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形成与分解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任韶然 刘建新 +4 位作者 刘义兴 樊泽霞 刘永军 左景栾 于洪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3-587,共5页
基于实际海洋水合物资源的赋存状态及温度、压力条件,在人工多孔介质中物理模拟海底水合物稳定带的水合物藏进行了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分析甲烷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形成与降压开采过程,揭示了其温度、压力和产气速率的变化... 基于实际海洋水合物资源的赋存状态及温度、压力条件,在人工多孔介质中物理模拟海底水合物稳定带的水合物藏进行了水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的实验研究。分析甲烷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形成与降压开采过程,揭示了其温度、压力和产气速率的变化规律。采用逐步降压的方法测定了多孔介质中水合物在特定温度下最小分解推动力,比较了不同降压模式下的累计产气量。结果表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通过不断注水保持系统压力,甲烷可完全生成水合物,最终水合物藏中仅有水和水合物两相;实验条件下水合物的分解主要受压差影响,压差越大,分解速率越大,累计产气量越高;在一定温度下水合物的分解需有一个最小推动力。比较不同降压模式发现,累计产气量只与压差有关,而与降压模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气体水合物 水合物形成和分解 水合物资源 多孔介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电阻率测试技术在沉积物-盐水-甲烷水合物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淑霞 夏唏冉 +1 位作者 郝永卯 李清平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利用自制的一维天然气水合物(NGH)开采模拟实验系统,通过对NGH生成过程中电阻率、温度、压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验证了在海洋沉积物体系中用电阻率法测试NGH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电阻率可以清楚地反映NGH的成核及生长过程。NGH开... 利用自制的一维天然气水合物(NGH)开采模拟实验系统,通过对NGH生成过程中电阻率、温度、压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验证了在海洋沉积物体系中用电阻率法测试NGH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电阻率可以清楚地反映NGH的成核及生长过程。NGH开始成核时消耗了溶液中的水分和甲烷气体,增加了离子之间的连通性,使电阻率降低;晶核开始生长为NGH后,由于生成的NGH类似于绝缘体,并且使得孔隙连通性变差,电阻率逐步升高,NGH大量生成后电阻率保持稳定。然后进行NGH降压分解实验,随着NGH的分解,NGH饱和度下降,电阻率也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生成 水合物分解 电阻率
下载PDF
In situ High-pressure NMR Observa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被引量:1
3
作者 Ai Bing CHEN Wei Ping ZHANG Xi Jie LAN Heng ZHENG Xiu Mei LIU Xiu Wen HAN Xin He B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91-794,共4页
A home-made static NMR cell with pressure up to 10 MPa was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processes of methane hydrate by in situ ^1H and ^13C NMR spectroscopies. Methane hydrate can be formed or d... A home-made static NMR cell with pressure up to 10 MPa was employed to observe th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 processes of methane hydrate by in situ ^1H and ^13C NMR spectroscopies. Methane hydrate can be formed or decompos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5 to -13℃ at pressures between 4.0 and 7.0 MPa. The higher methane pressure, the formation or dissociation temperature of methane hydrate was higher. In situ ^1H NMR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ritical size of the hydrate clusters is cru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methane hyd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NMR high-pressure NMR METHANE methane hydrate hydrate formation hydrate dissociation.
下载PDF
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的影响规律研究
4
作者 牛犇 徐鸿志 王贞玉 《石油工程建设》 2021年第S02期141-146,共6页
岩层中不同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岩层物性。已有水合物生成与分解实验大多使用均匀孔隙分布岩样,缺乏针对孔隙分布的研究,因此,开展不同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开采效率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与紧迫... 岩层中不同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岩层物性。已有水合物生成与分解实验大多使用均匀孔隙分布岩样,缺乏针对孔隙分布的研究,因此,开展不同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开采效率的影响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与紧迫。通过使用不同孔隙分布的砂岩样品,研究了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孔隙连通性、大小孔隙占比对于水合物生成分解速率以及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孔隙连通性是水合物在砂岩中生成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束缚水饱和度与水饱和度呈现一定范围内的比例变化,进一步揭示了孔隙分布对于水合物生成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分布 水合物生成与分解 影响规律 核磁共振 砂岩
下载PDF
基于水合物分离法提纯高浓度CO2瓦斯的相平衡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保勇 于洋 +1 位作者 吴强 刘传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118,共6页
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的确定是基于瓦斯水合物分离法的瓦斯抽采利用关键问题。利用可视化瓦斯水合物相平衡装置,结合恒容温度搜索法和观察法,首先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下3种高浓度CO2瓦斯气样的相平衡条件,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高浓... 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的确定是基于瓦斯水合物分离法的瓦斯抽采利用关键问题。利用可视化瓦斯水合物相平衡装置,结合恒容温度搜索法和观察法,首先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下3种高浓度CO2瓦斯气样的相平衡条件,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温度与压力关系式,此外,对比分析了高浓度CO2瓦斯气样与纯CO2、纯CH4气样水合物相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形成条件较温和,0.44℃下相平衡压力最低,为1.58 MPa;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温度与压力呈二项式关系;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曲线位于纯CH4和纯CO2水合物相平衡曲线之间,且更为接近纯CO2相平衡曲线;较低温度、压力(0.44~4.94℃,1.58~2.80MPa)下,气样中CO2浓度上升能降低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压力,改善其相平衡条件,而较高温度、压力(4.94~7.80℃,2.80~4.02 MPa)下,气样中CO2浓度变化对水合物相平衡条件影响较小;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温度与压力关系式得到的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值较小,平均相对误差为2.33%,能较准确地预测高浓度CO2瓦斯水合物相平衡条件。高浓度CO2瓦斯相平衡测定结果可为瓦斯水合分离技术中温度和压力选取,基于水合物分离法的CO2捕集与封存技术提供试验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CO2瓦斯 相平衡 瓦斯水合物 水合物生成/分解试验 瓦斯利用
下载PDF
钻井液侵入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机理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涂运中 宁伏龙 +2 位作者 蒋国盛 吴能友 张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海洋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是具有渗透性的多孔介质体,钻进过程中钻井液不可避免地会与它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影响测井响应、井壁稳定和储层评价。在过压钻井条件下,水基钻井液驱替侵入含天然水合物地层和温差下热传导导致的天然气水... 海洋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是具有渗透性的多孔介质体,钻进过程中钻井液不可避免地会与它发生能量和物质交换,从而影响测井响应、井壁稳定和储层评价。在过压钻井条件下,水基钻井液驱替侵入含天然水合物地层和温差下热传导导致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是耦合在一起的,其侵入可描述为一个包含相变的非等温非稳态渗流扩散过程。分析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分解特性,指出了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因素,通过钻井液侵入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与侵入常规油气地层的比较,提出了借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模型建立钻井液侵入数值模型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 钻井液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 侵入特性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