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 被引量:20
1
作者 郝瑞 范可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86,共13页
介绍中国人类学在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的发展。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 ,中国人类学成功实现了复苏 。
关键词 人类学 历史 改革开放 社区 生活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比较方法的运用与滥用:学科史述评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树民 张海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8,共7页
在讨论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历史及其多种用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比较方法与文化相对论 ,特别是比较方法与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代表的那种“激进的”或“认知的epistemologist”相对论的内在矛盾 ;最后 ,运用与阿赞... 在讨论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历史及其多种用法的基础上 ,分析了比较方法与文化相对论 ,特别是比较方法与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代表的那种“激进的”或“认知的epistemologist”相对论的内在矛盾 ;最后 ,运用与阿赞德人巫术和卜筮有关的论争来考察温和相对论与认知相对论的区别。这一事例也解释了学者们近期提出的种种补救方式对于解决此类难题不能奏效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方法 文化相对论 人类学史 争端
下载PDF
地方与全球——文思理教授(Sidney Wilfred Mintz)与人类学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志明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3,共7页
本文意图全面论述文思理教授对人类学发展的贡献,同时讨论其人类学研究的特点,即,扎实的田野研究、地方与全球的视野,并将人类学研究置于地方史和全球资本主义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文思理教授在波多黎各、牙买加和海地从事田野工作,对加... 本文意图全面论述文思理教授对人类学发展的贡献,同时讨论其人类学研究的特点,即,扎实的田野研究、地方与全球的视野,并将人类学研究置于地方史和全球资本主义进程的历史脉络中。文思理教授在波多黎各、牙买加和海地从事田野工作,对加勒比海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文思理教授强调人类学需关注历史,同时推动田野中的口述历史研究。1985年,《甜与权力》出版之后,文思理教授先后出版多篇饮食人类学专论,成就显赫,成为该领域公认的权威学者。文思理教授长寿知足,诲人不倦,并享受饮食以及与知交的相处,尽显大师风范。斯人已逝,谨撰此文,以示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思理教授 加勒比海研究 历史与人类学 口述历史 饮食人类学
原文传递
人类世人类学的可持续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 卞思梅(译) 彭文斌(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 早期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社会都被默认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可持续性社会,因为它们被认为能够无限地复制自己,并且只会逐渐地,几乎难以被察觉地发生改变。变化也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如殖民主义。这与当代人类学实践和理论的对比显著:人类世人类学将全球化当作一种事实,认为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无界的,对可持续性的威胁主要是从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的角度来概念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7年被提出,之后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其与当代人类学的全球视野一致,但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并将文化多样性纳入其中。对于这一论述及其相关实践,人类学正在做出重大贡献,它从一个世纪前取得的方法论进步中获益,将民族志置于全球人类世的背景中,用学科工具来批判轻率的普遍主义,与地方世界进行对话并呈现了许多替代性选择。虽然为研究表面不变的乡村社会而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全球危机仍具意义,但新人类学必然是跨学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过热 人类学史 民族志方法 可持续性
下载PDF
“首届东亚人类学论坛: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综述
5
作者 姜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3,共8页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 2012年3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亚人类学论坛在中山大学永芳堂举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英国、美国、中国两岸三地等二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4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29篇。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学与历史",围绕人类学与历史的关系,就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学的"历史"的关联性进行了跨学科的对话,就人类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就人类学民族志的学术功效进行了思考。另外,除了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历史"研究以外,论坛还特别关注人类学最为基本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东亚人类学本土定位时的自者与他者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人类学的“历史” 历史学的“历史” 自者 他者
原文传递
历史如何理解与建构——漫谈萨林斯《历史之岛》及其历史人类学 被引量:1
6
作者 解志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6-9,共4页
萨林斯的《历史之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夏威夷群岛土著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结构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注重文化、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和文化秩序的象征物"结构",其结构是一种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分... 萨林斯的《历史之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夏威夷群岛土著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结构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注重文化、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和文化秩序的象征物"结构",其结构是一种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分析工具。萨林斯的民族志是具有意义的结构性叙述文本,他用结构的方法构建了夏威夷土著社会的历史。萨林斯历史人类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 结构 历史理解 历史建构
下载PDF
看的方式——从视觉角度解读人类学史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春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7,共5页
近年来从事视觉研究的学者指出,人类学学科史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加以读解。3位人类学家与3位电影制作者的并置为这种反思打开了一条路径,让我们看到在人类学知识背后的视觉机制,包括人类学学者如何看待异文化、如何看待自身以及用何种... 近年来从事视觉研究的学者指出,人类学学科史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来加以读解。3位人类学家与3位电影制作者的并置为这种反思打开了一条路径,让我们看到在人类学知识背后的视觉机制,包括人类学学者如何看待异文化、如何看待自身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看法,进而理解在这种机制下左右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权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史 视觉 纪录片
下载PDF
社会环境与学科发展——台湾人类学史三题
8
作者 哈正利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61,共6页
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建构论者认为,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知识生产和社会环境互动互惠的过程。在台湾,由于人类学学科一度曾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军学科,其发展中经历的各种变化往往也是社会环境变换的折射。因此,... 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建构论者认为,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知识生产和社会环境互动互惠的过程。在台湾,由于人类学学科一度曾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军学科,其发展中经历的各种变化往往也是社会环境变换的折射。因此,回顾和反思台湾人类学的历史,及其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互惠,不仅对中国大陆人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如何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对接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 社会环境 人类学史 台湾地区
下载PDF
社会复建和学科发展——1949-1965年间台湾人类学史述论
9
作者 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共5页
本文首先分别就教学和科研机构的建立、田野工作的开展、主要学者及其研究取向、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等方面叙述了1949-1965年间人类学在台湾发展基本状况。其次,将此情形置于台湾地方社会历史背景、世界人类学发展的背景之下,指出了人... 本文首先分别就教学和科研机构的建立、田野工作的开展、主要学者及其研究取向、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等方面叙述了1949-1965年间人类学在台湾发展基本状况。其次,将此情形置于台湾地方社会历史背景、世界人类学发展的背景之下,指出了人类学在台湾发展的基本特点。这不仅奠定了人类学在台湾延续的良好基础,也使人类学研究逐步深入到台湾本土社会的内里,为认识台湾社会开掘出了日渐丰富的地方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史 台湾省 社会变迁 学科特点
下载PDF
考古学的定位和有关问题 被引量:6
10
作者 安志敏 《东南文化》 2002年第1期11-12,共2页
考古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往往被历史学、人类学或古器物学所包括。事实上它以田野工作为基础,以遗迹、遗物的实证为前提,其方法论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关键词 考古学 历史学 人类学
下载PDF
教育人类学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灿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14-18,共5页
陈学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 陈学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科制度和代表人物。该书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明清晰地凝练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线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与宏观社会演进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 教育人类学 历史研究
下载PDF
南京在中国人类学史中地位的嬗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渝东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9-34,共6页
文章重点讨论了1927—1937年以南京为中心的人类学的总体品性,指出其民族—文化研究与民族—国家建设之间既关联又分离的关系,这既表现为人类学加深了其作为民族—国家论说体系之一部分的"内部化"程度,同时又具有超越于政治... 文章重点讨论了1927—1937年以南京为中心的人类学的总体品性,指出其民族—文化研究与民族—国家建设之间既关联又分离的关系,这既表现为人类学加深了其作为民族—国家论说体系之一部分的"内部化"程度,同时又具有超越于政治权力的品性。分析了其超越性的原因,并指出"民族"概念所具有的学术与政治的勾连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1937—1949年间"中华民族"概念对于人类学与政治权力之关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史 南京 民族观
下载PDF
十年通信终得见:李安宅与雷德菲尔德的通信对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13
作者 胡冬雯 张江华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1,123,共10页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 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李安宅的通信档案,记录了两人长达13年的学术友谊。其内容对认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早期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发掘和利用这部分档案材料。本文将二人间通信分为四个时期,梳理了雷德菲尔德在办学、国际交流、研究资助等方面对李安宅给予的支持,呈现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们如何克服诸多困难坚持办学和做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美人类学界同时出现了“应用”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李安宅和雷德菲尔德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结合中国人类学研究发展走向与国际学术脉络对学者间通信档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早期人类学建设如何在观照国际学术交流和使用学术共同体语言的同时,思考中国问题,发展“本土化”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安宅 雷德菲尔德 通信 人类学史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类学的学术分野——基于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的分析
14
作者 徐义强 王连鑫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2,共1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尚未达成真正一致的理解。在中国人类学史上,1928年史禄国主持的云南调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事件。当下之学界对史禄国的认识尚模糊,对其“云南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类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尚未达成真正一致的理解。在中国人类学史上,1928年史禄国主持的云南调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活动和历史事件。当下之学界对史禄国的认识尚模糊,对其“云南调查事件”的判断亦属苛刻有余、难称公允,且没有根据史禄国本人研究脉络和当时国内对于人类学学科的认识来加以“理解式的同情”。其背后反映了学人之间学术纷争以及学科理解上的分野,由此也可一探当时人类学范式的多重叠加。对于史禄国在滇之成绩的不同评价,体现了傅斯年与顾颉刚和其他学人对于人类学的不同理解:傅斯年重在人类学,而顾颉刚偏重民俗学;在评价标准上,傅斯年是明白体质测量的意义的,而顾颉刚等依然坚持文字式的研究报告。史禄国、杨成志的云南调查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百余年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范例,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极佳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史 史禄国 杨成志 顾颉刚 云南调查
下载PDF
西方人类学史上非象征人类学家的象征研究
15
作者 瞿明安 陈玉平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60,共9页
在西方人类学史上,一些非象征人类学家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勒、博厄斯、莫斯、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四位不同理论学派的著名人类学家在... 在西方人类学史上,一些非象征人类学家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本文对泰勒、博厄斯、莫斯、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四位不同理论学派的著名人类学家在象征研究方面的建树做了一番梳理和解读,以便人们对象征人类学的来龙去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类学史 非象征人类学家 象征研究
下载PDF
略谈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对多位人类学家的误解
16
作者 谢国先 《三峡论坛》 2011年第1期71-74,148,共4页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由英国人类学家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许丹译,收入"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2006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个汉译本存在较多误译。本文选择其中涉及国外人类学家思想和经历的一些误译进行讨论,借以...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由英国人类学家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刘源、许丹译,收入"西方人类学新教材译丛",2006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这个汉译本存在较多误译。本文选择其中涉及国外人类学家思想和经历的一些误译进行讨论,借以说明这个译本在很多地方比较严重地歪曲了多位人类学家的形象。希望这类讨论能够引起中国人类学界对翻译质量的重视,从而使翻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类学对西方成果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人类学家 误译 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