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人文学科数字人文研究的全景解析与思考
1
作者 潘雨亭 柯平 《图书情报工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28-140,共13页
[目的/意义]考察人文领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现实情况,把握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看法,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学科领域期刊的发文情况反映了当前该学科领域的关注与侧重,选取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5个学科作为... [目的/意义]考察人文领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现实情况,把握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看法,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学科领域期刊的发文情况反映了当前该学科领域的关注与侧重,选取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5个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代表,以这些学科CSSCI核心期刊发表的106篇数字人文主题文章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计量、关键词分类统计等量化思想,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果/结论]人文领域核心期刊中数字人文尚未成为关注焦点,但诸多知名人文学者已经介入数字人文研究;已有研究以质性为主,缺少实践探索;数字人文在不同学科呈现不同特点:莫莱蒂及其远读思想对文学领域数字人文研究产生极大影响,历史领域集中以清代为主要数字人文研究朝代,数字人文翻译研究以及数字人文对外语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语言学者关注的重点,艺术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显著聚焦在电影领域;人文学者认为数字人文难以突破既有研究框架,无法平衡与中国传统阐释学之间的矛盾,对数据库质量、中文字符特殊性、研究范式等方面问题持有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人文学者 人文阐释 数字技术 人文观
原文传递
人本主义观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被引量:5
2
作者 肖英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1期70-71,共2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出现也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施教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则由受教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本文主要探讨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出现也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施教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则由受教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本主义观点里的教师角色以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观点 教师 角色 转变
下载PDF
论大学生“人本观点”的生命观 被引量:3
3
作者 丁立卿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66-72,153,共8页
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困境引发人们对现代人生命观念的追问。大学生需要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确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的生命观。资本主义现代化塑造的"物本观点"生命观使西方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命困境之中。... 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困境引发人们对现代人生命观念的追问。大学生需要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确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的生命观。资本主义现代化塑造的"物本观点"生命观使西方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命困境之中。"人本观点"生命观的核心思想在于超越"物本观点"生命观,实现人的生命本质的合理复归,凝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孕育大学生"人本观点"的生命观,不是单向度的生命观教育活动,而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物本观点"生命观变革的教育实践。孕育"人本观点"生命观能够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现实发展、未来生活提供恰切的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观 人本观点 物本观点 大学生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论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意蕴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晓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7-65,共9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上提出了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举措。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一般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上提出了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举措。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一般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协调人民群众发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三个核心发展目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基本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中国理论样式,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国家发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人本观
下载PDF
巴比伦法的人本观再探 被引量:2
5
作者 于殿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5,共8页
"人本主义与文艺复兴"早就被作为一对孪生子而固定在国内外的学术传统中,因此国内外鲜有学者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时期探讨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在被称为专制社会最为典型的古代东方,这个论... "人本主义与文艺复兴"早就被作为一对孪生子而固定在国内外的学术传统中,因此国内外鲜有学者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时期探讨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在被称为专制社会最为典型的古代东方,这个论题更是无法想象。文章探讨巴比伦法,尤其是其在立法精神方面所体现出的人本观,同时,进一步挖掘出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尊严、人性和人格权等深层次的人本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比伦法 《汉谟拉比法典》 人本观 立法精神
下载PDF
整体性理解习惯法——围绕彝族的文化观念而展开的法律人类学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旭东 罗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4期41-47,共7页
近年来,从人类学视角对中国习惯法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理论分析框架还囿于功能论的视角,对于法律与习俗的关系、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互动缺乏解释张力。以彝族习惯法为例,强调作为一个民族其文化的... 近年来,从人类学视角对中国习惯法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理论分析框架还囿于功能论的视角,对于法律与习俗的关系、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互动缺乏解释张力。以彝族习惯法为例,强调作为一个民族其文化的整体性,并以彝族的人观为基础,关注到个体在承继习俗和进行实践之间的创造性作用。试图以此完整而没有偏见地理解彝族习惯法,探求如何整体性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这一问题,从而获得有张力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 习惯法 彝族 人观 法律人类学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及其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韩洁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7-40,共4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它既肯定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注重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人文观统一的进一步体现,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观和人文观的统一。它既肯定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注重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活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人文观统一的进一步体现,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学观 人文观
下载PDF
西方语言哲学视阈下的濒危语言保护
8
作者 瞿继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4-148,共5页
语言的濒危与消亡是当今世界突出的一种文化现象,针对语言濒危的严峻形式,西方语言哲学思想中的"意义观"、"语言观"和"人文观"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濒危语言 西方语言哲学 意义观 语言观 人文观
下载PDF
世俗的爱情,觉醒的人性——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文观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萍 江杰 《长春大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69-73,共5页
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在东、西方以相似的面目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作品中从男女之情的产生、抗争到归宿,揭示了人性的本能以及人与落后的社会思想的顽强抗争,在悲喜交融的戏剧情节中展现出剧作家对于人本体价值... 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在东、西方以相似的面目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作品中从男女之情的产生、抗争到归宿,揭示了人性的本能以及人与落后的社会思想的顽强抗争,在悲喜交融的戏剧情节中展现出剧作家对于人本体价值的思索和对陈腐伦理道德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显祖 莎士比亚 人文观 分析
下载PDF
哲学角度的人工智能多维思考
10
作者 王丹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7-50,共4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呈现多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发展势头,人工智能的落地带来的情感异化、隐私保护、道德责任缺失和信任危机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然超出技术应用边界,本文从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呈现多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发展势头,人工智能的落地带来的情感异化、隐私保护、道德责任缺失和信任危机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然超出技术应用边界,本文从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应用的本源,对人工智能进行多维的哲学思考,主要梳理人工智能哲学发展脉络,对人工智能哲学进行溯源与探究,从哲学认识论、伦理观、法理论和人文观等多个视角反思并借以更好的理解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为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 认识论 伦理观 法理论 人文观
下载PDF
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对《二十四城记》、《出梁庄记》的互文性解读
11
作者 马春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6-90,共5页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处于转... 《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题材,表达了相同的精神困境和艺术思考。两个艺术文本在内在精神和言语形式上构成了互文,一起见证了70后个人精神视域中的中国经验,隐喻着一代人回忆的荒凉与归乡的无望。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以后,怎样真正地在日常生活中将"人文观照"和"社会救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的内部动因,也是潜意识里祈求获得的社会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出梁庄记》 70后 人文观照 中国经验
下载PDF
论三种人本观
12
作者 赵有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92-97,108,共7页
在以什么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多种多样的人本观。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人本观、西方的个人主义人本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本观。伦理主义人本... 在以什么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多种多样的人本观。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人本观、西方的个人主义人本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本观。伦理主义人本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个人主义人本观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集体主义人本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人本观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观 伦理主义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下载PDF
弘扬人文精神 提升文化品味
13
作者 刘国莲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5-57,60,共4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面。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并弘扬人文精神,就必须从树立人文意识,提高文化韵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面。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养就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要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并弘扬人文精神,就必须从树立人文意识,提高文化韵昧;运用文化学视角,开掘作品底蕴等途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品味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美学 文化心理 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 中学
下载PDF
借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创新大学英语教学
14
作者 高峰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150-151,共2页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一个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来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对象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和特点,应借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去审视大学英语教学中...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处于一个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来看,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对象以及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和特点,应借鉴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去审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要素,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主体,这对于实施人性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概述,并就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实践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 人本主义观 创新
下载PDF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幸福观探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向玉乔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5,共5页
"幸福"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致思和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马斯洛以他的"需要层次论"作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一种以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人本主义幸福观。这种幸福观表现为一种"幸福层次论",暗示... "幸福"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致思和争论的一个重要话题。马斯洛以他的"需要层次论"作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一种以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人本主义幸福观。这种幸福观表现为一种"幸福层次论",暗示了"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这一幸福论命题,同时强调个人幸福的实现需要达到一定的主体条件和客观外部条件,对我们思考个人幸福问题和树立个人幸福观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幸福 本质 条件 人本主义幸福观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整体检视 被引量:7
16
作者 樊士博 张可辉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共10页
通过厘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观,勾勒历史发展概貌,梳理基本内容。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逻辑分析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文件、领导人讲话为蓝本,廓清体育观的基本内容。整体上检... 通过厘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观,勾勒历史发展概貌,梳理基本内容。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逻辑分析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文件、领导人讲话为蓝本,廓清体育观的基本内容。整体上检视体育观的发展与流变对于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验意义与方法论意义。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体育观隐含个人、国家与社会三大主体维度,三大主体协同共进,稳步发展。在个人层面的体育观主要形成了"追求人民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文精神"三大核心观点。在国家层面,主要形成了"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友好交流;彰显民族特色"三大核心观点。在社会层面形成了"繁荣社会;培育文明风尚"两个方面的核心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体育观 体育人文观 文化软实力
原文传递
比较文化视域下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自然观的构建
17
作者 杨劼 《理论界》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自然观的构建融入了诸多东方文化要素,尤其是中国早期道家的思想资源。基于西方现代人的神、人、自然三维心理结构,白璧德比较中西方的“自然”文化理论,批判自然主义的自然人性论,汲取中国道家内敛的“集中”思想和“...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自然观的构建融入了诸多东方文化要素,尤其是中国早期道家的思想资源。基于西方现代人的神、人、自然三维心理结构,白璧德比较中西方的“自然”文化理论,批判自然主义的自然人性论,汲取中国道家内敛的“集中”思想和“虚己的想象力”,同时,会通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从中提挈了“超理性的更高意志”作为人性根源处力量。在此基础上,白璧德“人文化”了西方自然主义自然观,将之转化为人文主义自然观,把人从自然性中超拔出来,使其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个人。白璧德新人文主义自然观的构建是对18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扩张运动的一次反思和反拨,希冀在一定程度上矫正西方扩张的自然主义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白璧德 新人文主义 自然 自然主义自然观 人文主义自然观
原文传递
身心两健:体育的目标及其文化重构
18
作者 许艳萍 王慧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经济生产乃至国家政治的重要领域。体育是文化建构的产物,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影响之下,国人赋予了体育诸多的宏大意义,并产生了较为突出的...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经济生产乃至国家政治的重要领域。体育是文化建构的产物,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的影响之下,国人赋予了体育诸多的宏大意义,并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功利化诉求,以致体育越来越偏离其本来涵义,体育与人的关系不断疏离。基于扭转人们认知误区的考量,应当重新回归体育本身,明确人的身心两健才是体育的根本目标,具体来说:确立人本体育观,认识到具体个人的客观需求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明确体育目标的身心“二元一体”结构,认识到体育之于个体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强身健体;促进体育生活化转型,让体育回归生活,并形成社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目标 身心两健 人本体育观
下载PDF
论法律意义上弱势群体的相对性与确定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0-147,共8页
转型期的中国,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界定。但弱势群体所具有的相对性,却与其法律概念所要求的确定性、规范性相冲突。从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确定性、法律逻辑性出发,将人本主义法律观作为界定弱势群体原则性标准的法理基础,将实现... 转型期的中国,有必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界定。但弱势群体所具有的相对性,却与其法律概念所要求的确定性、规范性相冲突。从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确定性、法律逻辑性出发,将人本主义法律观作为界定弱势群体原则性标准的法理基础,将实现人的生存权视为设置弱势群体法定标准的逻辑起点,将全面的一般条款加具体的列举作为弱势群体法律界定的立法技术选择,可以调和此冲突,并对弱势群体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法的确定性 法的规范性 人本主义法律观 生存权
下载PDF
论《史记》的舆论意识及书写价值
20
作者 赵子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92-99,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突出民间舆论话语和人物制造、引导舆论的情节。民间舆论话语表现为各种风谣传说和民间领袖的舆论影响;人为舆论制造包括历史人物对自己的舆论包装及其通过舆论引导充当政治领袖,影响历史进程等情节。蕴含其中的... 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突出民间舆论话语和人物制造、引导舆论的情节。民间舆论话语表现为各种风谣传说和民间领袖的舆论影响;人为舆论制造包括历史人物对自己的舆论包装及其通过舆论引导充当政治领袖,影响历史进程等情节。蕴含其中的舆论意识及其书写不仅在表现社会风貌、饱满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完整着历史叙事,还凸显着广阔历史进程中的人民力量,是司马迁进步的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又一具体表现,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求索。以社会舆论视角观照《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政治监督问题,可充分体认史迁的“良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舆论 人本主义历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