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 被引量:40
1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60,共13页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 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叙事脉络,大体来自三个不同的“系谱”,它们仿佛考古中的三个“堆积层”,分别是:(一)古代中国的“道统”,(二)近代日本“支那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史”框架下的中国思想清理,(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思想史叙事。这三重叙事方式,在一种很有意思的结合下,确立了直至如今的中国思想史基本脉络,并且越俎代庖地充当了思想世界的“历史”。在这一思想史叙事逐渐脉络化背后,有一种发掘精神资源和思想传统,为当代重新树立“统绪”的意图。可是,这样的叙事脉络忽略了古代思想世界具体的历史环境、政治刺激和社会生活,也使得中国思想史常常出现后设的有意凸现或者无意删削,并且由于脉络化而线索变得很单一。因此,新思想史研究,应当回到历史场景,而在思想史与知识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人为地画地为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 道统 系谱 历史 脉络化 叙事方式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3
2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彭永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32,共8页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所谓“中国哲学”只能说是东西文化相遇的一个历史性“错误” ,前辈们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仅属于文化际的比较哲学。学界对“中国有无哲学”这... 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当前学界所关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 :所谓“中国哲学”只能说是东西文化相遇的一个历史性“错误” ,前辈们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仅属于文化际的比较哲学。学界对“中国有无哲学”这一问题的辨惑工作可以归纳为普遍性证明和特殊性证明两种证明方式。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可以归结为中国哲学 (史 )学科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和发展三个层面的问题。未来中国哲学 (史 )学科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对哲学与思想、中学与西学、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等问题的解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合法性 危机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少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4,共10页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 近现代以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是中西文化比较导致的产物。这个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种种偏向,从而未能相应地促进哲学创作的繁荣。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扩展哲学视野,立足于解释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经验。经典解释的传统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两个论题,表明了以经典为中介反思思想文化经验、发展中国哲学创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哲学创作 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 比较文化 考据 义理 “空谈心性” 古典思想经验 立场优先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家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1,共10页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经学 传统文化 历史叙事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卫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20,共9页
近几年讨论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性问题,也就是金岳霖提出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的问题。“金岳霖问题”揭示了中国哲学内含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胡... 近几年讨论的“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性问题,也就是金岳霖提出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的问题。“金岳霖问题”揭示了中国哲学内含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胡适(“疑古”)、冯友兰(“释古”)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实践中得到鲜明的反映,并在张岱年的“文化创造主义”中获得积极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学科独立性 现代性 民族性
原文传递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汎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3,共9页
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哲学史"转向&qu... 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哲学史"转向"思想史"。除了受到傅斯年的某些影响外,与时代思潮恐怕也有关联。这个转变使他与哲学这一重要的学术领域日渐分道扬镳,似乎也因此不能在思想、哲学的战场上与当时的左派思潮作一对抗。第二是胡适在若干重要学术论旨上的巨大改变,如史料批判、疑古精神、东西方哲学互证等等。以胡适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枢纽地位,他上述两方面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值得我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思想史大纲》 哲学史 思想史
下载PDF
从“三史”论冯友兰荀学研究方法论的嬗变
8
作者 李娴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重点在于论述荀学的政治哲学思想,通过“正”和“负”的研究方法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荀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中国哲学史新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立场的指导下,融合新理学体系对荀子哲学进行重构,阐发荀学思想的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提供智慧和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荀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下载PDF
中国哲学体系建构的史学与哲学和合路径
9
作者 李长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15,共6页
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的主流研究基本是以中国哲学史为视角的研究,偏重于哲学史的考据和诠释。中国哲学的研究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研究,不是纯粹哲学史的视角和视野的研究。哲学的研究不同于哲学史的研究,应以创新的视角和视野推动哲学新思维... 学术界对中国哲学的主流研究基本是以中国哲学史为视角的研究,偏重于哲学史的考据和诠释。中国哲学的研究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研究,不是纯粹哲学史的视角和视野的研究。哲学的研究不同于哲学史的研究,应以创新的视角和视野推动哲学新思维和新哲学精神的显现。中国哲学的研究显然更需要哲学视角上的研究而不是纯粹哲学史的研究。中国哲学具有创新的传统,纯粹哲学史的研究偏离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的传统。中国哲学体现哲学的时代精华、引领思潮、经世致用的作用。中国哲学体系创新是道统与革新并存的哲学和合创新、传统与现代文化并进的和合发展、史学返本为次与哲学开新为主的研究,以多元和合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文化体系、新时代话语体系和中、西、马的文本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史研究 哲学研究 和合路径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被引量:4
10
作者 柴文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2,共5页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多元化
下载PDF
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民族哲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萧洪恩 王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81,共7页
"民族哲学"并不是首先出现在东欧剧变以后的哲学概念,而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哲学界产生的哲学话语系统;英语世界很少谈论"民族哲学"并不能成为否认其存在的理由。"哲学的民族性"是哲学史研究所关... "民族哲学"并不是首先出现在东欧剧变以后的哲学概念,而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哲学界产生的哲学话语系统;英语世界很少谈论"民族哲学"并不能成为否认其存在的理由。"哲学的民族性"是哲学史研究所关注的重要特性。哲学作为思维成果存在于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中,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抽象的单数意义上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就是特定民族(德意志民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走向世界中心时形成的"民族哲学"。中国的"民族哲学"的研究,既是历史(哲学史)的研究,更是面向未来的哲学研究。这种研究的根本价值正在于通过民族精神的揭示以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哲学 中华民族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荣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8,共9页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思想史研究孕育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第二阶段,中国思想史学科初步创立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中国思想史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明确了思想史研究内部各分支之间...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思想史研究孕育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第二阶段,中国思想史学科初步创立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中国思想史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明确了思想史研究内部各分支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学界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进行反思,推动着中国思想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 历史研究方法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3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14
作者 张圆圆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4-97,共4页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创新要在教学目标上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道德伦理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道论、民本思想、修养论可...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创新要在教学目标上做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中国哲学中的政治意义、文化意义、道德伦理意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中国哲学中的天人观、道论、民本思想、修养论可以转化为与新时代相契合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互动式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用生动、趣味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要在考核方式上做到过程性与模式化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价值性目标 时代性转化 教学创新 教学实践
下载PDF
明代哲学源流与中国哲学史
15
作者 张昭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7-27,共11页
明代哲学源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代哲学之源、明代哲学、明代哲学之流。宋代哲学是明代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宋代奠定了理学的范式与基本议题。宋代哲学总体表现为客体性;客体性趋势发展至极,造就了明代哲学对客体性的反动,明代哲... 明代哲学源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代哲学之源、明代哲学、明代哲学之流。宋代哲学是明代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宋代奠定了理学的范式与基本议题。宋代哲学总体表现为客体性;客体性趋势发展至极,造就了明代哲学对客体性的反动,明代哲学总体表现为主体性。明代哲学的主体性趋势发展至极,迎来了客体性的再度崛起,以及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此形成明代哲学之流,也就是明末清初及其后的哲学。明代哲学的整体研究有七个主要问题,均围绕正、反、合的三一模式展开。当前明代哲学主要遵循个案研究范式,并表现出与问题研究结合的趋势。明代哲学的断代研究离不开中国哲学史的大背景,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前,明代哲学研究主要依赖中国哲学史研究来推进:冯友兰注重客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轻;劳思光注重主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重。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后,明代哲学研究则带动中国哲学史研究。新的明代哲学史研究与书写有四个重要的展开方向:从断代研究到源流综合研究;重点人物与边缘人物综合研究;从理学研究为中心到百家争鸣研究;从单一范式到多元范式的儒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明代哲学史》 阳明学 墨学 理学与反理学
下载PDF
中国哲学研究过程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及其转换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根友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155,156,共9页
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 在《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部分,笔者尝试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乾嘉学术中皖派代表人物戴震的哲学方法论做一理论总结与概括,即将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方法概括为语言学方法,将其利用经学研究过程重视以知识说经的实证方法,和"大其心",精其心,以与圣人之心相遇,从而理解天地之心,进而理解自己的真正之心的方法,称之为"人文实证主义"。本文也扼要地指出了乾嘉学术中的人文实证主义方法的内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通史》 乾嘉学术 戴震 人文实证主义
原文传递
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
17
作者 王向清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5-21,共7页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中国哲学史 “史”“论”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智慧”说 “螺旋式圆圈结构”
下载PDF
自觉的两种进路——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乐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2-38,共7页
汉语哲学是一个层次丰富、主题众多的论域,而非一个或几个零散的议题,汉语与哲学以学术论域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意味着以汉语为基本语言的学术共同体的主动自觉,这样的自觉既是学术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对此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和规范性... 汉语哲学是一个层次丰富、主题众多的论域,而非一个或几个零散的议题,汉语与哲学以学术论域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意味着以汉语为基本语言的学术共同体的主动自觉,这样的自觉既是学术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对此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和规范性的维度入手理解两种不同的自觉模式。汉语哲学的发展既可以做历史性的梳理,也可以从规范性哲学工作及其语言工具的关系入手理解。通过两种自觉进路的澄清,尝试达到以下基本结论:其一,“合法性情结”指向的不是汉语哲学的规范性,而是它的文化属性。对于汉语哲学的讨论,不能忽视如下的事实,即以汉语为载体的哲学活动或对汉语哲学活动的规范化实际上已经展开,并且在持续进行。其二,汉语哲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哲学工作及其语言载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问题。汉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的特殊性是否能够塑造一种独特的哲学,与此同时,遵守严格规范的哲学思考又会给汉语本身的发展和意义体系带来什么变化?简言之,哲学活动推动了汉语的动态发展和衍生,而非对汉语进行了哲学性改造。同时,汉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对哲学思考的规范性及其可能性的扩展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 自觉 哲学赋权
原文传递
冯友兰晚年朱熹哲学研究的新意——对朱熹“道”的阐释 被引量:3
19
作者 乐爱国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42,共7页
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重视对于朱熹"理""气"的讨论,对现代朱熹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晚年所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除了讨论朱熹"理""气"外,还通过对朱熹论《易传》"一... 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重视对于朱熹"理""气"的讨论,对现代朱熹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晚年所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除了讨论朱熹"理""气"外,还通过对朱熹论《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阐释,在朱熹本体论中引入"道"的概念,并在构架"道"与"理""气"的关系中,强调"道"是"‘理’与‘气’合的产物",是"大化流行"。尤其是,冯友兰对于朱熹"道"的论述,不仅依据朱熹易学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阐释,而且合乎朱熹《中庸章句》的思想,实际上开启了朱熹哲学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朱熹
原文传递
哲学是单数吗?——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
20
作者 宋志明 Wang Luman(Translated) 《孔学堂》 2023年第3期4-10,103-114,共19页
虚无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都是单数哲学观的信徒,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虚无主义者只认同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否认其他哲学形态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在;教条主义者奉“两军对战”为唯一模式,强迫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贯彻执行,抹... 虚无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都是单数哲学观的信徒,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虚无主义者只认同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否认其他哲学形态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在;教条主义者奉“两军对战”为唯一模式,强迫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贯彻执行,抹杀中国哲学史的特色。站在复数哲学观的立场会发现,哲学有多种形态,各不相同。树立复数哲学观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遵照复数哲学观,我尝试重写中国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数 复数 中国哲学史 重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