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孢粉相特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蔡进功 徐金鲤 +1 位作者 冯晓萍 邓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3-149,共7页
选自长江口F2—F5站位的4个表层沉积物及其粒度分级(1~8Φ)样品,经过孢粉相和热解检测,探讨有机质特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命运。未分级样品的孢粉相主要由木质组织、丝炭和黑团块组成,显示陆地输入有机质的贡献巨大。样品分级后,孢粉相... 选自长江口F2—F5站位的4个表层沉积物及其粒度分级(1~8Φ)样品,经过孢粉相和热解检测,探讨有机质特征及其在碳循环中的命运。未分级样品的孢粉相主要由木质组织、丝炭和黑团块组成,显示陆地输入有机质的贡献巨大。样品分级后,孢粉相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细粒的8Φ中无定形为主,其他粒级(2~7Φ)中主要由结构有机质组成。细粒的8Φ中具有高HI、高S2和低Tmax值的特点,表明来源于水生生物;而其他粒级(2~7Φ)有机质显示了高等植物来源和充分氧化降解的特性。在远离河口的F4和F5站位,细粒的8Φ中无定形有机质对TOC贡献约近70%;在河口附近F2和F3站位,粗粒的(2~7Φ)中颗粒有机质聚集,TOC分配比较均衡。细粒的8Φ中无定形有机质,受粘土矿物的保护可有效抵御微生物及氧化降解,能迅速地絮凝和沉降,缩短了从生物圈、水圈到岩石圈的进程,致使碳循环周期延长;而粗粒的(2~7Φ)中陆地输入的颗粒有机质,已历经充分的氧化降解,可以长期保存在沉积物中,碳循环周期最长。因此,关注沉积物中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碳循环周期的影响,这可能是开启未知碳汇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孢粉相 有机质差异 碳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