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22
1
作者 余姝辰 王伦澈 +3 位作者 夏卫平 余德清 李长安 贺秋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46-2361,共16页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 本文利用清光绪22年以来17个时段的多种历史地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面积的时序变化,探究空间演变特征。结合水利部门发布的典型年份监测数据,检验了遥感获取的湖泊面积精度,误差仅为0.62%。结果显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积从1896年的5216.37 km^2减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缩率为48.19%。1949年前的53年为明显萎缩期,年均萎缩15.66 km^2;20世纪50年代为陡崖式萎缩期,年均萎缩139.05 km^2;20世纪60—70年代为快速萎缩期,年均萎缩21.66 km^2;1980年以来为基本稳定期,年均萎缩0.13 km^2,面积仅减少了5.10 km^2。就具体湖泊而言,东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积萎缩最大的湖泊,减幅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减幅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减幅为448.37 km2;七里湖的面积变化很小,但经历了先扩张后萎缩的过程。1998—2002年实施"退田还湖"工程,洞庭湖面积增加了10.50 km^2。总体而言,清末以来洞庭湖区通江湖泊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大通湖的封闭析出、整修南洞庭湖的湖垸置换与南迁、围垦西洞庭湖的局部残存、东洞庭湖的三面合围以及1998年特大洪灾后有限的"退田还湖"。本文为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战略提供了客观资料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历史地图 遥感技术 洞庭湖区 通江湖泊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论证南海海疆国界线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颖 葛晨东 邹欣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共11页
追溯探查历史图件,根据1946年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一组"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永兴岛及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和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分析,南海诸岛外围... 追溯探查历史图件,根据1946年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一组"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永兴岛及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和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分析,南海诸岛外围的断续线段是我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当时划定,是与陆域国界相连的,海上国界是陆域国界的延伸,以断续线段表示是国际地图上对海疆国界线通用的表示方法,当时即获国际认可。上述结果为南海划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疆国界线 历史图件 海洋权益 南海
下载PDF
鹦鹉洲的演化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8
3
作者 涂格平 张玉芬 +1 位作者 李长安 徐望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9,共12页
鹦鹉洲是长江武汉段中最重要的沙洲,其历史时期中数次变迁、几经沉浮的演变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鹦鹉洲除了文化意义外,其生成、演化对武汉的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大量有关鹦鹉洲的历史地图和文史资料,对鹦鹉... 鹦鹉洲是长江武汉段中最重要的沙洲,其历史时期中数次变迁、几经沉浮的演变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鹦鹉洲除了文化意义外,其生成、演化对武汉的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大量有关鹦鹉洲的历史地图和文史资料,对鹦鹉洲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基于河流地貌学和河流动力学对其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鹦鹉洲演化特征和过程整体可分为两个阶段:武昌鹦鹉洲阶段和汉阳鹦鹉洲阶段,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五个时期,其中武昌鹦鹉洲阶段包含:鹦鹉洲的相对稳定期(约198年—1458年)、不稳定期(包括前期(1459年—1467年)和后期(1468年—1643年))和消亡期(1644年—1732年);汉阳鹦鹉洲阶段则包括重现期(约1733年—1795年)和并岸成陆期(约1796至今);从武昌鹦鹉洲到汉阳鹦鹉洲的转变并非鹦鹉洲的自身迁徙,而是洲名的侨置.分析认为,全新世以来长江主河道并未发生改变,长江对武汉早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道中沙洲及岸线的关系及变化,鹦鹉洲的“变化”直接成就了武昌南市和汉阳南市的繁荣,推动了武昌和汉阳的发展.关于鹦鹉洲沉浮的原因,认为除了河流动力条件的变化外,汉水主泓入江口由龟山南转为龟山北也是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洲 历史图画 史籍 沙洲演化 武汉经济发展
下载PDF
基于GIS的呼和浩特市近百年街道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乌敦 阿拉腾图娅 木希叶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7-996,共10页
以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城区为研究区,以GIS为技术平台,运用现代地图、古地图、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史料和现代文献,制作了6个典型时期历史街道GIS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研究区近百余年的街道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结果显示:... 以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城区为研究区,以GIS为技术平台,运用现代地图、古地图、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史料和现代文献,制作了6个典型时期历史街道GIS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了研究区近百余年的街道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近百年的街道时空演变具有“摊饼式”空间扩展特征、先集聚后分散的空间演变特征;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街道演变具有向内填充式发展与向北缓慢扩展相结合演变的特点,而快速城市化时期研究区新增街道以原归化、绥远城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呈现出向外扩展的空间演变特征;百余年后的今天,原归化城内的街巷基本消失,而绥远城内的街道基本上保持了清代的棋盘式格局;人口增加、城市规划与建设、集聚与分散以及地质地貌条件等是研究区街道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街道 古地图 GIS 城市历史地理 呼和浩特市
下载PDF
基于非量测相机摄影方式的纸质历史影像地图纠正
5
作者 肖龙花 郑斌 《现代测绘》 2024年第1期36-39,共4页
纸质历史影像地图因纸质老化、图像褪色、易损坏、不易保存的缺点,亟待电子化、数字化保护。针对不适合电子扫描的纸质历史影像地图,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量测相机摄影方式的历史地图栅格化方法,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均匀分布... 纸质历史影像地图因纸质老化、图像褪色、易损坏、不易保存的缺点,亟待电子化、数字化保护。针对不适合电子扫描的纸质历史影像地图,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量测相机摄影方式的历史地图栅格化方法,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均匀分布的公里网格进行地图内定向,再利用近期数字正射影像选取同名控制点对历史影像进行几何纠正,生成CGCS2000坐标系数字正射影像地图。该方法在无锡县纸质历史影像地图纠正项目中得到良好应用,证明方法简便可行,数据规格和精度能够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对同类型历史影像底图的保护和利用具有较好的技术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量测相机 历史影像 纸质地图 地图纠正
下载PDF
历史地图知识组织:需求、框架及实践
6
作者 齐小英 杨海平 《中国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5,共14页
历史地图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信息隐含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网络中。为了高效发挥历史地图的地理空间表示作用,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证据价值,需要构建统一的历史地图知识组织框架与语义组织模型。本文从形态描述需求... 历史地图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信息隐含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网络中。为了高效发挥历史地图的地理空间表示作用,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证据价值,需要构建统一的历史地图知识组织框架与语义组织模型。本文从形态描述需求、内容描述需求、地理知识服务、文化知识服务、证据知识服务五个维度对历史地图的服务目标进行系统分析,获得“读图者”与“资源管理者”对历史地图的知识组织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含历史地图文本化、概念识别、本体构建以及知识关联路径与关联模式等核心环节的历史地图知识组织框架,并阐述各环节及其之间的核心含义与逻辑关系,形成了历史地图的结构化、数据化、语义化组织机制。本研究为历史地图提供了完整的语义描述范式,丰富了多源异构信息载体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图 知识组织 知识关联 本体 语义组织
下载PDF
再论土司研究的历史地理学视角——兼及碑刻与奏疏资料在土司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8,共5页
从现代学术文化多学科发展角度看,土司研究始终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节点,土司历史地理研究的缺失即为其中典型表现。土司的地理分布格局固然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它还与历代中央王朝国防体系上的重北轻南... 从现代学术文化多学科发展角度看,土司研究始终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疑难节点,土司历史地理研究的缺失即为其中典型表现。土司的地理分布格局固然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它还与历代中央王朝国防体系上的重北轻南、历史上移民的流向、西南山地的生态构成、经济作物结构、西南地区对外来移民的容纳承载维度、北方移民顽强的生存能力与融合能力密切相关。目前编绘全国性的《中国土司历史地图集》工作条件尚不具备,可以在部分土司研究相对成熟,研究成果也较丰富的地方进行,可以先尝试编绘某些区域土司历史地图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历史地理 土司地图
下载PDF
1843—2020年上海城市扩张时空过程及机理分析
8
作者 李爽 张晓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6-1302,共17页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城市之一,自1843年开埠以来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重建并分析其扩张过程,对于深刻理解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1843—2020年上海城市旧地图、中华民国(1912—1949年...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城市之一,自1843年开埠以来城市格局与空间范围变化巨大,重建并分析其扩张过程,对于深刻理解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1843—2020年上海城市旧地图、中华民国(1912—1949年)地形图、解密卫星影像、遥感数据等多源多精度城市空间数据,分别提取城市建成区信息,重建了开埠以来建成区时间序列,研究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扩张时空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 1843—2020年上海建成区面积增长了约1453倍,扩张速率、扩张强度发生了剧烈变化;(2)紧凑度随着时间推进不断下降,分形维数则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了一定的周期;(3)建成区重心位置呈现出先向北后向南发展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扩张方向为西南及南偏西;(4)优越的自然位置奠定了上海被选为开埠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变迁及政策驱动作为最根本的驱动力决定着城市在不同阶段发展的最主要方向,产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交通发展等多因素也在复合影响着这一时空过程。本文廓清了上海自开埠以来的城市扩张过程及机理,为更深刻理解城市变迁、人地关系演变提供历史知识与科学支撑;同时,中华民国地形图、解密影像等覆盖范围广、制作精度高的历史资料,可作为百年尺度研究的历史基础数据,对更长时序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上海 历史地理 长时间序列 古旧地图
原文传递
清代以来(1708-2022年)滇池景观演变与城湖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奥 魏雯 王亚萍 《园林》 2023年第10期98-105,共8页
湖泊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原明珠滇池为研究对象,探析清代以来(1708-2022年)湖泊景观演变特征,并探讨城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主要结论如下:(1)滇池的景观变化具有“迂回发展”的特征。滇池的几何形状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空间形... 湖泊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原明珠滇池为研究对象,探析清代以来(1708-2022年)湖泊景观演变特征,并探讨城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主要结论如下:(1)滇池的景观变化具有“迂回发展”的特征。滇池的几何形状由简单向复杂化发展,空间形态由东北、东南、西南岸向湖心紧缩。总体面积动态变化整体呈现出收缩的状态,并仍呈消退趋势。景观破碎度经历了“减—增—减”的过程。此外,1996-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总体表现为生产空间较稳定缩减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波动扩张趋势。(2)滇池始终受到较为明显的人为干扰影响。(3)城湖关系经历了清代(1708年起)“城市对湖泊的索取”、民国(1987年前)“明显的对立关系”以及1987-2022年“明显缓和,趋于和谐、永续的共生关系”的三个阶段。城湖空间格局相应呈现出“近湖不临湖”—“城湖相依”—“城绕湖兴”—“城湖交融”的变化。同时,滇池也表现出“城郊湖”—“城边湖”至“城心湖”的状态转变。研究成果对滇池未来的保护和开发、城湖共荣以及在其他地区构建和谐稳定的城湖关系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演变 城湖关系 历史地图 遥感影像 滇池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图上南海“九段线”的国界意义——兼论“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志良 李立新 +1 位作者 潘虹 周鑫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
"九段线"全称为"南海九段断续国界线"或"南海断续国界线"。"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问题,是南海问题的焦点,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正当性影响甚大。本文从中外历史地图沿革入手,展开连... "九段线"全称为"南海九段断续国界线"或"南海断续国界线"。"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问题,是南海问题的焦点,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正当性影响甚大。本文从中外历史地图沿革入手,展开连接式的考证和研究,尝试分别解释中国坚持"九段线"的"国界"意义、"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管辖权利以及海域管辖权的历史和现实,以期为中国坚持"九段线"内岛礁和海域的管辖权利提供新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图 南海 九段线 管辖权利
下载PDF
北方滨海丘陵地带古镇形态演变研究——以庄河市青堆子古镇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冰 耿钱政 +1 位作者 杜楠华 苗力 《城市建筑》 2018年第24期122-125,共4页
庄河市青堆子古镇是清末辽南黄海沿岸三大港口古镇之一,是北方滨海丘陵地带城镇的代表,其城镇形态的起源和丘陵地形及港口贸易紧密相关。本文以青堆子古镇为例,借鉴欧洲城市历史地图的分析方法,对青堆子古镇的历史地图进行当代转译,再... 庄河市青堆子古镇是清末辽南黄海沿岸三大港口古镇之一,是北方滨海丘陵地带城镇的代表,其城镇形态的起源和丘陵地形及港口贸易紧密相关。本文以青堆子古镇为例,借鉴欧洲城市历史地图的分析方法,对青堆子古镇的历史地图进行当代转译,再结合当代地形图和卫星图,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古镇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北方滨海丘陵地带古城镇的人居环境特点,总结对当下历史城镇规划和更新的反思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堆子 历史地图 城镇形态演变 滨海丘陵古镇
下载PDF
旧地籍图的应用评估与门户网站开发--西班牙的实践
12
作者 卡门·费梅尼亚-里贝拉 加斯帕·莫拉-纳瓦罗 +1 位作者 路易斯·J.桑托斯·佩雷斯 田清(译) 《数字人文研究》 2023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社会对西班牙地籍总局所藏旧地籍图一直有很大需求。2012年,该机构决定从可用信息类型、存藏位置和状态几方面进行初步编目。随后,为评估地籍图的潜在用途而对这份目录进行审查,以调查这些地图是否能提供地理参照并在地理门户网站中发... 社会对西班牙地籍总局所藏旧地籍图一直有很大需求。2012年,该机构决定从可用信息类型、存藏位置和状态几方面进行初步编目。随后,为评估地籍图的潜在用途而对这份目录进行审查,以调查这些地图是否能提供地理参照并在地理门户网站中发布。几年后,为更新这份编目(扩展字段使图片更加清晰、同质,更容易被软件处理),西班牙地籍总局向地产边界领域的技术专家们发放调查问卷,随后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旧地籍图发挥着重要功用。支持更新地图编目的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们十分关注地籍图中蕴含的信息。旧地籍图数字化及在简单易用的地理门户中免费提供线上资源十分关键,图中信息有助于解决地产边界纠纷等问题。鉴于旧地籍图十分珍贵,为保护与发布这些地图而投入财力、人力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籍 旧地图 地图学 地产标界 历史地图 地理门户
原文传递
基于1∶5万地形图的历史土地利用重建及其时空演变分析——以梅江流域为例
13
作者 冯莹莹 胡茂川 +1 位作者 谭学志 刘丙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2,共9页
重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对研究地表覆盖长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历史土地利用演变过程,本文采用1930年1∶5万军事地形图,基于一套集配准-校验-重构-修正一体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历史地图重构技术,重建梅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在此基础上... 重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对研究地表覆盖长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历史土地利用演变过程,本文采用1930年1∶5万军事地形图,基于一套集配准-校验-重构-修正一体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历史地图重构技术,重建梅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1930年、198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并采用移动窗口法分析该流域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军事地形图经过历史地图重建模型配准、误差控制和数字化后,可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等相关研究。1930—2020年期间,随着城市化发展与大面积修建水利工程,流域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占比不断发生变化,以耕地、林草地和城乡居民用地之间的转移交换最为突出。在类型水平方面,林草地为主要的优势景观,而城乡居民用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呈集中式发展。在景观水平方面,流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逐渐向均衡化发展,下游地区破碎化与异质性程度增幅显著。研究为历史地理要素重构提供了参考,对广东省梅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土地利用 重构 历史地图 GIS技术 景观格局
下载PDF
百年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及其路径反思
14
作者 闵祥鹏 成雅昕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中国灾害史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多年来,学界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回顾展望、趋势判研、热点追踪等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百年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与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灾害史研究中的... 中国灾害史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多年来,学界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回顾展望、趋势判研、热点追踪等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百年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与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灾害史研究中的突现词,分析各阶段重点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向;从灾害特征切入,以长时段为研究尺度,理清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演进理路与发展趋势,反思当前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思考破解的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史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黄河口历史景观特征识别研究——以利津古城及其村落群为例
15
作者 崔燕宇 朱晓明 《世界建筑》 2023年第12期25-31,共7页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中城乡特征的管理问题,本研究基于英格兰历史景观特征理念,选取黄河口地区的利津古城及其村落群进行了历史景观特征识别研究。通过GIS历史地图叠合分析,研究人员生成了特征类型数据库,对特征变化进行了图示和定性定量分...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中城乡特征的管理问题,本研究基于英格兰历史景观特征理念,选取黄河口地区的利津古城及其村落群进行了历史景观特征识别研究。通过GIS历史地图叠合分析,研究人员生成了特征类型数据库,对特征变化进行了图示和定性定量分析,进而揭示了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原因。该研究旨在为地方特征的系统发掘和景观变化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改道 历史景观特征识别 特征类型 历史地图 叠合 聚落 GIS
下载PDF
古地图:见证中国地理大发现——以中国的天文观测与地图测绘技术为依据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书民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6期89-101,共13页
通过对《山海经》、《梁书·诸夷列传》等古籍记载的扶桑国、女国、毗骞国等古国地望的考证,以及对唐代《华夷图》、元代《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明代《内板山海舆地全图》及清代《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等古地图... 通过对《山海经》、《梁书·诸夷列传》等古籍记载的扶桑国、女国、毗骞国等古国地望的考证,以及对唐代《华夷图》、元代《东南海夷图》和《西南海夷图》、明代《内板山海舆地全图》及清代《大清统属职贡万国经纬地球式》等古地图的地图投影方式进行研究,清晰再现了中国古代发现世界和测绘世界地图的历史脉络。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发现范围广阔、领先世界,在1375—1392年期间采用先进的横轴等距方位投影绘制了精确而完整的世界地图。从古地图中不仅破解了困扰地图学1000多年的谜题,而且见证了中国地理大发现——中国发现世界——并非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献 古地图 中国发现世界 地图测绘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和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海勇 孟斌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结合文化元素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表征,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以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为例,利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历史地图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结合文化元素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表征,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以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为例,利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历史地图数字化技术,梳理GIS云技术发布数字化历史地图及建立应用系统的程序,阐述数字化技术方法对于首都北京城市空间形态、主题要素的研究意义,并对未来进一步建设公众参与的历史地图公共服务平台提出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历史地图 GIS云技术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下载PDF
南京历史城市空间变迁的逻辑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捷 《山西建筑》 2009年第22期18-20,共3页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关键词 历史空间 空间逻辑 历史地图
下载PDF
美国国会图书馆庋藏康熙年间的一幅内蒙古舆图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萨出日拉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幅清代漠南蒙古舆图。这幅舆图主要记载了东跨吴叶尔河,西到宁夏,南靠长城、柳条边,北邻喀尔喀蒙古的清代漠南蒙古诸旗札萨克王公的名号、爵位及其游牧地去长城边口的里数等。本文根据此图记载内容,利用满、蒙、汉...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幅清代漠南蒙古舆图。这幅舆图主要记载了东跨吴叶尔河,西到宁夏,南靠长城、柳条边,北邻喀尔喀蒙古的清代漠南蒙古诸旗札萨克王公的名号、爵位及其游牧地去长城边口的里数等。本文根据此图记载内容,利用满、蒙、汉文史料进行考证认为此图绘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为遗留性史料,这幅图对于研究清代蒙古高原历史地理和清代古地图而言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历史地理 舆图 国会图书馆
原文传递
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3 位作者 杨永可 薛樵风 刘荣高 周寅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96-2005,共10页
基于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并分析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地形图中记载的林地信息能有效反映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林地基本特征;研究期内林地呈先增后减态势,增幅达10.04×10~4 km^(2),同期覆盖率从... 基于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并分析1950—2020年东北地区林地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地形图中记载的林地信息能有效反映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林地基本特征;研究期内林地呈先增后减态势,增幅达10.04×10~4 km^(2),同期覆盖率从34.67%增至44.97%;市域林地均呈增加态势,净增幅前5的市域均超5000 km^(2)。(2)研究期内林地不变、增加和减少区面积分别为28.36×10~4 km^(2)、15.49×10~4 km^(2)和5.45×10~4 km^(2);林地不变区沿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呈倒U字形分布,占2020年林地面积的64.68%;林地增加区集中于辽河平原、长白山西侧、三江平原东侧、大兴安岭东西两侧;林地减少区零星分散、未呈明显集聚。(3)林地减少的流向表明,农业拓垦是东北地区林地减少的主因,侵占林地规模占林地减少量的88.18%,转化为耕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与山脉结合处及河谷地带;河流水体与城乡建设占用的林地基本相当,约占林地减少量的2.00%,城乡建设未对林地造成较大损坏。(4)研究期立地条件有大幅改善,林地距城镇平均距离缩减2.26 km,半数新增林地位于城镇10 km范围内;林地平均高程下降41.44 m,超半数新增林地位于高程300 m以内,林地向城镇延伸和“下山进平原”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变化 地形图 立地条件 东北地区 70 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