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2篇文章
< 1 2 1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4
1
作者 龚再升 蔡东升 张功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0,共10页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 利用渤海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对郯庐断裂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解释,系统地研究了海域新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的发育、发展以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研究了郯庐断裂对渤海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是控制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它控制了始新世、渐新世湖相烃源岩的形成,造就了大量的油气圈闭,主导了油气输导系统,而且新构造期沿郯庐断裂带的天然地震活动也可能是导致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郯庐断裂的晚期活动推进了渤海油气在新近纪晚期成藏,也促成了油气田至今的动平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郯庐断裂 油气成藏 海上油气勘探 新生代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85
2
作者 徐春春 沈平 +5 位作者 杨跃明 罗冰 黄建章 江兴福 谢继容 岑永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近期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展现出一个纵向上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研究认为,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大规模... 近期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展现出一个纵向上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研究认为,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大规模富集成藏的基础,表现为:①纵向上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古隆起高部位存在一个生烃中心,气藏具有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②发育3套优质储层(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丘滩相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砂屑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储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③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下发育的构造、岩性及复合型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结论指出,该古隆起继承性发展及其与烃源岩演化相匹配是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大面积富集的关键因素,古隆起高部位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其背景上的继承性构造及地层、岩性圈闭是天然气富集的场所,近源的古今构造叠合区是天然气富集的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震旦纪—早寒武世 油气藏形成 富集规律 甜点 烃源岩 构造调整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2
3
作者 于翠玲 林承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18,22,共5页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油气成藏 储层地质建模 实验模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27
4
作者 池英柳 赵文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20,共7页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 ,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 ,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 ,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 ,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 ,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构造 ,如雁行断裂、雁行褶皱和旋扭构造等。断块走滑位移量的变化 ,使得引张裂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 ,这可能是早第三纪裂陷、沉积中心由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与盆地外带抬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的主要机制 ,也是早第三纪盆地有很强分隔性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走滑派生的挤压、褶皱和抬升作用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盆地不同部分主力含油气层系差异与走滑变形强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走滑构造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演化 被引量:114
5
作者 殷进垠 刘和甫 迟海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29,共4页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深层一个具代表性的含气断陷。研究表明断陷演化分为火石岭—沙河子期 (J3 h K1sh)和营城期 (K1ych)两个阶段。J3 h K1sh期为断陷主要发育阶段 ,断陷为NW向 ,受NW向基底断层伸展控制。K1sh末期存在一次较强的挤... 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深层一个具代表性的含气断陷。研究表明断陷演化分为火石岭—沙河子期 (J3 h K1sh)和营城期 (K1ych)两个阶段。J3 h K1sh期为断陷主要发育阶段 ,断陷为NW向 ,受NW向基底断层伸展控制。K1sh末期存在一次较强的挤压反转 ,断陷发生褶皱与断层逆冲反转。K1ych期具坳陷性质 ,盆地转为NNE向。J3 h K1sh期断陷发育受NW SW向左行扭动应力场影响 ,NW向断陷段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沙河子期是烃源岩主要沉积期。J3 h K1sh期形成的横向转换构造、断层斜坡和反转期形成的反转背斜 ,最有利于深层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徐家围子 断陷 构造演化 晚株罗世-早白垩世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25
6
作者 周海民 魏忠文 +1 位作者 曹中宏 丛良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5-349,共5页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 ,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 ,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 ,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 ,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 ,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 ,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 ,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 ,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带 幕式沉积 油气聚集 南堡凹陷
下载PDF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29
7
作者 周心怀 牛成民 滕长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9-475,482,共8页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 环渤中地区是渤海海域重要的含油气区,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对油气的输导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裂活动速率法,通过分析主干断裂沿其走向活动性的变化以及区带内不同活动速率断裂的搭配,综合研究了环渤中地区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聚集保存之间的关系,并从溢出点的位置、断裂输导与保存活动速率的界定、断距与区域性盖层厚度关系对其控藏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环渤中地区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等或微弱活动断裂附近(活动速率小于25m/Ma);而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速率大于25m/Ma)主要起垂向输导作用,难以形成浅层的油气聚集,只有在其活动相对微弱的部位才可以使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断层活动速率 油气成藏 环渤中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27
8
作者 漆家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4期43-50,共8页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变换带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25
9
作者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年第5期301-305,共5页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底辟背斜圈闭,并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新构造运动 渤海东部 油气聚集 控制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被引量:123
10
作者 何登发 周新源 +2 位作者 杨海军 管树巍 张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21,共15页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对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点进行描述,结合周缘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变,剖析了古隆起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克拉通内古隆起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残余型与消亡型4种基本类型。由于运动体制的变革,古隆起经历了形成发育、叠加改造、调整定型与最终埋藏的动力学演变,具有多层叠加的地质结构,并发育断裂带、背斜带、地层剥蚀尖灭带等一系列构造带。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历史决定了隆起富集油气的关键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古隆起 成因机制 构造类型 动力学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122
11
作者 雷德文 陈刚强 +4 位作者 刘海磊 李啸 阿布力米提 陶柯宇 曹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04-1619,共1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全球著名的湖相富烃凹陷,最新勘探成果展示出大油(气)区特征。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实践,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一大油(气)区的基本形成条件与勘探领域。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大油(气)区得以形成主要缘于三大有利基础条件:前陆碱湖优质高效烃源岩、立体输导体系、三类规模有效储层与储盖组合,由此造就油气在充足的烃源条件下,沿立体的输导体系,被三套区域性盖层有效封盖,向着三类规模有效储层,在有利圈闭中运聚成藏,因此油气富集规律可归纳为"源-输控烃、储-盖控藏"。相应,按目的层和圈闭类型形成了三大有利油气成藏领域,由浅至深依次为三叠系下统百口泉组岩性油(气)藏群、二叠系下统风城组致密油、石炭系—下二叠统大构造油气藏群。玛湖凹陷大油(气)区的勘探突破缘于勘探理念创新,具有巨大勘探潜力和基础科学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气)区 “连续型”油气藏 致密油 油气成藏 油气富集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0
12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0
13
作者 赵靖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78-383,共6页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80年代以来 ,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 ,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80年代以来 ,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 ,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观研究 ,以及定性向定量 (或定期向定年 )研究的重要转变。间接研究与直接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 (或定期与定年 )研究相结合 ,已成为现代成藏年代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对于叠合盆地的成藏年代与成藏史研究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学 成藏史 流体包裹体 伊利石K/Ar测年 油藏地球化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7
14
作者 杨雨 黄先平 +6 位作者 张健 杨光 宋家荣 宋林珂 洪海涛 谭秀成 文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共6页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组"残余厚度"和下寒武统"印模厚度"的特征,依据地层厚度组合关系恢复了该区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的岩溶地貌,并将其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岩溶谷地和岩溶盆地4个二级地貌单元,认为寒武系沉积前四川盆地震旦系顶界具有大型近南北向侵蚀谷地和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并存的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桐湾期的表生岩溶作用对灯影组储层形成和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①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与灯影组丘滩体叠合形成了连片叠置发育的优质储层;②近南北向大型侵蚀谷地充填下寒武统巨厚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古隆起高部位下寒武统生烃中心;③优质烃源岩与储层大面积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顶界 灯影期 岩溶地貌 油气藏形成 残余厚度 印模厚度 桐湾运动 早寒武世
下载PDF
西非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5
15
作者 熊利平 王骏 +2 位作者 殷进垠 张海清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1-646,共6页
西非海岸盆地群的形成和发育,与中生代以来大西洋裂开和后期的持续扩张作用有关,是冈瓦纳大陆解体和大西洋扩张形成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盆地的发育受西非板块构造演化的影响,经历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陆克拉通阶段(前裂谷阶段... 西非海岸盆地群的形成和发育,与中生代以来大西洋裂开和后期的持续扩张作用有关,是冈瓦纳大陆解体和大西洋扩张形成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盆地的发育受西非板块构造演化的影响,经历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陆克拉通阶段(前裂谷阶段)、中—晚中生代以来的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和中生代末—第三纪的被动陆缘阶段。由于南大西洋的裂开南早北晚,受其影响,盆地的形成时间也具有南早北晚的特征。裂谷中部盆地发育良好,向南次之,北部发育较差;裂谷末期,广泛发育了一套厚层的盐岩沉积;被动陆缘发育早期继承了裂谷阶段的沉积特征,但晚期(始新世后)则与裂谷阶段相反,北部形成了巨厚的尼日利亚三角洲沉积。北部油气藏的形成明显较南部晚,加蓬盆地以南以盐下含油气系统为主,尼日利亚盆地则以盐上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为主;油气藏的形成与盐岩活动形成的构造关系密切;油气分布向海方向层位逐步变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裂谷 被动陆缘 油气成藏 西非海岸盆地
下载PDF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被引量:98
16
作者 龚再升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3期145-156,共12页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油气勘探 渤海海域 上第三系 勘探领域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域反转构造及花状构造 被引量:99
17
作者 王国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5期289-295,共7页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江东凸... 郯庐断裂在渤海海域不同区域的展布及其特征有所差异,渤中凹陷以南表现为多支,渤中凹陷及其以北地区表现为单支,在断裂各分支及其附近形成了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圈闭,文中再次提出“江东凸起-渤东低凸起带”是发育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系列构造带,而不是凸起带,郯庐断裂的活动对渤海海域油气聚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渤海 正反转构造 花状构造 油气聚集
全文增补中
北部湾盆地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0
18
作者 李春荣 张功成 +2 位作者 梁建设 赵志刚 徐建永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203,共9页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 北部湾盆地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伸展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等4种断裂类型。盆地演化总体经历了古近系裂陷期和新近系坳陷期两大演化阶段。盆地伸展裂陷期主要有3期断裂活动,在古新世—始新世形成NE向、NEE向伸展断裂;渐新世在走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NEE向走滑伸展断层和近EW向次级断层。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生烃洼陷的分布和促进了烃源岩的热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与生油洼陷相邻且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带和凹陷中央的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断裂构造 断裂活动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90
19
作者 吴永平 付立新 +1 位作者 杨池银 靳久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21,共6页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 ,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 ,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 ,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 ,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 ,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 ,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 ,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中生代 构造演化 潜山油气成藏 影响 油气聚集
下载PDF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94
20
作者 孙永河 漆家福 +1 位作者 吕延防 韩华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5,共7页
系统分析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渤中坳陷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有3期:①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形成NNE向、NE... 系统分析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断裂的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渤中坳陷发育4种类型的断裂,即早期伸展断裂、中期走滑伸展断裂、晚期走滑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有3期:①沙三段沉积时期主要形成NNE向、NE向、近EW向伸展断层;②东营组沉积时期叠加了NNE向右旋走滑伸展断层和NW—NWW向左旋走滑伸展断层;③明一段—第四系沉积时期,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NNE向断裂再次发生右旋走滑活动。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良好的运移通道。发育长期活动断裂的斜坡带和中央凸起附近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断裂构造 断裂演化 油气聚集 烃源岩分布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