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超显微有机岩石学与生排烃潜力 被引量:56
1
作者 秦建中 申宝剑 +2 位作者 付小东 陶国亮 腾格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6-837,共12页
通过选取中国南方不同层系优质烃源岩样品,综合运用全岩X-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及生排烃模拟实验方法,对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有机质与矿物组成关系、有机质赋存形式、成烃生物及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相优质烃... 通过选取中国南方不同层系优质烃源岩样品,综合运用全岩X-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及生排烃模拟实验方法,对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有机质与矿物组成关系、有机质赋存形式、成烃生物及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相优质烃源岩中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或与生物成因有关,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与石英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而与粘土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分析认为,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有3种赋存状态:①有机质多与硅质相伴生,是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中最重要的赋存形式;②有机质与钙质相伴生,是部分二叠系优质钙质烃源岩的主要赋存形式;③有机质与粘土相伴生或被片状粘土颗粒包裹与硅质及钙质生屑一起共生,有机质赋存主要受沉积环境、沉积相控制。海相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主要有藻类、底栖生物和菌类3种,同一烃源岩层位样品中往往含有"多重母质"分布。模拟实验表明,浮游藻类的生烃潜力与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相当,底栖藻类生烃潜力与Ⅱ型干酪根生烃潜力相当。富有机质硅质或钙质超微薄层容易使早期重质油排出,可以形成巨型重质油藏;而片状粘土之间包裹的有机质很难使早期生成的稠油排出,则形成轻质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式 成烃生物 生排烃 有机岩石学 海相烃源岩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富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与生、排烃意义 被引量:35
2
作者 曾庆辉 钱玲 +4 位作者 刘德汉 肖贤明 田辉 申家贵 李贤庆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化程度很高,目前热解烃含量很低,但残余有机碳含量达1%-3%,黑色页岩中保存了早期生油阶段由无定型有机质生油作用转化而形成的微粒体有机质,和未排出的石油演变而来的残余沥青,表明其为原始生烃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根据黑色页岩中微粒体和残余沥青的含量,可用来了解已生-排烃量和再沉降埋深过程中古油藏储层沥青、微粒体和残余沥青再生气对古生界碳酸盐气藏的贡献。富有机质沉积的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热演化程度不高,游离烃(S1为0.2-1.4mg/g)和热解烃(S2为8-44mg/g),有机碳含量达2.4%-8%,是生油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油页岩中不仅存在强荧光的藻和无定型有机质,而且油页岩的纹层中广泛存在富有机质的荧光沥青,反映了有利于排烃运移的信息,表明是本区生油贡献最大的烃源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热演化中变化过程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生烃、排烃作用既有很多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黑色页岩 湖相油页岩 有机岩石学 生排烃作用 显微荧光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相控油气特征及其基本模式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雄奇 李丕龙 +3 位作者 陈冬霞 张善文 张俊 于轶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74,共20页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相的储油气层的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深度增大而降低;在不考虑构造和沉积相背景条件下,不能依据地层的绝对孔渗条件判别和评价有效储集层。沉积颗粒不粗不细的优相砂岩类地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相同背景条件下相对高孔渗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优相与相对高孔渗控藏是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利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可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相盆地 断陷盆地 地质相 油气成藏 油气藏分布预测
下载PDF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秦建中 刘宝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 在海相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青藏高原中生界和冀北地区上元古界未成熟—成熟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 10 个样品为代表,进行热压模拟试验,创建了海相3种类型干酪根和4种主要岩类的17种原始和再次生排烃模式。提出了海相烃源岩从Ⅰ型干酪根到Ⅱ1型到Ⅱ2型再到固体沥青,生排油、烃气和总生烃量逐渐变低,油质逐渐变轻,气逐渐变干,生烃速率也逐渐减小;从富烃页岩到富烃泥灰岩到富烃灰岩再到固体沥青,排油效率逐渐增加,总生排烃量和生烃速率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烃气占总烃比例则从固体沥青到富烃页岩到泥灰岩到灰岩逐渐增加;从海相富烃源岩到低有机质含量的碳酸盐岩或随着有机质丰度的降低(TOC 0.2%到1.0%),生排油、烃气量和总生烃量及生烃速率逐渐变小,生烃气占总烃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生排烃 模式
下载PDF
东营凹陷牛38井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排烃评价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中红 查明 金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6-366,共11页
东营凹陷牛 38井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从沙三下亚段向沙三中 上亚段为一从高水位深湖相向低水位前三角洲相发展的沉积旋回 ,该沉积环境控制从下向上发育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相应地 ,该段烃源岩品质从下向上变差 ,其中沙三中亚段上部及沙三... 东营凹陷牛 38井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从沙三下亚段向沙三中 上亚段为一从高水位深湖相向低水位前三角洲相发展的沉积旋回 ,该沉积环境控制从下向上发育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相应地 ,该段烃源岩品质从下向上变差 ,其中沙三中亚段上部及沙三中亚段中部烃源岩产烃能力小 ,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整体品质好 ,局部存在优质烃源岩。其优劣性体现了在该段烃源岩中 ,Ⅰ型干酪根具有高的生产力 ,而Ⅲ型、Ⅱ2 型干酪根生烃潜力很低 ,基本为无效有机质。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数据点的烃源岩单位质量原始生烃潜量可相差 3个数量级 ,体现了烃源岩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有机碳的非均质性分布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湖盆的旋回式沉积及湖平面的波动性变化是其内在原因。同时 ,本文也提供一种计算生排烃量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排烃 沉积旋回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富集因素评价与生产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龙德 崔宝文 +9 位作者 朱如凯 王瑞 冯子辉 李斌会 张婧雅 高波 王青振 曾花森 廖远慧 江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1-454,共14页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 基于大量钻井、分析测试、模拟实验,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古龙页岩)的生烃演化、页岩油赋存状态、孔缝演化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大量试油试采资料,开展古龙页岩油富集层评价、生产特征与产量递减规律分析。研究表明:(1)古龙页岩在Ro值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大排烃效率为49.5%;中低演化阶段,页岩油的主要赋存空间从干酪根向岩石与有机孔缝转移;中高演化阶段,页岩油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2)孔隙类型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缝、溶蚀孔和有机孔,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在伊利石、伊蒙混层矿物间形成大量晶间孔缝,有机质裂解作用形成网状孔缝。(3)游离烃含量、可动孔隙度、总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是页岩油富集层分类评价的核心指标参数,Ⅰ类层标准为S_(1)≥6.0 mg/g,可动孔隙度大于等于3.5%,总孔隙度大于等于8.0%,脆性矿物含量大于等于50%,综合认为Q2—Q3、Q8—Q9油层最优。(4)轻质油带核心区水平井首年累产高,属于双曲递减模式,递减指数一般为0.85~0.95,首年递减率为14.5%~26.5%,单井预测可采储量(EUR)大于2.0×10^(4)t。在勘探生产实践过程中,仍需进一步持续攻关解决生排烃机制、地层条件下页岩孔隙度与含油气性测试方法与标准、富集区边界精细刻画、页岩力学性质和体积改造、提高采收率技术等难题,提高单井EUR,实现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油 白垩系青山口组 生排烃 储集层孔隙类型 孔缝形成机制 富集层评价 产量递减规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东良 刘宝泉 +1 位作者 国建英 郭树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采自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华英参 1井和维马 1井的煤系生油岩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煤在Ro 为 0 6 5 之后 ,液态烃产率急剧增加 ,1 5 之后 ,迅速降低 ,其生油高峰约在Ro 为 1 0 时 ,每吨有机碳的最大产烃量约为15 0kg ;碳质泥岩与... 采自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华英参 1井和维马 1井的煤系生油岩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煤在Ro 为 0 6 5 之后 ,液态烃产率急剧增加 ,1 5 之后 ,迅速降低 ,其生油高峰约在Ro 为 1 0 时 ,每吨有机碳的最大产烃量约为15 0kg ;碳质泥岩与煤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液态烃产率受有机显微组分的影响 ;灰色泥岩的生排油率很低 ,以生成天然气为主 ,当Ro 接近 2 5 时 ,产烃量接近 2 0 0kg。根据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 ,可以建立演化阶段划分标准 ,另外 ,煤岩中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还须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生排烃 产率 演化阶段 塔里木盆地 烃源岩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守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1,i0005,i0006,共4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分散有机质(一般烃源岩)与有机质富集层(优质烃源岩)生烃过程的差异,采用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岩心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结合地质剖面分析,认为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生烃特征有明显的不同。沙三段中亚段主... 为了进一步明确分散有机质(一般烃源岩)与有机质富集层(优质烃源岩)生烃过程的差异,采用东营凹陷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岩心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结合地质剖面分析,认为沙三段中、下亚段烃源岩的生烃特征有明显的不同。沙三段中亚段主要生烃阶段为Ro大于0.5%;沙三段下亚段在Ro为0.4%-0.5%时可生成少量低熟油,当Ro大于0.5%时进入成熟阶段,具有较高的油气产率。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比中亚段明显具有更高的生烃潜力,且生烃区间较大。这取决于其特定的沉积环境所形成的烃源岩在有机质类型、富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段烃源岩 生排烃 模拟实验 生烃模式 东营凹陷
下载PDF
饱和压力法确定成藏期问题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包友书 蒋有录 +3 位作者 张林晔 李钜源 张守春 王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9-384,共6页
采用饱和压力法确定油藏成藏期的原理和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在高勘探程度区济阳坳陷的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对许多油藏不适用,所推测的成藏深度和成藏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以济阳坳陷众多油藏资料为基础,结合坳陷油气生成、运移过程中原油... 采用饱和压力法确定油藏成藏期的原理和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在高勘探程度区济阳坳陷的应用中发现,该方法对许多油藏不适用,所推测的成藏深度和成藏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以济阳坳陷众多油藏资料为基础,结合坳陷油气生成、运移过程中原油的饱和压力变化特点,就该方法对许多油藏不适用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济阳坳陷地下原油黏度影响因素较多,总体上与其是否为天然气所饱和关系不大;济阳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生成并排出的大部分原油为欠饱和原油,大部分原油在欠饱和状态下运聚成藏是该方法对许多油藏不适用的主要原因,饱和压力法仅适用于原油在饱和状态下聚集成藏的油藏。据此认为:原油既可以在饱和状态下大规模聚集成藏,又可以在非饱和状态下大规模聚集成藏,因此,运用饱和压力法确定成藏时期前,首先要明确该油藏中的原油是在饱和条件下聚集成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压力 成藏期 油藏 饱和原油 生排烃 济阳坳陷 地层原油黏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生排烃史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维强 刘玉明 +4 位作者 李洋冰 柳雪青 马立涛 黄英 乔方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9期1-5,共5页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盆地模拟等方法对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评价、生气强度(G_(gas))及生烃史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源岩主要是煤岩和暗色泥岩,其中煤岩平均厚度16m,暗色泥岩平均厚度103m。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盆地模拟等方法对临兴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评价、生气强度(G_(gas))及生烃史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古生界源岩主要是煤岩和暗色泥岩,其中煤岩平均厚度16m,暗色泥岩平均厚度103m。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属于Ⅲ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1.3%,均值为1.16%,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气强度为(18~26)×108 m^3/km^2,而子洲地区为(24~30)×108 m3/km^2。与子洲地区相比,临兴地区气源条件略差。在晚三叠世,烃源岩开始生烃,基本上没有天然气排出;侏罗世末,处于低成熟阶段,生烃量逐渐增加,开始有烃类排出;早白垩世,源岩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同时大量生排烃;早白垩世之后,源岩成熟度维持不变,生排烃也趋于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地区 上古生界 烃源岩 埋藏史 生排烃史
下载PDF
成熟度对陆相烃源岩可溶有机质Pr/Ph比值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鹏 肖贤明 +3 位作者 田辉 周秦 陈吉 潘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88,共7页
Pr/Ph比值-直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其不仅与生源、沉积环境条件有关,而且在-定程度上还受成熟度影响。本论文对取自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不同有机相的陆相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获取了不同温度点的可溶有机质(油)... Pr/Ph比值-直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其不仅与生源、沉积环境条件有关,而且在-定程度上还受成熟度影响。本论文对取自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不同有机相的陆相烃源岩样品进行了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获取了不同温度点的可溶有机质(油),结合对不同成熟度地质烃源岩样品抽提物的分析,较系统的研究了油/抽提物的Pr/Ph比值随着成熟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Ro为0.6%-1.8%阶段,中深湖相Ⅱ型和浅湖相-河沼相Ⅲ型烃源岩生成油的Pr/Ph比值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并且Ⅲ型烃源岩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Ⅱ型烃源岩,而到高成熟度阶段,两类烃源岩的Pr/Ph比值相近。应用Pr/Ph比值进行油-油对比、油-源对比、判识古沉积环境等,需要充分考虑成熟度对该比值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含有陆相Ⅲ型烃源岩的沉积盆地,应结合其它地球化学参数综合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度 PR Ph比值 生排烃 有机相
下载PDF
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排烃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秦建中 刘宝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58-764,共7页
该文运用热压模拟试验和油气地球化学等新技术,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分析数据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本中提出,成煤环境沉积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生烃能力差别很大,... 该文运用热压模拟试验和油气地球化学等新技术,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分析数据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成煤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本中提出,成煤环境沉积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碳质泥岩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多优于煤。作者还创建了煤系4种有机质类型和2种主要岩类的9种生排烃模式,并用实际地质剖面排烃模式进行了验证,指出成煤环境Ⅲ1-Ⅱ1型泥岩排油能力明显优于煤及碳质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排烃 模式 成煤环境
下载PDF
泥灰岩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兆云 程克明 +1 位作者 张柏生 范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本文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液态产物(热解油、沥青A、沥青C)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热解油中轻质烃(C6-C14)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对含量随演化程... 本文采用加水热模拟实验方法对东濮凹陷卫城地区下第三系低熟泥灰岩进行了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液态产物(热解油、沥青A、沥青C)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热解油中轻质烃(C6-C14)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对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高变化特征是从大到小然后再增大,轻质烃的准确定量为评价泥灰岩的生油量提供了重要参数;热解油、沥青A、沥表C三者的产率及组成变化的对比研究反映了泥灰岩(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对成烃的贡献以及排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生烃 排烃 模拟实验 热解油 油矿床
下载PDF
页岩纳米级孔隙在有机质熟化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楚雄 肖七林 +1 位作者 陈奇 蒋兴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1-909,共9页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室内含水封闭热解系统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嫩江组二段湖相页岩开展了生烃全过程模拟实验(Ro=0.61%~4.01%),并对处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基于抽提前后...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室内含水封闭热解系统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嫩江组二段湖相页岩开展了生烃全过程模拟实验(Ro=0.61%~4.01%),并对处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基于抽提前后有机碳含量、N2吸附和矿物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研究了有机质成熟过程中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页岩在模拟实验后BJH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均大幅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73~0.10161 cm^3/g和0.60~15.75 m^2/g。成熟—高熟阶段干酪根热降解和残留烃热裂解促使纳米级孔隙快速发育,过熟阶段随着有机质生烃能力减弱,纳米级孔隙发育速率变缓;生油高峰期液态烃生成并充注在纳米级孔隙内,抑制了纳米级孔隙形成。油气生成和排出过程对纳米级孔隙发育起主导作用,固体焦沥青在不断富集的同时其本身发育纳米级有机孔隙,黏土矿物的伊利石化和石英溶蚀均有利于纳米级孔隙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纳米级孔隙 成熟度 生排烃 固体焦沥青 页岩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实验方法评价松辽盆地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瑞银 王汇彤 +1 位作者 陈建平 刘玉莹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5-921,共7页
针对烃源岩生排烃效率评价现有方法的不足和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需要,基于模拟地质条件的最新生排烃实验平台,以白垩系烃源岩为例,开展了松辽盆地烃源岩生排烃条件和过程的模拟实验。结合包括轻烃在内的产物计量方法探索,对实验产... 针对烃源岩生排烃效率评价现有方法的不足和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需要,基于模拟地质条件的最新生排烃实验平台,以白垩系烃源岩为例,开展了松辽盆地烃源岩生排烃条件和过程的模拟实验。结合包括轻烃在内的产物计量方法探索,对实验产烃量进行计量;通过实验产物的H/C原子比数据,对干酪根热成熟度进行标定,获得实验点所对应的地质RO值;从而实现了对松辽盆地白垩系烃源岩在各热演化阶段的生排烃效率厘定。结果表明,轻烃在总烃中的含量为5%~29%,并有随实验热演化程度升高的特征,在生油高峰期的轻烃含量约为25%,从而弥补了传统实验和利用岩心残留烃分析排烃效率方法中缺少轻烃组分的缺憾;通过生排烃效率曲线显示,松辽盆地白垩系烃源岩的最大生油效率为680mg/gTOC,生油高峰期对应的绝对排烃效率为57%。对压力的影响分析认为,压力确实影响热成熟演化,在生油阶段对RO的抑制约为0.2%;压力的释放促进排烃,是导致岩心滞留烃量降低和轻烃散失的主要原因,仅轻烃散失造成的生油高峰期绝对排烃效率偏差值就达18%。常规方法低估了地质实际的滞留烃量,深层找气的前景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生排烃 排烃效率 模拟实验 轻烃 压力
原文传递
乍得Bongor盆地构造反转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健 肖坤叶 +5 位作者 童晓光 胡瑛 余朝华 袁志云 程顶胜 高日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层... 分析总结了乍得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特征,着重研究了其对源岩生烃与排烃、储层成岩、圈闭形成及保存、油气运移等成藏要素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结果表明,Bongor盆地的构造反转以地层大幅抬升剥蚀和残余地层强烈褶皱变形为主要响应特征,造成了烃源岩生烃、排烃过程停滞,浅部油藏的破坏。同时,盆地本身的热结构、热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种破坏作用,使得烃源岩在构造反转结束以后仍保留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储层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减弱,溶蚀淋滤作用增强,深部储层得以保存;残余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为油气最终运聚-成藏提供了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gor盆地 构造反转 地层剥蚀 源岩生烃与排烃 储层成岩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利用全岩热模拟方法研究海相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静 王云鹏 +2 位作者 刘德汉 卢家烂 李永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1,共3页
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际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的生排烃情况,采用块状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并运用生烃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其生烃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开始排烃的时间略晚于开始大量生烃的时间,排烃持续时间长于生烃期。而不同的升温速率对大量生烃... 为了更好地反映实际地质条件下烃源岩的生排烃情况,采用块状样品进行热模拟实验,并运用生烃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其生烃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开始排烃的时间略晚于开始大量生烃的时间,排烃持续时间长于生烃期。而不同的升温速率对大量生烃期、生烃率及排烃效率均有影响。川东北地区下二叠统海相烃源岩在晚三叠纪(220Ma)进入主生烃期,晚侏罗纪中期(160Ma)主生烃期结束;在晚三叠纪(218Ma)进入主排烃期,晚侏罗纪中期(155Ma)排烃期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岩热模拟 海相烃源岩 生烃动力学 生排烃
下载PDF
惠州凹陷惠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倩倩 叶加仁 +2 位作者 施和生 舒誉 吴娟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41,7,共10页
为研究惠州凹陷惠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应用油气成藏过程理论,利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研究区4口虚拟井烃源岩的生排烃史,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观测和均一温度测定资料,结合地层埋藏史恢复成果,确定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 为研究惠州凹陷惠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应用油气成藏过程理论,利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研究区4口虚拟井烃源岩的生排烃史,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观测和均一温度测定资料,结合地层埋藏史恢复成果,确定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惠西地区文昌组烃源岩在中始新世进入生烃门限,在渐新世—中中新世达到生烃高峰;恩平组烃源岩在早中新世末—晚中新世初进入生烃门限,在中中新世—现今达到生烃高峰.该地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Ⅰ期发生于中中新世,以垂向运移为主,主要充注聚集于生烃洼陷范围的古近系储层内;第Ⅱ期发生于晚中新世—现今,油气呈纵、横向复合运移,具有层位多、范围广的成藏特点,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该研究结论为该地区油气勘探评价和目标优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充注期次 生排烃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惠西地区 惠州凹陷 文昌组 恩平组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发现及其意义
19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4 位作者 张金友 赵莹 刘召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9-1191,共33页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 笔者等通过电子背散射、二次成像和能谱分析,结合薄片和反射显微镜观察,发现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由生排烃扩张形成的微米孔和微米缝。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为近圆形或半圆形,直径多在0.5μm到数微米,一般1~2μm,最大可达8μm;④孔缘一般为以绿泥石为主的黏土,形成不连续的圈环;圈环上缘的黏土多呈弧形或眉状,绿泥石化明显,在背散射图像中呈亮色;⑤孔内多有自生的纳米级葡萄状或豆渣状黏土,是构成封存油气的物质基础;⑥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孔可以组合成4种类型:即垂向联结成垂直的排烃烟囱型、垂向联结成倾斜的排烃烟囱型、水平联结成顺层的排烃管型和竖面上联结成更大的片状大孔型。排烃烟囱直或微曲,直立或倾斜;宽1~3μm,最宽可达200μm;高十几到30μm,最大可达1500μm;顶部多与顺层微米缝(或毫米缝)联结,是排烃烟囱的最终泄压和泄油气的总库;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孔隙度变化大,面孔率一般在5%~6%,局部面孔率最高可达39.66%。生排烃高压扩张微米缝的特点有:①一般只发育在超高压的页岩油储层中;②一般只发育在黏土质长英页岩中,纯黏土岩少见;③多以顺页理为主的微米缝为主;④略曲的张性缝,多呈锯齿状,绕过刚性矿物;⑤宽度多在0.5μm到数十微米;最宽可达150μm;⑥多与黄铁矿、白云石、磷灰石等自生矿物伴生;⑦多与生排烃扩张微米孔和排烃烟囱相连。生排烃扩张微米孔缝的形成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烃类流体的高压扩张力;第二种是烃类流体的化学溶蚀力。笔者等计算了形成这种生排烃微米孔和微米缝的压力,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孔从1500 m的44.74 MPa到2500 m深的74.81 MPa;形成生排烃扩张微米缝的排烃压力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 扩张 微米孔 微米缝 超高压 古龙页岩 青山口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泥岩生-储-排油特征及演化模式
20
作者 葛云锦 贺永红 +3 位作者 许璟 马芳侠 杜克锋 李红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 通过低成熟度泥岩生排烃模拟试验,结合高压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泥岩的生油、储油、排油及热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对生成原油及其可动性进行分析,建立全过程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长7泥岩最大的生油量出现在成熟度R o=1.0%附近,生油量约为120 mg/g TOC,而后随着成熟度增高,生液态烃量逐渐降低,气态烃量逐渐增加,累积生烃量持续增大;排出页岩油量随成熟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R o为1.15%时液态烃排出量最大,约为64.55 mg/g TOC,之后随后成熟度继续增大,液态烃排出率迅速降低;随热演化程度升高,泥岩微孔体积持续增大,中孔体积先增大后减少,大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宏孔持续增大;可动流体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不同成熟度泥岩可动流体平均为23.17%;长7泥岩生储排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低成熟阶段、成熟—自饱和阶段、成熟—排油阶段、成熟—高成熟阶段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页岩油 生排烃 可动流体 演化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