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94
1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 根据华北遥测台网和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京津唐地区(113.5~119.5E,38.0 ~41.5N)1992~1999年共16 048条P波首波到时资料,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并用所得到的地震波三维P波速度模型同时得到了震级ML1.7~6.2的1 132次地震的精确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揭示了京津唐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地区 华北遥测台网 数字地震台网 P波速度结构 上地壳 震级 震源参数 地震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运动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67
2
作者 赵淑娟 吴时国 +3 位作者 施和生 董冬冬 陈端新 王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8-1019,共12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 南海北部陆缘在南海扩张结束后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东沙运动.因前人对其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形成机制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通过对东沙海区及其邻区新近纪地层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详细解释,确定了东沙运动发生在晚中新世晚期,并在晚中新世末/早上新世初(5.5Ma)停止活动.东沙运动主要波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地区,构造上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其中隆起区沉积物遭受剥蚀,造成中新世及部分上新世地层的缺失.这次运动还形成了大量次级的NW-NWW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运动整体上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东沙运动可能与新近纪以来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NWW方向运动导致的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在9~6Ma期间开始发生的弧陆碰撞有关.同时,由于南海向马尼拉海沟下的俯冲及洋壳的冷却沉降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处于拉张环境,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形成高速层,破坏了该区域的地壳均衡,从而造成上部地壳的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运动 高速层 弧陆碰撞 新近纪
下载PDF
冰雹冲击复合材料层合板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洋 李玉龙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0,203,共5页
针对飞机空中受冰雹撞击会造成复合材料结构分层或损伤问题,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复合材料的抗冰雹冲击行为进行分析。采用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方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PH)模拟冰雹冲击刚性平板的高度非线性力学行为... 针对飞机空中受冰雹撞击会造成复合材料结构分层或损伤问题,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复合材料的抗冰雹冲击行为进行分析。采用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方法(Smooth Particle Hydrodynamic,SPH)模拟冰雹冲击刚性平板的高度非线性力学行为。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知两者吻合较好,验证冰雹模型的准确性。将该模型引入冰雹冲击复合材料结构模型,采用粘聚区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CZM)预测复合材料结构的分层损伤,获得合理计算结果;并分析冰雹撞击层合板损伤情况及不同参数对层合板损伤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高速冲击 复合材料层合板 分层 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方法 粘聚区模型
下载PDF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 被引量:4
4
作者 白玉川 谢琦 徐海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 1962年河... 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 1962年河口流场较为平整,有明显切变锋形态,该阶段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河口处呈现为往复流;(2) 1986年黄河三角洲岸线曲折多拐,从湾湾沟到清水沟滋生了多个小型高流速区群,并且潮流在滨海处呈现往复流的形态而在远海处为旋转流;(3) 2015年涨落潮时潮流在河口处形成明显的环流,此时在沿线凸出沙嘴处会形成3个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旋转流而在河口东北向远海处部分区域呈现往复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河口流场 高流速区 调和分析 潮流演变
下载PDF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base-ment layer in the Three-GorgesRegionoftheChangjiangRiver(YangtzeRiver)
5
作者 胡鸿翔 边银菊 高世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3期52-59,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The velocity of sedimental cover is larger in hills of western Hubei in the western profiles, the total thickness is about 0~0.3 km. However, it becomes thick in southern part of Zigui basin and Zushui river valley, about 5.0 km and 4.0 k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al cover is very thick in Jianghan plains in the eastern profiles, about 5~8 km, and the velocity is lower. The velocity of basemental plane is greater than 6.0 km/s over the whole region. An interface can be divided within the sedimental layer, it is about 3~4 km deep in Jianghan plains, while it approximates to surface in other regions. The profiles are cut by faults in many positions. Where the faults pass, the velocity isopleth varies sharply, and the velocity is obviously low. The basement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velocity and low gradient, there exist 3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within the layer,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west, south and east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respectively. They are the upwelling materials of basalt magma with high velocity from deep crust. Perhaps, this process took place before formation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Its action produces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basement plane depth and the correspondent development and action of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gion sedimental layer basement layer velocity structure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 fault.
下载PDF
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蒙蒙 王庆 +3 位作者 张安定 王红艳 刘亚龙 王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76,共9页
根据1959、1984、2002年测量的海图,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分别构建了3个年份的莱州湾潮流场模型,研究了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规律,揭示黄河河口沙嘴形成演变对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近50a中在沙嘴外围... 根据1959、1984、2002年测量的海图,基于二维浅水方程分别构建了3个年份的莱州湾潮流场模型,研究了最近50a来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演变规律,揭示黄河河口沙嘴形成演变对莱州湾西—南部潮流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近50a中在沙嘴外围一直存在弧形高流速带,在弧形高流速带外围又有潮流剪切锋,潮流剪切锋包括内涨外退式和内退外涨式两类。随着河口沙嘴的不断向海延伸,莱州湾西—南海域的等潮位线呈以沙嘴为中心的辐射式格局;弧形高流速带整体向外海移动,其范围和流速也随之不断增大;剪切锋历时变长、间隔时间变短、南北跨度变大;但弧形高流速带和潮流剪切锋始终位于青坨子以北海域。对照同期海岸地貌演变,在弧形高流速带、潮流剪切锋等共同作用下,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的输运路径和沉降范围仅限于青坨子以北,导致海岸地貌以此为界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场 高流速带 潮流剪切锋 黄河口沙嘴 莱州湾西一南部 青坨子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高速水流聚脲基涂层剥离破坏模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炳奇 张振宇 +2 位作者 李斌 刘小楠 杨旭辉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8-1546,I0008,共10页
冲磨和空蚀破坏是水利水电设施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泄洪建筑物通常喷涂聚脲基涂层来提高抗冲耐磨性能,但在泄洪高速水流速度作用下抗冲磨聚脲基涂层的剥离破坏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基于高... 冲磨和空蚀破坏是水利水电设施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利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泄洪建筑物通常喷涂聚脲基涂层来提高抗冲耐磨性能,但在泄洪高速水流速度作用下抗冲磨聚脲基涂层的剥离破坏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基于高速水流的流态形式,提出了高速水流对泄洪建筑物的力学作用模型,水流作用对泄洪建筑物的载荷主要包括拖曳力、冲击力、脉动力和上浮力;采用内聚力模型表征聚脲基涂层与泄洪建筑物防护体界面的剥离破坏过程,建立了高速水流聚脲涂层的剥离破坏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有限元形式方程、本构关系以及损伤起始原则、演化原则和接触碰撞模型.通过聚脲涂层与混凝土基底的剥离破坏试验,分析了不同剥离倾角下界面剥离破坏的拉应力与倾角之间的变化规律,得到了聚脲涂层剥离破坏过程中应力-位移变化关系.根据剥离破坏试验计算了界面剥离破坏断裂模型参数,采用数值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为泄洪建筑物的抗冲耐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流 抗冲耐磨 剥离破坏 内聚力模型
下载PDF
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的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胜利 姚路 +3 位作者 嶋本利彦 東郷徹宏 侯林锋 王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4-824,共11页
文中简述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方面的进展.为了深化断层与地震力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了一套旋转剪切低速-高速摩擦实验装置,可开展滑动速率介于板块运动速率(cm/a量级)至地震滑动速率(m/s量级)的岩石... 文中简述了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方面的进展.为了深化断层与地震力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了一套旋转剪切低速-高速摩擦实验装置,可开展滑动速率介于板块运动速率(cm/a量级)至地震滑动速率(m/s量级)的岩石摩擦实验,其中高速摩擦性能填补了实验室的技术空白.以此为依托,围绕汶川地震断层带力学性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高速摩擦实验.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泥的高速摩擦性质具有一致性,其高速滑动下显著的滑动弱化必定在汶川地震中极大地促进了破裂的扩展;断层弱化的主导机制是与摩擦生热相关的过程,包括凹凸体急速加热弱化和热压作用;断层泥在经历高速滑动弱化之后摩擦系数可在5~ 10s内恢复0.4,断层强度的快速恢复是同震主破裂带余震减少的原因之一.基于对实验装置现状和现有成果的分析,展望了近期实验室岩石高速摩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高速摩擦实验装置 高速摩擦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岩石高速摩擦实验与地震物理过程 被引量:2
9
作者 缪阿丽 马胜利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2,共8页
简述了最近20年来国内外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高滑动速率、大位移的地震过程的实验模拟;其结果揭示了岩石和断层泥在地震滑动速率下的力学性状,深化了对断层滑动弱化机制、临界滑... 简述了最近20年来国内外岩石高速摩擦实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岩石高速摩擦实验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高滑动速率、大位移的地震过程的实验模拟;其结果揭示了岩石和断层泥在地震滑动速率下的力学性状,深化了对断层滑动弱化机制、临界滑动距离、以及地震发生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在假玄武玻璃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提出了断层发生地震滑动可能留下的其它地质证据,可望为研究断层滑动性状与地震物理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信息。岩石高速摩擦实验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具有加温系统和孔隙压系统的岩石高速摩擦实验装置,研究水热作用下岩石和断层泥的高速摩擦性状;室内实验和地震资料分析相结合研究断层滑动和地震机制;室内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相结合探索断层发生地震错动的地质证据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摩擦实验 滑动弱化 临界滑动距离 地震破裂过程 断层物质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variation and extensional break-up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ack-arc region based on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 被引量:1
10
作者 Jianghao Qi Xunhua Zhang +7 位作者 Zhiqiang Wu XiangjunMeng Luning Shang Yang Li Xingwei Guo Fanghui Hou Enyuan He QiangW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96-313,共18页
The marginal sea and back-arc basi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ectonics due to their unique tectonic location.To understand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back-arc region,we present a 5... The marginal sea and back-arc basi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ectonics due to their unique tectonic location.To understand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back-arc region,we present a 545-kmlong active-source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in the East China Sea.The P wave velocity model shows that the Moho depth rises significantly,from approximately 30 km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to approximately 16 km in the axis of the Okinawa Trough.The lower crustal high-velocity zone(HVZ)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with V_(p) of 6.8-7.3 km/s,is a remarkabl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ntle material upwelling and accretion to the lower crust.This confirms that the lower crustal high-velocity mantle accretion is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During the process of back-arc extension,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is completely invaded and penetrated by the upper mantle material in the axis region.In some areas of the southern central graben,the crust may has broken up and entered the initial stage of seafloor spreading.The discontinuous HVZs in the lower crust in the back-arc region also indicate the migration of spreading centers in the back-arc region since the Cenozoic.The asthenosphere material upwelling in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 zone is constantly driving the lithosphere eastward for episodic extension,and is causing evident tectonic migrat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ack-arc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acific back-arc region Back-arc extension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high-velocity zone Plate subduction retreat Tectonic migration
下载PDF
新疆及邻区强震发生的深部条件与坚固体孕震模式的新证据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梅世蓉 《内陆地震》 1997年第2期97-102,共6页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M≥7.0)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源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M≥7.0)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源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较明显的地区,且位于相应层内的高速扰动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中,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 深部条件 坚固体 孕震模式
下载PDF
西太平洋弧后地区新生代构造迁移的深部地震证据 被引量:8
12
作者 祁江豪 吴志强 +5 位作者 张训华 温珍河 孟祥君 尚鲁宁 侯方辉 胡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95-2507,共13页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展现了西太平洋边缘弧后地区莫霍面的深度由东海陆架地区的大于30 km显著抬升至南冲绳海槽轴部的约16 km,地壳高度拉张减薄,并存在一系列显著的不连续下地壳高速体,速度达6.8~7.3 km/s,这是地幔上涌的显著表现.模型从深部结构角度展现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变迁,证实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在弧后拉张过程中不断地向洋跃迁,形成自西向东的构造迁移,并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认为新生代向洋变新的构造迁移是太平洋俯冲带后撤引起的一系列弧后深-浅部地球动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弧后地区 弧后拉张 OBS 深部结构 下地壳高速体 构造迁移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Internal structures and high-velocity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t Shenxigou activat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13
作者 Yu Wang Shengli Ma +7 位作者 Toshihiko Shimamoto Lu Yao Jianye Chen Xiaosong Yang Honglin He Jiaxiang Dang Linfeng Hou Tetsuhiro Togo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5期499-528,共30页
This paper reports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wide fault zone at Shenxigou,Dujiangyan,Sichuan province,China,and high-velocity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fault gouge collected near the coseismic slip zone during the 2... This paper reports internal structures of a wide fault zone at Shenxigou,Dujiangyan,Sichuan province,China,and high-velocity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fault gouge collected near the coseismic slip zone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Vertical offset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the trench site were 2.8 m(NW side up)and 4.8 m(right-lateral),respectively.The fault zone formed in Triassic sandstone,siltstone,and shale about 500 m away from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a major fault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system.A trench survey across the coseismic fault,and observations of outcrops and drill cores down to a depth of 57 m revealed that the fault zone consists of fault gouge and fault breccia of about0.5 and 250-300 m in widths,respectively,and that the fault strikes N62°E and dips 68° to NW.Quaternary conglomerates were recovered beneath the fault in the drilling,so that the fault moved at least 55 m along the coseismic slip zone,experiencing about 18 events of similar sizes.The fault core is composed of grayish gouge(GG) and blackish gouge(BG) with very complex slip-zone structures.BG contains low-crystalline graphite of about 30 %.High-velocity fric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normal stresses of 0.6-2.1 MPa and slip rates of 0.1-2.1 m/s.Both GG and BG exhibit dramatic slip weakening at constant high slip rates that can be described as an exponential decay from peak friction coefficient lpto steadystate friction coefficient lssover a slip-weakening distance Dc.Deformation of GG and BG is characterized by overlapped slip-zone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sharp slickenside surfaces,respectively.Comparison of our data with those reported for other outcrops indicates that the high-velocity fri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are quite uniform and the high-velocity weakening must have promoted dynamic rupture propagation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 Longmenshan faultsystem - Shenxigou fault zone Fault zone structures high-velocity friction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剖面断层泥的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慧 姚路 +1 位作者 马胜利 杨晓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41-1757,共17页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浅钻岩芯中的三种断层泥开展了低速到高速摩擦滑动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变形样品开展了BET比表面积研究.摩擦实验在干燥和孔隙水压条件下开展,速率范围涵盖20μm·s^(-1)~1.4m·s^(-1).实验结果显示,...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浅钻岩芯中的三种断层泥开展了低速到高速摩擦滑动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变形样品开展了BET比表面积研究.摩擦实验在干燥和孔隙水压条件下开展,速率范围涵盖20μm·s^(-1)~1.4m·s^(-1).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断层泥在干燥条件下的摩擦性质差别不大,但在孔隙水压条件下,三者的中低速摩擦强度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而非总含量紧密相关,蒙脱石和伊利石相比绿泥石更能有效地弱化断层.三种断层泥在孔隙水压条件下存在中低速率域的速度强化,暗示着对断层的加速滑动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孔隙水压下,黄绿色和灰绿色断层泥的初始动态弱化非常迅速并伴随断层泥层的瞬时扩容,凹凸体急剧加热导致的局部热压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力学行为的物理机制.在经历高速滑动之后,三种断层泥在干、湿条件下的BET比表面积都显著降低,暗示着可能发生了颗粒烧结.中低速域内,孔隙水的存在使得断层泥呈现分散式的剪切变形,BET比表面积的增加因此比干燥条件下更加明显.对表面能的估算表明,颗粒磨碎所消耗的能量至多不超过摩擦力做功的8%,暗示着断层作用中颗粒磨碎所占的能量比例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至高速摩擦性质 BET比表面积 地震断层运动中的能量分配 动态弱化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走滑—伸展应力区高速异常带特征、成因及定量刻画——以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下段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希家 张中巧 +1 位作者 谢祥 龚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4-440,I0008,共8页
伸展应力和走滑剪切应力共同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该区横向速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了钻前深度预测和后续滚动勘探。为此,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研究了莱北低凸起走滑—伸展应力区的高速异常... 伸展应力和走滑剪切应力共同控制莱北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在钻探过程中发现该区横向速度变化较大,严重影响了钻前深度预测和后续滚动勘探。为此,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地震速度资料研究了莱北低凸起走滑—伸展应力区的高速异常现象。基于区域应力场机制及压实量分析,讨论了构造对地层速度的横向控制作用,探索了高速异常的成因,利用“去除正常压实作用”的方法定量刻画了高速异常带。结果表明:(1)在走滑—伸展应力区,受次级挤压分量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影响,雁列式T破裂带内部地层除了存在垂向正常压实作用之外,还存在水平构造压实作用——莱北低凸起浅层NE向高速异常带的成因;(2)高速异常带沿着雁列式T破裂展布,其分布范围受断裂活动范围控制,高速异常量与断层的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高速异常带的发育规律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异常 水平构造压实作用 走滑—伸展应力区 雁列式T破裂 莱北低凸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