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湄洲湾天然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碧娥 郭厚宝 +1 位作者 苏荣西 苏锦波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从湄洲湾海域内湾及中湾的 3个不同站位采集水样 ,测定它们对大庆原油的自然降解率 .结果表明 ,营养盐及原油的初始浓度对降解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将采集的水样经富集培养后 ,分离、纯化 ,挑选出 38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 从湄洲湾海域内湾及中湾的 3个不同站位采集水样 ,测定它们对大庆原油的自然降解率 .结果表明 ,营养盐及原油的初始浓度对降解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将采集的水样经富集培养后 ,分离、纯化 ,挑选出 38个能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生长的菌落 ,经鉴定这些菌株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 .从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结构及其与界面的作用分析海洋烃降解菌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湄洲湾 烃降解菌 石油污染 海洋 微生物
下载PDF
烃降解菌株T7-2产生的生物乳化剂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丹 黄磊 +4 位作者 李国强 李召雨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3-660,共8页
从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泥中筛选到的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经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命名为T7-2。该菌株能以十六烷为碳源代谢产生一种对柴油等烃类具良好乳化作用的生物乳化剂。研究表明,该乳化剂主要由糖类、脂类和... 从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泥中筛选到的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经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命名为T7-2。该菌株能以十六烷为碳源代谢产生一种对柴油等烃类具良好乳化作用的生物乳化剂。研究表明,该乳化剂主要由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其比例为55.43:31.24:12.65。进一步研究证实,该乳化剂糖类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和鼠李糖;脂类由十碳、十二碳、十六碳及十八碳脂肪酸组成;蛋白质由16种氨基酸构成。本文还对乳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性能稳定、乳化效率高、适应范围较为广泛的生物乳化剂,对海洋污染生物修复及石油开采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乳化剂 红平红球菌 生物修复 烃降解菌
下载PDF
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对石油烃模式物的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云波 吴伟林 +2 位作者 薛蓉蓉 刘其友 赵朝成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87-1892,共6页
从胶洲湾P3-1站位采集的石油污染海洋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良好的石油烃降解菌株JZ3-21。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JZ3-21为恶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实验研究了该菌株对... 从胶洲湾P3-1站位采集的石油污染海洋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良好的石油烃降解菌株JZ3-21。经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JZ3-21为恶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实验研究了该菌株对5种石油烃模式物(正十六烷、甲苯、萘、芘和邻苯二酚)的降解特性,测定了JZ3-21在不同培养时间下对五种石油烃模式物的降解率以及菌群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菌株JZ3-21对各种石油烃模式物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中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最高(99.77%),其他模式物的降解率顺序为正十六烷(99.53%)>邻苯二酚(80.92%)>萘(87.23)>芘(23.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筛选 模式物 降解特性
原文传递
一株海洋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常义 林情员 +3 位作者 苏国成 庄宏儒 方少华 苏文金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嘉庚公园旁的码头,从受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出一株能以0#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JMUXMS-100,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实验研究了时间、底物浓度... 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嘉庚公园旁的码头,从受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出一株能以0#柴油为唯一碳源的石油降解菌JMUXMS-100,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实验研究了时间、底物浓度、p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和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降低.最佳初始pH值为7.0,最适生长温度为28℃.经3d培养,对质量浓度为100—500mg/L的柴油降解率为38.7%~5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不动杆菌 16S RDNA 生物学特性 降解率
下载PDF
烃降解菌HB29产糖脂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侯百友 孙玉梅 +1 位作者 杨冠科 杨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85,共3页
对烃降解菌HB29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带电性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HB29代谢产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糖脂。通过摇瓶培养实验,研究了烃降解菌HB29产糖脂的适宜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 对烃降解菌HB29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带电性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HB29代谢产阴离子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糖脂。通过摇瓶培养实验,研究了烃降解菌HB29产糖脂的适宜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8.0,接种量2%,250mL三角瓶中的装液量为75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糖脂 发酵条件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混合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条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其友 宗明月 +2 位作者 张云波 赵东风 赵朝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采集克拉玛依地区的部分石油污染样品进行了富集分离,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宽,并且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该混合菌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 对采集克拉玛依地区的部分石油污染样品进行了富集分离,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最宽,并且石油烃的降解效率最高。该混合菌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混合菌KL9-1降解石油烃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菌KL9-1的接种量、石油烃仞始浓度、初始pH、摇床转速、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都会影响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在35℃的条件下,当接种量6.0%、石油烃初始浓度1.5%、仞始pH 7.5、摇床转速120 r/min及添加200 mg/kg Tween80表面活性剂时,稀油和稠油的降解率都达到最高,其中稀油的降解率可以达到62.49%,稠油的降解率达到4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筛选 降解条件 石油污染土壤
下载PDF
微生物法处理海上钻井废钻井液 被引量:4
7
作者 范俊欣 包木太 +1 位作者 黄贤斌 徐文佳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2年第4期34-36,44,共4页
微生物法适用于海上钻井含油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多次对菌株采集、分离、纯化和培养驯化,选育得到了3株对石油烃类有很好降解效果的石油类降解菌;确定了石油类降解菌适宜的生化处理条件: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温度为50℃、最佳生长及原油降... 微生物法适用于海上钻井含油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多次对菌株采集、分离、纯化和培养驯化,选育得到了3株对石油烃类有很好降解效果的石油类降解菌;确定了石油类降解菌适宜的生化处理条件: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温度为50℃、最佳生长及原油降解酸碱性环境为pH=6.0、最佳菌株接种量2%、最佳原油初始浓度为500mg/L。处理后的含油废弃钻井液含油量基本稳定在2mg/L以下,降解率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钻井 含油废弃钻井液 生化处理 烃类降解菌
下载PDF
石油污染的环境微生物修复概述 被引量:4
8
作者 谭银萍 马媛 吕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7期4353-4358,共6页
石油污染越来越多的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积累且很难被消除,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证明,对石油污染采取微生物修复是行之有效和环境友好的,因此对微生物降解菌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介绍... 石油污染越来越多的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长期积累且很难被消除,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证明,对石油污染采取微生物修复是行之有效和环境友好的,因此对微生物降解菌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介绍了石油污染现状、微生物降解技术及途径、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总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石油烃降解菌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代谢机理
下载PDF
吐温-80、乙醚、NaCl对烃降解菌HB29产糖脂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健 侯百友 +1 位作者 孙玉梅 曹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115,共3页
对烃降解菌HB29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为一种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吐温-80、乙醚和NaCl对HB29产糖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吐温-80能促进糖脂的合成,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2g/L的吐... 对烃降解菌HB29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初步确定为一种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了吐温-80、乙醚和NaCl对HB29产糖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吐温-80能促进糖脂的合成,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2g/L的吐温-80,糖脂量较对照提高了6.64%,但高浓度的吐温-80会抑制菌体生长,不利于糖脂合成。乙醚对菌株合成糖脂有抑制作用;NaCl添加量在1%以内,糖脂合成较稳定,高浓度NaCl会改变发酵过程中的渗透压,使菌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从而影响菌体生长,糖脂合成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糖脂 吐温-80 乙醚 NACL
下载PDF
高效烃降解菌群的驯化、降解特性及初步应用
10
作者 邓春萍 陈思科 +6 位作者 马闻馨 龚汉意 杜国勇 陈美伶 陈方沙 唐德凤 解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获得具有高降解效率的菌(菌群)是保证高效修复的关键。该研究从4种不同含油土壤中驯化、培养获得稳定、高效降解石油烃的1号菌群,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菌群组成;研究不同环境... 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获得具有高降解效率的菌(菌群)是保证高效修复的关键。该研究从4种不同含油土壤中驯化、培养获得稳定、高效降解石油烃的1号菌群,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菌群组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该菌群石油烃降解能力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对菌群降解石油烃的特性和降解动力学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该菌群在较高浓度含油土壤中的应用潜力,以及以破碎荞麦壳为载体,将菌群固定化后修复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等组成;在原油质量浓度为0.5%,p H为8,盐度为1%,温度为35℃,C∶N∶P为100∶2∶1,以硝酸铵为氮源的最佳条件下,培养10 d后,菌群对石油的降解率由52.1%提高至76.6%;GC-MS分析结果显示,培养9 d和24 d后菌群对C13~C26烷烃平均降解率分别为90.3%和97%,说明该菌群能够快速高效降解中长链烷烃。菌群对原油初始浓度为0.5%和4%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将菌群接种于石油含量为4 631 mg/kg、8 591 mg/kg的土壤中,40 d后降解率分别为47.7%、26.4%;固定化后的菌群用于修复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石油烃降解率、土壤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其他组,可交换态镉的浓度低于其他组。以上结果充分显示了该菌群在石油浓度较高的土壤以及石油烃-镉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群 驯化 固定化 生物修复
下载PDF
生物法处理钻井废弃液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靖园 李辉 牟伯中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60,共5页
GC/MS分析平湖油田钻井废弃液含有烃类、酸类和酯类等23种有机污染物质。16SrRNA基因文库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得的微生物生态多样性表明,废弃液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γ和β变形杆菌细菌,其中γ-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群,占克隆总数的78.6... GC/MS分析平湖油田钻井废弃液含有烃类、酸类和酯类等23种有机污染物质。16SrRNA基因文库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得的微生物生态多样性表明,废弃液中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γ和β变形杆菌细菌,其中γ-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群,占克隆总数的78.6%。从废弃液中分离得到了一株石油烃降解菌,对废弃液有良好降解效果,COD和TOC去除率在50%以上,经鉴定该菌是Serratia marcesc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废弃液 16S RRNA基因 烃降解菌 生物修复
下载PDF
采油菌B36的室内研究
12
作者 鞠玉芹 李希明 +5 位作者 汪卫东 潘永强 蒋焱 李强 宋永亭 高光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2-275,共4页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出一珠细菌B36 ,该菌耐温耐盐性良好 ,能以烃类作为唯一的碳源。该菌 5 0℃时在含有混合石蜡 (>C16原油馏分 )及其他营养物的培养基中摇床培养 12h后 ,培养液中菌数高达 7× 10 5个 /mL ,培养液表面张力由...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出一珠细菌B36 ,该菌耐温耐盐性良好 ,能以烃类作为唯一的碳源。该菌 5 0℃时在含有混合石蜡 (>C16原油馏分 )及其他营养物的培养基中摇床培养 12h后 ,培养液中菌数高达 7× 10 5个 /mL ,培养液表面张力由 6 1mN/m降至 32mN/m ,pH值由 7.0降至 5 .4。由培养 36h的上述培养液中分离出黄色粉末状表面活性物质 ,其产量为 0 .6 5 g/L ,经鉴定为脂肽。该菌分别与原油和混合石蜡在不含混合石蜡的培养液中培养 6d后 ,含水原油 5 0℃粘度由 6 5 .6mPa·s降至 15 .3mPa·s,6 0℃界面张力由 30 .6mN/m降至 1.2mN/m ,无水原油凝固点由 4 4℃降至 36℃ ,初馏点下降 ,终馏点升高 ,可馏出物 (轻组分 )由 4 5 .1%增至 5 7.8% ;混合石蜡 2d降解率为2 .1% ,6d降解率达 2 5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菌B36 室内研究 采油微生物 微生物 原油 相互作用 烃降解菌 产酸 生物表面活性剂 菌种培育
下载PDF
低能离子诱变烃降解菌所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向廷生 郭晓博 张祥胜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1期48-53,共6页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直接影响其对石油烃的降解和利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胶束来渗透、润湿、乳化、增溶、发泡、消泡等作用促进石油的利用,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加快油污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对菌株23产表面活...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的能力直接影响其对石油烃的降解和利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胶束来渗透、润湿、乳化、增溶、发泡、消泡等作用促进石油的利用,有效提高石油烃的降解,加快油污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对菌株23产表面活性剂和菌株生长的关系,发酵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提取鉴定,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对温度、pH、盐度的稳定性,对石蜡的乳化活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为该菌株进一步的研究以及今后实际应用提供较多的资料和信息,为其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以便更好的发挥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原油降解率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驱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红丽 黄立信 +4 位作者 俞理 董汉平 吴庆红 郑承纲 张硕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3-497,共5页
青海油田跃进油区尕斯油藏中浅层地层平均温度65℃,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0%~17%。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可行性,对尕斯油藏地层水进行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鉴定,在分析地层水组分的基础上,设计两种激活体系,并考证激活剂对本源微生物的激活效... 青海油田跃进油区尕斯油藏中浅层地层平均温度65℃,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0%~17%。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可行性,对尕斯油藏地层水进行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鉴定,在分析地层水组分的基础上,设计两种激活体系,并考证激活剂对本源微生物的激活效果以及作用原油的效果。在临近相同油藏条件的地层水中筛选到一株耐高温高矿化度的石油降解菌,该菌能够产生表面活性剂,降低菌液的表面张力,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从而确定出适于尕斯油藏的微生物采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烃降解菌 青海油田 本源微生物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含油泥砂生物法处理室内研究
15
作者 耿雪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7,共3页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 从孤东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驯化、培养出3株烃氧化菌,代号为GD-1、GD-2和GD-3,在20℃下测定的BOD5值分别为165、145和175(对照样为100),在油泥砂培养基中于35℃培养48 h后,发酵液变褐色,含菌>6.0×107个/mL,发酵液滤液的表面张力比对照样(65.0 mN/m)分别降低47.2%,45.4%,51.1%。GD-1和GD-2产出的表面活性剂经鉴定属于脂肽类,GD-3产出的属于脂多糖类。3种菌混合液与油泥砂按5∶1混合,按85mg/L和15 mg/L加入氮源和磷源,在35℃通气培养过程中,油泥砂含油量(12.3%)下降,10天后下降趋缓,30天后降至2.9%;菌数迅速上升,4天达最高,10天后趋于下降,显示氮源和磷源不足;加入0.01%某表面活性剂后,在相同条件下菌数达最高的时间缩短为3天,其余变化相同。讨论了该降解烃、产表面活性剂混合菌的除油机理及菌产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除油中的增效作用。该混合菌可用于油田含油污泥砂的除油处理。图2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砂 污泥除油 生物处理 烃降解菌 产表面活性剂菌 混合菌
下载PDF
海洋粘土颗粒物对溢油生物降解的影响
16
作者 张明远 刘丽 +1 位作者 赵莹莹 孟蒙蒙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2-85,共4页
海上发生溢油后会严重影响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中广泛存在粘土颗粒物,可以和溢油发生相互作用生成油-颗粒物聚集体,进而促进溢油的清除。本研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油-颗粒物聚集体的形貌特性,分析了聚集体在海洋溢油去除中的作用,综述了... 海上发生溢油后会严重影响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中广泛存在粘土颗粒物,可以和溢油发生相互作用生成油-颗粒物聚集体,进而促进溢油的清除。本研究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油-颗粒物聚集体的形貌特性,分析了聚集体在海洋溢油去除中的作用,综述了粘土颗粒物对石油降解菌和海洋溢油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颗粒物聚集体在石油污染海岸线的自然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粘土颗粒物可以降低石油对微生物的毒性,并能促进海上溢油的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海洋溢油 石油烃降解菌 油-颗粒聚集体
下载PDF
海洋石油烃降解细菌T_1和T_2的分子鉴定分类
17
作者 田胜艳 王娟 聂利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5-28,41,共5页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干样含油量0.2 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 T_1和 T_2进行16S rDNA 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 rDNA 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干样含油量0.2 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 T_1和 T_2进行16S rDNA 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 rDNA 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用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中。结果表明,T_1与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同源性为89%,T_2与施氏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同源性为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细菌 16S RDNA 分子鉴定 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 深红红螺 菌(Rhodospirillum rubrum)
下载PDF
细菌瓶法用于石油烃降解菌菌数测定 被引量:22
18
作者 易绍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前在MEOR研究、菌液检测、现场试验监控及环保领域 ,石油烃降解菌 (HDB)菌数的测定基本上采用费时费事的最大概率数法 (MPN法 )。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石油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 ,... 目前在MEOR研究、菌液检测、现场试验监控及环保领域 ,石油烃降解菌 (HDB)菌数的测定基本上采用费时费事的最大概率数法 (MPN法 )。本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细菌瓶法。研制了盛有唯一碳源石油烃、氮源、磷源及专用生长指示剂的培养液 ,适用于HDB菌的测试瓶。欲测水样注入测试瓶逐级稀释 ,在 30℃培养 5— 7天。试液由红变黄表示有HDB菌生长。HDB菌的计数按常规细菌瓶法进行。用所推荐的细菌瓶法测定了某油田采出液、污水及采油用菌液中HDB菌数 ,所得结果与MPN法基本相同。HDB菌测试瓶已有工业产品 (HDB JH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HDB 菌数 菌浓度 测试方法 细菌瓶法 微生物采油
下载PDF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原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宜慧 常波 +1 位作者 杨玲引 侯丽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65,共5页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 从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7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其中黄杆菌属CC-2、不动细菌属SC-5、假单胞菌属SC-6表现出较强的石油烃降解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总石油烃(TPH)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得出各因素对TPH降解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次序为:溶液p H>降解温度>降解菌接种量>摇床转速,且在降解菌接种量为7%(φ)、溶液p H为7、降解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 r/min的最适处理条件下,菌株SC-6的TPH降解率可达61.23%。原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投加有利于土壤TPH降解率和酶活性的提高;"菌株SC-6+营养剂"组修复处理42 d后的TPH降解率可达57.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原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清防蜡采油技术在王541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汪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2,47,共4页
王541断块原油含蜡量高(10%~35%),油井井筒结蜡严重,热洗作业频繁.将胜利采油院提供的F18菌组用于区块油井清防蜡取得了良好效果.F18菌组由BS-6、B10-1、A3-1、TH1-1、B9-3、N5等6种菌组成,以石蜡为碳源生长,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王541断块原油含蜡量高(10%~35%),油井井筒结蜡严重,热洗作业频繁.将胜利采油院提供的F18菌组用于区块油井清防蜡取得了良好效果.F18菌组由BS-6、B10-1、A3-1、TH1-1、B9-3、N5等6种菌组成,以石蜡为碳源生长,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阻止蜡晶生长.在室内实验中,F18使11口井产出的原油粘度降低16.5%~59.0%,凝固点降低2~7℃.在现场试验中菌液注入油井环空.在3口井上进行间隔15天、为期3个月的定期注菌液清防蜡先导试验,效果良好.在正式试验中将区块33口井分为4大类,第一类5口井只注菌液;第二类5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60天;第三类22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45天;第四类1口井(对比井)不加剂不热洗;注菌液周期20天,第一次注0.3吨,以后每次注0.2吨.注菌液井产出的原油,①凝固点略有下降;②原油族组成无明显变化;③轻质饱和烃增多而重质饱和烃减少;井下作业时发现8口注菌液井中只有1口轻微结蜡,而对比井生产85天后管杆严重结蜡.此清防蜡技术适用于含水20%~80%的含水油井,在含水10%的油井中效果不好.图3表3参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混合菌液 微生物清防蜡 微生物采油 含水油井 王541断块油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