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时糖代谢紊乱与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胰腺细胞HBV D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8
1
作者 时德仁 东传凌 +2 位作者 陆立 丛闻天 周燕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4,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肝细胞胰岛素受体(IR)和酪氨酸蛋白激酶(TPK)表达,以及胰腺细胞HBV DNA阳性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地高辛素标记HBV DNA s 577 bp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例血清HBV标志物阳性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胰组织...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肝细胞胰岛素受体(IR)和酪氨酸蛋白激酶(TPK)表达,以及胰腺细胞HBV DNA阳性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地高辛素标记HBV DNA s 577 bp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2例血清HBV标志物阳性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胰组织内的HBV DNA;应用图象分析系统对该12例肝细胞IR和TPK,进行抗胰岛素受体和酪氨酸蛋白激酶抗体免疫组化标记物定量测定。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HBsAg和lR。肝、胰组织活检前,常规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 肝细胞HBV DNA阳性11例(11/12),糖耐量试验异常(IGT)7例中肝细胞HBV DNA均阳性(7/7),糖耐量试验正常(NGT)5例中HBV DNA阳性4例(4/5)。胰腺细胞阳性8例(8/12),IGT7例中胰腺细胞HBV DNA均阳性(7/7),NGT5例中仅1例HBV DNA阳性(1/5),IGT组与NGT组胰腺细胞检出HBV DNA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IGT的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内IR和TPK表达较NGT的肝硬化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IR=3.617 P<0.O1,tTPK=20.143P<0.01)。肝细胞内IR与TPK表达量高度相关,r=0.82597(P<0.0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显示肝细胞和胰岛细胞IR阳性处有HBsAg存在。结论HBV不仅能侵害肝细胞,也能直接侵害胰岛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糖代谢紊乱 肝细胞 胰岛素受体 胰腺细胞 HbV DNA 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大连市血液中心HBsAg阴性献血者HBV感染的确认与HBV核酸检出效率的评估 被引量:36
2
作者 安万新 邓雪莲 +5 位作者 梁晓华 臧亮 王东 陈辉 高慧卉 刘颖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通过对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V感染及感染类别的确认来评估HBV核酸检出的效率。方法对2010年12月2日~2013年4月30日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和HBV/HCV/H... 目的通过对HBsAg阴性献血者的HBV感染及感染类别的确认来评估HBV核酸检出的效率。方法对2010年12月2日~2013年4月30日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时进行血清学(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和HBV/HCV/HIV3联核酸筛查,单纯核酸反应性标本需鉴别。依据跟踪或回溯检测的血清学变化确定HBV感染者及其感染类别。结果共筛查117427名献血者合计152739份血液标本,核酸联检初次反应性标本193份。确定HBsAg(-)的HBV感染献血者94名,其中窗口期5名,一过性感染15名,OBI51名。核酸检测假阳性率占初次反应性标本的50.3%。HBsAg(-)献血人群中窗口期、一过性感染和OBI的流行率分别为6.0/10万、18.9/10万和55.3/10万。结论核酸检测对于提高献血者HBV感染的检出有着重要的作用;OBI在HBV总检出中占比远高于一过性HBV感染及窗口期感染;HBV核酸检测存在相当比例的假阳性;多次重复检测有利于假阳性的排除;为保证血液安全,核酸检测初次反应性的血液应报废,而假阳性的献血者需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确认 核酸检测 效率
下载PDF
ELISA联合NAT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和输血残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徐利强 李建华 +3 位作者 倪修文 孙亚云 吴瑾惠 毛惠娜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血液输血存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残余风险,评价其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初筛合格的45 551份无偿献血者样本,采用2种...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血液输血存在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残余风险,评价其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初筛合格的45 551份无偿献血者样本,采用2种不同的ELISA试剂盒进行HBsAg检测,同时三联荧光病毒单人份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检测HBV、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并对有反应的样本再进行核酸鉴别试验来检测病毒类型,对HBsAg-ELlSA阴性且NAT单反应(HBsAg-/HBV DNA+)样本进行HBV定量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检出44份HBsAg-/HBV DNA+样本,42份为隐匿性HBV感染(OBI),2份为窗口期感染(WP)。OBI发生率0.90‰,32份OBI样本HBV DNA定量小于20 IU/ml,OBI检出率不同性别、年龄及献血次数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检测OBI样本存在6种模式,HBcAb阳性最多39份92.9%(39/42),其中HBcAb阳性样本中76.9%(30/39)HBV DNA定量小于20 IU/ml;29.5%(13/42)的OBI献血者HBeAb和HBcAb同时阳性,其中84.6%(11/13)HBV DNA定量小于20 IU/ml。 结论HBsAg-献血者部分NAT单反应献血者为HBV感染者,多以OBI为主,且HBV DNA浓度低,屏蔽NAT单反应样本对预防经输血传播HBV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检测 输血传播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西安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现状和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景媛媛 蔡斌 +3 位作者 郭燕 李锦 叶世辉 段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OBI)感染的流行现状、血清学模式,以及高危感染因素,降低输血传播HBV感染的风险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计263 501份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后合格的血液标本进... 目的了解西安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OBI)感染的流行现状、血清学模式,以及高危感染因素,降低输血传播HBV感染的风险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计263 501份献血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后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HBV DNA阳性标本测定血清学乙肝5项,统计各项检测的检出率。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人群的易感高危因素和流行趋势。结果255 614份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171份,对这171份阳性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157例为抗-HBs(+)或抗-HBc(+)标本,确认为OBI。因此,西安市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为0.06%。根据血清学结果,可以分为6种模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是否重复献血两个因素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40岁及初次献血的人群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几率较高。结论无偿献血者存在一定比例隐匿性HBV感染,核酸检测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年龄和是否重复献血与隐匿性HBV的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肝 LOGISTIC回归 核酸检测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董梅 张跃新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57,共2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呈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但是由于分析的标本有限,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各地区优势基因型不同,故预后也不相同[1].因此,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2],调查了新疆地区HBV...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呈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但是由于分析的标本有限,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各地区优势基因型不同,故预后也不相同[1].因此,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2],调查了新疆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HbV基因型 微板核酸杂交 酶联免疫吸附 预后 聚合酶链反应(PCR) 地理区域 技术 地区优势
原文传递
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倪修文 徐利强 +3 位作者 李建华 孙亚云 毛惠娜 吴瑾惠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 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 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 IU/m 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IU/m 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IU/m 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HbsAg 抗-HbC 献血者 核酸扩增技术
下载PDF
液相杂交技术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稻 程建新 +5 位作者 罗伟 施蓉 杭勤 黄东生 顾文莉 陶义训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采用液相杂交技术 ,简化核酸杂交过程 ,建立乙肝病毒 (HBV)的液相杂交的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检测 (PCR ELISA)方法。方法 将 5′端标记生物素的PCR扩增产物与 5′端标记地高辛的探针呈液相混合 ,90℃ 2min ,5 5℃ 1min杂交。... 目的 采用液相杂交技术 ,简化核酸杂交过程 ,建立乙肝病毒 (HBV)的液相杂交的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检测 (PCR ELISA)方法。方法 将 5′端标记生物素的PCR扩增产物与 5′端标记地高辛的探针呈液相混合 ,90℃ 2min ,5 5℃ 1min杂交。杂交后产物被链霉亲和素酶标板固定 ,经酶标记抗地高辛标记抗体结合、显色。结果 液相杂交酶联免疫检测条件优化 :探针浓度 3pmol 次 ,酶标记抗体稀释度 1∶10 0 0。液相杂交时间 3min ,固相杂交时间 12 0min ,但其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别。检测灵敏度 1× 10 4拷贝 ml,34份HBsAg(+ ) ,HBeAg(+ ) ,抗HBc(+ )标本的阳性检出率为 97.1% ;34份HBsAg(+ ) ,抗HBe(+ ) ,抗HBc(+ )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6 7.7% ;17份HBsAg(+ )、抗HBc(+ )阳性检出率 5 8.8% ;其他免疫检测指标组合标本为 34份 (5 .9% ) ;34份献血员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在PCR ELISA中使用液相杂交技术可使实验操作简便、快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核酸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检测
原文传递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20
8
作者 胡珀璐 鲍晶晶 +2 位作者 印澄 石洁 何苗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人群分布情况,分析HBV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差异等方面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2015年01月-2016年01月期间金标乙肝试纸快检合格后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66 742份,分别行ELISA和NA...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人群分布情况,分析HBV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差异等方面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2015年01月-2016年01月期间金标乙肝试纸快检合格后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66 742份,分别行ELISA和NAT筛查实验,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区域、献血情况与HBV筛查阳性结果分析。结果本研究66 742例无偿献血者中,HBV筛查总阳性225例(0.34%),ELISA阳性180例(0.27%),NAT阳性45例(0.07%);无偿献血者HBV阳性率与年龄段、性别,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无关(P>0.05);而不同地区无偿献血者在HBV阳性检出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χ~2=4.496,P<0.05);汉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无偿献血者HBV阳性率较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P<0.05)。结论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阳性率仍有一定比例,使用NAT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窗口期",显著降低因ELISA漏检而导致的输血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率,需大力普及ELISA+NAT的应用,进一步降低输血过程中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区 乙肝病毒 无偿献血人群 酶联免疫吸附 核酸技术
下载PDF
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车嘉琳 黄志森 +4 位作者 王德文 梁兵 师玲玲 许惠芯 朱毅瑜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 采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调查东莞市现行血液筛查系统的残余风险,以评估开展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7月3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经ELISA检测阴性的40 018份... 目的 采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调查东莞市现行血液筛查系统的残余风险,以评估开展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7月3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经ELISA检测阴性的40 018份献血者血液样本,采用罗氏COBAS S201检测系统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COBAS S201检测为阳性的献血者样本,分别采用COBAS Ampliprep/Taqman平台做核酸定量检测和罗氏ECL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作乙肝"两对半"实验,以帮助分析判定样本的感染状态.结果 发现31例核酸反应性样本,阳性率为0.77‰,其中有17例为HBV核酸反应性,残余风险为1/2354~1/1291,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的临床特异性为99.97%.结论 现行的血液筛查策略为两遍ELISA检测,但仍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COBAS S201系统操作安全简便,包含罗氏专利技术的防污染技术,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适合于对献血者血液常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血者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 丙型 HIV 核酸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德宏地区HBsAg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HBV感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郭兆富 尹以靖 +6 位作者 王付能 尹以清 明帅 排木刀 付萍 王憬惺 刘鱼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研究德宏地区HBs Ag检测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10月31日筛查献血者中,血清学阴性核酸联检反应性,鉴别HBV DNA阳性和鉴别无反应性的献血者62名,进行追踪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目的研究德宏地区HBs Ag检测阴性HBV/HCV/HIV核酸联检反应性献血者的HBV感染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15日-2014年10月31日筛查献血者中,血清学阴性核酸联检反应性,鉴别HBV DNA阳性和鉴别无反应性的献血者62名,进行追踪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已追踪献血者的标本进行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化学发光检测,HBV DNA定性检测和高精度定量检测,对未追踪的献血者,对存留标本做补充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确定HBV感染率及感染特征。结果 62名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48例(77.4%);其中窗口期感染1例(2.08%),一过性感染3例(6.25%),OBI 44例(91.7%)。本次筛查标本中,HBV窗口期、一过性感染率和OBI感染率分别为0.02‰,0.07‰,1.02‰。核酸联检假阳性14例(占22.6%)。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对降低输血相关HBV感染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HBs Ag阴性核酸联检初次反应性的献血者,大多为隐匿性感染者,使用多项目重复检测能有效提高其检出率,献血者追踪可确定其真实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 追踪
下载PDF
深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DNA基因分型与临床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戴建宜 石之驎 +3 位作者 戴勇 杜珙 陈德珩 王沙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99-200,共2页
目的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后,用不同的探针,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6个亚型。结果 150例HBV DNA阳性病人中,B型50例、C型36例、D型13例、F型3例和A型1例,没有发现E型... 目的 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后,用不同的探针,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6个亚型。结果 150例HBV DNA阳性病人中,B型50例、C型36例、D型13例、F型3例和A型1例,没有发现E型。另有47例为混合型,其中以B、D型(18例)、C、D型(20例)为主,分别占混合型的38.30%与42.6%。受检病人中,B型感染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增高;B型感染者比C型感染者抗HBe阳性率高,分别为64.0%和30.5%,而C型感染者比B型感染者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高,分别为47.2%和21.0%;年龄、性别与基因型关系不明显。结论 深圳地区BBV基因亚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其他较少。基因型与肝炎程度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地区 乙型肝炎病毒 DNA基因 基因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 微板杂交法
原文传递
PreS1抗原和HBV血清学标志物与HBV DNA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传信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9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研究前S1抗原(Pre S1)、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关联,探讨三者在在HBV感染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1184例HBV感染疑似患者Pre S1、HBVDNA及HBV-M的检测情况。结果... 目的研究前S1抗原(Pre S1)、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关联,探讨三者在在HBV感染诊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1184例HBV感染疑似患者Pre S1、HBVDNA及HBV-M的检测情况。结果大三阳组Pre S1与其他6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87. 597,111.736,216.866,168.015,421.362,324.532,202.062,P <0.05);"大三阳"组HBVDNA阳性率与其他6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174,254.110,216.866,158.416,402.563,306.883,181.859,P <0.05);PreS1及HBV DNA阳性率远高于其他各组;PreS1与HBeAg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χ~2=478.981,P <0.001),PreS1与HBVDNA的关联也有统计学意义(χ~2=909.450,P <0.001);PreS1与HBeAg诊断符合率为85.13%;Pre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为94.93%。HBeAg阳性乙肝患者HBVDNA平均病毒载量高于HBeAg阴性乙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传统HBV血清学检测HBeAg与PreS1及HBV DN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reS1及HBV DNA更能准确的反映HBV的复制状态及传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溶血、脂肪血及保存条件对HBV DNA、HIV RNA核酸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庄养林 熊丽红 +2 位作者 张鹏飞 王芳 陈丹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研究溶血、脂肪血、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液HIV RNA、HBV DNA核酸检测(NAT)的影响。方法应用罗氏MPX V2.0试剂,分别于4℃、25℃、37℃及-30℃下进行保存的12~30倍试剂检测下限(LOD)浓度的HIV RNA、HBV DNA标本,对所有标本于4 ... 目的研究溶血、脂肪血、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血液HIV RNA、HBV DNA核酸检测(NAT)的影响。方法应用罗氏MPX V2.0试剂,分别于4℃、25℃、37℃及-30℃下进行保存的12~30倍试剂检测下限(LOD)浓度的HIV RNA、HBV DNA标本,对所有标本于4 h、1 d、2 d、3 d、1周及4周后,采用6混样模式进行NAT检测;对含终浓度为2~5倍LOD的HIV RNA、HBV DNA标本的6组溶血标准样本[血红蛋白(Hb)浓度分别为97、34、17、8、5及3 g/L]、5组脂肪血标准[三酰甘油(TG)浓度分别为7.93、3.80、2.63、1.83及1.49 mmol/L]、1组无溶血正常三酰甘油浓度(Hb及TG浓度分别为0 g/L、0.95 mmol/L)的对照样本进行NAT检测。结果在25℃及以下温度保存4 h至4周,HIV RNA、HBV DNA检测循环阈值(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在37℃条件下保存,3 d及1周检测Ct值分别与4 h、1 d、2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浓度为97 g/L时HBV DNA和HIVRNA均未能被检出,当Hb浓度<34 g/L时,HBV DNA、HIV RNA检测Ct值分别与其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7.93 mmol/L时,HIV RNA、HBV DNA各组检测C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的HIV RNA、HBV DNA标本,在25℃及以下最长可以放置4周;Hb<34 g/L以及TG≤7.93 mmol/L时,对罗氏MPX V2.0试剂检测HIV RNA、HBV DNA没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 核酸检测技术 Ct值 溶血 脂肪血
下载PDF
反基因锁核酸体外抑制乙肝病毒前S_1基因表达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邓益斌 温旺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2-725,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1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1基因同聚嘌呤区,利用RNA structure软件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 目的探讨针对乙肝病毒前S1基因同聚嘌呤区的锁核酸体外抑制细胞内病毒复制的作用。方法针对乙肝病毒前S1基因同聚嘌呤区,利用RNA structure软件分别设计合成锁核酸、硫代寡核苷酸、未修饰寡核苷酸及无关对照序列,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HepG2.2.15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监测1、3、5和7 d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前S1抗原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锁核酸对细胞代谢的影响。结果加入锁核酸后,对HBV DNA复制、HBsAg和前S1抗原表达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时间呈增高趋势,7 d后抑制率分别达65.99%、67.49%和63.88%。LNA对细胞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对乙肝病毒前S1基因同聚嘌呤区的反基因锁核酸,体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既为乙肝病毒治疗提供有效靶位,也为反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乙型肝炎病毒 锁核酸 反基因治疗
下载PDF
不同剂量白细胞介素2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佐剂的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文波 姚志强 +2 位作者 周永兴 权启镇 冯志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构建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 S蛋白的重组质粒 p CR3.1- S作为核酸疫苗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 IL - 2 )作为佐剂对其诱导 BAL B/ 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分别以 EL ISA法、3H- Td R掺入法、Cr5 1 4h释放法等测定免疫... 目的构建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 S蛋白的重组质粒 p CR3.1- S作为核酸疫苗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 IL - 2 )作为佐剂对其诱导 BAL B/ 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分别以 EL ISA法、3H- Td R掺入法、Cr5 1 4h释放法等测定免疫小鼠的血清抗 HBs、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淋巴细胞杀伤效应 ,初步研究不同免疫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血清抗 HBs EL ISA效价 ,rh IL - 2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P>0 .0 5 )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细胞杀伤率 ,10 0 0 U (只·次 ) rh IL - 2 /组和 2 0 0 0 U (只·次 ) rh IL - 2 /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 .0 5 ) ,而 5 0 0 U (只·次 ) rh IL - 2 /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一定剂量的 rh IL - 2作为佐剂可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疫苗 佐剂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eAg、HBsAg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侯玲 刘韧 +2 位作者 龙训琴 邓红艳 管雯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7期936-939,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西区医院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水平的HBV DNA对HBeAg、HBsAg...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四川省成都市西区医院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水平的HBV DNA对HBeAg、HBsAg进行分组,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其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并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其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HBV DNA与HBeAg、HBsAg的相关性。结果HBV DNA与HBeAg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5),各组间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HBsAg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5),各组间HBs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高于40U/L时,各组间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HBeAg与HBV DNA存在密切关系,而因HBsAg检测线性范围较小,尚未能够说明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同时血清HBV DNA水平较高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水平较高,提示患者肝损伤的可能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相关性
下载PDF
单人份核酸检测在血液乙型肝炎病毒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东 于原 +1 位作者 臧亮 邓雪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780-781,共2页
目的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的检测(NA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如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则需要对... 目的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的检测(NA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作用。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如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则需要对标本进行鉴别;鉴别结果为HBV DNA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结果 10 127例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T(+)标本30例,其中NAT(+)、ELISA(-)的标本12例,ELISA漏检率为1.18‰,鉴别后有6例标本为HBV DNA(+)、ELISA(-),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为全阴性或抗-HBc(+),未检出HIV RNA或HCV RNA;另有7例标本为NAT(-)、ELISA双试剂(+),其中3例为HBsAg(+),4例为抗-HCV(+)。结论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但其也存在漏检的情况,因此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相结合可作为血液筛查检测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电化学发光
下载PDF
HBV S基因反义锁核酸抑制病毒体外复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邓益斌 张梁 王燕菲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反义锁核酸(LNA)片段在HepG22.2.15细胞内的抗病毒效果及有效LNA片段筛选。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HBVS基因mRNA翻译起始区同一位点的4条不同序列长度LNA片段,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作用于HepG22.2.15细胞株,采用EL...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反义锁核酸(LNA)片段在HepG22.2.15细胞内的抗病毒效果及有效LNA片段筛选。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HBVS基因mRNA翻译起始区同一位点的4条不同序列长度LNA片段,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作用于HepG22.2.15细胞株,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技术(FQ-PCR)分别监测24、48和72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V DNA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监测细胞代谢。结果4条不同序列长度反义LNA均显著抑制HBsAg表达和HBVDNA复制,72 h后最高抑制率分别达72.43%和34.73%。HBsAg分泌量和HBV DNA的拷贝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NA对细胞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对HBVS基因mRNA翻译起始区的反义LNA片段体外能显著抑制HBV表达,且抑制作用最强序列长度在15~25个碱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锁核酸 HEPG2 2.2.15细胞 基因治疗 阳离子脂质体
下载PDF
术前/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程金凤 焦巍 +22 位作者 周红霞 周俊 孟芹 凌锋 蔡丹 黄远帅 邓智华 王顺 陈亚军 唐曙明 谢小兵 李志波 黄丽芳 王占科 吕小英 江小工 谢华斌 周明 骆群 王勇军 桂嵘 陈军浩 王海燕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探讨在术前/输血前患者中开展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酸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6月间23家临床医疗机构术前/输血前HBV、HCV、HIV血清学检测血液样本进行HBV DNA、HCV RNA、H... 目的探讨在术前/输血前患者中开展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酸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6月间23家临床医疗机构术前/输血前HBV、HCV、HIV血清学检测血液样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1/2 RNA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共10173例样本纳入本研究,HBV DNA阳性1142例(11.23%)、HCV RNA阳性34例(0.33%)、HIV-1/2 RNA阳性9例(0.09%)、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反应性987例(9.70%)、HCV抗体(Anti-HCV)反应性77例(0.76%)、HIV抗原抗体(HIV Ag/Ab)反应性14例(0.14%),其中HBV及HCV阳性样本比例在两种检测方法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病毒血清学检测与核酸检测结果比较,一致性结果共9754例(95.88%),不一致的结果共有419例(4.12%);不一致结果中,血清学无反应性、核酸阳性263例(HBV 254例、HCV 7例、HIV 2例),血清学反应性、核酸阴性156例(HBV 99例、HCV 50例、HIV 7例);HBV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一致性很好(kappa=0.815)、HIV较好(kappa=0.608)、HCV一般(kappa=0.484),化学发光法在三种病毒的检测中与核酸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酶免法好。结论核酸检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前/输血前患者HBV、HCV、HIV检出率和增加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
下载PDF
高敏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检测在低病毒载量患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速速 陈占国 +4 位作者 余坚 白伟伟 陈碎朋 谢振迪 李向阳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对高敏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检测进行方法学评价,并探讨该方法在低病毒载量的乙肝患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系统检测HBV DNA,评价该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 目的对高敏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检测进行方法学评价,并探讨该方法在低病毒载量的乙肝患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系统检测HBV DNA,评价该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最低定量检测限、防污染能力和最低检测限等性能指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5.0×10~8 IU/ml,最低定量检测限为50 IU/ml,批内精密度与批间精密度均<5%,最低检测限为20 IU/ml,防污染能力强。在抗病毒治疗的中,HBV DNA载量<500 IU/ml的乙肝患者占总数的46.40%;HBVDNA载量为30~500 IU/ml的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的ALT异常率明显高于HBV DNA载量<30 IU/ml的患者(P=0.012、0.001),但不同HBV DNA载量与两对半血清学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结论基于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PCR分析系统的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方法各性能指标良好,适于低病毒载量的乙肝患者治疗监测,临床应加强该类乙肝患者的治疗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 乙型肝炎病毒 核酸 性能验证 低载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