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立 王宁 +1 位作者 王宇宁 马利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5-192,共8页
以思茅市境内栖居的一个由 5头雌象 (3头成年体 ,1头亚成体 ,1头幼体 )组成的象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痕迹追踪、样线调查和村庄调查等方法对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和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栖息地中共记录到野生高等植物 4 5 7种 ,组成 ... 以思茅市境内栖居的一个由 5头雌象 (3头成年体 ,1头亚成体 ,1头幼体 )组成的象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痕迹追踪、样线调查和村庄调查等方法对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和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栖息地中共记录到野生高等植物 4 5 7种 ,组成 5种植被类型。旱季象群的活动区域面积是 35 6 7km2 ,该活动区域中有 3个核心活动区 ,面积分别是 3 6 5km2 ,2 79km2 和 3 2 9km2 ,象群对此 3个活动核心区域循环利用 ;在旱季亚洲象经常取食 19种野生植物 ,其中主要取食的有 8种 ,还取食 7种农作物 ,对农作物有一定依赖性 ,这种依赖的程度随着农田周围森林中野生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季雨林中亚洲象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最丰富。雨季象群的活动区域面积是 18 4 2km2 ,该区域中只有 1个核心活动区 ,面积 9 0 8km2 。雨季亚洲象只取食 5种野生植物 ,另取食 5种农作物 ,农作物为其雨季主要食物。研究结果表明 ,思茅地区亚洲象栖息地中的野生食物可能不足 ,人类活动对亚洲象的生存干扰较为严重 ,亚洲象的行为表现出对栖息地内食物条件和人类干扰的适应。建议尽快遏止日益严重的栖息地片断化趋势 ,恢复自然植被并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野生食物是保护该物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思茅 亚洲象 栖息地 选择 活动区域 食性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宋延龄 曾治高 +3 位作者 张坚 王学杰 巩会生 王宽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41-249,共9页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1995年 8月~ 1 996年 8月 ,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 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 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 50 1km2 、 35 2km2 、 43 5km2 、 98 5km2 ,平均 56 8km2 。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 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 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 2 6 9km2 、 1 9 5km2 、 2 2 1km2 和 1 1 1km2 ,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 ,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 6 3± 4 0km2 (n =1 9) ,占年均家域面积的 4 1 %~ 1 8 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亚成体F2的家域明显地大于成年个体的家域 ,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 ,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 ,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 ,但未见羚牛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佛坪自然自然保护区 无线电遥测 家域
下载PDF
红腹角雉取食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史海涛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1-136,共6页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在以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的活动范围、栖息地选择及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取食栖息地的选择作了探讨。红腹角雉遥测位点和粪便相对集...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在以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的活动范围、栖息地选择及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取食栖息地的选择作了探讨。红腹角雉遥测位点和粪便相对集中分布,表明对栖息环境存在明显的选择,对食物分布的样方分析表明其活动特点与食物密切相关。红腹角雉各季节主要活动于多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沟谷带上段,春冬季主要取食草本及蕨类植物,活动范围较大,并常在雨雾天到谷底小道上段取食;夏秋季主要取食成熟的灌木及乔木的果实,活动范围较狭小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食性 活动区 栖息地选择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家域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杨奇森 冯祚建 +3 位作者 王祖望 刘务林 李新春 斯郎欧珠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7-94,12-15,共8页
运用三维空间中的家域模型及其计算分析方法,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讨论了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的家域形态、面积及其不同性别与季节的差异。马麝的家域近圆形,不同时间它们虽有沿海拔高度的垂直迁移现象,但整个活动... 运用三维空间中的家域模型及其计算分析方法,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讨论了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的家域形态、面积及其不同性别与季节的差异。马麝的家域近圆形,不同时间它们虽有沿海拔高度的垂直迁移现象,但整个活动中心变化不大。夏季时,马麝的家域面积较小,进入秋冬季节则显著增加;其中,无性别特异性的普遍增加与秋冬季节的食物减少有关,而不同性别的变化比例差异与繁殖活动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家域 三维空间 家域模型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5-763,共9页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朱鹮 繁殖期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基良 张晓辉 +3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张可银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6-423,共8页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RMATICUS REEVESII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冬季 董寨 白冠长尾雉 雄鸟 利用研究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 被引量:16
7
作者 石建斌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513-519,共7页
对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月活动区大小为0.170~0.267km2,在冬季和繁殖期其活动区有增大的趋势;白颈长尾雉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秋季、冬季的活动区与... 对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的月活动区大小为0.170~0.267km2,在冬季和繁殖期其活动区有增大的趋势;白颈长尾雉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秋季、冬季的活动区与繁殖期不同,这表明白颈长尾雉各季所要求的栖息条件也不相同;白颈长尾雉月活动区面积大于生活于同一地区的黄腹角锥的月活动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黄腹角雉活动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孙悦华 郑光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85-392,共8页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使繁殖期来临,雄性黄腹角雉活动区之间仍存在较大重叠,说明并非所有雄鸟在繁殖期来临后都占区;黄腹角雉对水源丰富的区域更为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无线电遥测 雉科
下载PDF
山西五台山地区褐马鸡的再引入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国钢 郑光美 张正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 Brown eared-pheasant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is endemic to China, an d mainly occurs in Luliang Mountains of Shanxi, Xiaowutai of Hebei and Huanglong of Shaanxi. Reintrodu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nt was carried out from April t o December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s of release site selection in Gui delines for Reintroductions of IUCN, and habitat selection of Brown eared pheasa nt, Kuantan forestry in Wutaishan Mountains of Shanxi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 he release site. Of the 8 released individuals, 5 wild individuals were captured in winter in Luyashan Nature Reserve of Shanxi Province, and 3 were offsprings of captive-reared individuals. Transmitters were attached when the 8 individua l s were released. Overall, 6 individuals survived for at least 1 month, and the l ongest time for survival was 155 days, except that one was confirmed as having b een killed by a raptor on the second day and one was lost on the eighth day afte r release. All moved away from the release site after release and established st 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after 10 days, respectively. In early May, t he individuals again dispersed to establish new home ranges. The wandering dist ance and days of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were longer and the home range size wer 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bird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weak adaptability to new habitat for the captive individuals, such as recognizing and fetching foo d. For wild individuals, the second wandering distance was longer than the first . We believe the difference was related to looking for partners. After wandering , individuals established stable home ranges in different sit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再引入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五台山
下载PDF
家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晋东 Vanessa HULL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269-3279,共11页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 家域是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动物对资源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种群密度及社会关系等生态学过程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家域的内涵、特征、估算方法(包括取样方法,样本含量,位点数据自相关,模型评价等)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了家域估算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评述了3种主要家域估算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应用,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域 估算方法 利用分布 布朗桥模型
下载PDF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3 位作者 郑光美 张可银 阮祥峰 朱家贵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8-324,共7页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期 白冠长尾雉 占区雄鸟 活动区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 被引量:23
12
作者 邹红菲 吴庆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0-1718,共9页
为了探讨丹顶鹤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2002~2006年的4~5月份,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无样地取样法、GPS定位等研究方法和分布距离指数、最近邻体法等衡量指标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进... 为了探讨丹顶鹤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2002~2006年的4~5月份,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无样地取样法、GPS定位等研究方法和分布距离指数、最近邻体法等衡量指标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的内分布型及巢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的内分布型,I2002=2.140〉2,I2003=2.048〉2,I2004=2.093〉2,I2006=3.263〉2,均为聚集分布;(2)在假设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域面积等于领域面积、巢域形状为圆形且所有个体面积大小相等的前提下,丹顶鹤的巢域为(0.510±0.019)km2,年度间有所差异,分别为2002年(0.542±0.257)km2、2003年(0.569±0.067)km2、2004年(0.557±0.054)km2、2006年(0.344±0.119)km2。分析表明,丹顶鹤对于栖息生境的整体分布和繁殖微生境质量的变化具有一定适应和应答的能力。为了更有效地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并对丹顶鹤进行保护,还有待于长期监测并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内分布型 巢域 分布距离指数 最近邻体法 扎龙保护区
下载PDF
河南陕西两地白冠长尾雉的集群行为 被引量:21
13
作者 张晓辉 徐基良 +3 位作者 张正旺 郑光美 阮祥锋 谢福录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5,共7页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方式有极显著的差异 ( χ2 =18 177,df=3,P =0 0 0 0 )。雄鸟有很强的领域性 ,优势个体全年以单独活动或双雄共同活动的方式占据稳定的活动区 ,很少与其他雄性个体集群 ;雌鸟有很强的集群倾向 ,除繁殖季节因孵卵、育雏而离开群体单独活动外 ,通常以 4~ 6只的群体游荡于雄性个体的活动区之间 ,与该活动区的雄鸟形成不稳定的混合群 ,偶尔与其他群体形成暂时性的、更大的混合群。两性集群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各自经受的捕食压力和交配竞争强度 (雄 >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陕西 白冠长尾雉 集群行为 无线电遥测 两性集群方式 雄鸟 雌鸟
下载PDF
大沙鼠的巢域选择 被引量:20
14
作者 戴昆 姚军 高行宜 《干旱区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5-9,共5页
对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典型沙质荒漠大沙鼠的巢域选择特征研究表明,该鼠种主要选择丘间地及固定沙丘为筑巢地形。夏季主要食物成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巢域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梭梭作为一种非食物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大。
关键词 大沙鼠 巢域 空间利用 丘间地 固定沙丘 梭梭
原文传递
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性动态格局 被引量:18
15
作者 曲家鹏 李克欣 +3 位作者 杨敏 李文靖 张堰铭 Andrew T.Smith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20,共6页
为探讨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特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的5 ~8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多边形面积法对其家群巢区和核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高原鼠兔巢区和核域面积存在显著差异。5、6月份,成体巢区... 为探讨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特征,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的5 ~8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多边形面积法对其家群巢区和核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高原鼠兔巢区和核域面积存在显著差异。5、6月份,成体巢区面积显著大于幼体,但二者核域面积却无显著差异; 7月份,成体与第1胎幼体巢区及核域面积均显著大于第2胎。5、6月份雄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7、8月份, 6、7月份雌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5月和8月份。巢区及核域面积均与家群个体数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季节和家群结构均可对高原鼠兔空间领域产生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域 巢区 高原鼠兔 季节动态 家群
下载PDF
赤狐的活动节律与产仔洞穴的选择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文扬 魏万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7-272,共6页
本文对赤狐(Vulpesvulpes)的产仔洞穴、活动节律和巢区大小进行了研究。赤狐产仔洞穴全部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umalayana)的居住洞,一般洞口数较多(平均4.8个),分布于高寒灌丛(71%),... 本文对赤狐(Vulpesvulpes)的产仔洞穴、活动节律和巢区大小进行了研究。赤狐产仔洞穴全部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umalayana)的居住洞,一般洞口数较多(平均4.8个),分布于高寒灌丛(71%),距干扰因素较远(大于1.5km),常位于坡中部(71%).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隐蔽性和安全性。赤狐的产仔洞穴相对稳定,平均利用时间为3.3年,利用时间的长短与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有关。赤狐通常在夜间活动,主要是觅食,而白天有时成体携幼体在洞穴附近进行短时间的非觅食活动,活动的高峰期为1800一0800时。雌雄成体共同哺育幼体,活动范围相同而多单独活动。成体赤狐的巢区面积平均为7.9k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狐 产仔洞穴 活动节律 巢区
下载PDF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 被引量:21
17
作者 黄中豪 周岐海 +2 位作者 黄乘明 蒙渊君 韦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4,共9页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化。在雨季,猴群的月平均家域面积为5.88±1.68 hm2;在旱季,猴群平均月家域面积为10.83±4.70 hm2。黑叶猴在雨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589.93±120.15 m;旱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733.61±102.34 m,也表现出雨季小、旱季大的趋势。分析显示,食物的可获得性是影响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果实和嫩叶是黑叶猴最喜爱的食物,雨季果实和嫩叶丰富,猴群采食足够的食物,其活动面积和漫游距离小,反之,就大,即猴群的家域面积和日活动距离与果实和嫩叶的可获得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断,在喜食食物缺乏的季节,黑叶猴通过扩大家域范围和增加漫游距离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这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应对环境食物季节性变化的对策相似,进一步说明,喀斯特石山环境并没有对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产生特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家域 日漫游距离 季节性变化 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郭延蜀 胡锦矗 +3 位作者 罗代华 色科 任树培 邹洪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65-170,共6页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可划分为聚集群、繁殖群、族群、雄鹿群和单雄个体。在产仔季节,族群则分散成核心群、母子群和单雌个体。鹿群的首领由年长体健的雌鹿担任。雌鹿的序位等级由年龄、体况等因素决定,它以温和的姿态维持所建立的系列等级... 四川梅花鹿的社群可划分为聚集群、繁殖群、族群、雄鹿群和单雄个体。在产仔季节,族群则分散成核心群、母子群和单雌个体。鹿群的首领由年长体健的雌鹿担任。雌鹿的序位等级由年龄、体况等因素决定,它以温和的姿态维持所建立的系列等级序位。繁殖期,雄鹿通过角斗取得交配权,婚配制度属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制。雌鹿终身留居在世继的家域内;雄鹿2—3岁时被头鹿从族群中赶出,经流浪期后,建立起自己的家域。族群的家域为1.86—6.58平方公里,雄鹿的家域为2.66—4.95平方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四川梅花鹿 社群行为
下载PDF
花尾榛鸡冬季活动区及社群行为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悦华 方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4-41,共8页
无线电遥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冬季花尾榛鸡的月活动区大小为22.5~6.52hm^2。11月至1月,随着天气变冷,花尾榛鸡的活动区面积明显减小(P<0.001)。冬季花尾榛鸡的日活动范围很小,平均466±127m^2。整个冬季花尾榛鸡的活动中心区出现... 无线电遥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冬季花尾榛鸡的月活动区大小为22.5~6.52hm^2。11月至1月,随着天气变冷,花尾榛鸡的活动区面积明显减小(P<0.001)。冬季花尾榛鸡的日活动范围很小,平均466±127m^2。整个冬季花尾榛鸡的活动中心区出现阶段性改变。花角榛鸡对其活动区有一定的依赖性。花尾榛鸡冬季不存在明显的领域,出现集群行为,这与其栖息地食物丰富与抵御天敌有关。花尾榛鸡集群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缺乏义务性,集群中的个体关系有亲疏,存在2只或2只以上个体组成的小组,同组个体之间的距离大多数情况在150~200m以内的联系范围内。推测花尾榛鸡集群时的活动区面积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花尾榛鸡 活动区 冬季 社群行为
下载PDF
罗布泊野骆驼的家域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袁磊 马浩 +10 位作者 程芸 杨欢 萨根古丽 Adiya Yadamsuren 朱海涌 马友青 王建林 张烁 马杏叶 刁庆安 刘少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4-320,共7页
野双峰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荒漠戈壁,种群数量稀少,栖息地地形复杂多样,且有长距离迁徙习性,目前对其家域面积和重要栖息地范围的研究只有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阿奇克谷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捕捉了8峰野骆驼并安... 野双峰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荒漠戈壁,种群数量稀少,栖息地地形复杂多样,且有长距离迁徙习性,目前对其家域面积和重要栖息地范围的研究只有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在阿奇克谷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捕捉了8峰野骆驼并安装GPS卫星跟踪项圈,分别获得了12–423天的13,748个GPS位点记录。研究结果表明,8峰野骆驼的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s,MCP)家域面积分别为1,775–11,768 km2,总家域面积为32,821 km2,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面积的23.1%,平均家域面积为7,349±1,323 km2。野骆驼个体家域面积季节间差异显著,秋季最大,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最小,秋季是春季的4.4倍。野骆驼在繁殖季节的家域平均面积为879±320 km2,非繁殖季节为998±106 km2,二者间无显著差异。除了项圈编码为135号的野骆驼和其他7峰野骆驼的家域没有重叠外,其余7峰野骆驼的家域都有重叠。这7峰野骆驼的家域总面积是24,910 km2,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总面积的17.5%,重叠区面积是515 km2。鉴于野骆驼主要分布在阿奇克谷地及以南区域、阿尔金山北麓,建议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奇克谷地北山以北的核心区部分区域、磁海低地以南的山区和阿尔金山西部原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缓冲区,而将阿尔金山北麓至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戈壁地带原为缓冲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核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us ferus 行为学 GPS项圈 家域 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