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以至秦汉的薰香习俗文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74-179,共6页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 中国用香历史久远,早在4 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熏烧香草、香木或净化环境、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提升生活情境,或祈祝神明,祭祀祖先。熏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医巫、普通百姓,无不对各种香品和熏香器具钟爱有加,由此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熏香习俗文化。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先秦以至汉代的熏香习俗为后世熏香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熏香 民俗文化 先秦史 秦汉史
下载PDF
关于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乙种》的综合研究
2
作者 邹大海 夏庆卓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5,共17页
新近公布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中有三种前所未知的数学著作,《算书乙种》是其中之一。本文首次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体例与编纂特点、知识类型与数学方法,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并修正了以前学术界的若干不当认识。此书为撮编之作,结... 新近公布的北京大学藏秦简牍中有三种前所未知的数学著作,《算书乙种》是其中之一。本文首次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体例与编纂特点、知识类型与数学方法,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并修正了以前学术界的若干不当认识。此书为撮编之作,结构上有一定层次,体现出编排的意图但考虑不周。作为实用算法式数学文献,此书不属于从“九数”发展至《九章算术》的经典系统,但它的内容仍为刘徽关于《九章算术》源于其先秦祖本的记载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同时,此书也为研究秦国和秦代社会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原始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 《算书乙种》 《九章算术》 中国数学史 计量制度 秦汉史
下载PDF
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征与局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今言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4-18,共5页
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显著加强 ,都会市场呈现繁荣 ,以及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大等三个方面。但秦汉时期新兴的地主制经济才确立不久 ,加之受历史、政治诸因素的制约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 。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发展 市场 局限性 秦汉史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改进 被引量:3
4
作者 阴崔雪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195,共14页
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 出土文献中的教育信息是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字中呈现出丰富的先秦两汉教育史料,这些史料对部分中国教育史料起到补充和改进的作用。但是目前教育史教材对于这些出土文献并未做到科学合理地征引,未能突破20世纪古代教育史研究框架,这需要当代中国教育史学者不断反思,在未来的教育史研究中充分运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教育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中国教育史 先秦两汉 教材
下载PDF
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朴民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确立了秦汉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阴阳五行思想作为秦汉文化的哲学基础,起着联系、沟通秦汉文化方方面面精神纽带的重要作用;而学术上的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则成为秦汉文化得以顺利发展并创造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因及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历史 思想文化 时代特色 大一统 阴阳五行 学术融合
下载PDF
从汉学到中国学:贝德士与秦汉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田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1,共6页
在1930年代"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贝德士于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形成》,有别于德、法以文献、名物考订为要旨的"汉学"传统,顺应英、美立足现实问题而溯源古代历史的&q... 在1930年代"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贝德士于1935年向耶鲁大学提交博士学位论文《中华帝国的形成》,有别于德、法以文献、名物考订为要旨的"汉学"传统,顺应英、美立足现实问题而溯源古代历史的"中国学"潮流,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87年的秦汉史入手,以西方实证史学的传统、世界史的视野、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的方法,探讨中国集权政治框架延续及不断自我重建的本质。其特点:一是构建出威权、地域(族群)、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帝国"的分析模式;二是剖析制度、组织及其内在的以儒、法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三是在历史的因果链条中评价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政绩及其制度、组织的特性。贝德士指出,正是儒、法交相为用的政治原则,造就并强化着专制政体。惜因论文未公开出版,贝氏学术旨趣隐而不彰。虽然直至1980年代,随剑桥系列中国史的出现,"中国学"的地位最终确立,但无论是从理论预设、论述框架的提出,还是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特性的总结来看,贝氏论文与1986年出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都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从"汉学"到"中国学"转变的学术系谱上,贝氏论文堪称典范之作,理应具有"界标"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德士 秦汉史 汉学 中国学
下载PDF
秦汉之后大射礼的发展与嬗变 被引量:2
7
作者 蔡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4-118,共5页
大射礼是秦汉之前规格最高的古代射礼,以择士为目的、以容体仪节合于礼乐为标准、以太学为举行场所是其基本特征。秦汉以后,大射礼的这些特征渐为消亡,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属性。在对历代大射礼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大射礼是秦汉之前规格最高的古代射礼,以择士为目的、以容体仪节合于礼乐为标准、以太学为举行场所是其基本特征。秦汉以后,大射礼的这些特征渐为消亡,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属性。在对历代大射礼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还原了秦汉之后大射礼属性嬗变的历史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大射礼在秦汉之后与宾射、燕射逐渐融合,虽有"大射"之名,但其本质属性已消失殆尽,更多地呈现出尙武或欢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大射礼 秦汉 嬗变
下载PDF
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基本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宏斌 苟仁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秦汉时期的区域农业是一种典型的梯度转移模式,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则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分模式:对西北边郡的开发,主要着眼于政治军事目的,故具有跳跃开发模式的诸多特征;对江南部分地区的开发,则依凭较为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和优越的... 秦汉时期的区域农业是一种典型的梯度转移模式,但具体到不同地区,则形成了具有明显差异的分模式:对西北边郡的开发,主要着眼于政治军事目的,故具有跳跃开发模式的诸多特征;对江南部分地区的开发,则依凭较为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以郡县治所所在地为中心形成了点轴开发的模式;西域地区的屯田开发,则在"自然孤岛"、"民族孤岛"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据点农业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史 区域开发 开发模式 农业历史
下载PDF
近十余年南越国历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成国雄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0-24,共5页
近十余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集中的研究。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南越国的考古发掘报告;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南越国遗物研究;南越国墓葬研究;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南越国对内对... 近十余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集中的研究。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南越国的考古发掘报告;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南越国遗物研究;南越国墓葬研究;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南越国对内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南越国人民生活习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史 南越国 研究综述
下载PDF
《国史大纲》读后感——少年心事当拏云
10
作者 康妮 费依凡 《科教文汇》 2013年第29期63-64,共2页
本文是对《国史大纲》的读后感,回顾了钱穆先生写作本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分析了《国史大纲》的两大精彩之处,一是其考据极其精深细致,二是其对经济和政治史的独到见解,并阐述了对《国史大纲》的理解。
关键词 国史大纲 秦汉史 振奋精神
下载PDF
由出土医药文献所见植物药蠡测秦汉药学中的文化因子
11
作者 郭幼为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4期345-352,共8页
在收录药物丰富的出土医药文献中,植物药占有较大比例。辑录、汇总出土医药文献中的植物药内容,并就此蠡测秦汉药学中的四方面文化因素,即方药渊源迹象明显、药(方)区域间交流频繁、药食同源痕迹清晰、一些毒药由"药之凶毒者"... 在收录药物丰富的出土医药文献中,植物药占有较大比例。辑录、汇总出土医药文献中的植物药内容,并就此蠡测秦汉药学中的四方面文化因素,即方药渊源迹象明显、药(方)区域间交流频繁、药食同源痕迹清晰、一些毒药由"药之凶毒者"向"百药之长"过渡。透过这些文化要素可以明了先民治病驱疾、处方施药的经验源头,找到秦汉及以前药学史发展的蛛丝马迹,对挖掘和保护中医古籍中的中医药文化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医药文献 药学史 植物药 本草 秦汉
下载PDF
钱穆《秦汉史》评述
12
作者 魏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0-22,共3页
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 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以史实叙述见长,而以思想文化为主脉贯通始末,对读者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引,其中诸多创见颇具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秦汉史 贯通始末 思想文化
下载PDF
春秋至秦统一后“五大夫”在军功爵中的历史定位(下)
13
作者 周美华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68-74,共7页
"五大夫"爵,于两汉时期,一直是吏六百石及高爵(官爵)的分界点。但春秋时期"五大夫"便已被授予,传世文献中,至少可见魏、秦、赵等三国。"五大夫"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必须拥有&qu... "五大夫"爵,于两汉时期,一直是吏六百石及高爵(官爵)的分界点。但春秋时期"五大夫"便已被授予,传世文献中,至少可见魏、秦、赵等三国。"五大夫"既是爵名,也是官名。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必须拥有"五大夫"爵,因"五大夫"是赏给对国家有极大功劳之人。商鞅变法中,得爵"五大夫"者,除了可享有《商君书》所规范的一切高爵权益,还能免除徭役,食邑最多者可高达六百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五大夫"的政治权益虽多和统一前重迭,但秦时的领土,已是由偏处西陲而扩张至全国,史料及新近出土的简牍中,虽未见秦统一后,又增多了哪些权益,但至少在食邑上,恐将随其地域的扩展程度,而得到更高的受益。此外,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除了授为其遮风避雨的大树为"五大夫",还将陪同其出游及参与议政的大臣,从战国时期的十级门坎,下降至第九等"五大夫"。秦始皇用皇权高举了"五大夫"的尊宠形象,使"五大夫"因此而奠定了更崇高的政治地位,此举或已深植人心,故至汉初惠帝即位,便将"五大夫"规范为官爵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夫 军功爵 秦汉简 吏六百石 秦汉史
下载PDF
熊铁基先生与秦汉史研究
14
作者 赵国华 贺科伟 《邯郸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3-16,21,共5页
在中国当代史学界,熊铁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秦汉史专家,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军事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详细地阐发了秦汉思想文化尤其是新道家的主要特点及汉唐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深入地分析了汉代学术的基本成就及其历史地... 在中国当代史学界,熊铁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秦汉史专家,系统地论述了秦汉官吏制度、军事制度的基本构架和发展变化,详细地阐发了秦汉思想文化尤其是新道家的主要特点及汉唐文化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深入地分析了汉代学术的基本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为秦汉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铁基 制度 思想文化 学术 秦汉史
下载PDF
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
15
作者 陈广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30,79,共7页
中国文学史有关上古、中世、近世的分期法 ,早先是通过明治时代日本的中介影响 ,借鉴了西方历史的划分标准。这套标准本身有其特定的构架及内涵 ,故在今天采用上述分期法时 ,仍应考虑到与它的对应性。从我国早期文学的表现形态来看 ,至... 中国文学史有关上古、中世、近世的分期法 ,早先是通过明治时代日本的中介影响 ,借鉴了西方历史的划分标准。这套标准本身有其特定的构架及内涵 ,故在今天采用上述分期法时 ,仍应考虑到与它的对应性。从我国早期文学的表现形态来看 ,至秦汉 ,文学的发展受专制独裁政体及思想统制的压抑 ,丧失了先秦文学中曾出现的相对比较自由的精神与批判意识 ,质性上显示出较明显的异面 ,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比照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情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文学 文学史分期 中国 魏晋文学 先秦文学 文学史 分期法 秦汉文学
下载PDF
广识·通变·取鉴——论秦汉史研习的三个境界
16
作者 王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2-86,共5页
秦汉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显学,既与其内涵丰厚、制度和文化为中古文明奠基有关,也得益于其史学文本的经典优势。研习秦汉史,要从掌握知识系统入手,开阔视野,整合情境,努力移情式地进入秦汉史境;在重视决定论的基础上,要兼采主体史学的运... 秦汉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显学,既与其内涵丰厚、制度和文化为中古文明奠基有关,也得益于其史学文本的经典优势。研习秦汉史,要从掌握知识系统入手,开阔视野,整合情境,努力移情式地进入秦汉史境;在重视决定论的基础上,要兼采主体史学的运思方法,透过古今的视界融合解读秦汉嬗变,建构通解通识的学术境界;还应充分发挥秦汉史的借鉴功能,赋予历史研究以现代人文关怀,将取鉴的重心主要落实在文化剖判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史 广识 通变 取鉴
下载PDF
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于振波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1期11-16,共6页
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 ,简帛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 30年来 ,大陆及港台发现与整理了敦煌汉简、悬泉置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 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出土 ,简帛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 30年来 ,大陆及港台发现与整理了敦煌汉简、悬泉置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甲湾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走马楼吴简等 ,出现了一批对汉简帛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 ,为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 整理 研究 秦汉史
下载PDF
先秦两汉药膳简史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煌钰 孙灵芝 周立群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1120-1125,共6页
基于目前可见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探索药膳发展源流,并厘清这一时期“药膳”的概念与范畴。结论是:出土医方中药膳方比例以及医方使用食药的比例随历史发展而呈降低趋势;时代最早的马王堆医方所使用材料不拘药食,而以食药兼用品种... 基于目前可见的先秦两汉时期相关文献,探索药膳发展源流,并厘清这一时期“药膳”的概念与范畴。结论是:出土医方中药膳方比例以及医方使用食药的比例随历史发展而呈降低趋势;时代最早的马王堆医方所使用材料不拘药食,而以食药兼用品种占绝对优势;先秦两汉后期出土的一系列文献医方以及《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仲景方中,药膳方仍占一定比例,并且均使用了较多食药。由这3条史实可以推断:除少数有毒或药性强的品种和经常作为食物的品种外,早期先民对于“药”和“食”的认识是没有明显界限的,没有现代大众对于“药”与“食”不相容性的固有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膳 食疗 药膳史 中医史 先秦两汉史
下载PDF
重写汉代之哲学——《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
19
作者 温海明 袁传志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3年第4期149-159,185,共12页
对汉代哲学史进行哲学研究,本应是关于汉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为历史的和学术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中,汉代研究受到的范式、话语限制相对明显,汉代哲学史总是被处理得不够“哲学”。相比之下,丁四新、龚建平新著的《中国... 对汉代哲学史进行哲学研究,本应是关于汉代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因为历史的和学术的原因,在《中国哲学史》的写作中,汉代研究受到的范式、话语限制相对明显,汉代哲学史总是被处理得不够“哲学”。相比之下,丁四新、龚建平新著的《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哲学突破显得比较突出。在这部书中,他们提出了新的哲学史观,摆脱了旧的话语体系,不再受过去研究范式的束缚。其对汉代哲学的研究突出了“汉哲学”的思考方式;构建了新的研究范式,如将秦汉哲学的主题确立为政治哲学,并进行生命哲学、宗教哲学的讨论等;对汉代的易学研究切合易理,持论平正。总之,他们对汉代哲学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哲学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哲学思维 汉代哲学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哲学突破
原文传递
观念史范式与艺术史书写的第三条道路——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后 被引量:2
20
作者 席格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2期111-119,127,共10页
艺术作品史和艺术理论史,是目前从艺术维度向历史提问的两种主要范式。刘成纪教授的《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基于对艺术概念的本土转化、对艺术史观的反思和对"三重证据法"的运用所形成的艺术观念史范式,重新向历史提问,不仅... 艺术作品史和艺术理论史,是目前从艺术维度向历史提问的两种主要范式。刘成纪教授的《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基于对艺术概念的本土转化、对艺术史观的反思和对"三重证据法"的运用所形成的艺术观念史范式,重新向历史提问,不仅拓展了艺术史研究的路径,照亮了被遮蔽的一些侧面和内容,进一步还原和呈现历史本相,而且对美学史、文学史等的书写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观念史 艺术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