hydrogen 1) Biomass (CH1.44O0.66 or C6H12O6);2) Natural Gas [NG] (CH4);3) Water Gas [C+H2O];4) Gasoline (C6H12, C7H18, C8H18, etc.);5) Kerosene (C17H36, C18H38, C19H40, C20H42, C21H44, C22H46, etc.) and;6) Crude Oil. The Carbon aggregates are all storable and have worthwhile, logistically manageable energy densities. But whenever recovering Energy from the Carbon molarities, CO2 gets emitted into the atmosphere, while separate use of Hydrogen Energy contents carried by the Carbon moieties would just generate water vapor. Hydrogen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mediary in Refineries, hydrogenating lower grade Hydrocarbons into higher potencies, or for removing Sulfur by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n Sulfur, that can be dissociated after its segregation from the Hydrocarbon products. But most of the internal Hydrogen yields in Refineries today is used for onsite production of Ammonia as a basis for Energy fertilizers in high performance agriculture. Because Hydrogen is awkward to store and transport, most of it is currently used captive within large size centralized plants as a reactant for producing Hydrocarbon energy carriers, using the Carbon as a carrier for the Hydrogen moieties, to then be distributed over big enough areas for consumption of the such large scale plants’ volumes. With recently proven achievements of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excess Wind & Solar Power by electrolysis, Hydrogen could become available in abundant quantities, to be distributed locally within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transmission grid such Wind & Solar installations are feeding into. In combination with Carbon as a reactant such abundant Hydrogen could also be synthesized into Hydrocarbon Energy Carriers and substitute fossil commod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CARBON CARBON EFFICIENCY CARBON Metabolism CARBON Re-Use Chemical ENERGY Content Controlled Microbial Composting ENERGY Carriers Fossil Substitute Commodities INTERMEDIARIES Heating Value Hybrid Power Plant hydrocarbon Hydrogen Organic Waste VALORIZATION Photosynthesis productivity REFINERIES
下载PDF
无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腾格尔 刘文汇 +1 位作者 徐永昌 陈践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探索海相有效烃源岩判识指标仍是我国油气勘探中尚待解决的重要科研任务之一。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是研究全球变化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塑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主要参数。Si、Ba是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d对古营养盐的反演具良... 探索海相有效烃源岩判识指标仍是我国油气勘探中尚待解决的重要科研任务之一。古生产力及氧化还原条件是研究全球变化和海洋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塑有效烃源岩发育环境的主要参数。Si、Ba是古生产力的替代指标,Cd对古营养盐的反演具良好前景。过渡金属及其相关比值是缺氧环境的有效判识指标,可用其推断有机质保存条件。δ13Ccarb正偏移指示有机质埋藏量增加,是底部水体缺氧的响应。过渡金属同位素(δ65Cu、δ66Zn、δ97Mo)受生物活动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发生较大分馏,示踪环境变化具灵敏、高效性。将这些无机参数对古环境的示踪意义引入油气地质研究,从环境角度分析某一套地层能否发育有效烃源岩,进而探讨高演化海相有效烃源岩的判识,就更具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古生产力 缺氧条件
下载PDF
地球生物学方法与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过程的正演和评价 被引量:31
9
作者 谢树成 殷鸿福 +10 位作者 解习农 秦建中 史晓颖 胡超涌 颜佳新 黄俊华 周炼 杨香华 王永标 徐思煌 腾格尔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740,共14页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 烃源岩存在生烃和排烃过程,高-过成熟区还叠加了烃源岩有机质的强烈改造和破坏,从海相地层残余有机质出发评价烃源岩的反演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探索生命系统与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为主题的地球生物学为正演烃源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子地球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地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地球生物学的各分支学科(要素)为恢复烃源岩形成时的生产力及其组成、沉积有机质的量和类型、有机埋藏量及其过程和类型等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分别论述了如何利用地球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定量计算原始生产力、沉积有机质和埋藏有机质.表征地球生物学过程的地球生物相则综合和集成了烃源岩生物相、有机相和沉积相的相关信息,包含了生境型(群落型)、生产力和有机埋藏等定量化指标,它为建立优质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评价体系服务.通过烃源岩实验模拟得出的有机质恢复系数对残余有机碳进行恢复,并与地球生物学得出的埋藏有机质进行量的对比,由此实现地球生物学方法与传统反演方法的接口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相烃源岩 地球生物学 评价体系 地球生物相 生产力 有机埋藏量
下载PDF
低渗透气藏气水两相渗流模型及其产能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朱光亚 刘先贵 +1 位作者 高树生 郝明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7-70,共4页
开发实践与室内实验表明,低渗透气藏的气、水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为此,建立了符合低渗透气藏气水耦合渗流特征的广义达西渗流模型,推导得到了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两相稳态径向渗流问题的半解析解。利用该模型对广安低渗透气田气水... 开发实践与室内实验表明,低渗透气藏的气、水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为此,建立了符合低渗透气藏气水耦合渗流特征的广义达西渗流模型,推导得到了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两相稳态径向渗流问题的半解析解。利用该模型对广安低渗透气田气水同产气井建立了单井气、水两相流入动态关系理论曲线,模拟计算了气井的合理井距及生产压差。算例表明,含水饱和度是影响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当含水饱和度达到40%时,气井无阻流量的损失幅度约为70%;低渗气井的合理生产压差应该控制在5~10MPa,井距以600m内为宜。实验和计算结果可以为低渗气藏气水同产气井产能预测及井距评价提供科学、适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两相 渗流 非达西流 阈压 生产能力
下载PDF
MDT测试技术及其在浅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高喜龙 李照延 时丕同 《油气井测试》 2007年第3期45-47,共3页
MDT是斯伦贝谢公司第三代电缆地层测试仪,可以对流体性质、地层的渗透率和产能作出评价。在浅海油气勘探中利用MDT测试技术可以缩短勘探时间、节约勘探资金、加快勘探步伐。
关键词 MDT测试 油气层识别 产能预测 勘探效益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气储层评价及生储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佳楠 陈永进 姜文斌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6,6,共11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以白垩系青山口组为研究目的层,采用烃源岩质量、储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的"三位一体"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青山口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评价青山口组的有机质丰度、储层特征和产能,得出白垩系青... 以松辽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以白垩系青山口组为研究目的层,采用烃源岩质量、储层特征和资源潜力分析的"三位一体"页岩气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青山口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评价青山口组的有机质丰度、储层特征和产能,得出白垩系青山口组烃源岩质量好,储层优良,生气条件良好,具页岩气生储潜能.根据青山口组页岩气生储条件评价,预测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页岩气生储有利区,认为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气生储最有利区位于长岭凹陷中偏南部,位于长岭凹陷中部、长岭凹陷中部以北部分地区和德惠凹陷中部的青山口组二+三段为页岩气成藏发育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口组 页岩气 烃源岩质量 储层特征 产能评价 生储有利区预测
下载PDF
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地质认识与评价技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江同文 昌伦杰 +4 位作者 邓兴梁 李世银 邬光辉 万效国 关宝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复杂、油气产出极不稳定、油气开发难度极大。近年来通过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攻关研究及实践,取得了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复杂、油气产出极不稳定、油气开发难度极大。近年来通过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攻关研究及实践,取得了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效益开发。为此,在分析该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碳酸盐岩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开发地质理论认识与开发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发现了面积为9×104 km2的环满西走滑断裂系统,建立了碳酸盐岩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理论;②研发了基于高精度地震采集处理的断控油气藏描述技术,主要包括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技术、走滑断裂精细识别技术、断裂带缝洞体储层地震刻画技术;③形成了断控油气藏开发方法与关键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评价单元—储量单元—油气藏单元的3级评价方法、断裂破碎带水平井开发技术、水平井碳酸盐岩储层分段改造技术、断控油气藏合理开采方法技术等。结论认为,研究创新形成的走滑断裂断控油气藏的地质理论及其评价开发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古隆起控油”与“相控准层状”油气藏理论认识,取得了坳陷区超深层断控大油气田的重大发现,实现了塔里木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效益开发与规模建产,为超深层断控油气藏评价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走滑断裂 控储控藏 评价开发技术 规模建产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孟元林 李亚光 +5 位作者 牛嘉玉 肖丽华 李臣 罗宪婴 张文才 郭永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54-156,161,共4页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 讨论了影响渤海湾盆地北部深层(埋深>3500m)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地质因素,认为沉积相带控制着深层储层的物性,河流和三角洲砂体储层的孔隙度经后期改造后仍相对较高;生烃潜力大的坳陷,其烃源岩有机酸排放量大,储层次生孔隙相对发育;高加热速率有利于油气的早生、早排和早期充注,从而抑制胶结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护,孔隙度相对较高;超压可以增加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延迟烃源岩有机酸的生成和储层的溶蚀作用,减小机械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可起到保护储层孔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北部 深层 碎屑岩储层 孔隙度 沉积相带 生烃潜力 有机酸产量 加热速率超压
下载PDF
碳酸盐岩生气的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志龙 张四海 钟宁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5-459,共5页
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利用自然样品和人造样品相结合 ,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 ,探讨了碳酸盐岩的生气规律 :碳酸盐岩气态烃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并且在... 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利用自然样品和人造样品相结合 ,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 ,探讨了碳酸盐岩的生气规律 :碳酸盐岩气态烃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并且在某一温度点 ( 4 60℃ )之后 ,气态烃产率的增大非常明显 ;温度是碳酸盐岩生烃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温度增高 ,碳酸盐岩的生烃潜力不断降低 ,其间有一个生烃潜力的巨变阶段 ;碳酸盐岩生烃过程中 ,总有机碳TOC变化不明显 ,这可能与样品本身的TOC太低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热模拟实验 成熟度 气态烃产率 生烃潜力
下载PDF
南方海相层系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及其产物同位素演化规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杰 刘文汇 +2 位作者 腾格尔 秦建中 郑伦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4-691,共8页
利用常规高压釜热压模拟仪和仿真地层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对南方海相不同类型烃源进行生烃模拟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烃气产率最高,分散可溶有机质烃气产率次之,产率最低的为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类型烃源烃气产率与烃源的有机碳含量... 利用常规高压釜热压模拟仪和仿真地层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对南方海相不同类型烃源进行生烃模拟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烃气产率最高,分散可溶有机质烃气产率次之,产率最低的为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类型烃源烃气产率与烃源的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高低、有机质类型有密切关系,与烃源原始成熟度具有较好负相关性。烃源碳同位素组成决定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规律,碳同位素组成较轻的烃源其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总体上要轻于碳同位素组成较重烃源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不同类型烃源产物甲烷碳同位素组成随热模拟温度增高具有先变轻再变重的演化特征,但不会重于其烃源的碳同位素组成。乙烷等碳同位素组成也随着热模拟温度增高逐渐变重,演化至生烃高峰时,碳同位素组成接近于其烃源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示踪烃源。当演化至高过成熟阶段,乙烷等δ13C值大于其烃源碳同位素值,故不能仅用重烃碳同位素组成判断天然气母质类型。不同类型干酪根与可溶有机质CO2组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规律具有明显区别,可溶有机质生成的CO2和甲烷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要比不同类型干酪根的大。在不同类型烃源生烃过程中,干酪根和液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母质类型控制,继承效应强,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小,具有很好的示踪意义,可以用于油源对比和烃源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海相 不同类型烃源 热模拟实验 产率变化特征 碳同位素组成 烃源示踪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多层原油分层产能贡献预测模型 被引量:11
17
作者 薛磊 吴炜 +3 位作者 杨晓敏 何小海 孔枫 陈金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6年第4期88-92,共5页
由于分层原油产能贡献与原油色谱指纹参数之间是一种极其复杂非线性关系,常规方法难以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引入非线性函数拟合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利用特征指纹参数和支持向量回归机建立SVR多层原油产能贡献预测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 由于分层原油产能贡献与原油色谱指纹参数之间是一种极其复杂非线性关系,常规方法难以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引入非线性函数拟合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利用特征指纹参数和支持向量回归机建立SVR多层原油产能贡献预测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验进行验证,预测输出与实际配方比例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3.17%,平均误差为1.8%,同时利用实验井预测模型对相似井进行分层产能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与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特征烃指纹 支持向量机回归 分层产能贡献
下载PDF
高北隐蔽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方法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旭东 卢桂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高北隐蔽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潜山北翼。过去一直认为该油藏为受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但通过对骨架砂岩厚度和物源方向重新分析后发现 ,该油藏为“泥包砂”型 ,是典型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具有初期产能高 ,后期递减快... 高北隐蔽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潜山北翼。过去一直认为该油藏为受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但通过对骨架砂岩厚度和物源方向重新分析后发现 ,该油藏为“泥包砂”型 ,是典型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具有初期产能高 ,后期递减快的特征。该油气藏的勘探过程表明在寻找隐蔽油气藏时 ,应从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入手 ,对储层进行地震反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物源 砂岩骨架 产能 勘探方法 高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深层致密砂岩气藏成藏特点及产能主控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蒙晓灵 兰义飞 +5 位作者 张宏波 费世祥 王准备 崔越华 刘雪玲 夏守春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3,23,共6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QT1地区上古生界深层致密单一砂岩储层如何有效开发这一难题,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油气成藏原理,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烃源岩分布、生烃能力,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剖析,明确了研究区成藏特征,并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QT1地区上古生界深层致密单一砂岩储层如何有效开发这一难题,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油气成藏原理,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烃源岩分布、生烃能力,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剖析,明确了研究区成藏特征,并对产能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区内主力烃源岩的本溪组完全缺失,减薄的太原组地层和山西组山2段煤系地层仍不失为良好的烃源岩;山西组山1段发育一套薄层砂岩储层,是纵向唯一的优势储集层段,其上石盒子组盒8砂体不发育,其间发育的细-粉砂岩和泥岩共同构成区域盖层;由于储层致密,岩性及储层含气饱和度对产能的影响最为强烈,且与苏里格气田相比,具有"含气饱和度有效下限低、单位饱和度产气量高,以中、低产量为主"的特点。以上认识指导了研究区水平井适应性评价并快速建成2亿m3/a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成藏特点 产能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以初级生产力与固碳规律为线索探讨陆相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规律
20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3 位作者 陈永进 李岁岁 李振 朱启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1244,共21页
陆相优质烃源岩主要在盆地中心深湖-半深湖等深水环境发育,但大量页岩气勘探证实,富有机质页岩更靠近湖盆边缘,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陆相湖盆有机质富集的规律.采用类比法对比页岩油气、煤的成矿条件,结合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固碳速率、化... 陆相优质烃源岩主要在盆地中心深湖-半深湖等深水环境发育,但大量页岩气勘探证实,富有机质页岩更靠近湖盆边缘,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陆相湖盆有机质富集的规律.采用类比法对比页岩油气、煤的成矿条件,结合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固碳速率、化石发育,采用古地貌及埋藏史恢复手段,提出了页岩发育于浅水局限环境的六大证据.研究发现,页岩油气和煤具有相似的成矿模式;与浅水环境的煤、蒸发盐岩等具有共生关系;浅水环境下固碳速率远大于深水环境.结论是,页岩油气富集于浅水湖湾、间湾等封闭-半封闭环境;最大湖泛期凝缩段应为贫有机质段.最后以松南等地区进行验证,说明本结论具有普适性,可更好地指导陆相页岩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烃源层 湖湾 最大湖泛期 叶肢介 初级生产力 矿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