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地温环境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砺 雷昌奎 +2 位作者 王凯 任立峰 李珍宝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9-92,共4页
针对深井高地温环境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问题,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煤样恒温40℃处理后程序升温和常温条件下程序升温的实验设计,研究煤样的自燃特性,计算两组煤样的耗氧速率、CO产生率、CO2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得出煤自燃... 针对深井高地温环境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问题,利用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煤样恒温40℃处理后程序升温和常温条件下程序升温的实验设计,研究煤样的自燃特性,计算两组煤样的耗氧速率、CO产生率、CO2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得出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后升温的煤样耗氧速率、CO产生率、CO2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均高于常温条件下升温的煤样,煤自燃极限参数中最小浮煤厚度和下限氧浓度值均减小,上限漏风强度值增大,并且变化率随煤温近似呈线性增长趋势,说明高地温导致煤体的氧化放热性增强,更容易蓄热升温,自燃危险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高地温 耗氧速率 放热强度 极限参数
下载PDF
南宁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林奕桐 叶骏菲 +1 位作者 林开平 张家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197,共6页
利用MODIS数据、TM数据对南宁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热场强度、热岛强度分别进行计算,从热岛的时空分布、热岛强度与面积、热岛成因三方面讨论南宁热岛特征及近十年的演变,研究南宁市热岛与高温天数的关系,建立了植被覆盖度与热场... 利用MODIS数据、TM数据对南宁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热场强度、热岛强度分别进行计算,从热岛的时空分布、热岛强度与面积、热岛成因三方面讨论南宁热岛特征及近十年的演变,研究南宁市热岛与高温天数的关系,建立了植被覆盖度与热场强度的联系。结果表明:南宁市从2000年的单一热岛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多热岛中心;热岛面积以年均15.7%的速率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南宁市的高温天数平均以每年1.1 d的速率增长。尽管南宁市的植被对热岛的缓解作用强于城市用地及裸土的增温作用,但由于南宁市植被覆盖的面积(26.44%)远小于城市用地的面积(55.33%),城市热岛仍处于发展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遥感 高温灾害 热岛强度 广西南宁
下载PDF
2018年5月浙江省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7
3
作者 马浩 刘昌杰 +4 位作者 钱奇峰 徐哲永 肖晶晶 杨明 高大伟 《干旱气象》 2020年第6期909-919,共11页
2018年5月浙江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热浪,全省大部极端最高气温达36℃以上,局部地区超过40℃,多站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纪录;高温累积站次和有效积温均居历史第一位。利用浙江省66个常规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 2018年5月浙江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高温热浪,全省大部极端最高气温达36℃以上,局部地区超过40℃,多站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纪录;高温累积站次和有效积温均居历史第一位。利用浙江省66个常规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西太副高环流特征量指数资料等对此次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北是造成极端高温热浪的直接原因,副高的“西伸”与南亚高压的“东进”相向而行;在副高控制下,850 hPa中国东南部至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浙江地区盛行下沉气流;5月14—18日强高温过程期间,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正距平,“辐射增温”与“下沉增温”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的极端性。副高强度和位置的变化与热带和中纬度环流关系密切。海洋性大陆对流活动增强、热带中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对流异常旺盛、南海地区对流减弱、西太平洋无台风生成均是副高增强的有利因素;200 hPa西风急流轴偏北,利于西太副高的稳定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高温 高温热浪强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环流 中纬度环流
下载PDF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空调设计 被引量:6
4
作者 丁瑞星 刘红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0-63,共4页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近600m高的超高层建筑,由于缺乏类似工程的经验和相应的技术资料,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从高度与建筑物空调负荷的关系、压力分区的确定、网络机房空调方案的确定、水系统后备水管的设置、冷却...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近600m高的超高层建筑,由于缺乏类似工程的经验和相应的技术资料,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从高度与建筑物空调负荷的关系、压力分区的确定、网络机房空调方案的确定、水系统后备水管的设置、冷却塔送排风气流组织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在超高层建筑空调设计过程中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热流密度 压力分区 网络机房 防雾
下载PDF
高强度红外燃烧器的研究
5
作者 杨宝刚 冯良 +1 位作者 彭伟 刘睿涵 《煤气与热力》 2022年第3期34-38,共5页
采用金属纤维网与泡沫陶瓷板(氧化锆板)组合的头部结构,以完全预混燃烧技术改善燃烧工况,设计了一款高强度红外燃烧器。介绍燃烧器头部结构、燃烧控制系统、点火装置及火焰检测。通过冷态实验,探究了头部的阻力来源。头部阻力主要来源... 采用金属纤维网与泡沫陶瓷板(氧化锆板)组合的头部结构,以完全预混燃烧技术改善燃烧工况,设计了一款高强度红外燃烧器。介绍燃烧器头部结构、燃烧控制系统、点火装置及火焰检测。通过冷态实验,探究了头部的阻力来源。头部阻力主要来源于金属纤维网,泡沫氧化锆板的阻力占比较小,更换不同孔隙密度的泡沫氧化锆板对头部阻力影响较小。通过热态实验,检测了过剩空气系数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相较于金属纤维网燃烧器,在相同过剩空气系数下,CO排放始终维持较低水平,NO_(x)排放受过剩空气系数与多孔介质结构特性耦合影响。对高强度红外燃烧器的热流密度进行计算,热流密度最高可达4930 kW/m^(2),燃烧器长时间工作且过剩空气系数处于1.5左右时,能够实现较好的运行工况,达到较低的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密度 红外燃烧器 金属纤维网 泡沫氧化锆 CO排放 NO_(x)排放
下载PDF
稀土高铬镍多元合金高温耐磨钢在氧化铝气态悬浮焙烧炉上的试用
6
作者 靳古功 刘强 +1 位作者 鲁玉第 党希生 《轻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4-25,共2页
通过稀土高铬镍多元合金高温耐磨钢在氧化铝气态悬浮焙烧炉CO1、CO2冷却旋风中心筒上的应用试验,表明该材料具有高耐磨性,高热强性,高抗氧化性的优点,是目前氧化铝气态焙烧炉CO1、CO2冷却旋风中心筒较为理想的使用材料。用其取代现用的... 通过稀土高铬镍多元合金高温耐磨钢在氧化铝气态悬浮焙烧炉CO1、CO2冷却旋风中心筒上的应用试验,表明该材料具有高耐磨性,高热强性,高抗氧化性的优点,是目前氧化铝气态焙烧炉CO1、CO2冷却旋风中心筒较为理想的使用材料。用其取代现用的不锈钢材质,可以有效提高CO1、CO2冷却旋风中心筒的使用寿命,降低检修费用,减少职工劳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镍多元合金高温耐磨钢 高温耐磨性 热强性 抗氧化性 冷却旋风中心筒
下载PDF
音箱喇叭喷涂制模初探
7
作者 刘勇 《精密成形工程》 2012年第2期82-85,共4页
介绍了电弧喷涂工艺制作塑料模具的工艺过程。简要叙述了喷涂制模法的特点、工序步骤,以及模具结构的设计过程。音箱产品具有类型多、产品型号更新快的特点,采用喷涂法制作音箱喇叭模具工艺简单,制模周期短,成本低,适合于新产品开发和... 介绍了电弧喷涂工艺制作塑料模具的工艺过程。简要叙述了喷涂制模法的特点、工序步骤,以及模具结构的设计过程。音箱产品具有类型多、产品型号更新快的特点,采用喷涂法制作音箱喇叭模具工艺简单,制模周期短,成本低,适合于新产品开发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喷涂制模 喷涂材料 载荷 高温高热
下载PDF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高温热浪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浩 刘昌杰 +3 位作者 钱奇峰 葛敬文 强玉华 殷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9,共15页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要素特征和高温强度分析表明该年是有观测以来盛夏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年份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是造成此次极端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低层中国东南部—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下沉增温与辐射增温共同推动浙江气温不断升高;全球变暖是极端高温热浪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出梅偏早和影响台风偏少也有潜在贡献。西太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热带、副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密切相关。热带海洋性大陆和南海—中南半岛区域潜热释放增强有利于通过经向环流加强副高;副热带30°N附近的北太平洋对流旺盛、与西太副高之间形成纬向热力梯度,激发出异常纬向垂直环流从而增强副高;中高纬度200 hPa西风急流轴略偏北、极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削弱了中高纬地区对副热带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副高的稳定维持。最后提出了未来值得开展的极端高温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热浪 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高温热浪强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 大气遥相关
下载PDF
单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效应的识别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任玉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 利用高密度自动观测站逐时气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按照客观的标准选择参考站,分析2010年7月2~6日北京一次极端高温过程中城市热岛强度(IUHI)对城区地面气温时空分布的影响。此次高温过程连续5日的日最高气温均超过35.0°C,为北京站1951年以来连续5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最高值。大陆暖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北京处于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加之气流越山引起的焚风效应,是导致此次极端高温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但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高值区,从城区中心向郊区平均IUHI逐渐减小,最低气温IUHI较大,四环线以内5日平均IUHI达到2.93°C,四、五环线之间1.87°C,五、六环线之间1.43°C;最高气温IUHI较小,但四环线以内,四、五环线之间和五、六环线之间5日平均IUHI仍分别达到1.45°C、0.96°C和0.72°C。在7月3~6日夜间,四环内IUHI极值均在3.00°C以上,特别是7月6日凌晨达到5.50°C;白天IUHI相对较小,其中2日早晨甚至还出现了负值。城区各地带IUHI日变化规律几乎同步,具有两个相对稳定阶段和两个快速变化阶段。稳定的强IUHI阶段从21:00(北京时间,下同)持续到次日05:00,稳定的弱IUHI阶段从08:00至18:00;05:00至08:00是IUHI快速℃衰减阶段,而18:00至21:00是IUHI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城区夏季单次极端高温过程的强度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的高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化影响 自动气象站 北京城区
下载PDF
喷丸强度对TC17及GH4169合金表面完整性和高温疲劳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欣 胡云辉 +3 位作者 付书红 汤智慧 宋颖刚 赵振业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1,共5页
对钛合金TC17以及镍基高温合金GH4169光滑旋转弯曲疲劳试样进行喷丸强化,研究了不同喷丸强度下合金的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和高温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喷丸后两种合金的表面粗糙度随着喷丸强度的增大而上升,当喷丸强度达到0.15 mm A... 对钛合金TC17以及镍基高温合金GH4169光滑旋转弯曲疲劳试样进行喷丸强化,研究了不同喷丸强度下合金的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和高温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喷丸后两种合金的表面粗糙度随着喷丸强度的增大而上升,当喷丸强度达到0.15 mm A以上时,表面粗糙度显著变大。喷丸后表面残余应力均为压应力,TC17合金的残余压应力的数值随着喷丸强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GH4169合金表面残余压应力数值随喷丸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疲劳性能方面,TC17合金喷丸后的疲劳寿命随喷丸强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特别是在高强度条件(大于0.10 mm A)下,喷丸反而降低了疲劳寿命,而GH4169合金的疲劳寿命随喷丸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不同合金对喷丸强度的优化工艺范围具有差别,钛合金对喷丸强度变化敏感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耐热合金 旋转弯曲疲劳 喷丸强度 表面完整性
原文传递
1980—2020年渭河流域高温热浪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甜甜 耿广坡 +1 位作者 杨睿 张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基于1980—2020年渭河流域24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近40 a来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高温日数多年平均值为3.54 d,且以约1 d·(10a)-1的速率呈极显著... 基于1980—2020年渭河流域24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近40 a来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高温日数多年平均值为3.54 d,且以约1 d·(10a)-1的速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渭河流域年均高温日数呈现西北少、东南多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关中平原站点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最为显著。(2)高温初日最早时间在4月下旬,高温终日最晚时间在9月上旬,渭河流域大部分站点高温初日呈显著性提前,提前天数约3~5 d·(10a)-1,接近一半的站点高温终日呈显著性推迟,推迟天数约3 d·(10a)-1,说明渭河流域受到高温影响的总时间变长了。(3)渭河流域重度高温热浪发生次数占比为10.32%,说明每10次事件中至少有1次是重度高温热浪,不同等级高温热浪频次较高的站点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站点都位于渭河流域东南部的关中平原,说明关中平原是渭河流域高温热浪的重心。(4)不同时段高温热浪强度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未来强度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这对渭河流域人类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减轻高温热浪灾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趋势分析 时空变化 强度 渭河流域
下载PDF
考虑冰层下移的输电线路高频融冰温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薇 周羽生 +1 位作者 黄欣超 周文晴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5,共8页
高频融冰热效率高,具有实现输电线路在线融冰的发展前景,揭示融冰过程中温升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建立了覆冰线路高频融冰模型,重点考虑了冰层下移时环境温度、风速和覆冰厚度等因素对冰层内表面温升... 高频融冰热效率高,具有实现输电线路在线融冰的发展前景,揭示融冰过程中温升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建立了覆冰线路高频融冰模型,重点考虑了冰层下移时环境温度、风速和覆冰厚度等因素对冰层内表面温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融冰过程中,对流换热强度影响冰层内表面温升速率,风速降低、环境温度升高,对流换热强度减弱,温升速率均增大,但温升速率随覆冰厚度增大而减小。因而选择合适的环境条件和覆冰厚度时机进行融冰能有效提高温升速率和缩短融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融冰 冰层下移 对流换热强度 温升速率
下载PDF
改进HSDA模型的高温天气户外工作者热安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国忠 岳旭辉 卫常青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0-235,共6页
为向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热安全预测,基于夏季室外测试数据,对比预测热应激(PHS)模型与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的预测性能,选取较优的HSDA模型进行修正;选择平均辐射温度为修正对象,利用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计... 为向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提供更准确的热安全预测,基于夏季室外测试数据,对比预测热应激(PHS)模型与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的预测性能,选取较优的HSDA模型进行修正;选择平均辐射温度为修正对象,利用试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函数计算修正系数,确定修正HSDA模型;使用修正模型预测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的安全时间与失水量。结果表明:室外高温环境下HSDA模型的核心温度预测精度高于PHS模型;平均辐射温度的修正系数为0.614,修正后模型的预测精度可提高约58.5%;随着环境参数的升高,户外劳动者的安全时间逐渐变短,并且普遍低于1 h,而失水量则逐渐变高,甚至超过标准体重的7.5%(4462.5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变决策辅助(HSDA)模型 高温天气 户外工作者 热安全 预测热应激(PHS)模型 太阳辐射强度
下载PDF
基于多种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世峰 王卫光 魏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共8页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基于CN05.1数据集中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间的高温热害进行了评估。通过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更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基于CN05.1数据集中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4年间的高温热害进行了评估。通过巴特沃斯(Butterworth)低通滤波平滑和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水稻生产的3个高温热害指标(高温持续日数、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在1980年前后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是高温持续日数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更为平缓;(2)空间上,基于3种不同热害指标的结果均反映出高温热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平原区,其中,连续高温积温和危害热积温相较于高温持续日数在空间的异质性更加明显;(3)在周期分析中,3个指标在54年中均存在着25-32年、13-24年、7-12年以及3-6年的四类尺度,并且以18年、9年和5年为主周期的周期变化;(4)在强度等级划分中,无论是从标准划分的精细程度还是从划分结果的合理性上来看,基于逐日最高气温所计算的危害热积温均是3个指标中的最优选择。研究结果推荐使用危害热积温作为计算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05.1 水稻 高温热害 热害强度指标 指标分析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 MORLET小波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IMPACTS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ES IN THE KEY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 钱永甫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3年第S1期249-261,共13页
The impacts of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heat flux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is analyzed using the NCEP/NC... The impacts of the variations of surface heat flux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surrounding areas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is analyzed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monthly sensible heat flux data from 1949 to 2000 and monthly mean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 data from 1958 to 1997.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interdecadal trend in sensible heat over the key areas of the TP and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s well as South Asia high intensity (SAHI),the transition occurs in late 1970s.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e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TP,while it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es in the south of the TP.During the strong SCS summer monsoon year,the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TP is strengthened,but in the southern TP it is weakened,and the position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is northward,while in the weak summer monsoon year,it is in the contrary.The SAHI is closely related to variation of surface heat fluxes over the TP and surrounding areas,and there exis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SA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TP)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es the SCS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e South Asia high (SAH)
原文传递
硼化物基超高温陶瓷材料在热力耦合作用下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刘宝良 李振国 +1 位作者 李艳松 李军旗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0-44,共5页
以新型天地往返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火箭推进系统等最具前景的候选材料——硼化物基超高温陶瓷材料的应用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ABAQUS软件对UHTC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带有表面贯穿裂纹的UHTC试件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及应... 以新型天地往返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火箭推进系统等最具前景的候选材料——硼化物基超高温陶瓷材料的应用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ABAQUS软件对UHTC试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带有表面贯穿裂纹的UHTC试件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及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规律,为研究材料在热冲击过程中考虑应变速率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陶瓷材料 热冲击 数值模拟 应力强度因子 热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