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希腊古典史学的理性精神——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解晓毅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79-81,89,共4页
求真是希腊古典史学的本质特点,而这正是希腊古典史学理性精神的外在体现。希腊古典史学无论是其史学方法上的批判原则,还是其史学思想上的人本史观,都体现了它所蕴含的理性精神。这一精神作为西方古典史学的精髓,则是时代的产物。
关键词 希腊 古典史学 史学方法 史学思想 理性
下载PDF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8
2
作者 魏旭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7,共8页
正确理解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商品性质,必须将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归宿)统合起来,才能从整体结构上科学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机统合了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科学抽象法的应用是... 正确理解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商品性质,必须将这个体系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归宿)统合起来,才能从整体结构上科学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有机统合了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科学抽象法的应用是这一方法的根基。研究方式和叙述方式不是两个独立的、截然分开的阶段或方式,而是同一研究进程中交互运用的方法。在整个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不是要求逻辑与历史严格一致,而是对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事后的逻辑分析。按照这一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从具有最丰富规定的世界市场的商品出发,抽象出商品一般,以此为逻辑起点,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最后又回到充满丰富规定的世界市场的作为资本的产品的商品这一逻辑终点,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产生的结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体系建构逻辑,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起点 逻辑归宿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逻辑方式 历史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历史道路、制度根源与国际经验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英 梁波 《科学发展》 CAS 2014年第4期57-64,共8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要从全球及中国发展大战略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逻辑,探...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要从全球及中国发展大战略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逻辑,探寻中国城镇化发展瓶颈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在战略认知方面,突破城镇化发展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新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理念;在制度建构方面,形成推动和保障城镇化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框架;在动员多元主体力量与资源方面,要实行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打造城镇化发展的组织化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历史道路 制度根源 国际经验
下载PDF
“平等”问题的历史规定及其超越——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被引量:7
4
作者 何中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43-50,共8页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平等"观念只是一种历史的规定,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其是否过时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平等"说到底只是一个前共产主义的概念。当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平等"观念只是一种历史的规定,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其是否过时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平等"说到底只是一个前共产主义的概念。当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劳动的异化被历史地扬弃、财富的尺度发生历史性的改变之际,使"平等"和"不平等"及其关系成为问题的问题域本身便被历史地超越和辩证地扬弃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平等"问题所采取的运思方式是"历史地思",马克思总是寻求问题本身赖以成立的人的存在论根源、在历史的超越中把握未来的可能性、致力于解构和颠覆使问题赖以成立的条件本身。在"历史地思"的运思方式中,逻辑的完备性只能被归结为历史的辩证法或实践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达纲领批判》 平等 "历史地思" 资产阶级权利 共产主义
下载PDF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6,共12页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时代的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在对大时代沉落的体验和书写的精神联系中,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三种...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时代的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在对大时代沉落的体验和书写的精神联系中,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三种诗学的传统:第一个关键词是“诗史思维”,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荡不安的历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沉郁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的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性耽佳句”,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史思维 抑扬顿挫 性耽佳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