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代小说《好逑传》的类型归属 被引量:2
1
作者 常雪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8-63,共6页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一直存在类型归属的难题。有关清代小说《好逑传》的类型归属,学术界争议较多。文学史一般认为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从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塑造、才子出游的目的、才子择偶目标、小说情节发展模式以及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一直存在类型归属的难题。有关清代小说《好逑传》的类型归属,学术界争议较多。文学史一般认为其是才子佳人小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从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塑造、才子出游的目的、才子择偶目标、小说情节发展模式以及小说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等角度分析,《好逑传》与才子佳人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得出其类型归属为英雄儿女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分类 《好逑传》 英雄儿女 才子佳人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夕激进文人诗文中的新型婚恋意识书写
2
作者 李奇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8-22,共5页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革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革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爱情理想:"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并且,"英雄英雌"的婚恋意识为其后的中国现代革命所承续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夕 激进文人 英雄英雌 婚恋意识
下载PDF
论英雄儿女小说 被引量:2
3
作者 罗立群 贺琼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55,共9页
长期以来,英雄儿女小说的概念不够准确,篇目归属、类型划分也较混乱。英雄儿女小说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儿女真情与英雄至性。英雄儿女小说的类型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英雄儿女小说的文化研究应注重"内部研究"与"... 长期以来,英雄儿女小说的概念不够准确,篇目归属、类型划分也较混乱。英雄儿女小说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儿女真情与英雄至性。英雄儿女小说的类型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英雄儿女小说的文化研究应注重"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沟通,诸如"情"与"礼"的冲突,"忠"与"奸"的斗争,寄兴感怀、自我表现的创作动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儿女小说 儿女真情 英雄至性 叙事规范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论清代文人小说叙事的演进——以《儿女英雄传》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112,共7页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评点式叙事降低了叙述的权威性,用评点家的"文法"标注出小说的大结构。小说将读者熟悉的通俗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拆解变形,作为组成情节的模块,以表达作者批评意见以及反讽的意味。重复叙事因小说独特的时间结构而来,解决了线性结构与立体的时间和人物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说书人 内化的评点 评点叙事
下载PDF
论《岭南逸史》的小说类属和文史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汤克勤 《嘉应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3-66,共4页
《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有人说它是历史演义,有人说它是才子佳人小说,有人说它是英雄儿女小说。通过论析,本文认为它归属英雄儿女小说这一类型是合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岭南逸史》在中国小说史和客家文学... 《岭南逸史》是清中叶出现的一部章回小说,有人说它是历史演义,有人说它是才子佳人小说,有人说它是英雄儿女小说。通过论析,本文认为它归属英雄儿女小说这一类型是合适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岭南逸史》在中国小说史和客家文学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逸史》 英雄儿女小说 文史意义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袁锦贵 沈新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7-61,共5页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受争议。论文从"研究情况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对百年来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旨在为后来的研...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广受争议。论文从"研究情况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对百年来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和综述,旨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康 儿女英雄传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连环画中刘胡兰形象建构过程的叙事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胜刚 黄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 刘胡兰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确定形象,定型于"文革"期间的经典化。事实上,伴随着不同话语形态的显隐,刘胡兰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经过了复杂的建构过程。从"日常叙事中的少女"到"阶级叙事中的英雄",其面目逐渐明晰,性格逐渐单一。以连环画为观照点,通过对刘胡兰形象变迁的叙事考察,可还原刘胡兰的"女英雄"形象是如何通过"取舍"和"改编"的手段被建构起来的过程,并以此揭示革命英雄叙事在统一的主流价值基调下,在"本事"和"故事"之间的较量中,所蕴含的民间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叙事 革命英雄叙事 形象建构 话语之争
下载PDF
实用理性与道德报应:《儿女英雄传》的科举观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冰青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91-95,共5页
科举在《儿女英雄传》中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全书以安学海中进士为开端,以安骥高中探花,出任山东学政收尾。文康清醒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同时也看到了科举制度能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利益。这正切合了中国人的"... 科举在《儿女英雄传》中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全书以安学海中进士为开端,以安骥高中探花,出任山东学政收尾。文康清醒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但同时也看到了科举制度能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巨大利益。这正切合了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文康用冷静的、现实的、合理的态度来解说和对待科举,高度重视其实用性,在明知其弊端的情况下仍让人物投身其中。文康试图运用"道德报应"的模式使得人物成功避开科举制度的弊端,从而获得成功。同时"道德报应"模式也使得主体对天意产生敬畏,进而将这种敬畏转化为内在道德的约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儒家伦理道德。然而,这种"道德报应"的模式始终无法跳脱出实用理性精神对于现实利益的重视,远远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科举 实用理性 道德报应
下载PDF
存在女性主义视域下侠女十三妹形象之新探
9
作者 吴昌林 张蕊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7-60,共4页
侠女十三妹(何玉凤)是《儿女英雄传》中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其形象前、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的十三妹纵横江湖、行侠仗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豪侠英雄;后期的十三妹彻底褪去了其豪侠特征,彻底世俗化、人间化、家庭化,成了一位贤... 侠女十三妹(何玉凤)是《儿女英雄传》中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其形象前、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的十三妹纵横江湖、行侠仗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豪侠英雄;后期的十三妹彻底褪去了其豪侠特征,彻底世俗化、人间化、家庭化,成了一位贤妻良母。十三妹的人生轨迹具备刚柔相济、雌雄并生的特征。以西方存在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石,兼具荣格心理学以及中国阴阳哲学,探析侠女十三妹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以期为侠女研究提供新思路,打开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妹 《儿女英雄传》 存在女性主义 荣格心理学 阴阳哲学
下载PDF
对《新儿女英雄传》的再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宗刚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8-73,共6页
从显形主题来看,《新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求的文本,这是它所以风行当时的主要动因;从民间主题来看,它是一部契合读者文化心理结构的文本,这是它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重要缘由;从隐性主题来看,它是一部契合五... 从显形主题来看,《新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要求的文本,这是它所以风行当时的主要动因;从民间主题来看,它是一部契合读者文化心理结构的文本,这是它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重要缘由;从隐性主题来看,它是一部契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个性解放主题的文本,这是它在今天依然为我们所研读的重要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儿女英雄传》 显形主题 民间主题 隐性主题
下载PDF
论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男女英雄战场结缘情节
11
作者 张雨蒙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存在一种男女英雄战场结缘的情节模式,这一情节模式在不同时期的英雄传奇小说中具有不同的特征。男女英雄战场结缘情节的设置对建构文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情节也折射出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民族情绪以及市民审美倾向。
关键词 英雄传奇小说 男女英雄战场结缘 情节模式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中含疑问副词“可”的反复问句
12
作者 易杏 唐韵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6-49,共4页
《儿女英雄传》自成书以来,以其独特的小说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该书中含疑问副词"可"的反复问句,从结构、疑问度和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类反复问句概貌... 《儿女英雄传》自成书以来,以其独特的小说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该书中含疑问副词"可"的反复问句,从结构、疑问度和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类反复问句概貌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疑问副词“可” 反复问句 疑问度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计量比较研究
13
作者 施建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89-91,共3页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qu...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 方位词 反身代词 研究
下载PDF
明清“下”类双音节方位词比较研究——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
14
作者 施建平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8-82,共5页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下"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时间间...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下"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时间间隔,但双音节方位词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下"类双音节方位词的部分用例分布不广,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极少数用作补语,且用例较少;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下"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甚至直接作句子成分。且《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较多,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仿,由此我们看到词汇从明到清,向现代汉语方向加速发展、演化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 方位词 词汇研究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初探
15
作者 张荣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91-95,共5页
清代长篇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是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极富鲜明的文化价值,而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北京话的基本面貌,包含特色的语言价值。其中,精深的书面语与简洁的口语相互穿插,极富语言特色。最有... 清代长篇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是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极富鲜明的文化价值,而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北京话的基本面貌,包含特色的语言价值。其中,精深的书面语与简洁的口语相互穿插,极富语言特色。最有特点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运用广泛,种类多样。它由单音节句末语气词和双音节句末语气词组成。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进行了有效说明,并进一步分化二者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疑问句 语气词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比况助词计量研究
16
作者 郑秋娟 曹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5-73,共9页
《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况助词共有"一般"、"似的"、"一样"、"般"、"也似价"、"也似的"、"价"、"相似"、"似价"、"也价"等10个。... 《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况助词共有"一般"、"似的"、"一样"、"般"、"也似价"、"也似的"、"价"、"相似"、"似价"、"也价"等10个。每个比况助词的形式、附着对象的词性、搭配动词的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比况短语的句法功能、语法意义等均各有特点。较之于现代汉语中的比况助词,《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况助词在数量上更为丰富,所能搭配的动词也更加广泛,附着对象的类型也更加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比况助词 附着对象 搭配动词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句法功能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中的疑问副词“可”
17
作者 易杏 何学琼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文康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小说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学界和语言界都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研究书中的疑问副词‘可’,在穷尽性调查全书语料的基础上,对疑问副词"可"的... 《儿女英雄传》是我国清代小说家文康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在小说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学界和语言界都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研究书中的疑问副词‘可’,在穷尽性调查全书语料的基础上,对疑问副词"可"的发展,"可"在反复问句中及特指问句中的用法进行描写分析,力图勾勒出"可"作为疑问副词在书中的运用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反复问句 特指问句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中的科举书写
18
作者 吴雪丽 侯运华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99-104,共6页
《儿女英雄传》以安老爷高中外任知县为缘起,安公子高中出任学政为收束,不论主要人物或者边缘枝节,都与科举功名发生着各种关联。科举成为书中的关键元素、重要线索,对入场出场之间诸多科举过程细致描绘,对利禄诱导下的功名狂热涉笔泛览... 《儿女英雄传》以安老爷高中外任知县为缘起,安公子高中出任学政为收束,不论主要人物或者边缘枝节,都与科举功名发生着各种关联。科举成为书中的关键元素、重要线索,对入场出场之间诸多科举过程细致描绘,对利禄诱导下的功名狂热涉笔泛览,同时安家通过科举一途门庭重振,聊以自遣自慰。为家而不为国是其整体诉求,只求独善其身不顾兼济天下,充满世俗之趣而缺少文人胸怀,由理想堕入凡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科举 家族
下载PDF
明清“上”类双音节方位词比较研究——以《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为例
19
作者 施建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2-36,共5页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差,但双音节方位词在两书中却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类双音节方位词的用例分布不广,且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极少数用作补语,且用例较少;而在《儿女英雄传》中,"上"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及兼语,甚至独立成句。另外,"上"类双音节方位词在《儿女英雄传》中的用例较多,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仿,由此我们看到词汇从明到清,向现代汉语方向发展、演化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世言》 《儿女英雄传》 方位词 研究
下载PDF
《儿女英雄传》儿化词浅析
20
作者 王静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清代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基本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儿化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词类、修辞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北京话中儿化词的发展,以及为儿化研究提供更多... 清代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基本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儿化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词类、修辞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北京话中儿化词的发展,以及为儿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儿化 儿化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