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色土丘陵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预测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国平 郭澎涛 +1 位作者 王正银 刘洪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120,J0002,共9页
为深入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研究区450个土壤实测数据,结合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构建了土壤养分预测模型,对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 为深入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研究区450个土壤实测数据,结合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构建了土壤养分预测模型,对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土壤水田和旱地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值间的差异显著(P<0.01),速效钾之间不显著(P=0.34)。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养分预测模型与基于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组合的土壤养分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精度对比表明,在预测变量中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对提高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作用非常微小,且仅用地形因子预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更方便,因此选用该模型对验证集数据进行预测。以验证集数据进行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甚小,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相对偏差分别为0.09、0.19、0.08和0.1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38、3.42、1.03和1.57,说明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养分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可以很好地预测土壤养分分布规律。该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地区农田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地理信息系统 丘陵农田 土壤养分 空间预测
下载PDF
基于地形因子和随机森林的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效铁空间分布预测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其坡 武伟 刘洪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2-431,共10页
为了掌握丘陵地区农田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内同源成土母质的典型丘陵(2 km2)为研究区,采集309个土壤样点,利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随机... 为了掌握丘陵地区农田土壤有效铁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内同源成土母质的典型丘陵(2 km2)为研究区,采集309个土壤样点,利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结合高程、坡度、坡向、谷深、平面曲率、剖面曲率、汇聚指数、相对坡位指数、地形湿度指数等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效铁进行空间分布预测,并通过85个验证点评价、筛选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铁与谷深、地形湿度指数存在极显著水平正相关关系,与坡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汇聚指数、相对坡位指数存在极显著水平负相关关系。2)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多元线性回归和普通克里格插值,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33 mg·kg-1、均方根误差为27.98 mg·kg-1、决定系数为0.76,是研究区土壤有效铁含量空间分布的最适预测模型。3)地形湿度指数和坡度是影响该区域土壤有效铁含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土壤有效铁与坡度、谷深、平面曲率、剖面曲率、汇聚指数、相对坡位指数、地形湿度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关系。4)研究区土壤有效铁含量范围为3.00~276.97 mg?kg-1,水田有效铁含量大于旱地;土壤有效铁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有效铁含量空间变异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可见,基于地形因子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丘陵区农田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变异,研究结果为丘陵区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预测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土壤有效铁 空间分布 丘陵区农田
下载PDF
Effects of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on soil qualities of farm field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XIA Dong DING Shu-wen +4 位作者 LONG Li DENG Yu-song WANG Qiu-xia WANG Shu-ling CAI Chong-f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873-2885,共13页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Wuli Watershed of the Tongcheng County,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is to investigat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for two farmland types (paddy field and upland field) in three regions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strongly influenced region (SIR), weakly influenced region (WIR) and non-influenced region (N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gravel and sand content in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especially the surface soil in the SIR and WIR. In the 0-20 cm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the highest gravel content (250.94 g kg-1) was in the SIR and the lowest (78.67 g kg-1) was in the NIR,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SIR and the 40-60 cm soil layer for the NIR had the highest (177.13 g kg-1) and the lowest (59.96 g kg-1) values of gravel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el and s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three influenced regions, but silt and clay showed the inverse change. In the paddy field, the average of sand content decreased from 58.6 (in the SIR) to 49.0% (in the NIR), but the silt content was in a reverse order, increasing from 27.9 to 36.9%, and the average of the clay content of three reg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P〈0.05).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and, silt and clay fluctuated in the NIR and the WIR. Soils in the paddy and upland field were highly acidic (pH〈5.2) in the SIR and WIR; moreover lower nutrient contents (soil orga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farmland hilly granitic region soil nutrient soil properties South China
下载PDF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as indicators of human impact in the warm temperate hilly areas of eastern China 被引量:7
4
作者 DING Wei PANG RuiMing XU QingHai LI YueCong CAO XianY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996-1004,共9页
Investigation of 78 surface pollen samples from warm temperate hilly areas of eastern China shows that pollen assemblages in areas of different land us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ollen concentrations in wastelands ... Investigation of 78 surface pollen samples from warm temperate hilly areas of eastern China shows that pollen assemblages in areas of different land us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ollen concentrations in wastelands are higher than in plantations;these,in turn,are higher than in farmlands;implying that pollen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human impact.Arboreal pollen dominated by Pinus and Quercus is common in all samples.Herbaceous pollen percentages are higher while shrub pollen,fern spores and fern allies are lower in farmlands than in wastelands.Crop pollen is only detectable in and near farmlands;its percentages and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in wastelands.Cereal and Cruciferae pollen percentages average 16.7% and 6.7% in farmland respectively,but Cereal reduces to less than 3% and Cruciferae to less than 0.5% in nearby wastelands.Principle coordinates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indicate that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farmlands are distinguishable from those under other vegetation types.Occurrence of Poaceae,Chenopodiaceae,Artemisia,and Compositae pollen and Selaginella sinensis spo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activities,and their types and frequencies indicate intensity of human imp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s,Chenopodiaceae,and Artemisia reflects changes in both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human activities.Percentages of cereal and Cruciferae pollen,for example,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altitude,but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Understanding pollen assemblages under artificial and human-disturbed vegetation in hilly areas may ai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impacts on the plains during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中国东部 人类影响 暖温带 孢粉 地表 花粉浓度 十字花科
原文传递
Crop production changes and the impact of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LYU Changhe XU Zhiy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8-28,共11页
Since the Grain for Green(GFG)program was implemented in 1999,most steeply sloping farmland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ve been returned 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To understand its impact on the food production... Since the Grain for Green(GFG)program was implemented in 1999,most steeply sloping farmland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ve been returned 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To understand its impact on the food production,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food crop production(FCP)in the plateau and quantified the contribution of sown area and yield changes to the total FCP during 1998–2014 using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s,and then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GFG program on the FCP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FG program,total sown area in the Loess Plateau quickly deceased by 17.3%from 1998 to 2003,and then gradually restored to 1.03×107 hm2 in 2010.Thereafter,it slightly decreased to 1.02×107 hm2(94.6%of the area in 1998)in 2014.By contrast,total FCP generally showed an apparent growth trend,averagely increased by 1.71%per year in the whole plateau during 1998–2014.This increase was jointly contributed by the improved yield of individual crops,and the adjustment of cropping structure,i.e.,the expansion of high yield maize crop.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own area shrinkage only reduced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FCP by 0.29%per year during 1998–2014,although a significant impact was found for the early stage of 1999–2003.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FG program would not induce an obvious risk of the food security.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FG program should be set as a long-term strategic policy,by not only supporting the conversion of slope farmlands,but also helping local farmers to seek sustainable ways of land use to improve the income and livelihood.It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poverty eradication program,to simultaneously achieve the national goal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and the livelihood improvement of rural people in the Loess Plateau.Considering rainfall limitation,the conversion of slope farmlands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grass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otemporal change farmland conversion hilly region factor decomposition semi-arid regions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丘陵区社会经济实力与坡耕地治理——以四川省中江县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龙花楼 张献忠 +1 位作者 王军 罗明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502-507,共6页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 以长江上游丘陵区重点水土流失区内的四川省中江县为例,借助GIS技术,分析了坡度和水土流失约束下的耕地状况,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GDP作为评价指标,以乡为评价单元,进行了坡耕地治理的社会经济实力综合评价,进而探讨了坡耕地治理的相关措施。分值在80~100间的乡镇应以大规模的改造坡耕地(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为解决粮食问题和实现陡坡地退耕创造条件,退耕还林还草应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分值在65~80间的乡镇应结合坡耕地综合治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分值在0~65间的乡镇应注重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土地利用技术的应用,不宜近期退耕。此外,通过加强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陡坡退耕带来的粮食问题,为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丘陵区 水土流失 坡耕地 GIS
下载PDF
喀斯特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以贵州省镇宁县丁旗镇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跃琴 赵翠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4-208,共5页
为了解项目区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实地调查耕地状况以及项目实施的规划方案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地块尺度的基础,分别对影响贵州喀斯特丘陵地区新增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1级耕... 为了解项目区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以实地调查耕地状况以及项目实施的规划方案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地块尺度的基础,分别对影响贵州喀斯特丘陵地区新增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1级耕地面积为10.5 hm2,仅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21%;状况好的1、2级耕地仅分布在项目区中部,自然环境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有机质含量高,裸岩率低,且地块临近道路和蓄水池;质量稍差的3、4级耕地多位于坡度大、裸岩率高,且地块离道路和水池的距离都在200 m之外。研究证明了GIS支持下喀斯特丘陵地区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可行性,为GIS技术在小尺度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丁旗镇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丘陵地区 新增耕地 质量 评价 贵州
下载PDF
朝阳低山丘陵区农田防护林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凤歧 周新华 杨瑞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89-96,共8页
本文系1988年5月对辽宁省西部朝阳低山丘陵区农防林进行调查研究的总结。以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对灾害因子的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本区营造农防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实了采取树种选择、按标准选用... 本文系1988年5月对辽宁省西部朝阳低山丘陵区农防林进行调查研究的总结。以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经验总结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对灾害因子的定量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在本区营造农防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实了采取树种选择、按标准选用苗木、带内配置,特别是灌水等措施,可有效地提高造林“三率”。因此,采用以抗旱保湿为核心的“三大一深”造林技术是与本区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成功经验;经评价预测低山丘陵农防林效益值可观,20年生的杂交杨和白榆(Ulmus pumila)林带累积效益值将分别高达41100¥/ha和58698¥/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 农田防护林 造林 水土保持
下载PDF
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旱地改水田灌排系统 被引量:2
9
作者 汪跃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1,64,共4页
丘陵缓坡地农田改造工程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雨水集蓄循环利用技术的旱地改水田灌排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田埂围成的耕作层和位于耕作层下方的蓄水池组成,两者通过管路系... 丘陵缓坡地农田改造工程是解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以及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雨水集蓄循环利用技术的旱地改水田灌排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田埂围成的耕作层和位于耕作层下方的蓄水池组成,两者通过管路系统实现循环供水。试验结果表明,与丘陵区常规水稻田相比,其水稻蒸发蒸腾量基本一致,由于该系统几乎没有稻田渗漏量,因此灌溉定额减少约100m3/亩,降雨利用率提高30%,达到95.4%,节水性能优越。通过该系统改造的水田能达到与平原区成熟水稻田相同的粮食生产能力,远优于一般梯田工程,且排水量和面源污染排放量都远小于常规水稻田,节肥减排综合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 坡耕地 雨水集蓄 循环利用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Respiration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10
作者 Ma Tao Zhou Bo +2 位作者 Chen Aihua Zhang Feng Dong Yanl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1期67-70,共4页
Soil CO_2 emissions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Infra Red Gas Analysis(IRGA),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different s... Soil CO_2 emissions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Infra Red Gas Analysis(IRGA),and th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urnal variation curve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had a single peak.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terraces reached the peak during 13:00-15:00,while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slope farmland reached the peak from 11:00 to13:00,and it was the lowest at next 07:00.The daily average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slope farmland was 0.86μmol/(m^2·s),accounting for 93.48% of that of terraces.The daily average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of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is shown as follows:the bottom of the slope>the middle of the slope>the top of the slope.At the top of the slope,the daily average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erraces and slope farmland were the same;at the middle and bottom of the slope,the daily average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terraces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slope farm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rate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TERRACE Slope farmland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s China
下载PDF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天荣 《福建农业科技》 2012年第7期50-51,共2页
介绍了宁化县农田基本情况,并针对其特点总结了农田基础建设工程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丘陵 农田建设 建议
下载PDF
川东丘陵山区农地流转问题研究:以四川达州为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忠贤 杨会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农地流转"被学者称为中国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土地的"第三次革命"。我国农地流转经历了自由流转、严格限制、重新恢复的发展历程。当前达州农地流转呈现出:流转... "农地流转"被学者称为中国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土地的"第三次革命"。我国农地流转经历了自由流转、严格限制、重新恢复的发展历程。当前达州农地流转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势头增长化、流转区域差异化、流转格局多元化、流转规模小型化、流转方向随意化等特点。农地流转存在思想认识不足、流转行为不规范、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流转规模较小、流转监管不力等突出问题。建议通过推动农地流转科学研究,宣传普及农地流转相关知识,消除农地流转方面的思想认识障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更广阔的非农就业空间;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农民对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切实保障农地流转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培育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逐步提高农地流转的市场化水平等措施,引导其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农地流转 对策研究 达州市
下载PDF
山丘区蓄水坑灌田间工程规划设计——以山西省太谷县节水灌溉示范园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尚彬 马娟娟 +3 位作者 孙西欢 郭向红 陈倩秋 柴梦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143,共6页
[目的]对蓄水坑灌田间工程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解决蓄水坑灌未来推广运用中的问题,为推动山丘区蓄水坑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县节水灌溉示范园区为背景,将蓄水坑灌田间工程基本要素与微灌工程技术和低压管... [目的]对蓄水坑灌田间工程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解决蓄水坑灌未来推广运用中的问题,为推动山丘区蓄水坑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以山西省太谷县节水灌溉示范园区为背景,将蓄水坑灌田间工程基本要素与微灌工程技术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对蓄水坑灌田间工程进行设计。[结果]采用水平集雨沟整地方法;每株果树布置4个蓄水坑,蓄水坑深度40cm;在降雨径流蓄滞能力设计为5a一遇24h最大暴雨量标准下,蓄水坑设计直径为30cm;坑内布置一体化设计的底板、固壁和顶盖;环状沟深度20cm,宽度30cm,半径50cm;输配水闸管系统包括干管、支管、毛管3级,管材为聚乙烯;四孔出流毛管沿环状沟内径呈环形绕树布置;给出了各管道管径、长度及进口工作水头的计算方法,以及系统工作制度的确定方法。[结论]对整地技术、蓄水坑设计与布置技术和低压管道系统设计技术的规划设计,能够满足山丘区蓄水坑灌的特殊灌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 蓄水坑灌 田间工程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十四五”期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若干重大问题与举措 被引量:59
14
作者 张宗毅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28,共16页
丘陵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果蔬茶和特色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目前中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平原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对丘陵山区的农田进行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等适宜机... 丘陵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果蔬茶和特色粮油生产基地,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然而由于地形条件限制,目前中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平原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对丘陵山区的农田进行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等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工程改造,是解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滞后问题的关键措施。本文首先从丘陵山区在全国农业农村中的重要性、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带来的问题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方案等三个维度阐述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内在逻辑,然后实证分析了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宜机化关系、改造对象范围如何确定、改造资金和补贴资金如何测算、具体改造工作机制如何选择、改造技术标准如何优化等农田宜机化改造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目前每公顷15000~60000元的改造成本计算只需要每年每公顷额外带来412.5~1650元的效益就能盈亏平衡,而目前实践中宜机化改造后的耕地每年每公顷至少能额外产生4500元的收益;此外农户参与、先建后补、定额补助、差额自筹的工作机制要优于全部由政府包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本文最后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丘陵山区 宜机化 农业机械化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快速建造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30
15
作者 梁一民 侯喜录 李代琼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2,共6页
为 落实党和 国家关于 再造一 个山川秀 美的 大西 北和 黄土 丘陵 区 退田 还林 、封 山绿 化的战 略决策 ,依据多年 试验研 究和实践 结果,对 加速植被 建造的 有关问题 作了论述 。认为首 先要提 高对植被 建设重 要性的认 识,强... 为 落实党和 国家关于 再造一 个山川秀 美的 大西 北和 黄土 丘陵 区 退田 还林 、封 山绿 化的战 略决策 ,依据多年 试验研 究和实践 结果,对 加速植被 建造的 有关问题 作了论述 。认为首 先要提 高对植被 建设重 要性的认 识,强化 全民的生 态意识 和可持续 发展战略 思想,下 决心改变 广种薄 收习惯, 退田还林 还草;重 点论述了 林草植 被建 设的 有关 科学 技术 问 题;提 出 依据 植被 地带性 分布规律 ,在不同 地区选择 相应地 带性植被 优势种 作为造林 种草主要 树草种 ,建造复层 混交植 被是提 高造林种 草成效的 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建设 退田还林 林草植被 封山绿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16
作者 陈孟立 曾全超 +1 位作者 黄懿梅 倪银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4-1832,共9页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文以宁南山区玉米农地为对照,人工柠条地和天然草地为退耕还林还草的处理,利用Illumi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Mi Seq对土壤细菌的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研究3种植被下... 为了探究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文以宁南山区玉米农地为对照,人工柠条地和天然草地为退耕还林还草的处理,利用Illumi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Mi Seq对土壤细菌的16S rRNA 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研究3种植被下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3种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29门,76纲,135目,250科,375属,682种,主要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嗜热油菌纲(Thermoleophilia)、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杆菌纲(Bacilli)、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与耕地相比,林地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草地的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柠条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通过RDA分析发现,影响本研究区域土壤细菌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全氮和有机质.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与还草工程明显地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环境状况,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还草 土壤细菌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长武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农田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宋孝玉 康绍忠 +2 位作者 史文娟 胡笑涛 梁银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30,49,共4页
以径流小区的观测资料为依据 ,对陕西长武不同下垫面条件农田产流产沙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指出降雨强度、降雨历时。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下垫面 农田产流产沙 雨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 被引量:26
18
作者 花晓波 阎建忠 袁小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生计资产出发,为解释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本文以地处重庆渝东南翼的酉阳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对6个典型村进行农户调查,得到246份有效问卷,利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及农户生计理... 从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生计资产出发,为解释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本文以地处重庆渝东南翼的酉阳县为例,利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法(PRA)对6个典型村进行农户调查,得到246份有效问卷,利用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及农户生计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解释该地与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酉阳县存在大量弃耕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撂荒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7.72%;转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09%;(2)在县域尺度来看,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农户家庭务农机会成本中短暂的务工、打零工等形式的工资性收入较高;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程度也存在地域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槽谷平坝区,低山区和中山区;(3)务农机会成本的变化是丘陵山区尤其是中低山地区农户弃耕的重要原因;(4)农户的生计资产中,自然资产、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对农户弃耕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农户务农机会成本及生计资产能够较好地解释丘陵山区农地弃耕的影响因素,为深入研究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 生计资产 丘陵山区 农地弃耕 酉阳县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崔灵周 丁文峰 李占斌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3期207-209,共3页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 依据定位观测数据,对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蒸发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三峰三谷型;垂直梯度变化由于受降雨入渗分布与土壤水分向上蒸发的综合作用,基本表现为增长型。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的垂直梯度变化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层次划分。最后,通过分析该地区典型农作物及其不同栽培方式对农用地土壤水分的影响,认为优化农作物栽培方式是提高紫色土丘陵区农用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土壤水分 农用地 水分动态
下载PDF
西南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3 位作者 周航飞 罗海秀 张晓雨 马仲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244-6255,共12页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模式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实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平作+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玉米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及其水热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整个生育期阶段农田土壤呼吸先增强后减弱,变化范围为1.011—5.575μmol m-2s-1,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RSD>TSD>TS>RS>T>R。垄作降低了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秸秆覆盖提高土壤呼吸速率。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表现为R>T>RSD>TSD>RS>TS,土壤呼吸的土温敏感指标Q10值排序为TS>TSD>RS=R>T>RSD。5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排序为TSD>TS>RS>RSD>R>T。土壤呼吸的土壤水分响应阈值大小排序依次为R<T<RS<RSD<TS<TSD,介于11.98%—13.11%。其中垄作下的响应阈值较低,秸秆覆盖的作用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响应阈值。干漏斗法捕获的土壤动物在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有弹尾目、螨目和双翅目。单纯的垄作减少了土壤动物数量,秸秆覆盖下土壤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陷阱法捕获的土壤动物与土壤呼吸存在正相关关系,地表活动的土壤动物越多,土壤呼吸作用就越强,其中R的相关系数最高,r=1.000,P=0.017,TS的相关系数r=0.915,P=0.029,而传统耕作下土壤动物数量与土壤呼吸没有明显的关系。玉米田整个生长季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为679.244—723.764 g(C)/m2。与对照相比,垄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增汇达2.91%—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区 耕作模式 玉米田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土壤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