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尾矿砂在大流动性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邓初首 夏勇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分别用20%、40%、60%、80%和100%比率的铁矿尾矿砂取代天然砂,并掺入矿渣微粉和粉煤灰,配制了C30、1240大流动性混凝土。通过与基准混凝土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尾矿砂取代率下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等性能。结果... 分别用20%、40%、60%、80%和100%比率的铁矿尾矿砂取代天然砂,并掺入矿渣微粉和粉煤灰,配制了C30、1240大流动性混凝土。通过与基准混凝土的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尾矿砂取代率下混凝土和易性、强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等性能。结果表明,在20%-100%取代率时,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均能满足要求;C30混凝土28d强度为37.6~39.7MPa;C40混凝土28d强度为47.7~49.2MPa;经80min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60%取代率时,砼坍落度值由200mm降至170mm;100%取代率时,砼坍落度值由185mm降至95mm。尾矿砂可以作为细集料,以适当的比率取代天然砂配制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砂 大流动性混凝土 和易性 取代率 坍落度经时损失
下载PDF
透光及自发光为一体的混凝土砌块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良 蔡林 +4 位作者 陈昊 陈思 张鑫鑫 刘少成 余凡 《砖瓦》 2016年第11期62-64,共3页
将传统高流态混凝土和光导纤维以及发光材料相结合,可以制备出一种可以透光且黑暗中发光的混凝土。将光纤、发光稀土和高流态混凝土相结合,通过"平铺法"制备出具有一定透光性且能自发光的智能混凝土。
关键词 高流态混凝土 发光石 透光混凝土 光纤
下载PDF
纳米SiO2超高强高流态混凝土及改性机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英力 彭江柯 +2 位作者 何倍 曲良辰 方灶生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6,共7页
通过正交试验提出纳米超高强高流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配合比设计参数,并研究了纳米SiO2的掺入对传统掺硅灰、粉煤灰超高强水泥基胶凝材料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在保证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开展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并研究了纳米SiO2对混... 通过正交试验提出纳米超高强高流态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配合比设计参数,并研究了纳米SiO2的掺入对传统掺硅灰、粉煤灰超高强水泥基胶凝材料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在保证水胶比不变的条件下,开展了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并研究了纳米SiO2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超高强高流态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最优比例为:纳米SiO2:硅灰:粉煤灰:水泥=1:8:20:71;在胶凝材料用量为600~1 000kg/m3范围内,随着其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流动度不断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其掺量为800kg/m3时,抗压强度最大。分析认为,纳米SiO2、硅灰与粉煤灰形成的三元多尺度堆积体系能优化粉体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微集料密实填充效应,纳米SiO2的二次水化反应也有效改善了硬化水泥石的微观结构,并优化其形态分布,进一步增大其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高流态混凝土 正交设计 配合比 纳米二氧化硅 改性机理
下载PDF
RHEOPLUS:新改良聚羧酸醚类外加剂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健英 Sven M.F.Asmus 《混凝土》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8-21,50,共5页
 新一代聚羧酸醚类(PCE)减水剂RHEOPLUS已成功开发。研究发现,REOPLUS与多种水泥兼容性良好,主要表现在掺量的高效性和良好的坍落度保持能力。其卓越的性能也同样体现在高流动混凝土的应用中,即良好的泵送性、和易性、抗离析和坍落度/...  新一代聚羧酸醚类(PCE)减水剂RHEOPLUS已成功开发。研究发现,REOPLUS与多种水泥兼容性良好,主要表现在掺量的高效性和良好的坍落度保持能力。其卓越的性能也同样体现在高流动混凝土的应用中,即良好的泵送性、和易性、抗离析和坍落度/流动度保持能力等。此外,RHEOPLUS对早期强度的改善也为其在预制构件中的应用带来了优势。相关研究正在进行,并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加剂 水泥兼容性 坍落度保持 高流动混凝土
下载PDF
沉管隧道钢壳高流动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苏怀平 王李 《公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7-91,共5页
论文基于大量国内外调研和国内现有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三明治结构沉管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国外设计施工调研、工艺试验参数论证、可行性检测类型的成套技术咨询,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 论文基于大量国内外调研和国内现有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三明治结构沉管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国外设计施工调研、工艺试验参数论证、可行性检测类型的成套技术咨询,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终接头施工实例,采用"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思想制订了一套适合最终接头施工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最终接头 三明治结构 高流动性混凝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