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基于城市景观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范霞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不论在人们的印象中 ,还是在城市建设者的实践中 ,城市景观都是以单纯的视觉效果出现。从文化及文化的载体———人的角度出发 ,以上海多伦路为例分析了城市景观演变过程 ,探讨了城市景观在人们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 ,理应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城市景观 文化 时间 人的因素 归属感
原文传递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路广 韩美 +2 位作者 王敏 朱琳 李慧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2-428,共7页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人类活动)。结果表明,该地区近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明显,(1)空间变化上,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由河流两岸向沿海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这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加强,植被覆盖破碎化显著。(2)时间变化上,1986—2015年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36.77%上升为2015年的37.83%。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幅最大,达到314.96 km^2。低植被覆盖度区逐渐转为高植被覆盖度区,特别是2001—2015年,随着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变化,转化速度逐渐加快。(3)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滞月降水量与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相关性,发现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大关系。通过遥感指数构建土壤反演模型,得到盐分空间分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盐分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系数为-0.331(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对植被生长有一定阻碍作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以农业为主,通过对植被覆盖度与耕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相关性系数为0.452(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耕地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水分条件 盐分条件 人类活动 遥感 近代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我国宜居城市的居民满意度状况及改进策略——以郑州市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田晓 张红娜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19,共5页
以郑州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层次差异,增加了社会参与因子与城市认可归属因子,探索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宜居满意度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居民的需... 以郑州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层次差异,增加了社会参与因子与城市认可归属因子,探索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宜居满意度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居民的需求开始由传统的社会物质需求转向城市归属感的需求上,发现居民的整体满意度偏低,特别是归属感满意度偏低。据此认为不仅要完善基础设施,更应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提升居民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以人为本 归属感 满意度
下载PDF
论人类信仰活动中的情感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冯天策 吴瑞敏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9-63,共5页
情感与人类的信仰活动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一方面,情感为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还为信仰的强化与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驱动力;另一方面,信仰活动为人的情感需求、情感满足与发挥以及情感的约束与培养提供了最充分的... 情感与人类的信仰活动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一方面,情感为信仰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还为信仰的强化与扩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凝聚力和驱动力;另一方面,信仰活动为人的情感需求、情感满足与发挥以及情感的约束与培养提供了最充分的内容和最适宜的条件。人类的依赖感、神秘感、爱恨感、神圣感与信仰活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信仰活动 情感 依赖感 神秘感 爱恨感 神圣感
下载PDF
解读中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 被引量:6
5
作者 姜韫霞 《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遭遇危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人类文明赓续的新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人文精神 科学意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调解制度改革“大调解”体现的传统法意识——以情、理、法为材料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晓耕 神尾将司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22,共10页
在大调解的名义之下推行的调解制度改革汇集了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人民、行政、司法各个调解制度相互配合后的"委托调解",即向人民调解委托解决的案件范围扩大、案件数增加;二是"诉调对接",即确保诉讼和调解的顺利连... 在大调解的名义之下推行的调解制度改革汇集了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人民、行政、司法各个调解制度相互配合后的"委托调解",即向人民调解委托解决的案件范围扩大、案件数增加;二是"诉调对接",即确保诉讼和调解的顺利连接。这些现象对照传统的法观念来看,可以说明显反应了传统的价值观。以大调解为题材,根据中国特殊的情况,针对纠纷解决中的情理和法理、合意和强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调解 委托调解 诉调对接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舌与人感官的小儿清热宁颗粒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辨识及配方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小艳 陆影 +12 位作者 王晓萌 马丽娟 魏宇楠 戴平 马朝富 张瀚 王静 李楠 戴幸星 姚璐 徐蓓蕾 徐伟 吴志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75-2881,共7页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药制造口服制剂滋味关键质量属性不明确导致口感不良的科学问题,以小儿清热宁颗粒为范例,成功建立了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辨识方法、电子舌与人感官结合的口感改进方法,确定最优口感配方,以提升患者口服用药依从性,研究获... 本研究主要针对中药制造口服制剂滋味关键质量属性不明确导致口感不良的科学问题,以小儿清热宁颗粒为范例,成功建立了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辨识方法、电子舌与人感官结合的口感改进方法,确定最优口感配方,以提升患者口服用药依从性,研究获得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伦理批准。结果显示,小儿清热宁颗粒苦味分值占比为61.8%,其苦味级别为3.70,确定苦味是导致小儿清热宁颗粒口感不良的滋味关键质量属性;另外,以最大允许摄入量、溶解度、甜度等为限定条件确定每毫升小儿清热宁无糖中间体的最优口感配方为羟丙基-β-环糊精40 mg、海藻糖180 mg和安赛蜜1.5 mg,该配方的感官评价得分相比于小儿清热宁颗粒提升了37.5分。综上所述,本研究实现了小儿清热宁颗粒的口感改善,形成了一套包括滋味关键质量属性辨识、矫味剂种类和添加量筛选及配方优化的口感改善策略,为其他口服制剂不良口感改进研究提供思路参考,为中药智能制造质量控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制剂 电子舌 人感官 苦味 关键质量属性
原文传递
红木家具的室内环境养生功效探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佳琦 宋杰 +1 位作者 杨波 吴智慧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年第8期64-67,共4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活的品质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养生也就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潮流。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而家具作为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媒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生活的品质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养生也就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时尚潮流。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而家具作为人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媒介物和诸多人类行为的载体,对人的生活起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红木家具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人的感官系统、红木家具的环境调节特性以及美学特性等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室内环境中红木家具的养生功效,为现代养生方式和家具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木家具 室内环境 养生 感官系统 调节特性 美学
下载PDF
福克纳创作的人类忧患意识 被引量:4
9
作者 朱振武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6-42,共7页
由于出身于宗教世家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荒原情结和宗教忧患意识,著名作家福克纳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并在相关文本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类受难范式来结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 由于出身于宗教世家和积淀于内心深处的荒原情结和宗教忧患意识,著名作家福克纳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地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及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思考,并在相关文本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类受难范式来结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救赎的美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忧患 自然 救赎 范式
下载PDF
云南楚雄州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萍 和晓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5-123,共9页
通过气象资料计算楚雄州近40年(1977―2016年)旅游温湿指数等级。研究发现,楚雄州3―10月除元谋外其余各地适合开展旅游活动;夏季,元谋由于高温,6―7月不适宜旅游,人体感觉燥热,需做好防暑准备,除元谋以外,楚雄州其余地区均适合夏季开... 通过气象资料计算楚雄州近40年(1977―2016年)旅游温湿指数等级。研究发现,楚雄州3―10月除元谋外其余各地适合开展旅游活动;夏季,元谋由于高温,6―7月不适宜旅游,人体感觉燥热,需做好防暑准备,除元谋以外,楚雄州其余地区均适合夏季开展避暑旅游;冬季,永仁1月、12月,由于低温天气,不适合开展旅游活动;楚雄市和禄丰12月、1月和2月气温较低,不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南华、双柏、武定、大姚、姚安、牟定这六个地区11月―次年2月,由于低温天气,不适合开展旅游活动,其余各月都适合开展旅游活动。从影响因素来看,对楚雄州温湿指数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其次是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来看,楚雄州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时间较长,空间分布广,适合发展旅游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州 旅游气候资源 舒适度 人体感觉
下载PDF
主体对文化和结构的反动:社会性别能动、身心互动和意义调动——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二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泓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48,共14页
本文从女性主体的社会历史建构与后现代性研究、身心体验的信仰研究,以及历史文本、历史记忆与意义主体的探讨,论述了人类学的人本研究及其主体现照。
关键词 人类学 人本 主体 身心 意义
下载PDF
生态伦理视野中的人类观
12
作者 曾建平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36-42,共7页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人源于自然 ,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 ;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 ,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 ;人与自然又是平等协调的 ,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关联同一的 ,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 ,人源于自然 ,人的有生命的肉体组织是物质的、自然的 ;人与自然又有本质不同 ,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在社会中获得人的规定性的 ;人与自然又是平等协调的 ,人的生存与自然的生存彼此关联 ,休戚与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观 价值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学
下载PDF
步行街空间界面和商业氛围的营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英姿 《中外建筑》 2007年第6期54-56,共3页
针对步行街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分析空间界面的人性化、整体性与统一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文化性与地方性,提出营造好的空间界面和商业氛围的方法,以便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最佳使用。
关键词 空间界面 人陛化 商业氛围 商业风景 场所感
下载PDF
司法人工智能与人类法官的互补之道——以当事人公正感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丰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34,共13页
根据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的相关理论,结合其自身特点,可以认定司法公正感的影响因素包括一致性、中立性、准确性、控制感、尊重感、合理解释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满足当事人公正感方面,人工智能在一致性、中立性方面优于人类,... 根据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的相关理论,结合其自身特点,可以认定司法公正感的影响因素包括一致性、中立性、准确性、控制感、尊重感、合理解释等。实证研究发现,在满足当事人公正感方面,人工智能在一致性、中立性方面优于人类,而在准确性、控制感、尊重感、合理解释方面则劣于人类。在司法审判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中立性和一致性方面的优势,纠正人类法官的认知偏差、情感偏向和利益倾向,提升案件定性一致性和定量一致性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当事人公正感的目的。同时,人工智能在准确性、控制感、尊重感、合理解释方面的不足,也决定了人类法官的用武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审判 司法人工智能 人类法官 主观程序正义 公正感
下载PDF
工程实践何以可能:关于“我造物故我在”的拓展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大洲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2年第4期286-294,共9页
“我造物故我在”是工程哲学的一句箴言,也应该是工程社会学的一句箴言。工程活动是“人造物”与“物造人”的双向建构过程;只有通过造物-成人的双重变奏,才能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三重耦合,从而使工程达成“工程自身”;这... “我造物故我在”是工程哲学的一句箴言,也应该是工程社会学的一句箴言。工程活动是“人造物”与“物造人”的双向建构过程;只有通过造物-成人的双重变奏,才能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三重耦合,从而使工程达成“工程自身”;这个三重耦合的实现又有赖于以现场感和工程记忆作为媒介的工程人与工程现场之间的耦合。“人造物”与“物造人”的双重建构是工程本体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工程社会学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基础。人、物、技术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关于工程现场的现象学分析,应该成为未来工程哲学与工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造物故我在 工程人 工程感 现场感 工程记忆 三重耦合
下载PDF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柏文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24-25,共2页
 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哲学命题被黑格尔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命题"。其伟大之处在于,它使古希腊人的意识从本能的客体的状态进化到了反思主体的状态,它标志着古希腊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
关键词 尺度 主体意识 客体意识 觉醒
下载PDF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靖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3-85,95,共4页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宗教神话 人事理性 政治道德
下载PDF
教育与人的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Allan Thornley Ranjit Perera 唐克胜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10-13,共4页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术语的定义,以及"人的发展"这一术语近来多次出现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对教育的不同规定,论述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个体发展的两个尺度,以及在这一问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术语的定义,以及"人的发展"这一术语近来多次出现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对教育的不同规定,论述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个体发展的两个尺度,以及在这一问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鉴于目前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过于狭隘,建议扩大教育的范围,将价值观念、性格、责任感和情感文化等也纳入教育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的发展 定义 个体发展 教育范畴
下载PDF
人体工程学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邓兵 《丽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1-55,共5页
在室内设计中,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尺度,是确定各项空间设计的依据。指出室内设计不但要注重设计和人体尺度的关系,而且要适应人的视觉规律。
关键词 室内设计 人体工程学 视觉规律
下载PDF
人的需要理论视角下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生成
20
作者 王晨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38-141,共4页
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塑造学生良好内在素养的学科,学生的获得感至关重要。唯有获得感真正生成,才会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从人的需要视角探讨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同样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因为获得感一定是基于人的需要而生成的,没有... 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塑造学生良好内在素养的学科,学生的获得感至关重要。唯有获得感真正生成,才会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从人的需要视角探讨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同样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因为获得感一定是基于人的需要而生成的,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获得的感觉,自然也就谈不上接受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教育 人的需要 获得感 必要性 耦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