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医气学理论结构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孙广仁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20-21,共2页
对中医气学理论结构中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人体之气的最高层次是一身之气,而非元气;正气是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时的称谓;营卫二气应按其分布部位、构成成分和相应功能确定内涵;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所化生,由一身之气按不同的成分... 对中医气学理论结构中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人体之气的最高层次是一身之气,而非元气;正气是一身之气与邪气相对时的称谓;营卫二气应按其分布部位、构成成分和相应功能确定内涵;脏腑之气由脏腑之精所化生,由一身之气按不同的成分比分化到不同的部位所构成,因而具有相对特异的运动趋向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学理论 中医 邪气 分布部位 营卫 脏腑 元气 比分 结论 趋向
下载PDF
从人体之气的生成谈气论证构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张旸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606-5608,共3页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非实体场性物质。文章从气的本质出发,对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做了初步梳理,阐明了饮食物在人体内由形而下的实体物质转化为形而上的场性物质“气”的转化... 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之一,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非实体场性物质。文章从气的本质出发,对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做了初步梳理,阐明了饮食物在人体内由形而下的实体物质转化为形而上的场性物质“气”的转化过程。不仅在气论证构的逻辑体系中得到了自洽,且于“气的本质”角度重新梳理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之气的生成”的相关论述,为中医气学说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之气 气学说 气论证构 形气神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中医气化愈病思维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晓凤 邓芳隽 +3 位作者 陈金红 樊博雅 梁嘉玉 杜武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气化愈病思维。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阐述气化理论,即自然气化、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以气化理论阐述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路。结果通过对太阳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得出五运、六气、四季的自然气化规律;将自然气... 目的探讨中医气化愈病思维。方法通过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阐述气化理论,即自然气化、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以气化理论阐述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思路。结果通过对太阳运动变化规律的总结,得出五运、六气、四季的自然气化规律;将自然气化引入人体便产生了肝升发、心火炎上、肺肃降、肾闭藏的“一气周流”人体气化模型。五脏气化平衡维持人体健康,气化异常则变生疾病,气化异常是发病的根源;将自然气化引入药物便产生了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的药物气化,中医学通过药物气化调整人体气化,从而到达愈病目的。结论中医气化愈病的基本思维是以自然气化总结人体气化与药物气化规律,以人体气化认识疾病病因病机,以药物气化调整人体气化,最终实现五脏气化平衡。气化是致病和愈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理论 五运六气 自然气化 人体气化 药物气化
下载PDF
国医大师张震疏调人体气机汤方义浅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大宝 陈振艺 秦竹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疏调人体气机汤是云南省资深医学泰斗,第一位国医大师,云岭疏调学派的奠基人张震教授疏调气机系列方中的一首通用验方。通过对疏调人体气机汤蕴含的学术思想、组方特点和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方剂的配伍特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总结,以... 疏调人体气机汤是云南省资深医学泰斗,第一位国医大师,云岭疏调学派的奠基人张震教授疏调气机系列方中的一首通用验方。通过对疏调人体气机汤蕴含的学术思想、组方特点和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方剂的配伍特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总结,以期更加完善地认识和吸收张震国医大师在本方中融入的疏调气机学术思想和精准用药规律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震 配伍特点 疏调人体气机汤 组方意义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及其在壮医针灸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小婷 林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介绍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的内涵及其对人体生理状态、病理变化、针灸治疗机制的认识。壮医针灸的主要穴位、针灸手法、临床配穴均以该理论为指导,穴位主要由环穴、络央穴和经验穴组成,并根据其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分为天部... 介绍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的内涵及其对人体生理状态、病理变化、针灸治疗机制的认识。壮医针灸的主要穴位、针灸手法、临床配穴均以该理论为指导,穴位主要由环穴、络央穴和经验穴组成,并根据其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分为天部、地部和人部;手法按天、地、人三部分为轻手法、中手法和重手法;并以头痛、痛经和蛇串疮的穴位处方为例,阐述该理论在壮医针灸临床取穴配穴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医 天地人三气同步 针灸
原文传递
咸味偏嗜与气相关性探讨
6
作者 白易灵 唐君芮 +1 位作者 夏阳林 夏丽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733-5736,共4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气伤于味”,明确提出偏嗜之味可伤气。“咸”作为五味之一,其偏嗜对气亦有影响。据《黄帝内经》中对“咸”的详细论述,认为咸味属阴,在脏为肾,五行属水,可软坚,可涌泄,可润下,可寒凝,以“咸入肾”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气伤于味”,明确提出偏嗜之味可伤气。“咸”作为五味之一,其偏嗜对气亦有影响。据《黄帝内经》中对“咸”的详细论述,认为咸味属阴,在脏为肾,五行属水,可软坚,可涌泄,可润下,可寒凝,以“咸入肾”为基础,结合五行之生克乘侮、脏腑相表里及别通理论,阐释咸味偏嗜对人体之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生成与运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味偏嗜 人体之气 五脏之气 六腑之气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儒家气性论的出场及其理论旨归——任鹏程著《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评介
7
作者 李富强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52,共6页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话题。任鹏程的《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研究:从孔子到王充》以哲学史的方式展现中国哲学家的人性论,论述重点聚焦先秦两汉儒家并提出一种新的理解模式——气性论。此书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先秦两汉儒家存在一个脉络清晰的气性论传统,将气性论的理论源头追溯至孔孟,并从历史脉络和逻辑自洽相结合的思想视角,深度还原了先秦两汉儒家气性论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理论旨归,为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人性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同时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人性论 气性论 教化 哲学思辨
下载PDF
由“大气一转”思悟《金匮要略》杂病治疗思想
8
作者 董鸿朔 马晓峰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2期1786-1789,共4页
《金匮要略》中的“大气一转”思想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人体的重要性。水气病风水表虚证,张仲景用防己黄芪汤调和在表之营卫,使阴阳相得;风水夹热证,用越婢汤宣通肺气,使肺气转;皮水夹热证,用越婢加术汤运转肺气;气虚阳郁证,用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中的“大气一转”思想强调了气机通畅对人体的重要性。水气病风水表虚证,张仲景用防己黄芪汤调和在表之营卫,使阴阳相得;风水夹热证,用越婢汤宣通肺气,使肺气转;皮水夹热证,用越婢加术汤运转肺气;气虚阳郁证,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化气利水。血痹轻证,以针引阳气到达病所,引阳入阴;血痹重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通血脉,通阳行痹。虚劳失精,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在里之阴阳,使阴阳相交;虚劳腰痛,用八味肾气丸使阴阳互生;虚劳风气百疾,用薯蓣丸阴阳俱补。肺气痿弱,用麦门冬汤养阴润肺,兼清虚热,使阴得以制阳;肺痿虚寒,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培土生金。“阳微阴弦”之胸痹,以栝楼薤白白酒汤温通阳气,使阴阳之气复得;心痛轻证,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散逆消痞祛寒;心痛重证,用乌头赤石脂丸收敛浮越之阳气。冲任虚寒之崩漏,用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调经,使阴阳复得。或治以行脏腑之气,以上或治以温周身之阳,治法虽众,要旨惟一:使阴阳之气相交,气血调和,邪气自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一转” 水气病 血痹 虚劳 肺痿 胸痹 心痛 崩漏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六层内涵
9
作者 任鹏程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25-34,共10页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人性论至少具备以下六层内涵:从性的来源看,性即天生的东西,是天然产生的存在者;从质的角度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与禽兽之异的决定者;从质料性的角度看,性是天生善材或恶质,并能呈现出善或恶的行为;从本原的角度看,性仅是或善或恶的基础,必待扩充或放纵导致善果或恶果;性还与气有关或是善气或是恶气;从生存的角度看,作为生存本原的心即性,善心或恶心乃善行或恶为的本原。这些解读对先秦儒家人性论研究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性 性质 材性 性本 气性 性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