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被引量:75
1
作者 龚再升 杨甲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与油气运聚成藏机制 被引量:48
2
作者 赵贤正 金凤鸣 +5 位作者 李玉帮 王权 周立宏 吕延防 蒲秀刚 王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1-849,共9页
基于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划分,探究不同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机制。依据斜坡带基底沉积作用、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及斜坡产状、形态,将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斜坡带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平缓台坡型、宽缓断阶型、窄陡断阶型、... 基于断陷盆地斜坡带类型划分,探究不同斜坡带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机制。依据斜坡带基底沉积作用、构造活动的强弱程度及斜坡产状、形态,将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斜坡带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平缓台坡型、宽缓断阶型、窄陡断阶型、掀斜翘倾型5种类型。各斜坡类型不同的成因机制导致其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程度差异明显。挠曲坡折型斜坡以坡折阶地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平缓台坡型斜坡以近源一字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较高;宽缓断阶型斜坡以远源阶梯型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中等;窄陡断阶型斜坡以断裂带复式油气成藏为主要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中等;掀斜翘倾型斜坡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斜坡带油气运聚主要受鼻状构造、砂岩发育程度、优势物性砂体和断接厚度的控制,鼻状构造控制油气主要汇聚方向,砂岩发育程度控制油气横向运移,优势物性砂体控制油气侧向分流,断接厚度控制油气的垂向运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斜坡带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特征 渤海湾盆地 冀中坳陷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上) 被引量:20
3
作者 杨甲明 龚再升 +5 位作者 吴景富 何大伟 仝志刚 吴冲龙 毛小平 王燮培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年第2期92-97,共6页
广义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泛指一切有关油气生、排、运、聚的机理性研究.文中所说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含烃流体等各种物理... 广义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泛指一切有关油气生、排、运、聚的机理性研究.文中所说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含烃流体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再现油气生、排、运、聚乃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这实际上是含油气系统意义上的一种定量动力学研究体系.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由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理论上集成了石油地质学的动力学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三维格架上进行的.这个研究系统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系统.该系统在珠江口盆地的实际应用,表明了这一研究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动力学 研究系统 油气运移 机理 模拟系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 被引量:20
4
作者 曲江秀 邱贻博 +1 位作者 时振峰 高卫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3-405,共3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东段的乌夏断裂带是西北缘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形态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在垂向上,以侏罗系底界为界,将断裂划分为深层断裂体系和浅层断裂体系,由于深、浅层断裂体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东段的乌夏断裂带是西北缘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形态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在垂向上,以侏罗系底界为界,将断裂划分为深层断裂体系和浅层断裂体系,由于深、浅层断裂体系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的差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有明显的不同。从断裂的活动期与油气的运聚期配置关系来看,三叠纪至侏罗纪的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相匹配,对油气的运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断裂与不整合构成"之"字型运移网络,使油气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从深层向浅层呈台阶式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夏子街断裂带 断裂活动 油气运聚 断裂体系 运移网络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油藏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5
作者 杜学斌 解习农 +1 位作者 任建业 张青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6,共5页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具有构造变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等特点,输导体系的确定一直是该类油藏研究的难点。通过对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充填的研究,识别出不整合面、断层和潜山储集层3种输导类型。且研究表明济阳坳陷... 济阳坳陷中生界古潜山具有构造变动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等特点,输导体系的确定一直是该类油藏研究的难点。通过对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和沉积充填的研究,识别出不整合面、断层和潜山储集层3种输导类型。且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发育40余条主断层和3个重要的不整合面,这些纵横交错的深大断裂与不整合面共同构成了中生界古潜山油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并与潜山储集层一起对油气成藏起决定作用。根据断层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输导作用的大小可识别出断层主导型和不整合面主导型两种输导通道组合,由此总结出凸起带、缓坡带和逆冲—褶皱带3种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古潜山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油气运移路径示踪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楠 刘显凤 徐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8-31,共4页
油气运移是成藏过程重要的组成单元,油气运移方向的正确分析对圈闭预测及油田的勘探开发部署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多基于运移中可能发生趋势性变化的示踪指标(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系统总... 油气运移是成藏过程重要的组成单元,油气运移方向的正确分析对圈闭预测及油田的勘探开发部署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油气运移方向的研究多基于运移中可能发生趋势性变化的示踪指标(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系统总结和分析现有各种示踪油气运移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原油物性指示、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示踪、含氮化合物、伊利石测年等方法),论述了不同油气体系中油气运移研究技术的选择方法,强调了综合运用多种示踪指标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示踪原理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体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浅层油气运移新认识与勘探新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薛永安 牛成民 +4 位作者 王德英 杨传超 柳永军 张宏国 王粤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9-37,共9页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田储量和产量的主要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渤海海域的勘探实践,结合浅层大—中型油田源外成藏的特性,通过分析油气深层运移与浅层富集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古近系烃源... 浅层新近系是渤海海域油田储量和产量的主要层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渤海海域的勘探实践,结合浅层大—中型油田源外成藏的特性,通过分析油气深层运移与浅层富集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古近系烃源层油气初次、二次运移所形成的"汇聚脊"对其上浅层油气富集、聚集的控制作用,并根据输导体系的组合划分出油气汇聚样式。在"汇聚脊"控藏模式的指导下,渤海海域多个构造带的油气勘探都取得突破,获得一系列亿吨级新发现,由此保证了渤海海域浅层规模优质油气储量持续发现,指导后续勘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油气运移 勘探进展 汇聚脊 汇聚样式 输导通道 渤海海域
原文传递
塔中地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先志 吕双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1,共3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古生界存在砂岩输导层、不整合输导层、碳酸盐岩深埋藏岩溶型输导层和断层输导层等多种输导层类型,它们在空间上构成了不同的输导结构样式,从而决定了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油气藏的类型和油气运聚特点。在石炭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砂层、不整合输导层,油气以横向运聚为主,主要形成背斜和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奥陶系地层中发育2种运聚模式:①断层垂向输导、不整合侵蚀岩溶带横向汇聚的运聚模式;②碳酸盐岩内幕岩溶带自生自储运聚模式,形成古潜山型和内幕溶蚀型岩性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不整合 断层 岩溶 古生代
下载PDF
埕岛复杂油气田的油气运聚系统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凤丽 周祖翼 廖永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38-844,共7页
利用油气藏地球化学参数和指标 ,对埕岛复杂油气田的油气聚集、运移系统进行了研究 .按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集空间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斜坡带和CB30潜山带三大类油气聚集系统 ;按油气源、运移途径等的不同将其划分... 利用油气藏地球化学参数和指标 ,对埕岛复杂油气田的油气聚集、运移系统进行了研究 .按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集空间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斜坡带和CB30潜山带三大类油气聚集系统 ;按油气源、运移途径等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油气运移系统 ,即埕北凹陷 -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沙南 (渤中 )凹陷 -斜坡带和渤中、桩东凹陷 -GB30构造带 ;最终归纳出单凹陷 -它源 -断裂带式、单凹陷 -它源 (自源 ) -斜坡带式和双凹陷 -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聚集系统 运移系统 运聚系统 复杂油气田 埕岛 油气勘探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成 解习农 +3 位作者 郭秀蓉 刘晓峰 刘廷海 武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07-818,共12页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油气系统 渤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冷济高 解习农 +1 位作者 刘晓峰 张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2-26,共5页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地区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示踪分析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输导体系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于舒杰 徐大光 +2 位作者 康冶 陈鹏 吴翠莲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22,共5页
利用运移输导通道空间组合关系及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研究断陷盆地内主要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分布关系,得到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存在树枝状、阶梯状和T型状3种输导体系.树枝状输导体系是中央背斜带油气运... 利用运移输导通道空间组合关系及其与油气藏的分布关系,研究断陷盆地内主要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分布关系,得到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主要存在树枝状、阶梯状和T型状3种输导体系.树枝状输导体系是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阶梯状输导体系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T型状输导体系是陡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树枝状输导体系控制着中央背斜带上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和岩性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分布于整个背斜带和多层位叠置分布.阶梯状输导体系控制着缓坡带断块、构造岩性、岩性、潜山和地层不整合等油气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分布,由内带至外带油气分布层位减少.T型状输导体系控制着陡坡带断层遮挡、断层—岩性油藏的形成,油气藏呈大面积多层平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陡坡带 缓坡带 中央背斜带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机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振兴 苗洪波 +4 位作者 王立武 王芳 王锦 于忠 白洪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5期690-693,5,共5页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异常高压 包裹体 白垩系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 被引量:5
14
作者 车京虎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38,共4页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不同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势路径各有不同:连通砂体输导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砂体的孔渗性能,物性好、排替压力低的主力相带沉积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输导体的输导能力是由于断裂活动开启而形成的,断层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形成;而地层不整合面输导体,因其分布范围广,输导能力强,油气在其中运移时将逐渐向潜山构造脊汇聚,并通过控山断层两侧灰岩的接触,形成阶梯状向高部位运移的优势路径。由于输导体系优势运移路径的不同,使得车西地区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输导体系 流体势 优势运移路径 车西地区
下载PDF
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正文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38,共2页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应用有关理论 ,根据主控因素 ,将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划分为双河赵凹安棚连通砂岩输导体系、北部斜坡断阶式输导体系、边界主干断裂输导体系、井楼砂岩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应用有关理论 ,根据主控因素 ,将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划分为双河赵凹安棚连通砂岩输导体系、北部斜坡断阶式输导体系、边界主干断裂输导体系、井楼砂岩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并对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模式 泌阳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红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根据钻探揭示结果,分析总结了琼东南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运聚成藏模式。输导体系包括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断裂型输导体系和砂岩输导体系等3种类型;成藏模式主要为侧向运聚成藏模式和沿断裂带垂向运聚模式。
关键词 油气运聚 输导体系类型 成藏模式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常压箕状断陷油气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合法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许化政 靳秀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6,73,共6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新生代箕状断陷,油气藏以常压为主,具有多期演化的特点,存在古近纪三垛期早期成藏和新近纪盐城期晚期成藏2个阶段,发育网状、层状和断裂带3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具有侧向、垂向、网状3种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K2t—E1f油...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新生代箕状断陷,油气藏以常压为主,具有多期演化的特点,存在古近纪三垛期早期成藏和新近纪盐城期晚期成藏2个阶段,发育网状、层状和断裂带3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具有侧向、垂向、网状3种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K2t—E1f油气以侧向运聚为主;深凹带E2d—E2s油气为网状运聚;断裂带油气主要为垂向运聚,包括浅(Ny)、中(K2t—E1f)、深(Pz)3 套含油气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机理 常压 断陷
下载PDF
基于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旭东 吴冲龙 +1 位作者 隋志强 毛小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2,共6页
为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在地层、构造、输导层非均质性和驱动力等多种地质要素作用下的模拟问题,在保证模拟速度与效率的前提下,基于层面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多地质要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快速模拟的机理,对地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 为解决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运聚在地层、构造、输导层非均质性和驱动力等多种地质要素作用下的模拟问题,在保证模拟速度与效率的前提下,基于层面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多地质要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快速模拟的机理,对地质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模拟算法,形成了快速油气运聚模拟的数学模型与软件。通过胜利油田某区块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模拟软件的高效性,模拟结果对该区块勘探具有较高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模拟 三维地质模型 陆相断陷盆地 输导体系 油气充注
下载PDF
松辽盆地富拉尔基油田油气输导体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辛仁臣 杨波 +2 位作者 王树恒 梁江平 李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4-562,共9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西斜坡北部300余口探井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分析,研究下切谷充填体对富拉尔基油田油气成藏的输导作用。富拉尔基油田的主力产层是姚家组二、三段砂岩,油气主要来源于80 km以东的齐家—古龙凹陷,油气远距离运移的输导层... 通过对松辽盆地西斜坡北部300余口探井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分析,研究下切谷充填体对富拉尔基油田油气成藏的输导作用。富拉尔基油田的主力产层是姚家组二、三段砂岩,油气主要来源于80 km以东的齐家—古龙凹陷,油气远距离运移的输导层主要为充填下切谷的逐层超覆砂岩复合体。向盆地方向,下切谷充填体与齐家—古龙凹陷的三角洲砂体叠覆衔接;向盆地边缘方向,下切谷充填体与最大湖泛期形成的滨浅湖砂质滩坝叠覆衔接,形成三角洲—下切谷充填沉积体—滨岸砂质滩坝叠覆的富砂沉积体系。向盆地方向,三角洲砂体分叉尖灭在泥岩(成熟烃源岩)中,将有效烃源灶生成的油气输导至下切谷充填体中,沿下切谷底界面溯源逐层叠置超覆的下切谷充填沉积体远距离输导油气,上倾尖灭的滨浅湖砂质滩坝岩性圈闭捕集油气,形成富拉尔基油藏。与下切谷充填体相关的富砂沉积体系中,有效油气输导体系局限于杜412井—杜71井—杜65井—江39井—江41井及富拉尔基油田一线。单纯油气输导通道为油气浸染程度高、残余油饱和度低的产水层,北西向串珠状分布的白音诺勒、二站、阿拉新、江桥等油气田的形成与这一油气有效输导体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富拉尔基油田 姚家组 下切谷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基于成藏体系理论的碳酸盐岩含油气区带评价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波 李慧莉 +2 位作者 云金表 徐忠美 冯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以成藏体系理论为基础,参考前人区带评价参数标准,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层系,分别从烃源体、圈闭体、输导体和体系的有效保存性出发,建立了碳酸盐岩地质评价参数标准体系。该区纵向上以一套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圈闭体为核心,和其相关... 以成藏体系理论为基础,参考前人区带评价参数标准,针对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层系,分别从烃源体、圈闭体、输导体和体系的有效保存性出发,建立了碳酸盐岩地质评价参数标准体系。该区纵向上以一套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圈闭体为核心,和其相关联的烃源体和输导体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成藏体系。在参数体系中,提出了输导体的3个评价参数:输导层类型、供烃方式和运移距离的评价标准。利用统计学方法,考虑运移距离和成藏几率的关系,指出油气运移距离评价参数分为小于10 km、10~50 km、50~100 km和大于100 km。针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膏盐岩下碳酸盐岩地层,采用同时考虑油气聚集单元和盆地构造单元的双要素子体系划分方法,以及考虑地质参数的不确定性开展评价。塔北隆起东侧盖层覆盖区和塔中隆起北侧为1类地区;顺托果勒低隆区、塔西南地区、塔中隆起南侧、巴楚隆起北侧、塔北隆起西侧为2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评价 区带评价 成藏体系 碳酸盐岩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