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个体心理到人际互动——航天任务中的心理学问题 被引量:8
1
作者 王雅 吴瑞林 周荣刚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8-1349,共12页
航天任务通常在极端环境下完成,隔离、单调、高工作压力、失重等诸多因素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既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也影响航天员之间及其与地面人员间的互动。真实载人飞行任务与模拟环境的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 航天任务通常在极端环境下完成,隔离、单调、高工作压力、失重等诸多因素会对航天员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既影响个体的情绪、认知能力和精神健康,也影响航天员之间及其与地面人员间的互动。真实载人飞行任务与模拟环境的有关心理学研究成果,对选拔和训练航天员、加强航天任务监控和保障、任务后再适应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我国建立长期有人空间站计划,未来可在中长期航天任务对心理的影响、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互动,以及行为观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心理学 航天员心理 极端环境 人际互动
下载PDF
身份的叙事建构与终端身份的交互——新媒体艺术中的人际交互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为 《创意与设计》 2013年第1期30-39,共10页
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媒体变革和精神变革导致了人文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线性为特征的传统身份向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码身份转变。网络用户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真实世界中的社会身份,另一个是建构于互联网的新的虚拟身份。网络虚拟... 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媒体变革和精神变革导致了人文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线性为特征的传统身份向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码身份转变。网络用户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真实世界中的社会身份,另一个是建构于互联网的新的虚拟身份。网络虚拟空间提供了塑造不同角色的便利与进行虚拟交互的空间,提供了显示、链接、访问、中介和上载身体自身的方式,身体的移动与所在场所无关。网络超媒体技术提供了关于躯体化、身份与社区的新体会,丰富了人们对于远程临场、虚拟社区、流动身份与多元自我的认识。基于网络和交互技术的当代新媒体艺术将人际交互引入作品创作,一方面为多用户之间的交互创造集体情境,另一方面赋予读者更多的权力,读者与作者的交互共同建构作品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人际交互 叙事 身份 交互
下载PDF
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析论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志成 李佳轩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25,156,共23页
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演进趋势,弘扬马克思主义人类交往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文明交往思想与经验,借鉴当代全球思想文化精华,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 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文明演进趋势,弘扬马克思主义人类交往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文明交往思想与经验,借鉴当代全球思想文化精华,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坚持多元多样是基础、平等尊重是前提、开放包容是动力、和合发展是目标,强调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统一、以我为主与兼收并蓄的统一、和而不同与聚同化异的统一,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多元主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文化指引,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消除了思想文化障碍,为促进国家间互信合作夯实了文化基础,也为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观 马克思主义人类交往理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习近平外交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基于cpS的客厅娱乐系统设计研究
4
作者 刘洪 《设计》 2016年第14期128-130,共3页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信息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物理实体和信息内容更加深度地融合感知,实现了信息无处不在,任何物理实体均可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等功能,进而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控制为特征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信息技术被更多地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物理实体和信息内容更加深度地融合感知,实现了信息无处不在,任何物理实体均可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等功能,进而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控制为特征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使得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进行购物,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客厅娱乐系统就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一种应用形式,通过将家庭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信息和客厅娱乐终端深度融合,构建出更符合用户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系统和系统的交互 系统和人的交互 人和人的交互 人和系统的交互
下载PDF
基于水平集人机交互模型的医学图像分割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峥 杨新 +1 位作者 李俊 施鹏飞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2-396,共5页
医学图像中要分割的对象常比较复杂,通常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在曲线演化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集方法的人机交互模型.该模型不仅继承了水平集方法对拓扑变化的自适应性,而且还有良好的人机交... 医学图像中要分割的对象常比较复杂,通常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本文在曲线演化图像分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水平集方法的人机交互模型.该模型不仅继承了水平集方法对拓扑变化的自适应性,而且还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能.在分割过程中,医生只要在图像的适当位置上加入少许几个标记点,本方法就可以在医生的监督指导下对复杂的对象进行准确的分割.实验表明,本文的交互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集 人机交互模型 图像分割 曲线演化 医学图像 图像处理
原文传递
基于窄带M-S模型的猪序列切片图像的交互式分割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长辉 张绍祥 +2 位作者 王金勇 刘全利 陈庄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35,238,共3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M-S模型的图像交互式分割方法,解决了简化M-S的C-V方法针对图像全局,迭代速度慢和不能直接利用窄带法的问题;通过交互标记点和样条插值在目标附近建立初始曲线,以此曲线作为零水平集曲线,建立窄带,克服了窄带法局部... 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M-S模型的图像交互式分割方法,解决了简化M-S的C-V方法针对图像全局,迭代速度慢和不能直接利用窄带法的问题;通过交互标记点和样条插值在目标附近建立初始曲线,以此曲线作为零水平集曲线,建立窄带,克服了窄带法局部求解的不足;实验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分割速度和精度,将此方法用于猪序列切片图像的分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人机交互 窄带法 MUMFORD-SHAH模型
下载PDF
人际信息交互中低功耗网络发现应用研究
7
作者 楼阳平 张国宏 《电子技术应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无线人际信息交互网络围绕人际信息交互的特点展开。重点关注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发现中的能耗问题,利用IEEE802.15.4网络的超帧结构,提出了一种通过变换超帧参数实现的低功耗网络发现算法,分析了该算法的能耗与时间约束的关系。最后,在硬... 无线人际信息交互网络围绕人际信息交互的特点展开。重点关注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发现中的能耗问题,利用IEEE802.15.4网络的超帧结构,提出了一种通过变换超帧参数实现的低功耗网络发现算法,分析了该算法的能耗与时间约束的关系。最后,在硬件平台上开发了电子名片应用以测试网络发现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功耗网络发现 人际信息交互 超帧结构
下载PDF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102
8
作者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6,共12页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 针对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和研究内容相对泛化的现状,提出将旅游人地关系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阐述了旅游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认为旅游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服务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域系统"。基于人地关系的理论视角,按照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地理学旅游性、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初步构建了以旅游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为基础,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融合相关学科理论的旅游地理学理论框架。论文还梳理了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法,强调应大力倡导地理学科学精神,改变低水平应用导向和过于偏重技术导向的研究现状,切实运用旅游地理学研究和解决国家与地方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理论导向的思想型研究,将深刻揭示旅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结构、时空演化、基本规律、动力机制和调控途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通过学科特色创新、研究范式创新、理论成果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和应用价值创新,推动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促进现代旅游地理学的本土化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旅游地域系统 旅游地理学 理论透视 学术创新
原文传递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第二居所旅居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金莲 苏勤 +1 位作者 吴骁骁 段圣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8,共9页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q...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第二居所旅居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旅游地理学"人—地"关系为研究脉络,对第二居所旅居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体系。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现有研究对第二居所旅居引发的新的"人—地"关系关注相对较少,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按照人地关系理论的"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对未来第二居所旅居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形成具有旅游地理学特色的第二居所旅居研究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居所 旅居 旅游地理学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羌塘高原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成因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增让 靳茗茗 +1 位作者 郑鑫 魏子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1-1530,共10页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加剧成为自然保护与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具有多主体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难度大。本文以羌塘高原为例,采用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了人与...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加剧成为自然保护与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具有多主体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难度大。本文以羌塘高原为例,采用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主体的规模、分布,识别了食草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牧草、人类聚落与野生动物竞争生存空间、草场围栏分隔栖息地及阻断迁徙通道等三种主要冲突类型。考虑草畜兽平衡核算了草地承载状况,模拟了家畜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重叠,刻画了草场围栏对栖息地及迁徙通道的影响。从重叠空间的资源竞争及人类活动扰动等方面剖析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成因。可为厘清冲突机制,提高干预效果提供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承载力 生态位 栖息地 放牧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16
11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多宜性 适应性 人本性
下载PDF
增强现实交互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吕淘沙 汤汶 +3 位作者 万韬阮 朱耀麟 武桐 田蓉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728-732,共5页
针对文物展示形式枯燥单一以及使用的标志物被遮挡部分信息时虚拟物体将消失的问题,以西安历史博物馆中秦兵马俑为例,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交互技术中.Vuforia特征点检测匹配方法实现秦兵马俑交互系统的显示.分析标志物... 针对文物展示形式枯燥单一以及使用的标志物被遮挡部分信息时虚拟物体将消失的问题,以西安历史博物馆中秦兵马俑为例,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交互技术中.Vuforia特征点检测匹配方法实现秦兵马俑交互系统的显示.分析标志物的选取原则,虚拟按键的设置、计算,利用相似比算法将虚拟按键由二维坐标转化为三维坐标,根据真实秦兵马俑坐标信息制作的幻影模型导入计算机,通过参观者的手指控制标志物上已设置好的虚拟按键,实现人与秦兵马俑幻影模型之间交互显示的效果.AR变互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展示数字化的历史文物,而且使人机交互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交互技术 增强现实 历史博物馆展示 人机交互技术 数字化历史文物
下载PDF
Major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70 years and future prospects 被引量:14
13
作者 Fahu CHEN Bojie FU +37 位作者 Jun XIA Duo WU Shaohong WU Yili ZHANG Hang SUN Yu LIU Xiaomin FANG Boqiang QIN Xin LI Tingjun ZHANG Baoyuan LIU Zhibao DONG Shugui HOU Lide TIAN Baiqing XU Guanghui DONG Jingyun ZHENG Wei YANG Xin WANG Zaijun LI Fei Wang Zhenbo HU Jie WANG Jianbao LIU Jianhui CHEN Wei HUANG Juzhi HOU Qiufang CAI Hao LONG Ming JIANG Yaxian HU Xiaoming FENG Xingguo MO Xiaoyan YANG Dongju ZHANG Xiuhong WANG Yunhe YIN Xiaochen L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665-1701,共37页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vides material essential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processe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g. 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vides material essential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processe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e.g. geomorphology,climate, hydrology, soil, etc.) are the main objects of research in physical geography. China has a complex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g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refore it provides outstanding reserach opportuniti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s and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research in th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70 years. The major topics addressed are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cryosphere, the development of fluvial systems, the acidification of the vast arid region of the Asian interior, variations in the monsoon and westerly climate systems on multiple timescales, the development of lakes and wetlands, the watershed system model, soil erosion, past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iogeography, and physical geographic zonality.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s, we review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in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major academic debates, and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We propose tha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dem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determine the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ontinued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o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the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GEOGRAPHY in China LIVING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TIBETAN PLATEAU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Yangtze Delta during past8000 years 被引量:9
14
作者 ZHANGQiang JIANGTong +3 位作者 SHIYafeng LorenzKING LIUChunling MartinMETZLE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is region provide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in the study region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cultures is not continuous, which may be a result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14 C-dated buried paleotrees, peat and shell ridges show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nfirm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collapsed six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six high sea level epoches,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ed paleotrees formatio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 controlled by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chang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5000 aBP-3800 aBP) in about 4000 aBP, after a tremendous flooding event, followed by a relatively backward Maqiao culture (3800 aBP-3200 aBP) confused researchers and aroused their great inter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s a result of several factors, for example war and food shortage, but the flood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Liangzhu culture epoch is the main factor ther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flood events climate change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Yangtze Delta
下载PDF
支持协同感知的人-人交互界面的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怀林 徐保民 陈海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47-149,共3页
描述了有关人-人交互界面中协同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支持协同感知的常用方法,并在一般远程光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远程光标的概念,使之不仅可以表现成员的身份、聚焦注意力,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模式及对象的不同表现形式。
关键词 CSCW 协同感知 人-人交互
下载PDF
机器遭遇他心:人机互动时代的社会认知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巍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7,共12页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社会机器人正坚定地从虚构走向现实。随着复杂的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社会机器人的开发亟需妥善处理机器人、人类和情境的关系。当前,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人类如何感知并与这些智能体互动,以及人脑在多大程度上将智能机器纳入人类社会环境等问题。人类与机器人互动的最新发现、当前挑战和未来方向呈现出跨学科视角的复杂性,并逐渐衍生出人机互动与社会认知的互惠约束问题,具体涉及人机互动的拟人化以及第二人称特征。相关思考酝酿出人机互动的社会神经科学框架。该框架聚焦拟人化人机互动在非言语交流上的多维空间与特征相似性,并借助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比较了人-人互动和人-机互动的神经机制。机器他心的未来仍有待整合来自认知计算神经科学、社会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不同但互补的研究领域的发现,从而重塑社会机器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潜力和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心问题 社会机器人 人机互动 社会认知 拟人论
原文传递
面向人机交互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评估与设计方法综述
17
作者 杨璐 金守峰 宿月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15-225,共11页
人机交互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机器人在与人类互动时的性能仍受关节减速器技术的限制。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研究,特别针对行星齿轮传动、谐波传动、摆线针轮传动以及RV传动技术等常用的机器人关节驱动的主流技... 人机交互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机器人在与人类互动时的性能仍受关节减速器技术的限制。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研究,特别针对行星齿轮传动、谐波传动、摆线针轮传动以及RV传动技术等常用的机器人关节驱动的主流技术,描述和对比分析其结构特点、传动方式和优缺点,并提出适用于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适用性和性能分析的框架。针对未来机器人应用场景介绍齿轮轴承传动和Galaxie驱动器两种新型传动技术,展望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发展趋势,为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机器人 关节 减速器
下载PDF
一种多模态融合的网络视频相关性度量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温有福 贾彩燕 陈智能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9-365,共7页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分享网站中的网络视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海量视频库中的高精度视频检索、分类、标注等任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视频间的相关性度量是这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个共性基础技术。本文从视频视觉内容,视频...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分享网站中的网络视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海量视频库中的高精度视频检索、分类、标注等任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视频间的相关性度量是这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个共性基础技术。本文从视频视觉内容,视频标题和标签文本,以及视频上传时间、类别、作者3种人与视频交互产生的社会特征等多源异构信息出发,提出一种新颖的多模态融合的网络视频相关性度量方法,并将所获相关性应用到大规模视频检索任务中。You Tube数据上的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单一文本特征、单一视觉特征的检索方案,以及文本和视觉特征相融合的检索方案,文本视觉和用户社会特征多模态融合方法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视频 海量视频 社会特征 交互 多源异构信息 多模态信息融合 相关性度量 视频检索
下载PDF
Implementation of Level-3 Autonomous Patient-Specific Quality Assurance with Automated Human Interactive Devices
19
作者 Jingqiao Zhang Yizhou Zhao +2 位作者 Jameson T. Baker Yijian Cao Jenghwa C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 Clinical Engineering and Radiation Oncology》 2023年第4期99-113,共15页
Purpose: Patient-specific quality assurance (PSQA) requires manual operation of different workstations,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error-prone. Therefore, developing automated solution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accu... Purpose: Patient-specific quality assurance (PSQA) requires manual operation of different workstations, which is time-consuming and error-prone. Therefore, developing automated solution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is a prior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general software interface with scripting on a human interactive device (HID)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manual quality assurance (QA) procedures. Methods: As an initial application, we aimed to automate our PSQA workflow that involves Varian Eclipse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Elekta MOSAIQ onc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PTW Verisoft application. A general platform, the AutoFrame interface with two imbedded subsystems—the AutoFlow and the PyFlow, was developed with a scripting language for automating human operations of aforementioned systems. The interface included three functional modules: GUI module, UDF script interpreter and TCP/IP communication module. All workstations in the PSQA process were connected, and most manual operations were automated by AutoFrame sequentially or in parallel. Results: More than 20 PSQA tasks were performed both manually and using the developed AutoFrame interface. On average, 175 (±12) manual operations of the PSQA procedure were eliminated and performed by the automated process. The time to complete a PSQA task was 8.23 (±0.78) minutes for the automated workflow, in comparison to 13.91 (±3.01) minutes needed for manual operations. Conclusion: We have developed the AutoFrame interface framework that successfully automated our PSQA procedur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time, human (control/clicking/typing) errors, and operators’ stress. Future work will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ystem’s flexibility and stability and extending its operations to other QA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vel-3 Automation Patient-Specific Quality Assurance human interactive Devices SCRIPTING
下载PDF
Review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animal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被引量:4
20
作者 Idrus Zulkifli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3期180-186,共7页
Humans and animals are in regular and at times close contact in modern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s.The quality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of farm animals.Inte... Humans and animals are in regular and at times close contact in modern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s.The quality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 of farm animals.Interactions by humans may be neutral,positive or negative in nature.Regular pleasant contact with humans may result in desirable alterations in the physiology,behaviour,health and productivity of farm animals.On the contrary,animals that were subjected to aversive human contact were highly fearful of humans and their growth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could be compromised.Farm animals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human stimulation that occurs early in life,while many systems of the animals are still developing.This may have long-lasting impact and could possibly modify their genetic potential.The question as to how human contact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responses to stressors,and productivity is not well understood.Recent work in our laboratory suggested that pleasant human contact may alter ability to tolerate various stressors through enhanced heat shock protein(hsp) 70 expression.The induction of hsp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olerance to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nimals.The attitude and consequent behaviour of stockpeople affect the animals' fear of human which eventually influence animals' productivity and welfare.Other than attitude and behaviour,technical skills,knowledge,job motivation,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are prerequisites for high job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 welfare FEAR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PRODUCTIVITY STR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