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论》有机构成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阶级与拜物教经济学原理之一 被引量:6
1
作者 许光伟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1年第4期29-42,共14页
阶级与拜物教二重的理论生产"结合体"突出《资本论》"有机构成"的通史道路规定。以商品独立条目的写作为开端,该原理实质涵义在于锚定"物质生产"和"历史生产"的有机联系;复以劳动过程为一以贯... 阶级与拜物教二重的理论生产"结合体"突出《资本论》"有机构成"的通史道路规定。以商品独立条目的写作为开端,该原理实质涵义在于锚定"物质生产"和"历史生产"的有机联系;复以劳动过程为一以贯之线索,其全面推进与阐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历史经济认识,实现由道路而系统、由矛盾而规律、由范畴而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生产。就内在统一性而论,这一原理和工具于是成为存在与思维同一性规定的工作具象形式,着眼于提供和劳动社会发展及其生产联系有关的历史规律活动的通史道路线索,在性质上归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真理工具,其有效引导"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整体进入社会主义工作视野,从中驱除"伪理论""假问题",促进公有制社会主义实践向共产主义坐标方向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构成 历史世界 总公式 生产一般 道路 系统
原文传递
形而上世界与历史世界的统一——释刘勰的通变观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海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12,共6页
刘勰在《易》的文化空间中构思文学变化与形而上的世界本体之间关系,这决定了他的“通变”理论是要在变动的历史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建立起统一性,而不是关于文学的“复古”或者“继承与创新”的探索。
关键词 刘勰 通变观 形而上世界 历史世界
下载PDF
《诗序》的历史世界与价值世界——清代中期《诗序》观论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厉运伟 《唐都学刊》 2021年第1期56-64,共9页
《诗序》研究史或阐释史是透视儒家诗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窥见古代士人知识阶层重构诗学精神与诗学传统、重建知识话语与意义世界的历史印迹。清代中期学者从《诗序》的史事叙述与价值判断两个层面入手,以“其人”“其事... 《诗序》研究史或阐释史是透视儒家诗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窥见古代士人知识阶层重构诗学精神与诗学传统、重建知识话语与意义世界的历史印迹。清代中期学者从《诗序》的史事叙述与价值判断两个层面入手,以“其人”“其事”的陈述性内容为依据重构诗的历史世界,以“所美”“所刺”的评价性内容为标准重建诗的价值世界,从而以一种极其严密的实证研究方式回应了《诗序》尊废之争的问题,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诗经》学阐释类型。其潜在的诗学意图则在于凭借《诗序》的双重阐释进路,在重启和强化“以史论诗”的叙事传统基础上,重建儒家诗学观风知政、讽喻教化的经世精神与价值传统。这反映出士人阶层通过重建《诗经》的知识系统与意义世界,重新掌握《诗经》阐释的知识话语与价值话语,以重建思想世界与秩序并进而指导现实生活世界的深层意图与隐秘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序》 清代中期 历史世界 价值世界 儒家诗学
下载PDF
陆游诗歌的用典研究
4
作者 姜双双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2-37,共6页
陆游诗歌中激昂沉痛之作、述怀论事之作,以及观生感遇之作,是诗人集中用历史典故的诗篇,诗人凭借典故建构了诗歌的历史世界。一方面在对历史的追溯中蕴含着怀旧与理想;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怨刺氛围和诗人对生命... 陆游诗歌中激昂沉痛之作、述怀论事之作,以及观生感遇之作,是诗人集中用历史典故的诗篇,诗人凭借典故建构了诗歌的历史世界。一方面在对历史的追溯中蕴含着怀旧与理想;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怨刺氛围和诗人对生命的痛感。典故的运用对陆游诗歌悲愤激昂的基调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诗歌 历史世界 诗人性情 诗学意义
下载PDF
历史形而上学:一种中国哲学演进的新思路
5
作者 陈吉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7-60,共14页
历史形而上学是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视域。中国文化向来具有厚重的哲理思辨特性,衍化产生诸如道命、心性、事物等形而上学概念,建立起独特完整的传统形而上学逻辑系统,奠定历史形而上学的思想基础。但中国文化又讲究形而上思想与形... 历史形而上学是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视域。中国文化向来具有厚重的哲理思辨特性,衍化产生诸如道命、心性、事物等形而上学概念,建立起独特完整的传统形而上学逻辑系统,奠定历史形而上学的思想基础。但中国文化又讲究形而上思想与形而下现实的结合,于是历史形而上学在经史一体化历史范围内,依靠人、事、物三个主体对象,筑建生成传统形而上学具体落实的依托处所——历史精神世界。反观历史精神世界的内部结构,主要分成时间、空间与想象三重维度,对应显现生活、天下与精神文化三层意境。历史形而上学实则是立足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在历史精神世界中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展现出一种中国哲学演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形而上学 经史一体 历史精神世界 历史形而上学
下载PDF
形而上学、精神世界与沉思型相:历史形而上学理论演绎的三个向度
6
作者 陈吉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7-25,共9页
历史形而上学旨在以一种新的视域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本质。历史形而上学以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为思想基础,依据形而上之道下落到人身之上的传统理论设定,推衍生成形而上学层面价值践行的逻辑进路。人类世界遵循天道赋予的普遍的共同价值观... 历史形而上学旨在以一种新的视域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本质。历史形而上学以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为思想基础,依据形而上之道下落到人身之上的传统理论设定,推衍生成形而上学层面价值践行的逻辑进路。人类世界遵循天道赋予的普遍的共同价值观念,构建起一个秉持共在做事关系原则的生活领域,在生活的经历与经验基础上凝集催生历史的精神世界。立足沉思型相思维立场,审视反思处在历史精神世界里的人、事、物等具体对象,便能揭示历史背后所潜藏的引人深思的形而上学本源意义。历史形而上学在抽象理念中发掘普遍价值,于精神文化里显示思想张力,堪称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形而上学 历史精神世界 事物经验 沉思型相 历史形而上学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的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爱武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12,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性阶级。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无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阶级;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具有共同性的利益;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无产阶级 世界历史性阶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的历史定位及其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艳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34,219,共8页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来看,教科书体系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来看,教科书体系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及社会历史状况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阐释。这一体系伴随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世界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解释,对于推进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实现思想和文化的统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教科书体系这一思想史上某一阶段的理论建构被普遍化、绝对化为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成为裁剪思想史的工具并进一步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冲突,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对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的反思表明,只有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理论阐释,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世界历史名城博物馆扩建设计中地下空间的利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泽洲 李艳 《华中建筑》 2007年第2期76-82,共7页
以层递性的顺序,首先,依次分析:世界历史名城发展更新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其过程中博物馆的扩建,这些扩建项目对地下空间的设计。然后,重点对此类地下空间的利用模式做出分类,并以实地考察的四个历史城市及其中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博... 以层递性的顺序,首先,依次分析:世界历史名城发展更新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其过程中博物馆的扩建,这些扩建项目对地下空间的设计。然后,重点对此类地下空间的利用模式做出分类,并以实地考察的四个历史城市及其中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扩建项目为例作具体分析,从而得出其中的共同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同类型项目的设计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名城 博物馆 扩建设计 地下空间
下载PDF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解构——从世界历史意识看邓小平理论
10
作者 袁辉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4,共5页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变化,它以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时代主题变换为基本出发点,以再认识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为现实前提,以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为关键,具有浓厚的世界历史底蕴。从世界历史意识的视域...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变化,它以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时代主题变换为基本出发点,以再认识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为现实前提,以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为关键,具有浓厚的世界历史底蕴。从世界历史意识的视域来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深刻把握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 逻辑 解构 世界历史意识
下载PDF
“西方中心论”的再检视--以西方二战史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述评为例
11
作者 陈艳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8-34,共7页
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叙事完成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跨越。但是如果将中国置于一个与西方国家并列的体系中考察,这种跨越并没有实现,“西方中心论”依然是主导。以近年出版或重版的西方二... 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叙事完成了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的跨越。但是如果将中国置于一个与西方国家并列的体系中考察,这种跨越并没有实现,“西方中心论”依然是主导。以近年出版或重版的西方二战史著述为例,依然普遍存在较少述评中国贡献、对中国负面评价居多以及凸显同盟国对中国援助而淡化中国对同盟国支持等问题。除政治利益的考量外,“西方中心论”既是历史著述本身意味着选择的客观结果,也是后现代主义影响所致。中国必须从历史叙事到现实叙事都把握属于自己的主导权,以平等姿态与西方对话,才能打破“西方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二战史叙事 第三次长沙会战 战争报道 西方中心论
下载PDF
世界观的历史形式和哲学发展的相应阶段--兼论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
12
作者 刘宗碧 《创新》 2018年第3期38-48,共11页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任何哲学研究,在根本上都要回到世界观的把握上来。历来,哲学研究是承认有不同世界观的,但是这种"承认"所包含的逻辑,一般只是在"本体论"上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立...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任何哲学研究,在根本上都要回到世界观的把握上来。历来,哲学研究是承认有不同世界观的,但是这种"承认"所包含的逻辑,一般只是在"本体论"上呈现出"物质"和"精神"的立场选择并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没有披露哲学历史形式的复杂性以及促进问题探讨向纵深层面的把握。关于哲学史,如果没有世界观的历史形式的梳理,那么哲学就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化结构解析。基于世界观历史形式的观察,哲学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的世界观,近代对"自然哲学"的批判和哲学世界观的变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变革和"生活世界"的新世界观重建。这三种形式的基本构筑和变革,使哲学的发展相应地呈现为三个基本的阶段和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的历史形式 哲学发展的相应阶段 马克思 哲学变革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世界史演义初探
13
作者 李赟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60,共8页
演义体的史学作品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下层民众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以降殆至民初,演义体的史学作品杂然纷陈,其中世界史演义的出现尤为醒目,演义域外新知,启迪下层民众,激发爱国热忱,成为世界史演义作者... 演义体的史学作品作为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下层民众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末以降殆至民初,演义体的史学作品杂然纷陈,其中世界史演义的出现尤为醒目,演义域外新知,启迪下层民众,激发爱国热忱,成为世界史演义作者共同的创作意图。大量世界史演义作品的出现,既是此时期历史演义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成为此时期的演义体史学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世界史演义 演义体 西方进化史观 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演义 通俗史学
下载PDF
德日不同战争历史观产生之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晨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6-39,共4页
德国和日本对各自发动侵略战争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重大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盟国对两国不同的占领政策和战后处理;受害者对德日两国不同的态度;两国面临的地缘因素不同;对右翼思想和右翼势力的清除程度不同;不同的... 德国和日本对各自发动侵略战争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有重大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盟国对两国不同的占领政策和战后处理;受害者对德日两国不同的态度;两国面临的地缘因素不同;对右翼思想和右翼势力的清除程度不同;不同的历史教育;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和日本 战争历史观 原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