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iogenesis effec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combined with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therapy in diabetic male rat following experimental hind limb ischemia 被引量:13
1
作者 Tu Sheng Shao Anwen +2 位作者 Ren Lihong Chen Tin Yao Dinggu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121-2128,共8页
Background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common disease accompanie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hind limb ischemia (HLI).In recent years,numer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re invo... Background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a common disease accompanie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hind limb ischemia (HLI).In recent years,numer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are involved in angiogenesis and maintenance of vascular integrity following HLI.On the other side,it has been proved that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 could promote angiogenesis.In the present study,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PS and EPCs on enhancing angiogenesis after experimental HLI caused by femoral artery ligation in rats with 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diabetes.Methods Rats (n=110)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following groups:sham group,ischemia group,APS group,EPCs group and APS+EPCs group.APS,EPCs or an equal volume of vehicle was administered intramuscularly after HLI induction,and 6 rats were assessed by angiography at 28 days after induction of HLI,6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the same time point to take histological studies,biochemical tests were also performed at that point in the rest rats.Results APS or EPCs treatment induced an increase,respectively,i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36.61%,61.59%),VEGF receptor-1 (VEGFR-1) (35.50%,57.33%),VEGFR-2 (31.75%,41.89%),Angiopoietin-1 (Ang-1) (37.57%,64.66%) and Tie-2 (42.55%,76.94%) (P 〈0.05),after HLI injury.And combined therapy of APS and EPCs enhanced the effort of angiogenesis after HLI induction in diabetic rats,through elevating protein expression of VEGF (99.67%),VEGFR-1 (105.33%),VEGFR2 (72.05%),Ang-1 (114.30%) and Tie-2 (111.87%) (P〈0.05).Similarly,mRNA expression of VEGF,VEGFR-1,VEGFR2,Ang-1,Tie-2 also show similar trends as well as protein expression (P〈0.05).Conclusion APS or EPCs could enhance angiogenesis,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leads to better effort,at least,partially via VEGFNEGFR and Ang-1/Tie-2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NGIOGENESI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hind limb ischemia diabetes mellitu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g-1/Tie-2 signaling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和环状RNA在后肢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丁凤枝(综述) 王海华 +1 位作者 孙丽 丁彩云(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95-999,共5页
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群中后肢缺血的患病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血流量的减少导致缺氧和营养素的缺乏,从而引起后肢缺血后骨骼肌坏死。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干预来治疗后肢缺血,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来说,探究新的后肢缺血... 随着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群中后肢缺血的患病率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血流量的减少导致缺氧和营养素的缺乏,从而引起后肢缺血后骨骼肌坏死。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干预来治疗后肢缺血,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来说,探究新的后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RNA)参与调控后肢缺血的修复。文章主要就lncRNA和circRNA在后肢缺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环状RNA 后肢缺血 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下载PDF
Thbs4基因编辑BMSCs移植对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VEGF和Ang-1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武相锋 汪涛 +2 位作者 刘韬 徐富刚 张倩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94-300,316,共8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4(Thbs4)基因编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BMSCs治疗组及模型+T...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4(Thbs4)基因编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1(Ang-1)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BMSCs治疗组及模型+Thbs4-BMSCs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构建Ⅱ型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后,分别于缺血损伤区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BMSCs悬液和Thbs4-BMSCs悬液(细胞数为2×10^6个).干细胞移植后第14天处死大鼠,取缺血区域附近的肌肉组织,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GF及磷酸化Smad2/3(p-Smad2/3)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ng-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和Ang-1基因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Thbs4-BMSCs治疗组的VEGF、Ang-1及vWF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模型+BMSCs治疗组(VEGF蛋白:P<0.01,P<0.05);VEGF和Ang-1基因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和模型+BMSCs治疗组均明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 mRNA:均P<0.01;Ang-1 mRNA:P<0.01,P<0.05);p-Smad2/3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模型+BMSCs治疗组(均P<0.01),且加入p-Smad2/3通路抑制剂后p-Smad2/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bs4-BMSCs移植治疗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可有效促进缺血损伤区域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Ang-1的表达,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可能与激活Smad2/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后肢缺血 间质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反应素4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AAV介导的CD151基因促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康基顺 刘正湘 +4 位作者 蓝荣芳 宋玉娥 刘晓春 张欣 汪道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5-608,共4页
目的研究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作用。方法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 目的研究肌肉转染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CD151基因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促血管再生和血运重建的作用。方法分别包装携带有CD151基因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CD151,rAAV-GFP)。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大鼠左下肢肌肉注射局部转染rAAV-CD151,对照组注射rAAV-GFP(1×1010pfu/只)。基因转染2周后行股动脉切除术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通过后肢皮肤温度测定、后肢血管造影和缺血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检测,观察缺血肢体血管再生和评价血运重建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缺血肢体局部CD151的表达。结果股动脉切除术4周(基因转染6周)后,实验组大鼠缺血后肢平均皮肤温度为(32.92±0.63)℃,对照组为(31.22±0.87)℃;后肢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侧血管评分平均为(2.56±0.37),对照组平均为(1.57±0.39);实验组缺血后肢肌肉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为(609.00±83.89)/mm2,对照组为(517.00±70.65)/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缺血侧肌肉组织CD151表达为对照组的2.96倍。结论局部高表达CD151基因能够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能力,促进缺血器官的血运重建和功能恢复。CD151将为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再生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51基因 重组腺相关病毒 后肢缺血 血管再生
下载PDF
鼠后肢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永康 殷康力 +3 位作者 宗媛 刘家睿 王御震 曹烨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3-921,共9页
鼠后肢缺血模型是用于研究外周动脉疾病的经典模型。迄今已有鼠动脉结扎法、介入栓塞法、光化学栓塞法、化学损伤、物理损伤和Ameroid收缩器法这六大类造模方法。本文梳理了鼠后肢动脉解剖,对后肢各个主要分支名称进行统一。介绍了鼠后... 鼠后肢缺血模型是用于研究外周动脉疾病的经典模型。迄今已有鼠动脉结扎法、介入栓塞法、光化学栓塞法、化学损伤、物理损伤和Ameroid收缩器法这六大类造模方法。本文梳理了鼠后肢动脉解剖,对后肢各个主要分支名称进行统一。介绍了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和模型评价方法,并比较现有方法的差异和优缺点,指出鼠的品系、性别、年龄和麻醉方式对模型的可能影响。总之,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的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方法,为研究者根据研究方向选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缺血 外周动脉疾病 动物模型 鼠类 血栓 血管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模型急性下肢缺血的血流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赵玉明 宋可新 +2 位作者 晏晓青 由磊 徐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3-875,共3页
目的研究建立糖尿病足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雄性Wistar鼠腹腔注射STZ(50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血糖达16.8mmol/L后,再手术结扎股动、静脉及周围血管,造成左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PI)测定下肢血流。结... 目的研究建立糖尿病足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雄性Wistar鼠腹腔注射STZ(50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血糖达16.8mmol/L后,再手术结扎股动、静脉及周围血管,造成左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PI)测定下肢血流。结果81.5%大鼠(22只)空腹血糖水平达16.8mmol/L,结扎后1—14d下肢显著性缺血(P〈0.05),21d血流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两侧无明显差异性。结论按本方法在3周内可造成Wistar鼠糖尿病足急性下肢缺血模型,为研究其创面愈合机理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糖尿病 下肢缺血 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
下载PDF
经穴注射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后肢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凤 续畅 +4 位作者 李彬 王少松 杜鑫 国笑 荣培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9-977,共9页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小动脉密度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按1∶7比例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0 mg/... 目的:观察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DM)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小动脉密度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按1∶7比例随机分为2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其余7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0 mg/kg)制成DM大鼠模型,再等比例随机分为7组,即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益气活血中药灌胃)、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BMSCs)、局部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BMSCs)、穴位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BMSCs配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每组10只。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取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等距离选取5个点为注射部位注射BMSCs,注射量及浓度同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穴取"三阴交""照海""环跳""后三里""阳陵泉",每只大鼠共注射100μL浓度为1×107/m L的BMSCs,每处注射20μL。灌胃中药为煎煮浓缩成含生药1.5 kg/L的益气活血中药(生黄芪120 g、党参120 g、炙甘草48 g、当归120 g、鸡血藤120 g、川牛膝48 g)。非中药组蒸馏水灌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大鼠骨骼肌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的表达。结果:干预结束后21 d,各组内术侧较健侧后肢α-actin、CD31(除中药组外)表达均有所升高(P<0.05,P<0.01);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注射+中药组、穴位注射+中药组术侧与健侧比较,v WF表达均降低(P<0.05,P<0.01)。术侧组间比较,穴位注射+中药组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局部注射组比较,骨骼肌中α-actin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组、穴位注射+中药组、局部注射+中药组大鼠后肢骨骼肌CD31表达与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穴位注射+中药组较中药组和局部注射组CD31表达升高(均P<0.05);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缺血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actin)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 穴位注射 骨骼间充质干细胞 益气活血 毛细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下肢缺血模型中微循环功能研究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蔡文杰 王铭洁 朱依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0-692,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探索在整体动物中评价微循环功能的标准,为缺血后微循环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下肢缺血模型,4wk后用荧光微球法检查肌肉内血液灌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形成,CD3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探索在整体动物中评价微循环功能的标准,为缺血后微循环功能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结扎大鼠一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下肢缺血模型,4wk后用荧光微球法检查肌肉内血液灌注,血管造影检查侧支循环形成,CD34免疫组化检查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缺血侧肌肉血流量明显下降,形成部分造影可见的螺丝钻样侧枝血管,毛细血管密度降低。结论在下肢缺血模型中建立了定量研究微循环功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微循环 血管造影 动物模型 荧光微球 大鼠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丽 韩毅 +3 位作者 徐世莲 罗耀辉 刘彤 马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家兔右下肢缺血模型的股动脉周围的大腿肌肉群内.术后3、6周后通过血管造影术及病理学方法,检测患肢侧...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家兔右下肢缺血模型的股动脉周围的大腿肌肉群内.术后3、6周后通过血管造影术及病理学方法,检测患肢侧支循环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能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体外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下载PDF
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超楠 李廷荃 王雁彬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观察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D34^+细胞比例影响。方法将SD大鼠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支剔除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 目的观察芪芍复脉汤对大鼠下肢缺血模型CD34^+细胞比例影响。方法将SD大鼠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分支剔除术,制作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芍复脉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组,并设立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暴露股动脉。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分别于第3天、7天、14天,检测外周血酶学变化和CD34^+阳性细胞比例,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酶学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P<0.05),第7天、第14天各组酶学指标较第3天时显著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点,芪芍复脉汤高、中剂量组CD34^+细胞比例较模型组和低剂量组显著升高(P<0.01),且术后第7、14天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1);高、中剂量组CD34^+细胞比例术后第7天较第3天显著升高(P<0.01),第7天到第14天各组呈下降趋势,并且高剂量组较rh G-CSF组下降缓慢。结论芪芍复脉汤可增加缺血下肢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比例,促进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动员骨髓中的EPCs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芍复脉汤 下肢缺血 血管新生 CD34+细胞比例 血管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福康 秦金保 +4 位作者 叶开创 彭智猷 杨心蕊 黄丽佳 陆信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8期5598-5600,5427,共4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针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远期疗效欠佳,对于肢体严重缺血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截肢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再生医学...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针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但远期疗效欠佳,对于肢体严重缺血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截肢处理。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再生医学用于治疗下肢缺血的种子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ADSCs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下肢缺血 移植 分化 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三种制作Balb/c小鼠下肢缺血模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永林 张景科 孙少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采用高位结扎并离断一段股动脉、单纯性高位结扎和单纯性低位结扎股动脉3种术式,制作Balb/c小鼠下肢缺血模型。通过比较3种术式的优缺点,为制作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缺血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3... 目的采用高位结扎并离断一段股动脉、单纯性高位结扎和单纯性低位结扎股动脉3种术式,制作Balb/c小鼠下肢缺血模型。通过比较3种术式的优缺点,为制作用于再生医学研究的缺血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3种方法制作缺血模型。术后连续观察5 d。第2天行激光多普勒检测。结果激光多普勒显示3种模型中手术侧的下肢血流阻滞。高位结扎并离断股动脉组中小鼠整个肢体坏疽并脱落;单纯性高位结扎组小鼠中出现小腿及脚爪坏疽;单纯性低位结扎小鼠脚掌干燥并有脱皮现象,个别脚爪坏死,组织学见大片肌组织坏死及再生俢复反应。结论单纯性低位结扎股动脉是制作Balb/c小鼠下肢缺血模型比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结扎 BALB C小鼠 血管再生
下载PDF
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老年小鼠缺血下肢血管的新生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佳佳 李瑜辉 +2 位作者 唐其东 吴平生 宾建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065-206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老年鼠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生理盐水(NS)、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 目的探讨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老年鼠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经肌肉注射生理盐水(NS)、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M)。术前、术后0、7、14、21、28 d分别对小鼠双侧下肢骨骼肌行对比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下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用缺血下肢血流量/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表示)。术后28 d处死小鼠取下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染色标记Bandeira simplificifolia-1凝集素(BS-1 lectin)评价微血管密度(用微血管/骨骼肌纤维表示)。结果对比超声灌注成像显示:术前双下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 d 3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3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其他两组,术后28d,Ad-TM组中缺血下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下肢血流量的(66.6±8.9)%,较NS组的(34.2±6.3)%和Ad-LacZ组的(35.7±5.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TM组的微血管密度1.06±0.10显著高于NS组0.36±0.04和Ad-LacZ组0.3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突变型HIF-1α基因可有效促进老年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对比超声 下肢缺血 血管新生
下载PDF
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凤 董建勋 +4 位作者 段行武 赵明镜 李健 荣培晶 徐旭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922-392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假手术组、糖尿病(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中药组、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注射选穴... 目的:探讨经穴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假手术组、糖尿病(DM)假手术组、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注射组、局部+中药组、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注射选穴:三阴交、照海、环跳、阳陵泉、后三里;局部注射取缺血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等距离选取5个点为注射部位。每只大鼠共注射1×107/m L BMSCs 100μL,每处注射20μL,其他对照组注射等量PBS缓冲液。应用Peri Scan PIM型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比较各组大鼠后肢不同时期血流指数(PUI)变化,以及分析中药与注射BMSCs的交互作用。结果:组内PUI比较,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术后7d与术后2d比略有升高(P<0.05);DM缺血组、中药组、局部+中药组、穴位注射组、穴位+中药组术后14、21d大幅升高(P<0.05),且穴位+中药组PUI术后21d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14d、21d血流指数差值与术后2d组间比较,穴位+中药组明显较正常假手术组、DM假手术组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与注射BMSCs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结论:经穴注射BMSCs联合中药或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流情况,比其他方法对于促进后肢血流量效果好,其次是穴位注射组,然后是局部+中药组、局部注射组、中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后肢缺血 糖尿病 益气活血中药 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
原文传递
双标记示踪脂肪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福康 陆信武 +5 位作者 秦金保 彭智猷 叶开创 杨心蕊 黄丽佳 蒋米尔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76-2680,共5页
目的 探讨超顺磁氧化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脂肪干细胞(GFP-ADSCs)治疗C57小鼠下肢缺血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取4周龄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消化获取GFP-ADSCs,流式检测其表面的干细胞标记.建... 目的 探讨超顺磁氧化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脂肪干细胞(GFP-ADSCs)治疗C57小鼠下肢缺血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取4周龄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消化获取GFP-ADSCs,流式检测其表面的干细胞标记.建立C57BL/6左下肢肌肉缺血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一组缺血的肌肉组织内注射100μl第3代GFP-ADSCs 1×106个,另一组注射100μl SPIO标记的1×106个GFP-ADSCs,对照组同样部位注射10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3周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示踪SPIO标记GFP-ADSCs在缺血肌肉内的迁移及转归情况,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缺血组织的中SHO标记GFP-ADSCs归巢情况,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IF)和免疫组织化学(IHC)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以观察缺血肌肉组织内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1)从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可以获得大量GFP-ADSCs,并表达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Sca-1[(80.80±0.23)%]和CD44[(77.50 ±0.16)%];(2)SPIO可以有效地标记GFP-ADSCs,在25 mg/L浓度范围内不影响GFP-ADSCs的增殖;(3)SPIO标记的GFP-ADSCs可以被MRI检测到;(4)3周后SPIO标记的GFP-ADSCs治疗组和GFP-ADSCs治疗组缺血的肌肉组织内可见较多的新生血管,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39±0.76和4.62 ±0.87,新生血管不仅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vWF,同时表达GFP,且微血管密度数显著高于PBS组(2.15±0.53,P<0.05),但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GFP转基因小鼠的脂肪组织中可以获取大量的GFP-ADSCs,其能够促进小鼠下肢缺血肌肉组织内的血管新生,SPIO可以有效的标记GFP-ADSCs,且不影响其增殖,其自带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和SPIO可以同时动态示踪ADSCs在缺血肌肉内的存活、迁移及归巢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氧化纳米铁颗粒 绿色荧光蛋白 体内示踪 下肢缺血 脂肪干细胞
原文传递
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超声分子成像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佳佳 杨莉 +6 位作者 吴爵非 胡广全 蔡晶晶 纪丽景 宾建国 刘莹 宾建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_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_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最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_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_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_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超声分子成像 造影剂 靶向微泡
下载PDF
猪iP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对小鼠下肢缺血的修复作用研究
17
作者 于杨 李怡美 +3 位作者 伟人悦 柴梦佳 刘忠华 张宇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2117-2125,共9页
该研究利用小鼠下肢缺血模型以及动物活体成像、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染色和Real time-PCR技术,探讨了病理条件下猪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组织修复功... 该研究利用小鼠下肢缺血模型以及动物活体成像、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染色和Real time-PCR技术,探讨了病理条件下猪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组织修复功能。研究结果显示,猪iPSC-ECs的分布范围在移植初期迅速减小,7天后仅个别小鼠能够检测到荧光示踪信号;细胞移植28天后,猪iPSC-ECs处理组的组织形态良好,总血管密度为(7.66±1.28)%,显著高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FFs)处理组和EGM-2培养液处理组,缺血组织的凋亡细胞比例为(25.83±2.32)%,显著低于另外两组;体外研究表明,低氧条件下猪iPSC-ECs的促血管生成和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多高于PFFs,其表达模式与内源性猪血管内皮细胞(aortic endothelial cells,AOCs)类似。由此可见,猪iPSC-ECs在修复小鼠下肢缺血的过程中,不仅参与了受损组织的血管生成,还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抗凋亡、促修复的作用。猪血管内皮细胞的获得及其功能研究不仅能够为人类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提供实验数据,也将为心血管药物筛选平台的建立、血管内皮分化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下肢缺血 IPS细胞 血管再生
原文传递
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解耦联的关系
18
作者 余爱林 高凌 李竞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解耦联的关系.方法 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糖尿病组(5只)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5只),建立糖尿病模...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解耦联的关系.方法 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糖尿病组(5只)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5只),建立糖尿病模型及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建模2周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股动脉一氧化氮(NO)的表达;用二氢乙锭(dihydroethidium,DHE)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股动脉冰冻切片中超氧阴离子(O2-)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股动脉1型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GPT cy-clohydrolase 1,GTPCH-1)的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NO表达降低,糖尿病后肢缺血组降低更为显著,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1).②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O2-的表达明显增加,但不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组.③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股动脉GTPCH-1的表达降低,糖尿病后肢缺血组降低更为显著,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0,P=0.012).结论 在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血管损伤中存在eNOS解耦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OS解耦联 糖尿病 缺血后肢 氧自由基
原文传递
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
19
作者 谢佳佳 杨慧 +5 位作者 吴碧君 杨瑶琳 李瑜辉 唐其东 吴平生 宾建平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92-897,共6页
目的应用携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 目的应用携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三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老年小鼠缺血后肢的血管新生效应。方法24只老年小鼠结扎一侧后肢股动脉制备后肢缺血模型并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经肌肉注射腺病毒包裹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腺病毒包裹的Pro402、Pro564、Asn803三位点突变型HIF-1α基因(Ad—triple mutant HIF-1α,Ad—TM)。术前、术后0、7、14、21、28d分别对小鼠双侧后肢骨骼肌(每组6只)行超声灌注成像评价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情况。超声分子成像于术后7d进行,每组小鼠随机先后(间隔30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αv-整合素单抗的靶向微泡(MBa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iso),并于8min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双侧后肢的显影强度(VI)。超声分子成像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取后肢骨骼肌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术前双侧后肢血流量基本相等,术后0d两组的血流量均下降至15%左右(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的血流均有所恢复,其中,Ad—TM组的血流恢复快于Ad—LacZ组;术后28d,Ad—TM组中缺血后肢的血流量达到对侧非缺血后肢血流量的(65.6±8.0)%,较Ad—LacZ组的(30.7±4.5)%显著增加(P〈0.01)。对于非缺血后肢,MBav和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均未见明显的超声显影,其VI值分别为(5.2±1.5)U、(5.8±2.2)U(P〉0.05);对于缺血后肢,MBiso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轻度的超声显影,Ad—TM组和Ad—LacZ组的VI值分别为(7.9±1.6)U、(8.1±2.0)U(P〉0.05);而MBav经过8min的循环时间后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而且Ad—TM组的显影强度较Ad—LacZ组明显增强(P〈0.01)。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非缺血后肢未见αv-整合素表达,缺血后肢可见αv-整合素表达,而且Ad—T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 超声分子成像 下肢缺血 血管新生 αv-整合素
原文传递
血管变异对糖尿病大鼠急性下肢缺血模型的影响及动脉造影的评估意义
20
作者 王宁 伊力哈木江.依马木 +2 位作者 姜涛 段明军 谢自敬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通过动脉造影法对糖尿病鼠下肢急性缺血模型进行评估,探讨血管变异对糖尿病急性下肢缺血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Wistar鼠,经高脂喂养后腹腔注射STZ(40 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血糖达16.8 mmol/L后,再手术结扎股动脉,造成左... 目的通过动脉造影法对糖尿病鼠下肢急性缺血模型进行评估,探讨血管变异对糖尿病急性下肢缺血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Wistar鼠,经高脂喂养后腹腔注射STZ(40 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血糖达16.8 mmol/L后,再手术结扎股动脉,造成左下肢急性缺血模型,喂养28 d后用动脉造影法测定下肢血流。结果 83.3%大鼠(25只)空腹血糖水平达16.8 mmol/L,结扎后1~7 d,大体观察下肢显著性缺血(P〈0.05),28d大体观察下肢形态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缺血侧下肢肌肉较对侧略萎缩,但行动自如;动脉造影显示,28 d后来自于髂内动脉的动脉分支明显增粗,其远端血管代偿性增加,供应膝关节及以下区域。结论大鼠下肢有来自于髂内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此变异对缺血模型的建立有影响;使用动脉造影法可以发现此类变异,并准确评估糖尿病下肢缺血及血管的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造影 大鼠 糖尿病 下肢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