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炎症评价依据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亚历 赖卓胜 +4 位作者 王继德 张振书 周殿元 温敏 山田宣孝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811-815,共5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的病变特征及炎症程度的组织学评价标准。方法  2 134例胃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病例 ,包括胃窦、胃体、胃角取材。Hp检测按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甲苯胺蓝或免疫组化染色 ,HE组织学切片染色...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的病变特征及炎症程度的组织学评价标准。方法  2 134例胃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病例 ,包括胃窦、胃体、胃角取材。Hp检测按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甲苯胺蓝或免疫组化染色 ,HE组织学切片染色用于组织炎症及炎症活动度的评价。结果 Hp感染主要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 ,正常胃黏膜腺上皮内无炎细胞浸润 ,重度炎症有上皮层炎细胞的聚集破坏。黏膜炎症分级反映了Hp感染状况且不受活检部位、组织取材标本小、包埋切片方向的影响。在Hp感染阳性组 ,重度活动性炎症者占 39.6 % ,而在阴性组仅为 0 .4% ,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Hp胃黏膜定植量与黏膜炎症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胃黏膜炎症分级方法十分简便 ,标准容易掌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 组织学 炎症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膝半月板损伤临床自然转归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徐洪海 张峰 +9 位作者 刘宁 郑晶晶 张银萍 赵全民 郭雄 于敏 刘宗智 孙正明 邹庆洋 刘琮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0期836-840,共5页
目的:探讨损伤半月板无治疗情况下临床及创缘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选择膝关节外伤而未诊治过的初诊68例患者,经临床表现(疼痛、交锁、不稳等)及膝关节MRI检查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关... 目的:探讨损伤半月板无治疗情况下临床及创缘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选择膝关节外伤而未诊治过的初诊68例患者,经临床表现(疼痛、交锁、不稳等)及膝关节MRI检查诊断为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检查,其中32例半月板无法修复行全切术,男21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5岁,损伤至关节镜检查平均时间46周。观测指标:④膝关节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②关节镜下半月板的损伤部位、类型和状态。③组织学观察:切取半月板损伤创缘不同部位的组织,一部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一部分3%戊二醛固定、环氧树脂包埋、柠檬酸铅染色、电镜观察。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1年以上。术后3个月与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P〈0.01)。关节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8例:创缘中部与两端有新旧之别;非典型表现4例。光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6例:创缘中部少量类上皮细胞,两端交界部有较为明显的组织愈合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非典型表现2例。电镜下可见典型表现25例:伤缘中部偶见细胞(同源及类上皮)胞核胞浆呈萎缩状态,伤缘两端交界部成纤维细胞体积增大、突起较多、胞核较大,胞浆内含较多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圆,胞浆内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软骨细胞周围有软骨陷窝;非典型表现3例。结论:半月板损伤后未治疗或愈合之前负重活动,将导致创面长度增大,临床症状加重,提示半月板损伤后早期诊断治疗,及时有效制动是半月板痊愈、避免后期手术切除的关键。无法修复的半月板全切后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半月板 关节镜检查 创伤和损伤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健豪 刘洋 +2 位作者 付玄昊 喻鹏 冯世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6-385,共10页
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6 U的B... 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6 U的BMSCs悬液配置成的生物墨水,通过3D打印平台组建仿生脊髓支架,置入培养基中并在37℃的CO2培养箱环境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大体观察BMSC在支架中的分布;利用CAM/PI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测定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将支架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利用HE染色测定皮下组织以检测支架的免疫原性;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半切模型,移植支架进行治疗,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脊髓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情况;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机械疼痛评分进行感觉功能评价;表面电极检测法评价电生理恢复效果。结果支架内部呈现网状疏松结构,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外均匀分布;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支架在打印24 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6%;皮下移植支架28 d后,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免疫原性低;脊髓移植支架28 d后,通过HE染色观察到,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的再生脊髓组织明显增多,其中广泛分布着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再生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与损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损伤部位的再生神经元和轴突明显增多。BBB评分中,支架治疗组第一周10分,损伤组仅1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治疗组第4周为17分,损伤组仅恢复至4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斜板支撑角度恢复至40°,而损伤组仅恢复至22°;治疗组的疼痛阈值降至18.5分,与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电生理的潜伏期恢复效果同假手术组,优于损伤组。结论3D打印水凝胶支架具有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 组织学技术
原文传递
青海西宁及周边海东6县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颖才 熊元治 +4 位作者 杨卫红 行琦 杨桂英 周翠萍 杜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1-183,共3页
目的 探讨青海西宁及周边海东 6县胃癌高发区 ,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状况及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胃镜室一定时间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患者 16 1例 ,进行活检组织的快速尿素酶试验(CLO)、Warthin Strarry染色... 目的 探讨青海西宁及周边海东 6县胃癌高发区 ,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状况及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胃镜室一定时间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患者 16 1例 ,进行活检组织的快速尿素酶试验(CLO)、Warthin Strarry染色及血清Hp抗体的WesternBlot检查 ,判断其Hp的感染情况 ;同时对患者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受检患者中Hp感染率为88.8% (14 3/ 16 1) ,男性 92 .0 % (10 6 / 113) ,女性 81.3% (39/ 4 8) ,未发现该地区Hp的感染与人群特征或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既往病史间的关系 ;慢性浅表性胃炎Hp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轻度异型增生和胃癌组 ,分别为 6 9.7% (2 3/ 33)、86 .7% (2 6 / 31)、10 0 .0 % (2 7/ 2 7)和 94 .2 % (6 5 /6 9) ,均P <0 .0 0 5 ;胃癌及轻度异型增生比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分别为男性 4 6 .0 % (5 2 / 113)、2 0 .4 % (2 3/ 113) ,女性35 .4 % (17/ 4 8)、8.3% (4 / 4 8) ,P <0 .0 1;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分别为 35 .4 % (17/ 4 8)和 14 .2 %(16 / 113) ,P <0 .0 5 ;Hp感染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在男性患者中存在差异 ,P <0 .0 1;而在女性患者中则无类似发现 ,P >0 .5。结论 该地区的Hp感染率较高 ,且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螺杆菌感染 胃炎 胃镜检查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肺耐药相关蛋白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于文娟 项锋钢 王曰伟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术前未经化疗的72例NSCLC组织中LRP的表达,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LRP主要在NSCLC的...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术前未经化疗的72例NSCLC组织中LRP的表达,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LRP主要在NSCLC的细胞浆表达,细胞膜有少量表达,总阳性表达率为77.78%。LRP表达强度与组织学类型有关,在腺癌中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与积分吸光度均高于鳞癌(t=6.977、6.114,P〈0.001);LRP表达强度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随分化程度的降低平均吸光度与积分吸光度均降低(F=4.717、5.324,P〈0.05);其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年龄无关(F:1.901、2.165,t=0.837-2.165,P〉0.05)。结论 检测LRP在NSCLC组织中的定量表达,能准确地反映NSCLC组织的耐药性及对化疗的敏感性,在指导肿瘤化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耐药相关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颈前动力失衡致兔颈肌及颈间盘变化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栋 吕美娃 +1 位作者 李光厚 王洪坤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1期849-852,共4页
目的:观察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颈椎动力失衡状态下,颈肌及颈间盘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30只,体重(2.75±0.25)kg,雌雄各半。单纯随机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采用手术方法制备动物模型,模型组将双侧胸... 目的:观察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颈椎动力失衡状态下,颈肌及颈间盘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30只,体重(2.75±0.25)kg,雌雄各半。单纯随机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采用手术方法制备动物模型,模型组将双侧胸锁乳突肌肌束中部,用医用硅胶硬管垫起致其短缩,建立颈椎动力失衡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暴露双侧胸锁乳突肌。于术后2个月同一时间,观察两组颈肌及颈间盘的大体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对两组肌纤维的数量及横截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个月,模型组颈肌及颈间盘发生明显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模型组颈前肌与颈后肌肌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减少(P<0.05);同样,模型组颈前肌与颈后肌肌纤维横截面积亦变小(P<0.05),颈前肌变化较颈后肌明显。结论:颈前肌短缩痉挛所致颈椎动力失衡可导致颈肌及颈间盘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为研究颈前肌异常动力失衡引发的早期颈椎病发病提供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 椎间盘 组织学技术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肾错构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建军 刘琳 《肿瘤防治杂志》 2001年第6期643-644,共2页
目的 :研究肾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组织学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 1980年 7月~ 2 0 0 0年 5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0例肾错构瘤。结果 :术前B超确切诊断率为 70 % ,CT确切诊断率为 90 % ,静脉肾盂造影确切诊断率为 0。结论 :B超。
关键词 错构瘤 超声检查 肾肿瘤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结合科研课题的PBL模式在组织学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静 吴靖芳 +4 位作者 张文静 任君旭 吕洋 王志勇 张江兰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组织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助于医学生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结合科研课题的PBL教学模式应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能完成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具有双赢的效果。此种模式的应用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PBL 组织学技术 教学 医学院校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学诊断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承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546-548,共3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或 Hp)是定植于胃粘膜表面与粘膜层之间的微需氧菌.自1983年 Marshall et al 首次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该菌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等慢性胃病密切相关,也与...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或 Hp)是定植于胃粘膜表面与粘膜层之间的微需氧菌.自1983年 Marshall et al 首次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该菌以来,大量研究表明,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等慢性胃病密切相关,也与胃癌有一定关系,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因此,Hp 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病的发现成为过去20 a 中最重要的医疗事件.但是 Hp 感染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结果不一;对 Hp的毒力、基因分型、Hp 对宿主的损伤;Hp 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 Hp 对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等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 Hp 感染的临床意义、治疗与评价也不一致.现就 Hp 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旨在有助于临床诊疗和进一步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对 Hp 感染的认识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菌学诊断 细菌培养
下载PDF
脉冲Nd:YAG激光用于狗牙活髓切断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若兰 任煜光 孙风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照射狗牙活髓切断术后断面的牙髓组织愈合情况。方法:动物分成3组,每组5个牙。一组对照,一组切髓后激光照射断面,条件40Hz、60mJ(2.4W),另一组切髓后激光照射断面,条件为40Hz...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照射狗牙活髓切断术后断面的牙髓组织愈合情况。方法:动物分成3组,每组5个牙。一组对照,一组切髓后激光照射断面,条件40Hz、60mJ(2.4W),另一组切髓后激光照射断面,条件为40Hz、40mJ(1.6W)。各组均用盖髓剂盖髓。分别于3、15、45d处死动物,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能量参数为40Hz、60mJ(2.4W)、照射时间5s的Nd∶YAG激光对切髓术后牙髓组织具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作用,牙髓炎性反应小、牙本质桥形成良好。而能量参数为40Hz、40mJ(1.6W)、照射时间10s的激光照射断髓面,对牙髓组织则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作用。结论:一定能量的Nd∶YAG激光对切髓术有促进愈合作用。激光对牙髓组织的损伤程度更多取决于激光照射时间,而非输出功率。应用脉冲Nd∶YAG激光切髓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手术 活髓切断术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雪莲 秦玉彩 薄世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237-1240,共4页
目的探讨瘦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及30例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瘦素、VEGF的表达。结果①胃癌及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均有瘦素及V... 目的探讨瘦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及30例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瘦素、VEGF的表达。结果①胃癌及切缘区正常胃组织中均有瘦素及VEGF的表达,胃癌组织中瘦素及VEGF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切缘区正常胃组织(72.00%,60.00%vs 46.67%,36.67%,χ2=5.13,4.09,P<0.05);②有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晚(Ⅲ/Ⅳ期)的胃癌组瘦素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早(Ⅰ/Ⅱ期)的胃癌组(82.35%,80.49%,91.67%vs 50.00%,33.33%,53.85%,χ2=4.16,5.97,8.85,P<0.05);③有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晚(Ⅲ/Ⅳ期)的胃癌组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无浆膜浸润及分期较早(Ⅰ/Ⅱ期)的胃癌组(73.53%,68.29%,79.17%vs 31.25%,22.22%,42.31%,χ2=8.10,4.75,7.06,P<0.05);④胃癌组织中瘦素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404,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瘦素和VEGF表达增多,二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瘦素可能因协同VEGF或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而在胃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转移 瘦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A rapid 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anning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被引量:2
12
作者 Zhi Yao Li-Wei Yan +7 位作者 Tao Wang Shuai Qiu Tao Lin Fu-Lin He Ru-Heng Yuan Xiao-Lin Liu Jian Qi Qing-Tang Zh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953-1960,共8页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include histological and radiology techniques.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many drawbacks including an enormous manual worklo...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include histological and radiology techniques.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have many drawbacks including an enormous manual workload and poor image registration. Micro-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icro-MRI), an emerging radiology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report results in the brain, liver and tumor tissues. However, micro-MRI usage for obtaining intraneural structures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esent a new imaging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by ~1T micro-MRI. Freshly harvested sciatic nerve samples from an amputated limb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wo different scanning conditions(Mannerist Solution/GD-DTPA contrast agent, distilled water) were selected, and both T1 and T2 phases programmed for each scanning condition. Three clinical surgeons evaluated the quality of the images via a standardized scale. Moreover, to analyze deform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image, the nerve diameter and total area of the micro-MRI images were compared after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pid micro-MRI imaging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ascicle structure. Nerve sample immersed in contrast agent(Mannerist Solution/GD-DTPA) and scanned in the T1 phase was the best. Moreover, the nerve sample was scanned freshly and can be recycled for other procedures. MRI images show better stability and smaller deformation compared with histological images. In conclusion, micro-MRI provides a feasible and rapid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fascicles, which can clearly show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eripheral n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fascicular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ascicular topography micro-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rapid acquired images contrast agent Mannerist Solution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deformation analysis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两种染色方法对神经元显示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房丽华 于向民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87-188,共2页
①目的 探讨理想的显示神经元微细结构的方法。②方法 取初生小牛脊髓横断切片 ,分别采用硫瑾 伊红与苏木精 伊红染色方法显示神经元结构。③结果 硫瑾 伊红染色后神经元胞核大而圆 ,染色浅 ,核仁明显 ,胞体及树突内可见紫蓝色尼氏... ①目的 探讨理想的显示神经元微细结构的方法。②方法 取初生小牛脊髓横断切片 ,分别采用硫瑾 伊红与苏木精 伊红染色方法显示神经元结构。③结果 硫瑾 伊红染色后神经元胞核大而圆 ,染色浅 ,核仁明显 ,胞体及树突内可见紫蓝色尼氏体分布。苏木精 伊红染色 ,胞核不清楚 ,尼氏体不明显 ,轴突与树突难以区分。④结论 光镜下硫瑾 伊红染色比苏木精 伊红染色更能清楚显示神经元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染剂和染色法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多肿瘤组织芯片在评价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状态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中 韩瑞刚 +1 位作者 郑艳华 黄英武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研究多种常见肿瘤组织芯片在观察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在病理档案材料中选取 10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癌旁或正常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 ,HE染色切片定位穿刺部位 ,每一蜡块穿取直径 0 6mm大小组织柱 ,排布成 196点列阵的... 目的 :研究多种常见肿瘤组织芯片在观察癌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在病理档案材料中选取 10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癌旁或正常组织的石蜡包埋标本 ,HE染色切片定位穿刺部位 ,每一蜡块穿取直径 0 6mm大小组织柱 ,排布成 196点列阵的芯片 ;用ki 67、p5 3、rasp2 1、bcl 2和bax单抗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对各切片阳性细胞进行计数观察。结果 :组织芯片经染色后结构完整 ,在肿瘤组织中ki 67、p5 3和rasp2 1标记的阳性细胞比癌旁和正常组织明显增高 ;而大多数肿瘤中bcl 2和bax表达呈负相关 ,即bcl 2阴性或低表达者 ,则bax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 ,反之则相反。结论 :组织芯片技术可以同时用于评价多种不同类型肿瘤样本的增殖活性和凋亡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病理学 组织学技术 细胞分裂 脱噬作用 显微切片术
下载PDF
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组织学技术流程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景玥 高广深 +5 位作者 裴天仙 存庆 高广深 胡金芳 申秀萍 郭传敏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1554-1557,共4页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毒性病理学评价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以确定损伤靶器官、靶组织的形态及程度变化,评价受试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并判断其能否推向临床的重要指标。对组织学技术进行...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评价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毒性病理学评价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用以确定损伤靶器官、靶组织的形态及程度变化,评价受试药物是否具有毒性并判断其能否推向临床的重要指标。对组织学技术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则是确保毒性病理诊断准确性及一致性的重要前提。该文对组织学技术流程进行叙述并探讨流程中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安全性评价 毒性病理 组织学技术 人工假象
原文传递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 of blepharophimosis, ptosis and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 被引量:1
16
作者 HUANG Dan-ping ZHUO Ye-hong +6 位作者 CAI Jian-hao XU Nuo ZHONG Xiu-feng YU Yang-yang LAI Zhao-guang GONG Di GE Jia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2期2700-2704,共5页
Background Blepharophimosis pt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 (BPES) is a rare congenital ophthalm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congenital eyelid malformation including bilateral ptosis, shortening of the horizont... Background Blepharophimosis ptosis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 (BPES) is a rare congenital ophthalm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congenital eyelid malformation including bilateral ptosis, shortening of the horizontal eyelid fissure, epicanthus inversus, and increased distance between the inner canthi. In this research, we studied the histological structure and ultrastructure of medial canthal ligament of patients with BPES.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BPES who received plastic surgery at the 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from March 2006 to January 2008 were studied. There were 17 males and 13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8.73±3.37) years (3-31 years).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s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plastic surgery to analyze the histological structure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Congo red, van Gieson's (VG), Masson trichrome and aldehyde-fuchsin staining. The ultrastructures of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s were also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Fifteen samples of medial canthal ligament from healthy person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9.02±3.12) years (6-30 years) were col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Results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s of BPES patients were composed of collagen fibers, a few elastic fibers and striated muscles. The collagen fibers assemblies were disorganized and the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s were undergoing hyaline degeneration. The karyopycnosis of fibroblasts was located among the collagen fibrils and the numbers of fibroblasts were decreased. Ultrastructural study with SEM showed that the collagen fibers were larger than normal, irregular and loose. Parts of the collagen fibers were broken and had a coarse surface. Ultrastructural study with TEM showed that the fibroblasts had less cytoplasm, fewer organelles and the nucleus displayed pyknosis.Conclusions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 in BPES patients is composed chiefly of 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AMENT histological techniques electron microscopy
原文传递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巴瑞特食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净 黄介飞 +1 位作者 鲍柏军 张晓义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41-543,F00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22例,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情况而定,...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E患者22例,在内镜下行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单次启动延续时间及启动次数视病灶大小、数目情况而定,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凝固为止,所有病例1~3个月内复查内镜。结果22例BE患者中1例失访,1例未到复查时间,其余20例BE患者至复查时17例(85%)胃镜下未见复发,2例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E上皮残留,1例在其他部位有新BE上皮生长。结论APC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E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关节-干骺端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桡骨缺损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文涛 卢世璧 +3 位作者 王继芳 张伯勋 张浩 赵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软骨移植于成年兔桡骨缺损后的生长、分化与转归特点,以及引导性骨再生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方法取自一日龄新生兔关节-干骺端复合物的软骨细胞在几丁质纤维网中增殖21d后装入硅胶管内,套接在成年兔桡骨干1cm的缺损...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软骨移植于成年兔桡骨缺损后的生长、分化与转归特点,以及引导性骨再生和骨缺损的修复机制。方法取自一日龄新生兔关节-干骺端复合物的软骨细胞在几丁质纤维网中增殖21d后装入硅胶管内,套接在成年兔桡骨干1cm的缺损处(实验组12只);对照组10只在缺损处套接空硅胶管,2只仅填入裸几丁质纤维。术后4周两组各处死3只动物取材,其余在术后16周取材。结果实验组术后4周3只动物的工程软骨组织在骨缺损内形成软骨样组织,术后16周9只动物中有2只动物的缺损愈合。对照组术后4周已开始骨愈合,术后16周9只动物的骨缺损全部愈合。结论新生兔关节-干骺端复合物的软骨细胞在成年兔桡骨缺损区(套管内)未肥大钙化,未再现软骨内化骨过程。缺损内的工程软骨可能因占据空间、阻碍成骨成分进入而中断了骨缺损修复过程。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可能是人工膜管加强了骨膜的天然引导作用而促进了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缺损 关节-干骨后端 软骨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骨桥蛋白在实验性腹主动脉瘤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童雪影 周洪莲 +1 位作者 武亚丽 聂斌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3期1130-1132,F0002,共4页
目的建造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观察骨桥蛋白(OPN)在实验性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OPN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灌注法建造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两周后取材并测量大鼠手术后腹主动脉的直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主动... 目的建造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观察骨桥蛋白(OPN)在实验性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OPN在腹主动脉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灌注法建造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两周后取材并测量大鼠手术后腹主动脉的直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主动脉的结构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特殊染色检测主动脉中层弹力蛋白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动脉组织中OPN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建造大鼠腹主动脉瘤模型;腹主动脉瘤组的术后主动脉直径扩张率(220.3%)明显高于对照组(112.3%)和未处理组;HE染色结果显示腹主动脉瘤组中层弹力蛋白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增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PN在腹主动脉瘤组、对照组组及正常组中的表达分别为7.500×1011±9.233×1011、3.073×105±2.581×105、2.037×105±1.866×105(F=6.595,P<0.01);Western Blot法显示OPN在上述3组中的表达分别为2.777×105±2.817×105、4.524×103±1.357×103、2.110×103±1.985×103(F=9.489,P<0.01)。结论 OPN表达量的增加可能加速实验性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骨桥蛋白质 组织学技术
下载PDF
形态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和尝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培鑫 吴翠娇 +3 位作者 房良 刘东 杨柳 宇国荣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通过一项简单形态学实验,增强学生对细胞形态变化的识别和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制作小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巴氏、亚甲蓝3种染色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鼠阴道脱落细胞... 目的通过一项简单形态学实验,增强学生对细胞形态变化的识别和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制作小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分别应用苏木精-伊红、巴氏、亚甲蓝3种染色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小鼠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学变化,判定小鼠动情周期。结果 3种染色方法均可清晰显示小鼠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变化,昆明小鼠动情周期为5.5d。亚甲蓝染色步骤简捷,需时最短且费用低,最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结论本实验能引导学生把形态学与功能学知识有机结合,开阔学习视野,为组织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教育 医学 本科 组织学技术 小鼠 动情期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