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虹鳟、山女鳟及其杂交子代(虹鳟♀×山女鳟♂)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玉勇 白庆利 +2 位作者 贾智英 牟振波 赵海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 利用虹鳟(♀)和山女鳟(♂)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90.00%的受精率,80.52%的发眼率,90.68%的孵化率和30.68%的鱼苗成活率。运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杂交亲本与杂交子代进行了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3个位点只在虹鳟中得到扩增产物,6个位点扩增出虹鳟和山女鳟清晰的差异条带,另外4个位点在双亲中没有扩增出显著差异条带;(2)双亲遗传分化显著,虹鳟和山女鳟存在杂交现象,虹鳟和山女鳟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3)杂交后代与虹鳟和山女鳟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61 7和0.596 5,遗传距离分别为0.772 9和0.516 8,表明杂交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山女鳟 杂交 微卫星标记 遗传关系
下载PDF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蔡磊 白俊杰 +3 位作者 李胜杰 陈昆慈 樊佳佳 马冬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6,共7页
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N)、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扩... 用18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N)、佛罗里达亚种(M.salmoides floridanus,F)及其正交子代(N♀×F♂)和反交子代(F♀×N♂)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8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检测到6对(Jzl48、Jzl68、Jzl84、MiSaTPW76、Msal21、Mdo6和Mdo7)亚种间特异性引物,其中有2对引物(Jzl48和Mdo7)可以用来鉴别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其杂交子代。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为杂交组合F♀×N♂最高,分别为3.199 7,0.638 9和0.570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杂交组合N♀×F♂最高(0.848 8)。对亲代与杂交子代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正反交子代均与北方亚种的遗传分化最小(0.092和0.119 6)。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正交子代N♀×F♂与母本N聚为一支,反交子代F♀×N♂与父本N聚为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 佛罗里达亚种 杂交 微卫星标记 遗传关系
下载PDF
妊娠及分娩进程中评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万莉 安晓惠 +3 位作者 谢莉玲 李晓燕 王龙琼 漆洪波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8-1059,1062,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分娩过程中的遗传现象。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孕产妇及其母亲的妊娠分娩资料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孕产妇和母亲在孕周、孕期体质量增长... 目的:探讨妊娠分娩过程中的遗传现象。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住院分娩,符合纳入标准的孕产妇及其母亲的妊娠分娩资料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孕产妇和母亲在孕周、孕期体质量增长、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产程时间和延期妊娠经历等方面具有关联性。结论妊娠及分娩过程存在遗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关系 妊娠 分娩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其杂交子代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丽娟 祝斐 +3 位作者 尹绍武 张亚萍 侯新远 胡亚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4,共6页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 使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及其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杂交子代3个群体进行扩增,研究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15对微卫星引物中OP215a和OP110a在鸭绿沙塘鳢中呈现单态性,其余的13对在3个群体中均能良好扩增;OP10a、OP23a和OP46a可鉴别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及杂交子代3个群体。(2)3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分别为0.645 0、0.537 5、0.518 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4.297 7、3.618 8、2.779 3;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33 4、0.592 0、0.629 0。(3)双亲遗传分化显著,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群体,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断杂交子代为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4)杂交子代与河川沙塘鳢和鸭绿沙塘鳢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 6、0.836 1,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是不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系统进化树也支持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鸭绿沙塘鳢(O. yaluensis) 杂交子代 微卫星 遗传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