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3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 被引量:24
1
作者 邵波 《教学研究》 2005年第5期392-394,399,共4页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的师生观一直束缚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剖析二元对立的师生的关系,以对建构21世纪理解与对话的平等师生观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师生关系 重构 教育活动
下载PDF
理论的解释力来自哪里:中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30
2
作者 岳彩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31,共15页
经济法学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科地位,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其理论的解释力,但是,目前研究现状中,研究范式的混乱、理论框架不清晰、缺乏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与工具以及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分离这四个因素削弱了经济法理... 经济法学的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科地位,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其理论的解释力,但是,目前研究现状中,研究范式的混乱、理论框架不清晰、缺乏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与工具以及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分离这四个因素削弱了经济法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经济法学提高理论解释力的基本路径在于:在吸收各范式优点的基础上,对经济法研究范式和理论进行多元整合,建立一种能够整合各种研究范式和理论流派优势的多元统一理论。在这个路径下,经济法学应当进一步厘清理论框架,引入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将科学方法与人文的方法结合起来,吸纳理性选择理论所包含的分析方法与工具,实现理论与技术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法学 法学研究 解释学
原文传递
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云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在对翻译批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批评应当切实关注意义这一翻译的核心问题,从翻译的本质中探寻自身理论建构的可靠途径。非理性的、拘泥于“技”的层面的批评不仅阻碍着翻译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更使翻译批评... 本文在对翻译批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批评应当切实关注意义这一翻译的核心问题,从翻译的本质中探寻自身理论建构的可靠途径。非理性的、拘泥于“技”的层面的批评不仅阻碍着翻译及翻译理论的发展,更使翻译批评自身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借助语言哲学、现代解释学及文学批评的观点和理论,论述对意义问题的关注为翻译批评研究带来的重要启示,并由此探讨翻译批评研究的可能途径——解释学途径,指出文学翻译批评,作为一种参与对话的对话,在其方法论研究之外更应具有一种历史的、开放的与自省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文学翻译批评 现代解释学 方法论研究 核心问题 理论建构 翻译理论 语言哲学 文学批评 非理性 “技” 合理性 自身 对话 应当
原文传递
《孔夫子》:最初西文翻译的儒家经典 被引量:26
4
作者 梅谦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经典翻译扮演了很突出的角色。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把大量西方科学、哲学、宗教经典译成中文。同时,他们还把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西文。儒家经典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是《孔夫子》,文章第一部分简略地介绍文本翻译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传教士对《四书》的特别定义,第三部分试图考察耶稣会士的译文与新儒家对《四书》的诠释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对全文所作的一个总结。另外,文章对西方传教士所做的诠释选择跟他们本身思想和传教策略的联系,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宋明理学 耶稣会 诠释学
下载PDF
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 被引量:21
5
作者 邱关军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5-31,共7页
模仿学习是一种审美体验方式,是一种解释学的认知方式,也是文化知识习得的方式。模仿学习由感官、图像和姿势等要素组成,在个体自我发展以及知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模仿学习的模糊性,伍尔夫试图通过文本解读和人种志研究的方式... 模仿学习是一种审美体验方式,是一种解释学的认知方式,也是文化知识习得的方式。模仿学习由感官、图像和姿势等要素组成,在个体自我发展以及知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模仿学习的模糊性,伍尔夫试图通过文本解读和人种志研究的方式来揭示模仿发挥作用的过程。伍尔夫的模仿学习理论促进了模仿研究向人学的回归,但是也存在着解释上的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模仿学习 审美体验 解释学
原文传递
深度情境化与诠释:管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 被引量:19
6
作者 吕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37,共7页
基于肯尼斯.派克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概念,所谓"嵌入式情境化"无论其"深浅",都是一种客位研究。管理文化与艺术中包含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和非量化性,不可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 基于肯尼斯.派克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概念,所谓"嵌入式情境化"无论其"深浅",都是一种客位研究。管理文化与艺术中包含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和非量化性,不可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被客观地加以描述、说明,它们只能通过深度卷入、理解、诠释才能被合理地把握。因此,深度情境化绝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丰富的情境变量",深度情境化意味着研究者必须突破实证主义的藩篱,由"客位的观察"变成"主位的分享"。主位研究是对所有质性方法的共同要求,即研究者必须通过研究对象的主体视角来观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位研究 情境化 卷入 理解 诠释
原文传递
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被引量:14
7
作者 吕星宇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1,共5页
解释学框架下教学是多极循环互动的过程,本质属性是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教学的本质是在多极互动中转变经验而不是传递经验。其策略为:有效提问,促进师生互动;追问原因:让"理由"看得见,促进学生的前结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认知... 解释学框架下教学是多极循环互动的过程,本质属性是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教学的本质是在多极互动中转变经验而不是传递经验。其策略为:有效提问,促进师生互动;追问原因:让"理由"看得见,促进学生的前结构与学习内容的互动;认知学徒:让老师的思维"看"得见,促进教师理解与讲授的互动;让学生相互的教: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程序化"自我提问清单:让学生自己促进自己的前结构与内容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生成性教学 策略
下载PDF
西方寓言理论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7
8
作者 罗良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07,共5页
寓言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通过对西方寓言发展轨迹的描述,说明西方寓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意义内涵,对文学阅读、社会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寓言 寓言阐释 发展轨迹
下载PDF
多元法律文化互动的多元透视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文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1,共7页
传统的比较法研究仅仅注重对不同法律文化的比较 ,而未能关注不同法律文化的互动问题。在当今世界 ,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是一个正在改变世界法律文化格局、影响各国法律发展走向的基本现象。从功能论的角度透视 ,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表现... 传统的比较法研究仅仅注重对不同法律文化的比较 ,而未能关注不同法律文化的互动问题。在当今世界 ,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是一个正在改变世界法律文化格局、影响各国法律发展走向的基本现象。从功能论的角度透视 ,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表现为功能上的比较和竞争。互动法则是优胜劣汰 ,即功能好者、强者得势 ,功能差者、弱者淘汰。从解释学的角度透视 ,多元法律文化的互动表现为不同法律文化意义系统的互相解释、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动的结果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 ,而是双方都被对方所改变 ,渐次达到互相融合。从冲突论的角度透视 ,法律文化的冲突不过是不同社会群体、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的一方面。一种法律文化在冲突中处于何种地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法律文化 互动 功能论 文化解释学 冲突论 法律文化冲突 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西方法律文化 中国
下载PDF
对话: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交往路径 被引量:13
10
作者 冯茁 陈瑞武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24,共6页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 作为理论主体的研究者与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交往关系上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哲学解释学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对话的达成,需要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双重自觉,只有二者通过对话达成身份的相互转换,形成一种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主体 教育实践主体 对话 解释学
原文传递
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革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8,共7页
本文认为遮蔽与无蔽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现象学就存在于遮蔽与无蔽相互转换的界面上。遮蔽与无蔽之间的转换是通过逻各斯—语言得以实现的 ,而语言的发生场所就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 ,故此在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成为海德格尔现象学... 本文认为遮蔽与无蔽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现象学就存在于遮蔽与无蔽相互转换的界面上。遮蔽与无蔽之间的转换是通过逻各斯—语言得以实现的 ,而语言的发生场所就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 ,故此在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成为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 ,对遮蔽、无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蔽 无蔽 逻各斯 现象学 解释学
下载PDF
管理学研究中的证实、证伪、还原与诠释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吕力 《管理学报》 CSSCI 2009年第10期1285-1290,共6页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方法经历了从证实到证伪的发展历程。"迪昂-蒯因命题"的提出以及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论文,动摇了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就实证方法的操作程序而言,研究者普遍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但在管理...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方法经历了从证实到证伪的发展历程。"迪昂-蒯因命题"的提出以及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论文,动摇了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就实证方法的操作程序而言,研究者普遍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但在管理学研究,特别是有关组织文化的研究中,一些概念如"人情"、"面子"等很难被还原甚至不能被还原。鉴于此,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有必要主张包括诠释研究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 证伪 还原论 诠释学
下载PDF
党内法规研究方法论探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章志远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6,共7页
党内法规研究热表象的背后存在隐忧,方法论的探索是摆脱困境、走向学科独立的必经之路。党内法规解释论需要围绕党规识别、内容适用和范畴凝练展开,助力党内法规的精准理解适用和理论体系建构;党内法规实证论需要围绕党规运行正反两方... 党内法规研究热表象的背后存在隐忧,方法论的探索是摆脱困境、走向学科独立的必经之路。党内法规解释论需要围绕党规识别、内容适用和范畴凝练展开,助力党内法规的精准理解适用和理论体系建构;党内法规实证论需要围绕党规运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展开整体性研究,提炼中国共产党党规之治的本土机理;党内法规历史论需要围绕不同时期断代史、重点人物思想史和重点领域沿革史展开,重述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的历史;党内法规比较论需要围绕内部纵横比较、党规国法比较、中外政党治理比较展开,彰显中国共产党党规之治的内在逻辑。党内法规解释论、实证论、历史论和比较论的充分展开,能够引领党内法规显学时代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 方法论 释义学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从“诠释学”到“诠释之道”——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依据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清良 夏亚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4,共8页
依据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所谓"诠释学"实际上就是"诠释之道",有古今之别,更有中西之异。据此,不仅可从根本上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厘清中西诠释传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更能获得中国诠释学研究在"后西方&... 依据中国学术的一贯传统,所谓"诠释学"实际上就是"诠释之道",有古今之别,更有中西之异。据此,不仅可从根本上阐明中国诠释学研究的合法性,厘清中西诠释传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更能获得中国诠释学研究在"后西方"时代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国诠释学研究所要努力探索和建构的,乃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诠释之道,它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诠释传统,自成一体而又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涵摄性和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诠释之道 中国诠释学 后西方时代
下载PDF
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主要理论取向之审视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国强 周月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9-132,共4页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对功能论、冲突论与批判论、解释学等不同理论取向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认识做了初步审视,认为多维视角有助于防止人们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片面化认识。
关键词 教师权威 功能论 理论取向 冲突论 批判论 解释学
下载PDF
阐释学视野的花木兰与女性解放的维度 被引量:7
16
作者 聂心蓉 谢真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6-62,共7页
本文选择了明末清初、晚清、五四、抗战至解放、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等历史发展中新思潮涌动、改良、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花木兰原型的理解阐释来展开论述。注目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和两性冲突 ,就花木兰历史评价中出现的两种声音显扬... 本文选择了明末清初、晚清、五四、抗战至解放、2 0世纪八九十年代等历史发展中新思潮涌动、改良、变革、转型的重要时期围绕花木兰原型的理解阐释来展开论述。注目女性自我独立意识和两性冲突 ,就花木兰历史评价中出现的两种声音显扬赞颂和怀疑针贬进行具体的历史文化分析 ,从而完整展示了中国妇女解放进程中走过的由类向个人的奋斗历程 ,并预示她将最终走向完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形象 历史评价 女性 自我意识 独立意识 个性冲突 原型 阐释学 妇女解放 历史文化
下载PDF
诠释学视野下的刑法解释学 被引量:10
17
作者 付玉明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共14页
真理与方法是一切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切学科最终的归宿。具体到刑法解释学的研究之中,方法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方法论立场决定具体的解释观,进而影响到具体的解释结论。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学有两项应对选择,一是创生"... 真理与方法是一切学科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切学科最终的归宿。具体到刑法解释学的研究之中,方法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方法论立场决定具体的解释观,进而影响到具体的解释结论。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学有两项应对选择,一是创生"刑法诠释学"的概念理论,二是在语词不变的情况下扩充"刑法解释学"的概念内涵,即在现有的解释学机制下,吸纳法律诠释学理论的合理因素,扩大原有刑法解释学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前理解 刑法 刑法诠释学
原文传递
一种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理论——评张一兵的“思想构境论”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金福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2,共8页
张一兵在其新著《回到列宁》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叫作"思想构樈论"的文本解读理论衔?自己虽然是"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但这种后退是一种真正的理论进步,是"在创新时代的哲学创新"。然而,由... 张一兵在其新著《回到列宁》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叫作"思想构樈论"的文本解读理论衔?自己虽然是"从假想的真理向主观构境论后退了",但这种后退是一种真正的理论进步,是"在创新时代的哲学创新"。然而,由于"思想构境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阅读的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在读者和文本的原意(文本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切言说都只是说出了自己的思想构建而已,而不是真实地说出了对象;因此,在我看来,"思想构境论"所实现的"后退"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真正的倒退——从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倒退到了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张一兵的这种倒退并不是彻底的、坚决的,而是犹豫的、彷徨的,"思想构境论"带有折衷主义的特征。一切主观主义解释学的基本错误,是不符合人类理解实践,包括他们自己的理解实践。为了给马克思主义理解运动和其他理解运动确立一种正确的解释学理论,必须批判包括"思想构境论"在内的主观主义解释学,坚持辩证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论” 解释学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原文传递
乔治·斯坦纳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辨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叶芳芳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是翻译思想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学界对各步骤的解释迄今仍然或止于原文转述,或语焉不详。鉴此,本文尝试对各步骤实质内涵予以分析,提出各步骤汉译应为信任、入侵、吞并、赔偿。在此基础... 乔治·斯坦纳的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是翻译思想和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学界对各步骤的解释迄今仍然或止于原文转述,或语焉不详。鉴此,本文尝试对各步骤实质内涵予以分析,提出各步骤汉译应为信任、入侵、吞并、赔偿。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斯坦纳理论建构的两大基础——阐释学和战争隐喻角度指出四步骤阐释运作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价值予以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纳 阐释 翻译 四步骤
下载PDF
反垄断法中纵向垄断协议的解释学澄清--兼评全国首例纵向垄断协议行政诉讼案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佩乘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51,共8页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和人民法院对于纵向垄断协议采取截然不同的分析思路,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限制竞争效果是否为独立法律要件的不同理解。海南裕泰案作为我国首例纵向垄断协议行政诉讼案,第一次将法院与执法机构的观点...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反垄断执法机构和人民法院对于纵向垄断协议采取截然不同的分析思路,争议的核心在于对限制竞争效果是否为独立法律要件的不同理解。海南裕泰案作为我国首例纵向垄断协议行政诉讼案,第一次将法院与执法机构的观点分歧直接暴露出来。对于纵向垄断协议的分析框架应当立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规定,运用解释学的方法可以澄清法律明确列举的纵向垄断协议无需再另行将限制竞争要件进行考察等问题。海南裕泰案中二审法院以尊重反垄断法规定的态度和详尽的理论分析,对统一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观点以及在类案中采取的分析思路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法 纵向垄断协议 垄断行为 限制竞争效果 解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