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种时间序列模型的九龙江河流库区藻华预测 被引量:6
1
作者 任树顺 高萌 +3 位作者 王煦雯 余镒琦 陈纪新 陈能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2-183,共12页
湖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藻华预测与早期预警是保障湖库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关键技术.如何基于高频水生态在线监测数据进行藻华的实时动态预测成为水生态管理领域的重大需求.本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水源地)为例... 湖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藻华预测与早期预警是保障湖库水源地供水安全的关键技术.如何基于高频水生态在线监测数据进行藻华的实时动态预测成为水生态管理领域的重大需求.本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江东库区(水源地)为例,利用3年连续观测的逐时平均总叶绿素a浓度数据,对比研究了SARIMA、Prophet和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3种时间序列模型在藻华(日平均叶绿素a大于15μg·L^(-1))预测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模型要求参数少,灵活性强,能清晰反映水质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可弥补传统藻类监测预警方法的局限性;(2)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LSTM模型,具有独特的迭代优化算法,对藻类非线性变化特征的识别和预测能力较强,其总叶绿素a逐日预测和7日预测效果均显著优于SARIMA模型和Prophet模型;(3)输入数据长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预测效果,最优的输入数据时间长度为7 d;输入数据频率对预测效果也有影响,在预测非藻华日时,小时数据的预测效果优于日频率数据;在预测藻华日时,两种频率数据无显著差异,但日频率数据能更准确识别藻华日特征.总结起来,基于LSTM模型实现总叶绿素a浓度的短期预测,可为九龙江河流库区藻华早期预警和供水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 预测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高频监测 叶绿素A 九龙江
原文传递
岩溶区地表河不同时期高分辨率监测碳通量变化特征研究——以漓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若雪 孙平安 +1 位作者 于奭 何师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0-158,共9页
为探讨同一岩溶流域不同时期水体理化性质及无机碳通量的不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12年5月8日-17日,7月6日-13日,12月3日-10日对漓江流域进行了洪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的高频率昼夜监测.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是控制研究区水体理化... 为探讨同一岩溶流域不同时期水体理化性质及无机碳通量的不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12年5月8日-17日,7月6日-13日,12月3日-10日对漓江流域进行了洪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的高频率昼夜监测.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是控制研究区水体理化性质的首要因素,且降雨条件下控制力增强,稀释作用占主导地位,pH值、水温、电导率及离子质量浓度随降雨过程降低;无降雨条件下,水体理化性质主要受温度及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水温及pH值白天高、夜晚低,电导率及HCO-3离子质量浓度白天低、夜晚高.碳通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洪水期(平均4.43kg C/s)、平水期(平均1.51kg C/s)、枯水期(平均1.07kg C/s),受水动力条件及HCO-3离子质量浓度共同控制,其中水动力条件占主导地位,但二者同时发生变化时,碳通量则随变异系数较大的一方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碳通量 高分辨率监测
下载PDF
新安江水库河口区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高频变化 被引量:25
3
作者 笪文怡 朱广伟 +6 位作者 黎云祥 吴志旭 郑文婷 兰佳 王裕成 许海 朱梦圆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3-727,共15页
水库库尾区的水环境多变,是水库生态系统突变的重要策源地.为探究大型水库水源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突变的促发机制,以新安江水库为例,通过库尾河口断面18个月水质浮标的高频记录及3 d一次的藻类群落结构人工鉴定数据等,分析了气象水文... 水库库尾区的水环境多变,是水库生态系统突变的重要策源地.为探究大型水库水源地水环境演变特征及其突变的促发机制,以新安江水库为例,通过库尾河口断面18个月水质浮标的高频记录及3 d一次的藻类群落结构人工鉴定数据等,分析了气象水文过程影响下的水库库尾区的水温、溶解氧、浊度及营养盐等环境指标及藻类群落结构的高频变化特征,揭示了降雨、入流及季节温度变化等关键气象水文过程对水库水质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在27 m深的河流入库区的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层,相应水体藻类叶绿素a和营养盐等指标也同步发生分层,水温分层从气温达到14℃以上的3月中旬开始,至气温降至24℃后的10月中旬结束,期间较大降雨和入流多次破坏水温分层;②河道入库区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变幅大,总磷浓度变幅为0.011~0.188 mg·L^-1之间,总氮浓度变幅为0.75~2.76 mg·L^-1之间,总磷和总氮中的溶解态占比分别为56%及88%,降雨入流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巨大,3 d的累积降雨与水体氮、磷浓度显著正相关,3~6月(雨季)的营养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P<0.001),藻类的季节性增殖反过来也会影响水体总磷浓度;③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优势属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总体硅藻门类占优的背景下,蓝藻、绿藻、隐藻等在不同季节形成明显峰值,蓝藻在7~10月的夏秋季形成明显的生物量峰值,其峰值形成原因除了高温之外,还与暴雨入流有关.蓝藻主要优势属为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 spp.)、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及颤藻(Oscillatoria spp.)等,绿藻峰值与蓝藻基本同步,优势属为盘星藻属(Pediastrum spp.)和新月藻属(Closterium spp.),隐藻在3~5月形成峰值,优势属为隐藻属(Cryptomonas spp.),硅藻门中的优势属分别为脆杆藻属(Fragilaria spp.)、小环藻属(Cyclotella spp.)、针杆藻属(Synedra s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水库 高频监测浮标 浮游植物 水温分层 有害蓝藻 水质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和高频数据的鄱阳湖子湖电导率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丽贞 黄琪 +2 位作者 迟殿委 方朝阳 楚明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0-53,共4页
电导率是衡量水质的重要参数,高频监测获取水体中电导率对水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野外条件的变化复杂性引起设备故障导致数据缺失时有发生,为优化野外监测体系和插补缺失数据,基于高频监测获取的气象和水体物理指标,结合机器学习模... 电导率是衡量水质的重要参数,高频监测获取水体中电导率对水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野外条件的变化复杂性引起设备故障导致数据缺失时有发生,为优化野外监测体系和插补缺失数据,基于高频监测获取的气象和水体物理指标,结合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水体中电导率值。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最优,其决定系数R~2可达0.996,均方根误差R_(RMSE)为1.31μS/cm,平均相对误差M_(MRE)为0.38%;pH值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电导率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利于优化野外高频监测系统平台,健全高频监测数据,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高频监测数据 鄱阳湖
下载PDF
融合超高频及脉冲电流法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 被引量:15
5
作者 甘德刚 刘凡 肖伟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2-165,170,共5页
基于脉冲电流法和超高频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研制出融合超高频法及脉冲电流法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系统采用简易的超高频信号波形转换装置,将超高频信号转换成方波信号作为脉冲电流传感器的触发信号,避开了超高频方法需要高速采集和海... 基于脉冲电流法和超高频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研制出融合超高频法及脉冲电流法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系统采用简易的超高频信号波形转换装置,将超高频信号转换成方波信号作为脉冲电流传感器的触发信号,避开了超高频方法需要高速采集和海量存储的缺点。与传统的脉冲电流法比较,系统有效地去除了局部放电信号中所包含的脉冲型干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准确地识别局部放电及干扰信号,有针对性地找出干扰源并有效地去除干扰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监测 脉冲电流法 超高频监测法 去噪 绝缘
下载PDF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单彦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第23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适应证。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8例肠套叠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存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其中213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复位术。结果:超声确诊肠套叠218例,行水压灌肠治疗213例,成功复位206例,失败7例,成功率96.7%。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成功率高,无创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效果更显著,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监视 水压灌肠 小儿肠套叠
下载PDF
岩溶空腔水气压力脉动效应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马骁 蒋小珍 +1 位作者 曹细冲 潘宗源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4-410,共7页
通过塌陷的地质模式概化,设计物理模型实验探索岩溶空腔在开放、密闭条件下,地下水位下降时水气压力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在密闭条件下水位下降时,空腔内的水气压力处于负压状态,并呈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和幅度主要受初始水... 通过塌陷的地质模式概化,设计物理模型实验探索岩溶空腔在开放、密闭条件下,地下水位下降时水气压力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在密闭条件下水位下降时,空腔内的水气压力处于负压状态,并呈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和幅度主要受初始水位的影响;(2)在密封-开放-密封实验中,当系统突然转为开放条件时,岩溶空腔内的水气压力发生突变,压力突变值可达密闭系统条件下最大波动值的3倍;(3)岩溶空腔水位下降过程中,水气压力对岩溶空腔顶部有周期性的高频振动作用,具有压力脉动的特征;(4)密闭条件下的岩溶空腔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气压力变化可通过时间变量的一次函数来描述,函数斜率受出水口及岩溶空腔截面积影响,截距与初始水位紧密相关。对水气压力所产生的高频振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岩溶塌陷机理及防治研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水气压力 高频监测 高频振动 压力脉动
下载PDF
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的勘探发现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兴 单长安 +6 位作者 张磊 罗瑀峰 蒋立伟 张介辉 朱斗星 舒红林 李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7-499,共23页
浙江油田自2021年6月获得渝西地区大安流转区块以来,全力加大、加快深层页岩气勘探评价及实施,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不断深化,多口井产量测试实现工业突破,发现了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通过系统介绍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近两年... 浙江油田自2021年6月获得渝西地区大安流转区块以来,全力加大、加快深层页岩气勘探评价及实施,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不断深化,多口井产量测试实现工业突破,发现了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通过系统介绍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近两年的勘探发现历程,从区域地质特征、沉积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孔隙-裂缝、物性、含气性、断裂特征、地质岩石力学性质和优质储层分布特征等对地质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了通过实践创新形成的大安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大安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1亚段沉积期整体处于江南—雪峰加里东期造山带北麓上扬子前陆盆地沉积中心,下部优质页岩层为深水陆棚相,强还原缺氧环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源储条件,有机生物富碳硅质页岩相发育、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优良、微观储集空间发育、物性好、页岩自封闭性好、含气性高,表现为过成熟度干气的超压连续型页岩气藏。基于良好的页岩顶、底板条件和隔档式褶皱构造形变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窄陡背斜断层遮挡-宽缓向斜连续分布,构造转折带与低幅背斜构造富集高产”的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埋深为3500~4500 m),体现了“多场协同、多元耦合、多素叠置”的山地页岩气富集成藏赋存理论内涵。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适用于大安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的5项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包括多尺度天然裂缝精细识别与稳定性评价技术、井平台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评价与设计技术、高温安全优快钻井配套技术、密切压碎缝控增储提产兼顾套变防治的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2.0工艺技术、基于高频压力连续监测和人造气藏动态评估优化的深层页岩气精细控压返排技术。渝西地区大安深层页岩气田的勘探发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相深层—超深层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西地区大安区块 深层页岩气 勘探开发历程 成藏地质条件 关键技术 高频压力监测
原文传递
典型风力条件及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高频时空动态监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明涛 陈诚 +4 位作者 李港 刘洋 姚斯洋 何梦男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5-694,共10页
湖泊藻华问题已成为全球水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风力条件变化和引调水工程的水力调度能改变湖体水动力结构,对藻类的生长和聚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行该过程的精细化监测和机制分析对于湖泊藻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 湖泊藻华问题已成为全球水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风力条件变化和引调水工程的水力调度能改变湖体水动力结构,对藻类的生长和聚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行该过程的精细化监测和机制分析对于湖泊藻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Hiamwari-8/AHI卫星遥感高频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浮游藻类指数(FAI)3种不同指数对太湖藻华的反演效果,开展了典型风力条件下和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生消过程的持续监测分析。结果表明,FAI对藻华区域和非藻华区域的区分更加明显,其阈值提取的藻华面积与基于MODIS图像解译的藻华面积的相对误差最低,为-2.27%。当营养盐充足且水温持续保持在蓝藻大量生长增殖的阈值以上时,风力条件是导致太湖藻类迁移聚集的关键因子,风向主要影响藻类的水平迁移,使其进行方向性迁移并逐渐形成大面积藻华区域。风速主要影响藻类的垂向迁移并存在临界阈值,当风速低于约2.5 m/s的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当风速高于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降低。水力调度对距离较近的贡湖湾区域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水动力扰动来影响藻类的垂向迁移,使藻类沿水深方向强烈掺混,导致区域藻华面积下降。此外,持续且更大流量的调水将不断增强水动力扰动,减小区域藻华面积。本研究揭示了典型风力条件及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分布特征和迁移机理,可为湖泊藻华的精确动态监测预警和科学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蓝藻水华 高频监测 Hiamwari-8/AHI 水力调度
下载PDF
琼江支流蟠龙河水质状况及高时间分辨率下典型月份水质趋势分析
10
作者 赖欣 陈勇 +2 位作者 柳强 银正勇 邓国海 《四川环境》 2024年第2期54-64,共11页
水环境问题关乎人类和生态安全,近年来部分河流富营养化水华现象引发关注。选取四川琼江支流蟠龙河为研究区域,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十四五”以来蟠龙河水质状况,并利用藻类数据与水质同步监... 水环境问题关乎人类和生态安全,近年来部分河流富营养化水华现象引发关注。选取四川琼江支流蟠龙河为研究区域,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十四五”以来蟠龙河水质状况,并利用藻类数据与水质同步监测数据,在高时间分辨率下分析典型月份水质趋势。结果表明:蟠龙河2021年、2022年整体水质较好,氮磷对水质影响最大,2022年4月出现蓝藻水华,上游段元坝子水质受影响较重,Ad、chla、COD_(Cr)和TP呈极强的正相关性。同年12月中游段跑马滩水质受影响较重,更可能受到藻类衰亡等内源性污染释放影响。研究表明:当前限制蟠龙河水质进一步改善的因素已由点源污染、面源污染转变为河流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所致的水生态问题。氮磷输入增加、径流量不足、高温少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是形成水华的主要原因。蟠龙河水质现状更可能受制于藻类生长周期影响,不同河段水环境差异明显,流域治理需更具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藻类水华 自动监测 水站 高频监测
下载PDF
东太湖水温变化与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野 朱金格 +1 位作者 王艳平 胡维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9-1609,共11页
水温对沉水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对浅水湖泊水温变化的影响值得关注.东太湖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草型浅水湖区,采用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东太湖湖心进行的不同深度水体及沉积物温度高频观测数据,结合东... 水温对沉水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对浅水湖泊水温变化的影响值得关注.东太湖是我国东部典型的草型浅水湖区,采用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对东太湖湖心进行的不同深度水体及沉积物温度高频观测数据,结合东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热力学性质计算了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分析了东太湖水温和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太湖各深度水体日升温过程随水深增加后延,升温过程夏季延长,冬季缩短;表层水温日变幅最大,底层水温日变幅次之,沉积物温度日变幅最小,各深度温度日变幅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春季和夏季升温过程中各深度日均温变化沿水深存在约1天的延迟,秋季和冬季无此现象; 2015年与2014年东太湖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同比月均温差与气温差呈线性相关.沉积物8:00-19:00向水体放热增加或从水体吸热减少,19:00至次日8:00放热减少或吸热增加; 3-9月从水体吸热,为热汇,10月至次年2月向水体放热,为热源,沉积物全年为湖泊热源;逐日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每月6至15日存在相对年变幅较小幅度的正弦式波动.水温和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二者对气象参数的响应具有迟滞现象;水-沉积物界面热通量与水温呈负相关,其变化相对水温迟滞,水-沉积物界面热交换的主要作用为缓冲湖泊水体的热量变化;夏季,沉水植物能降低湖泊各层水温和垂向水温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通量 水——沉积物界面 温度 高频观测 东太湖
下载PDF
基于水锤效应与倒谱变换的停泵压力分析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晓强 赵立安 +4 位作者 王志愿 修春红 贾国龙 董研 卢德唐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1期108-116,共9页
裂缝实时监测评价是水平井多段压裂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压裂施工停泵期间的压力包括水锤压力和渗流压力两部分,通过在井口安装高频压力装置,不仅可以采集停泵压降曲线,还可以完整地采集到水锤波波形曲线... 裂缝实时监测评价是水平井多段压裂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大量学者的关注。压裂施工停泵期间的压力包括水锤压力和渗流压力两部分,通过在井口安装高频压力装置,不仅可以采集停泵压降曲线,还可以完整地采集到水锤波波形曲线。通过对井筒水锤控制方程的数值求解,获得模拟的水锤波压力数据。对模拟的水锤波压力进行倒谱分析验证了水锤波产生的压力具有卷积特性,根据波阻抗及倒谱分析相关理论,利用水锤波可判断水平井多簇压裂的裂缝簇数与深度。在四川页岩气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发现5个进液点,其中4个进液点的反演结果与4个射孔位置接近,设计中剩余的4簇孔对应的进液点在倒谱分析中并没有监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压力监测 停泵数据分析 倒谱分析 水平井多段压裂 裂缝参数反演 进液点位置
下载PDF
页岩气开采中的压力变化与气液传质规律
13
作者 卢志炜 李熙喆 +1 位作者 赵圣贤 郝有志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004-1014,共11页
根据页岩气的赋存及流动机理,建立考虑页岩渗吸与吸附、渗流与扩散的流动方程,采用线段源叠加解等效为压裂产生的压力分布作为方程的初始条件,使用非结构PEBI(perpendicular bisection)网格对水平井多段压裂井进行网格划分,有限体积法... 根据页岩气的赋存及流动机理,建立考虑页岩渗吸与吸附、渗流与扩散的流动方程,采用线段源叠加解等效为压裂产生的压力分布作为方程的初始条件,使用非结构PEBI(perpendicular bisection)网格对水平井多段压裂井进行网格划分,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利用高频压力监测的闷井压力数据验证了算法程序的可靠性。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发现页岩气开发的压力双漏斗及气液双向传质流动规律;(2)依据这一规律给出页岩气压最佳闷井时间和最优排采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排采 PEBI(perpendicular bisection)网格 压力双漏斗 气液双向传质 高频压力监测
下载PDF
湖库富营养化指标的高频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崔扬 朱广伟 +5 位作者 张运林 朱梦圆 许海 施坤 李未 秦伯强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8-1185,共8页
湖泊和水库中蓝藻水华等富营养化灾害的形成往往只需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管理上需要进行高频的水质指标监测.本研究以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为例,基于水质传感器探头现场获取的水质参数,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获得... 湖泊和水库中蓝藻水华等富营养化灾害的形成往往只需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管理上需要进行高频的水质指标监测.本研究以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为例,基于水质传感器探头现场获取的水质参数,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获得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营养状态指数(TSI)、透明度(SD)等指示湖库富营养化状况的关键水质指标与水体藻蓝素(PC)、浊度(TURB)、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电导率(EC)、溶解氧(DO)等现场水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满足高频监测湖泊富营养化关键指标的需要.结果表明,2013年调查期间,新安江水库各湖区水质差异较大,调查的54个点位中,SD介于1.10~8.60 m之间,TN介于0.78~1.68mg·L-1之间,TP介于7.90~71.1μg·L-1之间,具有较为宽泛的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CDOM与TN、TP、CODMn、Chl、TSI、SD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新安江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状况的一个重要自动监测指标;TURB与TP、Chl、SD、TSI之间也显著相关,PC则与TN、CODMn相关,而探头获得的叶绿素浓度值(Chls)与TN、SD显著负相关.通过与实测值比较表明,统计分析建立的富营养化指标多元回归方程估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能够满足水体管理的需要.本研究为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灾害监控、预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传感器 富营养化 营养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高频自动监测
原文传递
基于高频水击压力页岩气井暂堵效果评价
15
作者 雍锐 丘阳 +3 位作者 周福建 胡晓东 宋毅 周小金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5期789-797,共9页
高频压力监测技术是一种实时、简单、低成本的压裂监测方法,压裂顶替结束后,地面泵车快速降低排量,在井筒中产生水击波。通过高频采集和分析施工过程中激发的水击压力波,正演获取井下压裂改造进液深度,对段内裂缝起裂位置、暂堵转向效... 高频压力监测技术是一种实时、简单、低成本的压裂监测方法,压裂顶替结束后,地面泵车快速降低排量,在井筒中产生水击波。通过高频采集和分析施工过程中激发的水击压力波,正演获取井下压裂改造进液深度,对段内裂缝起裂位置、暂堵转向效果、桥塞机械封隔等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辅助评价压裂施工效果,指导现场施工决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保证页岩气藏综合开发效益。本文通过在长宁某页岩气水平井暂堵压裂中应用高频压力监测技术,对暂堵转向效果及桥塞机械封隔效果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水击压力波的衰减特性评估了井下裂缝的复杂程度。最后,对比了其在长宁某井和基于暂堵前后压力增的压力曲线暂堵判定法的诊断效果,高频压力监测技术对暂堵转向效果识别能力更强,识别率从45%提升至75%,诊断效果更佳。高频水击压力监测的应用能辅助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工艺参数优化,助力国内页岩气藏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压裂诊断 暂堵评估 高频水击压力监测 水击压力波
下载PDF
基于陆基遥感研究降雨过程对人民渠水质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牛永康 张运林 +6 位作者 张毅博 孙晓 李娜 王玮佳 施坤 高阳辉 高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0-300,共11页
利用监测频率为1min的陆基高光谱水质遥感监测仪于2021年9月24日~11月18日在四川德阳人民渠对浊度、悬浮物、总磷等关键水质参数开展连续监测,精细刻画了水质分钟级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逐时降水数据探究了不同雨强对人民渠水质的影响... 利用监测频率为1min的陆基高光谱水质遥感监测仪于2021年9月24日~11月18日在四川德阳人民渠对浊度、悬浮物、总磷等关键水质参数开展连续监测,精细刻画了水质分钟级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逐时降水数据探究了不同雨强对人民渠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降雨量与浊度(r=0.82,P<0.001)、悬浮物(r=0.88,P<0.001)和总磷浓度(r=0.81,P<0.001)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降雨量与总氮浓度(r=0.39,P=0.07)存在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当小雨时,降雨量少,没有形成明显的地表径流,河流水质几乎不受影响;大雨及暴雨时,地表径流的形成造成浊度、悬浮物和总磷浓度显著增加,总氮浓度增长幅度则较为平缓.通过高频水质数据可以精细刻画从高强度降雨发生到引发流域氮磷污染物大通量、脉冲式输入再到水质短期剧烈变化这一关键流域污染过程,研究结果为高强度降雨频发地区和未来极端降雨增加情景下流域的污染物控制和综合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陆基水质高光谱遥感 高频监测 暴雨
下载PDF
基于AMMOS的自动化短波监测任务设计
17
作者 沈希 于骏初 崔军峰 《数字通信世界》 2018年第9期60-61,57,共3页
本文简介了AMMOS系统基本构成及功能,根据短波监测工作现状需求,设计了自动化短波监测任务,提高了短波监测工作效率。
关键词 短波监测 AMMOS 自动化监测 任务设计
下载PDF
基于水击波的页岩油井压裂套变监测原理与应用
18
作者 卢志炜 邱金平 +2 位作者 李熙喆 郝有志 程诚 《油气井测试》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大规模体积压裂导致套管变形是影响页岩油气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对压裂期间的套变一直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在井口安装高频压力计监测压裂停泵期间的水击波,通过水击波的波形来判断是否套变这一新方法,实现了对套变的有效监... 大规模体积压裂导致套管变形是影响页岩油气开采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对压裂期间的套变一直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在井口安装高频压力计监测压裂停泵期间的水击波,通过水击波的波形来判断是否套变这一新方法,实现了对套变的有效监测。建立了压裂停泵水击波完备的方程组,通过对不同管径水击波数值解曲线分析,获得套变情况下波形特征。在管径不变的情况下,井口的压力-时间曲线特征为一条整体光滑的,振幅衰减的波动曲线;在有一处管径变小的情况下,曲线整体趋势不变,但振幅频率变高,且无规律性;在有两处管径变小的情况下,曲线的振幅频率及无规律性增加。通过对柴达木盆地1口井的实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为页岩油气井压裂改造过程中实时监测套变情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变形 高频压力监测 水击波 管道流体波动方程 体积压裂 停泵数据
下载PDF
基于保护动作行为和特高频在线监测的GIS母线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19
作者 刘翔 周玉琦 +2 位作者 马慧芳 胡坤 沈庆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47-54,共8页
在特高压变电站中,若GIS母线气室发生故障击穿,仅依靠人工检测定位故障点耗费时间极长。文章研究了特高频局部放电电磁波信号在GIS设备内部的传播特性,得出电磁波信号在经过GIS设备的各个部件时会大大衰减的结论,并阐述可以通过比较内... 在特高压变电站中,若GIS母线气室发生故障击穿,仅依靠人工检测定位故障点耗费时间极长。文章研究了特高频局部放电电磁波信号在GIS设备内部的传播特性,得出电磁波信号在经过GIS设备的各个部件时会大大衰减的结论,并阐述可以通过比较内部特高频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幅值来定位GIS设备故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保护动作行为和特高频在线监测的GIS母线故障定位方法和系统。以一起特高压GIS母线气室故障击穿实例,验证了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母线故障 保护动作特性 特高频监测 特高压
下载PDF
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的变压器局部放电信号去噪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潘云 张晓星 +1 位作者 张英 张倩 《广东电力》 2017年第10期93-98,共6页
提出一种针对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信号的去噪方法。首先利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将PD信号分解为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 提出一种针对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信号的去噪方法。首先利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将PD信号分解为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然后通过峭度值判定规则找出含有效PD成分的多组IMF,最终采用小波阈值法对重构信号进一步去噪。仿真和实测算例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UHF PD信号中的多种噪声,且去噪性能优于单纯的小波自适应阈值法和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局部放电 超高频监测系统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去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