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荧光光谱法研究核黄素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胡亚敏 王兴明 +2 位作者 费丹 董发勤 丁立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5-1251,共7页
在B-R缓冲溶液中,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核黄素(RF)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值为7.25时,荧光光谱研究表明,RF与DNA发生作用生成了复合物,其结合比为nRF:nDNA=5:1,28℃时RF与DNA的结合常数K=2.53×106L/mol;并运用双倒数法求得RF... 在B-R缓冲溶液中,以吖啶橙(AO)作荧光探针研究了核黄素(RF)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值为7.25时,荧光光谱研究表明,RF与DNA发生作用生成了复合物,其结合比为nRF:nDNA=5:1,28℃时RF与DNA的结合常数K=2.53×106L/mol;并运用双倒数法求得RF与DNA相互作用的ΔrHθm为-6.06×104J/mol,ΔrSθm为-78.70J/(mol·K),28℃时的ΔrGθm为-3.69×104J/mol.同时通过粘度法、盐效应和Scatchard法等研究了RF与DNA的作用方式,确定了在该实验条件下RF与鲱鱼精DNA之间主要为沟面和静电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吖啶橙 鲱鱼精dna 作用方式
下载PDF
亚甲基蓝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费丹 王兴明 +4 位作者 黎泓波 丁立生 胡亚敏 张欢 赵仕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8,共6页
以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B)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在低浓度MB时,MB与DNA以嵌插方式作用;而在高浓度MB时,MB与DNA之间为混合作用方式.结合比n(MB)∶n(DNA)=10∶1,结合常数K26℃=2.46&#... 以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B)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在低浓度MB时,MB与DNA以嵌插方式作用;而在高浓度MB时,MB与DNA之间为混合作用方式.结合比n(MB)∶n(DNA)=10∶1,结合常数K26℃=2.46×105L·mol-1,MB-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70×106L·mol-1·cm-1.同时研究了酸度和温度等对MB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热力学研究推导了MB结合DNA为焓驱动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吖啶橙 鲱鱼精dna 作用方式
下载PDF
DNA纤维质子化及脱嘧啶的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余多慰 朱景宁 柯惟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4-738,共5页
对鲱精DNA纤维用pH 1 85酸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 ,将样品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分子发生明显的质子化作用 ,有部分GC碱基对之间形成Hoogsteen型氢键的证明。酸不仅导致了DNA中部分嘌呤的脱落 ,同时还有部分嘧啶的脱落 ,其原因与... 对鲱精DNA纤维用pH 1 85酸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后 ,将样品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DNA分子发生明显的质子化作用 ,有部分GC碱基对之间形成Hoogsteen型氢键的证明。酸不仅导致了DNA中部分嘌呤的脱落 ,同时还有部分嘧啶的脱落 ,其原因与嘧啶的质子化可能强于嘌呤有关。质子化、脱嘌呤、脱嘧啶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引起原有正常配对的氢键断裂 ,DNA分子内双链状态不稳定 ,可见酸处理DNA时发生了酸变性这一现象 ,但其产物性质显著不同于热变性或碱变性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纤维 质子化 嘧啶 拉曼光谱 氢键断裂 酸溶液
下载PDF
甲基百里酚蓝-钐(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兴明 黎泓波 +3 位作者 刘海萍 胡亚敏 丁立生 赵仕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115-2119,共5页
在pH=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中性红(NR)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光谱、FS光谱、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稀土金属离子钐[Sm(Ⅲ)]形成的配合物Sm(Ⅲ)(MTB)2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Sm(Ⅲ)(MTB)2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 在pH=7.2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中性红(NR)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光谱、FS光谱、粘度等方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稀土金属离子钐[Sm(Ⅲ)]形成的配合物Sm(Ⅲ)(MTB)2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Sm(Ⅲ)(MTB)2与鲱鱼精DNA之间有嵌插作用方式存在,说明Sm(Ⅲ)(MTB)2金属配合物能使鲱鱼精DNA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百里酚蓝-钐(Ⅲ)配合物 中性红 鲱鱼精dna
下载PDF
Ce(Ⅲ)-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与光谱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光汉 谭雨晴 +2 位作者 文风丽 严聪 刘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9-362,共4页
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法,UV光谱法对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在pH为4.3的六次甲基四胺((CH2)6N4)缓冲溶液中,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hs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Ce( )-ALC-DNA,导... 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法,UV光谱法对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在pH为4.3的六次甲基四胺((CH2)6N4)缓冲溶液中,Ce( )-ALC络合物与鱼精子DNA(hsDNA)以嵌入方式生成一种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Ce( )-ALC-DNA,导致Ce( )-ALC的峰电流降低,峰电流在一定范围内与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1~10μg/mL,相关系数为0.997,检测限为0.1μg/mL,因此该法可以用于DNA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Ⅲ)—ALC 鱼精子dna(hsdna) 荧光光谱法 嵌入 电化学非活性络合物 UV光谱法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8-羟基喹啉-镧配合物的合成及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1 位作者 张宏伟 杨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6-1410,共5页
合成了配合物La(C4H6O2)2(hq)(C4H6O2=甲基丙烯酸,hq=8-羟基喹啉),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此外,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 合成了配合物La(C4H6O2)2(hq)(C4H6O2=甲基丙烯酸,hq=8-羟基喹啉),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此外,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7.59×103L·mol-1,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摩尔比为1∶1,作用模式为嵌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 Ⅲ)配合物 作用
下载PDF
提高稻瘟病菌转化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大年 王金霞 +1 位作者 杨炜 倪云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提高pAN7—1质粒导入稻瘟病菌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率,进行了对转化效率影响因子的研究。稻瘟病菌转化溶液中使用50mmol/LCaCl2浓度,PEG400040%或PEG800040%多聚物,添加30μg鲱鱼精... 为提高pAN7—1质粒导入稻瘟病菌建立的遗传转化体系的转化率,进行了对转化效率影响因子的研究。稻瘟病菌转化溶液中使用50mmol/LCaCl2浓度,PEG400040%或PEG800040%多聚物,添加30μg鲱鱼精DNA,供体质粒DNA呈直线状都有利转化频率的提高。其中鲱鱼精DNA作用尤为显著,由于添加30μg鲱鱼精DNA,转化频率高达71.6转化子/μgDNA。42℃热冲击对稻瘟病菌转化并非必需,转化溶液中添加受体菌2539wDNA后,反而引起转化频率的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转化率 dna 聚乙二醇
下载PDF
丁二酰化壳寡糖稀土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1 位作者 杨声 王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62-1666,共5页
采用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丁二酰化壳寡糖稀土配合物(BCS-La、BCS-Nd)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BCS-La、BCS-Nd的存在导致Fe(CN)3-/4-6探针分子峰电流下降,式量电位正移,表明BCSLa、BCS-Nd和探针分子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 采用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丁二酰化壳寡糖稀土配合物(BCS-La、BCS-Nd)与鲱鱼精DNA之间的作用方式。BCS-La、BCS-Nd的存在导致Fe(CN)3-/4-6探针分子峰电流下降,式量电位正移,表明BCSLa、BCS-Nd和探针分子与DNA之间存在竞争性作用;BCS-La和BCS-Nd分子都是通过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扫描速率范围内(0.01~0.2 V/s),在BCS-La或BCS-Nd参与的条件下,Fe(CN)3-/4-6在Au/DNA电极上的反应受吸附控制。BCS-La和BCS-Nd分别使得鲱鱼精DNA的特征峰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最大吸收峰峰位红移,进一步表明BCS-La和BCS-Nd分别以插入方式与鲱鱼精DNA发生相互作用,导致DNA分子的构象变化。BCS-La与DNA的结合比为:n(BCS-La)∶n(DNA)=2∶1;n(BCS-Nd)∶n(DNA)=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酰化壳寡糖 稀土 配合物 鲱鱼精dna
下载PDF
基于GSH-CdTe/CdS量子点的荧光变化研究hsDNA与盐酸洛美沙星-Cu(Ⅱ)配合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沈益忠 刘绍璞 +1 位作者 殷鹏飞 何佑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60-1367,共8页
采用水相法合成了谷胱甘肽(GSH)修饰的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 QDs).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GSH-CdTe/CdS QDs的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在Tris-HCl(pH=7.6)缓冲液中,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带正电的盐酸洛美沙星(LMFH)-Cu(Ⅱ)配合... 采用水相法合成了谷胱甘肽(GSH)修饰的CdTe/CdS量子点(GSH-CdTe/CdS QDs).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GSH-CdTe/CdS QDs的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在Tris-HCl(pH=7.6)缓冲液中,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带正电的盐酸洛美沙星(LMFH)-Cu(Ⅱ)配合物[LMFH-Cu(Ⅱ)]吸附到带负电的GSH-CdTe/CdSQDs表面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GSH-CdTe/CdS QDs的荧光猝灭.随后,向GSH-CdTe/CdS QDs-LMFH-Cu(Ⅱ)配合物体系中加入鲱鱼精DNA(hsDNA),hsDNA可诱导LMFH-Cu(Ⅱ)配合物从GSH-CdTe/CdS QDs表面脱落而嵌入到hsDNA的双螺旋结构中,使GSH-CdTe/CdS QDs的荧光恢复.通过对GSH-CdTe/CdS QDs荧光的可逆调控,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了hsDNA与LMFH-Cu(Ⅱ)配合物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比GSH-CdTe/CdS QDs与LMFH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讨论了GSH-CdTe/CdSQDs-LMFH-Cu(Ⅱ)-hsDNA的相互作用机理,模拟了作用过程,从而建立了一种研究氟诺喹酮类药物的金属配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H-CdTe CdS量子点 盐酸洛美沙星-Cu(Ⅱ) 鲱鱼精dna 荧光可逆调控
下载PDF
以中性红为电化学探针考察根皮苷、根皮素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昌英 汪鋆植 +1 位作者 代忠旭 于兹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21-224,258,共5页
以中性红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海棠叶提取产物根皮苷、根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4.1的B-R缓冲溶液中,中性红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随着DNA的加入,NR的氧化还原峰电流ip明显下降,表明NR与DNA结合,溶... 以中性红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海棠叶提取产物根皮苷、根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4.1的B-R缓冲溶液中,中性红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随着DNA的加入,NR的氧化还原峰电流ip明显下降,表明NR与DNA结合,溶液中游离的中性红减少。向体系中继续加入根皮苷(素),中性红的氧化还原峰回升,体系中游离的中性红增多。由于药物与中性红在DNA上有共同的结合位点,药物与DNA结合会游离出中性红。吸收光谱法证实了竞争结合的机制。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根皮苷和根皮素与DNA结合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根皮素与DNA作用程度明显强于根皮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伏安 鲱鱼精dna 根皮苷 根皮素 中性红
下载PDF
核黄素与鲱鱼精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被引量:6
11
作者 付彩霞 张怀斌 李光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7-1730,共4页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核黄素(RF)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查了离子强度、温度及磷酸盐对RF-DN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RF的荧光光谱发生了规律性猝灭,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运用Stern-Volmer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核黄素(RF)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考查了离子强度、温度及磷酸盐对RF-DNA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得RF的荧光光谱发生了规律性猝灭,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运用Stern-Volmer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猝灭常数为2.82×103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7。核黄素存在下DNA热变温度的变化表明,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不是经典的嵌插方式;盐效应表明,RF与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静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核黄素 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席夫碱Cu(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小芳 冯小强 杨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9-412,共4页
采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中加入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式量电位正移;席夫碱Cu(Ⅱ)配合物使DNA的最大吸收峰强度增强,DNA使... 采用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了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糠醛缩对氨基苯磺酸席夫碱Cu(Ⅱ)中加入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式量电位正移;席夫碱Cu(Ⅱ)配合物使DNA的最大吸收峰强度增强,DNA使席夫碱Cu(Ⅱ)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强。表明席夫碱Cu(Ⅱ)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Cu( II)配合物 鲱鱼精dna 作用
下载PDF
乙酸对DNA空间结构微观损伤的Raman光谱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柯惟中 余多慰 +1 位作者 顾柏平 庄振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0-793,共4页
利用Raman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乙酸对鲱鱼精DNA空间结构微观损伤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鲱鱼精DNA被乙酸浸润处理后 ,Raman特征频率与强度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了乙酸对DNA的损伤是整个分子 ,包括骨架磷酸基团、脱氧核糖... 利用Raman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乙酸对鲱鱼精DNA空间结构微观损伤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鲱鱼精DNA被乙酸浸润处理后 ,Raman特征频率与强度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证明了乙酸对DNA的损伤是整个分子 ,包括骨架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及碱基。不仅是DNA的构象 ,而且其构型也发生了变化 :氢键断裂 ,B型构象被修改 ,DNA单、双链断裂 ,碱基也受到了严重损伤。其碱基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腺嘌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鲱鱼精 dna 乙酸 肝癌 治疗 空间结构 微观损伤 经皮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作用机理
下载PDF
γ-环糊精-达旦黄包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费丹 王兴明 +7 位作者 阮开敏 于婷婷 欧阳昌伟 赵学全 刘胜男 戴亚堂 董发勤 丁立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7-374,共8页
在生理pH=7.4环境下,用摩尔比法测定γ-环糊精(γ-CD)与达旦黄(TY)的包合比(摩尔比)nγ-CD:nTY=1:1,直线法测定包合常数Kf=495.23L/mol。以中性红(NR)作分子探针,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化学热力学法和黏度法等研究包合物... 在生理pH=7.4环境下,用摩尔比法测定γ-环糊精(γ-CD)与达旦黄(TY)的包合比(摩尔比)nγ-CD:nTY=1:1,直线法测定包合常数Kf=495.23L/mol。以中性红(NR)作分子探针,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化学热力学法和黏度法等研究包合物γ-CD-TY与鲱鱼精DNA的作用,得到γ-CD-TY包合物与鲱鱼精DNA作用的结合比nγ-CD-TY:nDNA=6;1,结合常数为K2Θ98.15K=1.12×105L/mol,K3Θ10.15K=2.72×105L/mol。热力学函数ΔrGmΘ=-2.82×104J/mol,ΔrHmΘ=5.67×104J/mol,ΔrSmΘ=284.78J/(mol·K),说明γ-CD-TY包合物与DNA作用为熵驱动。确定γ-CD-TY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为混合作用,同时存在部分嵌插和非嵌插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环糊精 达旦黄 包合物 鲱鱼精dna 作用方式
下载PDF
酪氨酸-钐(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娜 王兴明 +2 位作者 张艳 胡亚敏 丁立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6-882,共7页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生理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Sm(Ⅲ)与Tyr(酪氨酸)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n(Tyr)=1:3,Sm(Ⅲ)(Tyr)3配合物与hs(鲱鱼精)DNA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Tyr)3):n(DNA)=3: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生理环境中用摩尔比法确定了Sm(Ⅲ)与Tyr(酪氨酸)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n(Tyr)=1:3,Sm(Ⅲ)(Tyr)3配合物与hs(鲱鱼精)DNA结合的物质的量比n(Sm(Ⅲ)(Tyr)3):n(DNA)=3: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数K2Θ98.15K=9.97×104L/mol和K3Θ10.15K=7.56×103L/mol。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配合物Sm(Ⅲ)(Tyr)3与hsDNA的结合过程为焓驱动;结合Scatchard法和黏度法,确定了配合物Sm(Ⅲ)(Tyr)3与hs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为沟渠作用和嵌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 钐(Ⅲ) 鲱鱼精dna 配合物 作用方式
下载PDF
光谱法研究钙黄绿素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泓波 张晓宇 +5 位作者 王兴明 游斌 王丹名 石荣铭 丁立生 董发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1,共5页
本实验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以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等方法研究了钙黄绿素(CA)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钙黄绿素(CA)与鲱鱼精DNA之间主要以嵌插方式作用,钙黄绿素(CA)能对鲱鱼精DNA的生物功能产... 本实验在接近生理条件下,以吖啶橙(AO)作为光谱探针,采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热变性等方法研究了钙黄绿素(CA)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确定了钙黄绿素(CA)与鲱鱼精DNA之间主要以嵌插方式作用,钙黄绿素(CA)能对鲱鱼精DNA的生物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黄绿素 吖啶橙 鲱鱼精dna
下载PDF
三聚氰胺与鯡鱼精DNA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昊宇 朱凡 +2 位作者 施炜 陈真 潘青青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19-1725,共7页
采用UV、荧光光谱、电化学和粘度法等方法研究了三聚氰胺(MM)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凝胶电泳考察了MM对pBR322质粒DNA迁移作用的影响.当pH为7.0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加入DNA前后MM电荷转移系数α分别为0.27和0.26,速率常... 采用UV、荧光光谱、电化学和粘度法等方法研究了三聚氰胺(MM)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凝胶电泳考察了MM对pBR322质粒DNA迁移作用的影响.当pH为7.0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加入DNA前后MM电荷转移系数α分别为0.27和0.26,速率常数ks分别为5.58和5.65s-1;热力学研究表明MM与DNA的结合常数K约为105mol-1·L,MM与DNA可能是以沟槽式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鲱鱼精dna 作用方式 动力学常数 热力学常数
原文传递
槲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弋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77-2891,共15页
有机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已经成为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与新药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压、免疫调节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确... 有机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已经成为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与新药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槲皮素(Quercetin)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压、免疫调节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确认槲皮素与DNA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以及确定其相互作用的类型。根据荧光光谱法和共振散射荧光光谱法的分析结果,发现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偏振分析,发现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属于嵌插作用,而是沟槽嵌合或者静电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实验,成功佐证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是沟槽结合。该工作有利于理解槲皮素与DNA之间的体外作用方式,助力于相应疾病的药物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dna 鲱鱼精dna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荧光光谱法研究紫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雪雪 张长征 +2 位作者 何妮 秦姗姗 毛红艳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6,249,共6页
在pH 7.4的Tris-HCl介质中,以盐酸小檗碱(BR)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紫草素(SHI)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HI与BR竞争结合DNA上的位点;SHI对DNA-BR体系的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共存,SHI与DNA之间为嵌插和静... 在pH 7.4的Tris-HCl介质中,以盐酸小檗碱(BR)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紫草素(SHI)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HI与BR竞争结合DNA上的位点;SHI对DNA-BR体系的荧光有猝灭作用,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共存,SHI与DNA之间为嵌插和静电两种作用方式;热变性实验进一步证明嵌插结合是SHI与DNA的主要结合模式。最后由Scatchard方程求得二者的结合常数为3.48×104 L·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鲱鱼精dna 荧光光谱 盐酸小檗碱
原文传递
色氨酸-镝(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娜 王兴明 +3 位作者 王单 徐妍 潘海专 丁立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29-2136,共8页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缓冲溶液中确定了镝髥与色氨酸的结合比nDy髥∶nTrp=1∶3,Dy髥(Trp)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Dy髥(Trp)3∶nDNA=2∶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数K25℃=5.75×104L·mol-1和K37℃=3.27&#... 采用UV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在pH=7.40的缓冲溶液中确定了镝髥与色氨酸的结合比nDy髥∶nTrp=1∶3,Dy髥(Trp)3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结合比nDy髥(Trp)3∶nDNA=2∶1。用双倒数法确定了结合常数K25℃=5.75×104L·mol-1和K37℃=3.27×104L·mol-1。化学热力学研究显示配合物Dy髥(Trp)3与hsDNA的结合为熵和焓共同驱动。结合Scatchard法和粘度法,确定了配合物Dy髥(Trp)3与hsDNA之间主要为静电作用和嵌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氨酸 镝髥 鲱鱼精dna 作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