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分析 被引量:137
1
作者 杨兴柱 王群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1-867,共17页
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论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源消费结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5个方面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皖南旅... 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论文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能源消费结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5个方面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皖南旅游区进行实证测度,探讨该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①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总体上呈现"双核突出,中部跟进,外围凹陷"的异质异构空间格局;②基础设施空间呈现"三核并驾,北高南低"分布结构,主要位于屯溪区、青阳县和案例区北部,展现东西向渐变特征;③公共服务设施兼具"双核"分布特征;④能源消费结构和居住条件呈现以屯溪区为核心的单核结构;⑤环境卫生则主要集中在在歙县和宁国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发展、地域文化等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作用大小、方向存在明显差异。气候条件、贫困程度、空间距离3个因子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其余因子均为正向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等是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长期延续积累下来的对人居环境质量起到相对稳定作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入的一系列新型人地关系因素是当前影响皖南旅游区人居环境关键性驱动力。影响因子与评价因子两组变量之间存在典型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同时,影响因子对人居环境质量产生直接效应,并通过其他变量对人居环境质量产生间接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差异评价 影响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法 熵值法 皖南旅游区
原文传递
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11
2
作者 朱彬 张小林 尹旭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同时乡村... 在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分指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同时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表现出苏锡常地区的高值集聚,苏北地区的低值集聚态势。为提高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并缩小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空间格局 江苏省
原文传递
重庆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差异化优化调控 被引量:70
3
作者 唐宁 王成 杜相佐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0-165,173,共7页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 评价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并理清其空间分异特征,对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差异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性作用。以重庆市37个区县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旨以剖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县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明显以及“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②厘定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势区、良好区、一般区、较差区4种乡村人居环境类型。③提出优势区分类开展、重点治理,兼顾后期管护;良好区规划先行,辅以农村建设用地内部整理举措;一般区强化与落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乡村传统农业;较差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继承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差异化优化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优化调控 重庆市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被引量:57
4
作者 朱媛媛 周笑琦 +1 位作者 罗静 崔家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乡村区域为研究案例,构建包括生产空间子系统、生活空间子系统、生态空间子系统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31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1)整体上,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从集聚到松散的态势,空间依赖性不明显;2000年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其质量测评在空间演变上呈现东南部相对下降、西北部逐渐上升的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生产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子系统得分为一般及以上级别的地区其空间分布的重心已从南部转向西部;生活空间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稳步上升,呈现由南高北低向分散式发展的空间转变;生态空间子系统得分增长率较低且多为负向增长,时间尺度上呈正U型发展态势,空间上保持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的时空分异与国家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有深层的关联性。从经济发展水平、农户主体行为、生态环境建设视角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旨在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三生空间 质量评价 长江中游城市群 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 环境整治
原文传递
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顾康康 刘雪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92,共8页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 农村发展已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安徽省江淮地区6个市辖区、30个县(县级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5个子系统组成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安徽省江淮地区县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探讨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江淮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性显著,呈现东部片区高于西部片区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南片区(巢湖市)的高值集聚和西北片区(淮南和六安境内)的低值集聚态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水资源要素、农村人口吸引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分异 安徽省江淮地区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执行进展与绩效评价--基于24个省211个村庄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黄振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2,共9页
基于全国24个省211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状况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人居环境评价普遍不高,八成以上的村庄存在污染情况,农村垃圾处理欠科学、厕所改造不到位、人畜不分离、私搭乱建等是造成... 基于全国24个省211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状况进行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人居环境评价普遍不高,八成以上的村庄存在污染情况,农村垃圾处理欠科学、厕所改造不到位、人畜不分离、私搭乱建等是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但总体比重偏低,且以政府推动为主,民众参与有限。农村环卫政策宣导总体较好,但在有关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建设方面仍有所欠缺。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工作均在积极推动,但进展绩效差别较大,部分地区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缓慢,尤其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农户对于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状况表示"不满意"的较少,但表示"满意"的也不多,人居环境治理的绩效水平距离民众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农民 人居环境 治理 绩效评价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村居数据 被引量:32
7
作者 马军旗 乐章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45-52,74,共9页
结合人居环境理论,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村居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条件、文化环境五个维度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进一步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属性和社会资本属性三个层面... 结合人居环境理论,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村居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条件、文化环境五个维度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进一步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属性和社会资本属性三个层面分析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较高,但各维度呈现显著差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而文化环境、公共服务、住房条件还存在一定短板;区域性分析表明,东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为83.78%;平原地形、劳动力外流减少、集体经济发展、村干部管理经验、村庄党员数量、返乡人员捐赠能显著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倾斜力度、健全人才流动渠道、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新乡贤、健全自治机制,以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南方丘陵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以赣州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游细斌 代启梅 郭昌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907,共9页
以赣州18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南方丘陵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运用Arc GIS9.3对2013年赣州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与特征分析。结... 以赣州18个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南方丘陵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运用Arc GIS9.3对2013年赣州市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在5项一级指标中,社会文化环境所占权重最大,经济指标权重最小,说明在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文化是一项重要指标,经济是基础指标;(2)赣州乡村人居环境呈现"单核突出,整体跟进,局部沦陷"的空间格局;(3)表征人居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在空间上显示出集中程度不同的空间分异特点。通过对案例区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形成机制的分析,以期为赣州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并尝试为南方丘陵区同类型乡村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促进该区域乡村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 TOPSIS模型 人居环境 丘陵地区 赣州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学 张敏 《河南科学》 2008年第3期374-378,共5页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客观建设水平和主观感知度进行双方面评价,并对两者的评价结果及其相互差异进行了剖析,指出乡村人居环境实际建设水平是村民满意度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满意度偏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建设水平 评价 满意度 镇江
下载PDF
海岛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基于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对比 被引量:21
10
作者 金星星 叶士琳 +2 位作者 吴小影 王怡 程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678-3686,共9页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岛地位日益凸显,人居环境是海岛型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表征,然而目前学术界针对海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成果还较为鲜见。基于人居环境理论,构建了海岛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两...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岛地位日益凸显,人居环境是海岛型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表征,然而目前学术界针对海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成果还较为鲜见。基于人居环境理论,构建了海岛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海岛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两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厦门和平潭人居环境质量均处于稳定提升状态,厦门人居环境宜居度更高,二者差距呈增大趋势;(2)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与城市经济子系统二者存在相互协调、制衡的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度呈现一定的差异;(3)海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受到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系统等5个子系统的综合影响,且各个子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居环境的贡献率有所不同,发展初期的平潭人居环境自然子系统呈负向发展,人类子系统变化不大,社会、居住和支撑子系统得分贡献有所增加;而发展相对成熟的厦门人居环境自然子系统稳定性高,人类子系统虽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社会子系统、居住子系统以及支撑子系统总体状况较好。研究可为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国内同类海岛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借鉴,同时丰富人居环境评估的实证案例与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型城市 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厦门市 平潭综合实验区
下载PDF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探索——基于城市体检试点的实践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伊倜 王熙蕊 窦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6期50-56,共7页
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收集了国内外典型案例,从重点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目标层、23个准则层和34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9年... 文章系统梳理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收集了国内外典型案例,从重点内容、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7个目标层、23个准则层和34个指标层组成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9年城市体检试点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证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展现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部分指标在数据获取、评价频次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地方现状的情况,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随着2020年的体检实践继续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质量评价 试点城市
下载PDF
基于GIS 的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长军 金孙梅 王英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93-103,共11页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函数模型,得到相应适宜性评价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范围,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影响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是气温、蒸发量、海拔、植被NPP分类及坡向,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351%。研究区整体上属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空间分布不平衡,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适宜性指数介于0.13—0.63之间,由高原东南部呈半月形向西北部腹地递减。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最佳组合使其成为高度适宜区,面积占比12.64%,为各区最少(326741 km2);分布于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流域的比较适宜区面积占比14.89%,在各区中的乡镇数量(616个)最多;一般适宜区分布范围最广,主要为柴达木盆地、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面积占比49.30%,达1274024 km2;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面积占比23.18%,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此外青藏高原乡镇数量、分布范围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出现不一致现象揭示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不单受自然环境因子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79-80,共2页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居住用地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人居环境系统论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以湖北省利川市18个村落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吴威龙 石杨 周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53-360,共8页
通过人居环境的“范式”系统论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利川市18个传统村落2014-2018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与传... 通过人居环境的“范式”系统论构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利川市18个传统村落2014-2018年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与传统村落批次呈正相关;利川市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体水平较低,大多只能基本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人居环境各子系统中对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特别是村集体年收入、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硬化公路通达率及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等几个指标因子.研究结果为当地政府决策及改善各村落人居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系统 评价体系 熵值法 传统村落 利川市
下载PDF
漾濞县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严天鹤 李晓斌 +1 位作者 杨艳军 陈锦伦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年第3期60-62,共3页
利用漾濞县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的气温、湿度、风速及日照等资料,以《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GB/T27963-2011)的等级指标和评价方法为依据,计算境内各海拔点各月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漾濞县气候舒适度达到"舒适"的月份... 利用漾濞县国家气象站和区域自动站的气温、湿度、风速及日照等资料,以《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GB/T27963-2011)的等级指标和评价方法为依据,计算境内各海拔点各月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漾濞县气候舒适度达到"舒适"的月份在海拔2143.0 m及以下地区长达5个月以上,随着海拔的降低长达7~9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评价
下载PDF
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侯敬 王慧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98-104,共7页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区域发展.在构建新的农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进而得出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差...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区域发展.在构建新的农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进而得出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差异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和南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并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提出改善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人居环境 评价 山东省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水平评价与区域分异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云彬 吴伟 刘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3-628,共6页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 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数据筛选出与人居环境有关的29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不同区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水平的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只有119个,只占城市总量的41.6%。各城市之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别较大,最高综合得分与最低综合得分相差近5分,大部分城市综合得分集中在宽度为1的区间(-0.5,0.5)内。在地域差异方面,东部和西部城市优于中部城市,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综合水平 评价 区域分异
下载PDF
绿洲人居环境的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克俭 韩丽蓉 宁黎平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在阐述绿洲人居环境的特点和评价内容的基础上,从绿洲人居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出发,构建了绿洲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探讨了由结构函数模型和状态函数模型组成的绿洲人居环境评价模型。
关键词 绿洲 人居环境 人类聚居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莉 任志远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1年第2期160-163,F0002,共5页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km×1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关中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km×1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关中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中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约5.5489×104km2,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9.98%,相应人口约为2294.9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98%;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02%,相应人口2200人,零星分布在陇县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面积3km2,人口1400人,由于适宜度高、面积小,导致人口密度最大,达467人/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地区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 评价
下载PDF
四川省地级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邓茂林 张斌 +1 位作者 高运荣 余波 《四川环境》 2009年第2期42-47,共6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区域...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人居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区域的对比研究。本文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简要回顾,提出了具有明显区域性、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框架;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区域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模糊物元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四川省地级市的人地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中。通过贴近度对17个地级市进行了排序和分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人居环境评价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物元模型 人地和谐型 人居环境评价 四川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