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地区百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建设地质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更生 吴建发 +4 位作者 刘勇 黄浩勇 赵圣贤 常程 钟成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2,共11页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工程条件复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川南地区页岩气"部署设计难度大、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难度大、复杂缝网形成难度大、单井产量和单井估算最终...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工程条件复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川南地区页岩气"部署设计难度大、优质储层钻遇率提高难度大、复杂缝网形成难度大、单井产量和单井估算最终采收量(EUR)提高难度大"等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10余年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形成了适用于该区的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并开展了现场试验和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所形成的三维地质建模、三维地质力学建模、复杂缝网模拟和产能数值模拟等4项关键技术,为该区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的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实时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指导,有效提高了页岩气单井产量和EUR;②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单井产量,其中长宁区块井均测试日产量由10.9×10^4m^3提高到26.3×10^4m^3、最高测试日产量达到62×10^4m^3,威远区块井均测试日产量由11.6×10^4m^3提高到23.9×10^4m^3、最高测试日产量达到71×10^4m^3;③推广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以实现高产井的"复制",培育了一批EUR超过1.5×10^8m^3、部分超过2×10^8m^3的高产井,其中泸州区块4口深层页岩气井,井均EUR达1.98×10^8m^3。结论认为,所形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页岩气高产井培育方法,是破解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难题的有效措施,可以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南地区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页岩气 产能建设 地质工程一体化 高产井 EUR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高产油井见水预警评价技术 被引量:18
2
作者 罗娟 鲁新便 +3 位作者 巫波 何新明 李新华 王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8-473,共6页
利用塔河油田已见水高产井资料,总结其见水预警参数,研究水淹预警机理,并结合油井见水影响因素,建立水淹预警机制。塔河油田奥陶系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油藏开采过程中,底水经历水侵前—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托锥后期,... 利用塔河油田已见水高产井资料,总结其见水预警参数,研究水淹预警机理,并结合油井见水影响因素,建立水淹预警机制。塔河油田奥陶系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油藏开采过程中,底水经历水侵前—成锥期—托锥期—突破期4个阶段的变化。托锥后期,水侵会使溶洞系统的压力发生震荡,这种震荡对井底流压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节点分析思想,井底流压变化时,井口油压也变化,在生产指标上出现流压、油压、套压或产量的异常信号。根据影响油井见水的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生产管理因素及油井见水前异常信号,总结出缝洞型油藏油井见水风险分级评价的31项指标,形成了高产井预警技术。经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146口未见水高产井验证,预警评价技术预警效果好,延长了油井无水采油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高产油井 异常信号 见水预警机理
下载PDF
超深层礁滩岩性气藏中高产井成因分析——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小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0-76,82,共8页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田自2007年勘探突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口井获日产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目前最深的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勘探形势整体较好。为进一步明确其油气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采用地质、测井及...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田自2007年勘探突破以来,截至目前已有多口井获日产超百万方高产工业气流,成为我国目前最深的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田,勘探形势整体较好。为进一步明确其油气高产富集的控制因素,采用地质、测井及物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指出优质储层发育是元坝长兴组获高产的主控因素和物质基础,同时输导体系特征、构造与优质储层发育的良好匹配共同控制了油气聚集及再分配,分析认为元坝地区西北部礁带区为元坝长兴组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研究成果对下步挖掘研究区潜在有利勘探区或层系及扩大勘探成果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分析 高产井 礁滩相储层 长兴组 元坝地区 川东北
下载PDF
阜康向斜煤层气开发高产关键地质要素 被引量:7
4
作者 葛燕燕 李鑫 +3 位作者 郜琳 焦春林 王海超 冯烁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8-333,共6页
在前人划分的阜康向斜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井测井和生产数据,研究了阜康向斜煤层气井高产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在阜康向斜已经划分的14个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中,滞留区煤矿床层间裂隙水主要来源于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在前人划分的阜康向斜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的基础上,结合煤层气井测井和生产数据,研究了阜康向斜煤层气井高产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在阜康向斜已经划分的14个煤层气开发地质单元中,滞留区煤矿床层间裂隙水主要来源于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同层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在水力封闭或封堵作用下,煤层气易成藏,产量高于径流区;由于埋深对储集层垂向应力的影响,使得中部埋深滞留区渗透性好,产量高于深部滞留区;利用双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判断煤层裂隙发育程度,深部轻微变形储集层渗透性较好,产量高于严重变形储集层;煤系非常规天然气的联合开发有助于煤层气井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阜康向斜 煤层气 高产井 关键因素 地质要素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高产井水锥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苏鹏 陈东波 徐刚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5期61-64,5,共4页
目前在塔河油田无论是碳酸盐岩油藏还是砂岩油藏都存在底水锥进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产油量递减快的现象,含水快速上升是塔河油田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在认真分析塔河油田高产井水锥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已见水高产井资料总结了水体突... 目前在塔河油田无论是碳酸盐岩油藏还是砂岩油藏都存在底水锥进造成油井含水上升快、产油量递减快的现象,含水快速上升是塔河油田产量递减的主要原因。在认真分析塔河油田高产井水锥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利用已见水高产井资料总结了水体突破前的异常信号,分析了高产井见水的地质、工程、开发因素,提出了防锥、消锥及控水稳油的措施,主要有优化工作制度,套管找堵漏、制压水锥(缩嘴压锥、注水压锥、关井压锥),机械、化学找堵水,无效井侧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碳酸盐岩油藏 底水锥进 高产油井 异常信号 防锥 消锥
下载PDF
高产井地层特征的热流耦合温度反演新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毛新军 曹植纲 +3 位作者 陈超峰 胡广文 封猛 咸玉席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23,共6页
高探1井试油时,井底流体温度随着产量增大而升高,而现有测试资料分析方法无法解释该现象。为此,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高温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和在井筒内的流动规律、渗流和流动时的传热,建立了储层和井筒的热流耦合模型,利... 高探1井试油时,井底流体温度随着产量增大而升高,而现有测试资料分析方法无法解释该现象。为此,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考虑高温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和在井筒内的流动规律、渗流和流动时的传热,建立了储层和井筒的热流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温度瞬态数据,反演了高产井地层温度。高探1井的生产压力和温度数据反演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温度曲线与实测温度曲线吻合良好,可以解释井底流体温度随产量升高的现象。研究表明,高产井地层特征温度反演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地层热力学和渗流参数、确定高产井流体的产出位置,为生产管柱安全评价、现场生产决策、油藏认识和储量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井 热流动 耦合 温度 反演 数学模型 高探1井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实践与勘探突破
7
作者 郑马嘉 郭兴午 +4 位作者 伍亚 赵文韬 邓琪 谢维扬 欧志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储层地层时代老、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勘探开发难度大,国内外尚无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探索建立筇竹寺组“部—钻—压—采”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关键技...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筇竹寺组超深层页岩储层地层时代老、埋藏深度大、热演化程度高,勘探开发难度大,国内外尚无可直接借鉴的经验。为此,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探索建立筇竹寺组“部—钻—压—采”一体化高产井培育关键技术体系:(1)一体化井位部署,深化筇竹寺组“裂陷槽控藏”认识,明确优质储层分布模式,明确高产井实施技术界限,支撑井位优化部署;(2)一体化钻录定导,基于地质工程参数综合评价,优中选优确定靶体,优化井轨迹,强化地质钻井一体化精细管理,保障优质储层钻遇率;(3)一体化压裂增产,基于一体化压裂模型优化压裂设计,形成“促复杂+扩体积+强支撑+防套变”压裂工艺,有效实现裂缝均匀开启、高效扩展、全域支撑及储层改造体积最大化;(4)一体化精细返排,形成“四因子”返排增产技术,结合精细排采分析平台,实现降低储层伤害与气井增产“双突破”。基于上述技术体系,资201井首次在国内寒武系4500m以深的页岩储层测试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威页1H井成功实现高产井复制,初步落实埋深5000m以浅有利区面积近3000km^(2),资源量近2×10^(12)m^(3)。所形成的高产井培育技术和方法,为破解寒武系超深层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寒武系 筇竹寺组 超深层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高产井培育
下载PDF
天津东丽湖深部岩溶热储探测与储层参数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胜涛 岳冬冬 +7 位作者 冯昭龙 宋健 刘东林 宋志彬 和国磊 龙慧 郝文杰 张秋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2-1746,共15页
【研究目的】天津市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蓟县系雾迷山组三、四段白云岩热储是目前的主力开采层位,随着开发强度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开采潜力已达极限。探测深部地热资源、增加可开采资源量,成为保障天津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 【研究目的】天津市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蓟县系雾迷山组三、四段白云岩热储是目前的主力开采层位,随着开发强度不断增大,部分地区开采潜力已达极限。探测深部地热资源、增加可开采资源量,成为保障天津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以东丽湖为重点研究区,开展深部热储地球物理探测,实施地热科学钻探CGSD-01井。【研究结果】主要结果包括:(1)CGSD-01井在3715 m钻遇雾迷山组二段,上覆雾迷山组三段底部发育一套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夹浅灰色细晶白云岩,厚度约73 m,裂隙不发育,具有隔水-弱透水性质;(2)CGSD-01井成井深度4051.68 m,孔底温度105℃,单位涌水量1.53 m^(3)/h·m,渗透系数0.40 m/d,导水系数48.69 m^(2)/d;(3)雾迷山组二段地热水类型为Cl·SO_(4)·HCO_(3)-Na型,矿化度1.7 g/L,初步推断地热水来源于大气降水,主要发生混合、阳离子交替吸附、碳酸盐岩溶解、硫酸盐还原等作用,且未达到平衡;(4)蓟县系雾迷山组二段单井最大涌水量可达130 m^(3)/h,出水温度100℃,单井可满足约30万m^(2)建筑物供暖需求。【结论】在天津地区深部热储第二空间首次探获高产能雾迷山组二段新储层,探明了热储结构和主要参数,显示出良好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碳酸盐岩热储 高产能地热井 热储参数 深部热储探测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东丽湖 天津
下载PDF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成效与认识
9
作者 吴建发 曾波 +4 位作者 黄浩勇 崔帅 赵圣贤 常程 苟其勇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90,共10页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挑战,还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和预估最终可采储量(EUR)。概述了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块不同条件的高产井... 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挑战,还显著提高了单井产量和预估最终可采储量(EUR)。概述了川南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区块不同条件的高产井培育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所形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为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的方案设计、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指导,有效解决了“压窜”“套变”等瓶颈问题,泸州区块套变率降低了19%,压窜率降低了31%;(2)持续迭代更新地质工程特征认识和一体化模型,可以显著提高设计的精准性、可靠性、吻合性、有效性;(3)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高产井培育方法,可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其中长宁区块单井平均EUR提高到1.30×10^(8)m^(3),增幅为26%;渝西区块单井平均EUR提高到1.53×10^(8)m^(3),增幅为36%。高产井培育方法已在川南页岩气的不同区块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验证了该方法在提升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也可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藏的规模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 页岩气 地质工程一体化 长宁区块 渝西区块 泸州区块 套变 高产井
下载PDF
缓坡型小生物礁体的精细雕刻与“一井双礁”高产气井的突破——以川东地区长兴组小生物礁群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冉崎 陶夏妍 +5 位作者 徐昌海 张连进 黄天俊 刘蜀敏 丁孔芸 蒲柏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8,共9页
缓坡型生物礁具有侧向迁移、礁体规模小、离散状分布的地质特征,生物礁体精细雕刻难度大、生物礁气藏难以实现效益开发。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在深入认识缓坡型生物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生物礁体的新方法并成功指导了四... 缓坡型生物礁具有侧向迁移、礁体规模小、离散状分布的地质特征,生物礁体精细雕刻难度大、生物礁气藏难以实现效益开发。为了破解上述难题,在深入认识缓坡型生物礁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井震结合识别生物礁体的新方法并成功指导了四川盆地川东地区大猫坪Y012-X16井“一井双礁”的钻探,测试获得113.65×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生物礁气藏勘探的重大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①缓坡型生物礁台缘斜坡坡度仅2°~4°,礁体迁移演化规律主要受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形成多排、多期的小礁体且缓坡型生物礁气藏气水界面不统一,具有“一礁一藏”的特征,礁体顶部含气性好,上二叠统长兴组二段早期礁体整体含气性较差,长兴组三段晚期礁体整体含气性较好;②创新形成以地震“双高”一体化处理技术、数据驱动的“盒状体”透视技术、残厚法沉积古地貌恢复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生物礁识别新方法,实现了缓坡型小礁体三维空间精细雕刻;③应用生物礁识别新方法落实了大猫坪区块生物礁展布细节,建立了长水平段“一井双礁”开发模式,Y012-X16井刷新了中石油生物礁储层钻遇长度的纪录,为小生物礁群的效益开发开辟了新途径;④大猫坪区块预计可新增多个礁体开发区,可为气藏开发提供近100×104 m3/d的补充产能,具有较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结论认为,缓坡型小生物礁体的精细雕刻技术有助于对四川盆地缓坡型小生物礁群的识别和生物礁气藏的有效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开江—梁平海槽 上二叠统长兴组 缓坡型生物礁 精细雕刻 一井双礁 高产气井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酸性气田井口冲蚀及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洪岚 刘合 +2 位作者 蒋卫东 高成武 王青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中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群为高含H_2S和CO_2的碳酸盐岩气藏,单井产量高,井口设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初步分析认为其原因是生产过程中仅考虑酸性介质对气井井口的化学腐蚀,而没有考虑气体流速对井口的冲蚀作用,极大地影响了... 中亚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群为高含H_2S和CO_2的碳酸盐岩气藏,单井产量高,井口设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初步分析认为其原因是生产过程中仅考虑酸性介质对气井井口的化学腐蚀,而没有考虑气体流速对井口的冲蚀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气田的安全生产。为此,通过对节流阀上下游阀道、法兰面均出现明显坑状腐蚀的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化学腐蚀和气体冲蚀的交互作用是井口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流冲刷腐蚀坑的化学腐蚀产物会加速冲蚀损害;进而借鉴冲蚀与腐蚀运行环境下的多相管流管道的磨损计算理论,计算了该运行环境下的冲蚀极限速度,得到了不同生产工况下节流阀的抗冲蚀流量;最后,根据气田生产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按气井配产要求来选择采气树类型、节流阀通径及类型冲蚀的技术控制策略。此举为气田安全生产提供了工程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气田 冲蚀 腐蚀 高产气井 冲蚀临界速度 高压节流阀 土库曼斯坦 阿姆河右崖气田群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井筒流型判别技术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傅春梅 邹一锋 +1 位作者 王雨生 刘永辉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2期79-82,共4页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高产水气井因产量水大、流型差异大,Duns-Ros、Beggs&Brill、Goiver等流型预测判断方法适应性差。为了准确判断高产水气井井筒流型,有效指导排水采气措施的实施,基于实验相似性原理,通过可视化气液两相管流模拟器,...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高产水气井因产量水大、流型差异大,Duns-Ros、Beggs&Brill、Goiver等流型预测判断方法适应性差。为了准确判断高产水气井井筒流型,有效指导排水采气措施的实施,基于实验相似性原理,通过可视化气液两相管流模拟器,模拟气井在不同水气比、不同井型的流型,对比模拟与理论预测结果,建立了一种高产水气井适用性较强的综合性流型判别方法,有效指导了泡沫排水、速度管柱、气举等排水采气工艺的实施,稳产及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水气井 模拟实验 流型判别 排水采气
下载PDF
高产曲井油管柱疲劳试验及疲劳寿命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柳军 李建 +3 位作者 郭晓强 魏安超 黄亮 王国荣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5,共10页
针对高产曲井油管柱在生产过程中高速流体诱发其振动产生的疲劳失效问题,建立了油管柱动力学模型并求解得到交变应力响应,再结合管材S-N曲线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形成高产曲井油管柱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开展疲劳试验测定油管材料13Cr... 针对高产曲井油管柱在生产过程中高速流体诱发其振动产生的疲劳失效问题,建立了油管柱动力学模型并求解得到交变应力响应,再结合管材S-N曲线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形成高产曲井油管柱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开展疲劳试验测定油管材料13Cr-L80的S-N曲线,且考虑试件表面质量、加载类型、应力集中和加工尺寸的影响对S-N曲线进行了修正。以南海西部某气田为例,分析了两口典型曲井(水平井和定向井)管柱在不同产量、不同管柱尺寸下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产量越大,管柱疲劳寿命越短,水平井管柱达到油气藏年限(20 a)的临界产量为1.1×10^(6) m^(3)/d,定向井管柱达到油气藏年限的临界产量为4.5×10^(5)m^(3)/d;小尺寸管柱相对于大尺寸管柱更易发生疲劳失效。研究结果可为高产曲井油管柱的设计及现场作业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曲井 流致振动 管柱 疲劳试验 疲劳寿命
下载PDF
油气井井口装置传热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辉 刘月田 +1 位作者 李相方 谢卫兵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了对井口装置的温度场和热量场进行精确计算,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充分考虑井口装置结构及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井井口传热数学模型,并求出了该数学模型的解析解。该模型将地表气温和风速等动态因数作为求解... 为了对井口装置的温度场和热量场进行精确计算,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出发,在充分考虑井口装置结构及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井井口传热数学模型,并求出了该数学模型的解析解。该模型将地表气温和风速等动态因数作为求解条件,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温度场分布的时变性和非均质特征。建模时为了便于计算,根据传热等效原理对高产气井井口结构进行了简化。X-1井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井口装置的温度场和热量场进行精细刻画,其可靠性在试井资料解释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口装置 传热计算 高产气井 温度场 热量场 时变性 非线性
下载PDF
高产气井用13Cr-L80钢油管的磨损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晓强 柳军 +3 位作者 黄亮 方达科 魏安超 王国荣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5-60,共6页
采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13Cr-L80钢油管和套管进行往复磨损试验,研究了接触载荷(50,100,150,200,250 N)、往复行程(2,4,6,8,10 mm)、往复频率(0.6,0.9,1.2,1.5,1.8 Hz)以及完井液密度(1.0,1.1,1.2,1.3,1.4 g·cm^(-3))对油管磨... 采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13Cr-L80钢油管和套管进行往复磨损试验,研究了接触载荷(50,100,150,200,250 N)、往复行程(2,4,6,8,10 mm)、往复频率(0.6,0.9,1.2,1.5,1.8 Hz)以及完井液密度(1.0,1.1,1.2,1.3,1.4 g·cm^(-3))对油管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触载荷、往复频率和往复行程的增加,油管的磨损量增大,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变化不大;随着完井液密度的增加,磨损量和磨损率均降低,摩擦因数先降低,当完井液密度增大到1.2 g·cm^(-3)时趋于稳定;在试验条件下,随接触载荷、往复频率及完井液密度的增加,油管的磨损方式均由磨粒磨损转变为黏着磨损,不同往复行程下油管的磨损方式均为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气井 13Cr-L80钢油管 磨损性能 磨损方式
下载PDF
油套管导热系数与温度耦合模型计算井筒温度场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智 王汉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539-2544,共6页
研究了油套管材料、水泥环、地层及井筒流体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井筒各组件导热系数与温度耦合变化的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并以井底参数为初始节点进行数值求解。采用VB.NET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开展了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了Landmar... 研究了油套管材料、水泥环、地层及井筒流体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井筒各组件导热系数与温度耦合变化的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并以井底参数为初始节点进行数值求解。采用VB.NET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开展了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了Landmark Wellcat模型、耦合模型、非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井口温度的相对误差。本文建立的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采用本文耦合模型研究了油套管材料、产量、开采时间和井筒流体热力学参数对井筒温度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高温高产气井 油套管材料 数值模拟 导热系数 井筒温度
下载PDF
高产天然气井放喷管汇弯管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敬佳佳 唐曦 +3 位作者 陈文斌 张志东 万夫 何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9-339,355,共12页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弯管角度、弯管位置、放喷量等5种因素与壁面冲蚀规律研究,最后使用最大冲蚀速率、壁面质量损失以及管汇刺漏时间等3种指标评价管汇的冲蚀特性。结果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前提下,随着含砂率从1%增长到5%时,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增加了约4倍;随着放喷量从3.0×10^(5)m^(3)/d增加到5.1×10^(6)m^(3)/d时,最大值出现在1.0×10^(6)m^(3)/d附近,弯管最大冲蚀速率相比3.0×10^(5)m^(3)/d增加了3.7倍;当弯管角度从90°增加到165°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5%,但120°弯管最大冲蚀速率最大;随着弯管距出口距离从5 m增加到30 m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6%;当颗粒形状系数从0.67增加到1时,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5倍。结论含砂率与最大冲蚀速率相关度最大,弯管位置与最大冲蚀速率的相关度最小。最大冲蚀速率随含砂率、颗粒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弯管角度和距出口直管段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120°弯管冲蚀最严重。随放喷量的增加,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天然气井 放喷管汇 气固两相流 最大冲蚀速率 壁面质量损失 DPM模型 Oka冲蚀磨损模型
下载PDF
高产井精细管理模式
18
作者 陈奇兵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6年第4期31-31,共1页
运用现场经验,分析了高产井现场管理的背景、管理的模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通过实践对高产井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导高产井的现场管理及下步工作。
关键词 中低渗透 高产井 精细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