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S区编码产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1
作者 黄学忠 吴祥 +1 位作者 黄秀琴 潘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4,共2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 HBV基因组 S区编码产物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 90份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HBsAg·PHSA-Re、Pre-S1和 Pre-S2,并与 HBVM及 HB... 为了进一步明确 HBV基因组 S区编码产物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 90份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HBsAg·PHSA-Re、Pre-S1和 Pre-S2,并与 HBVM及 HBVDNA PC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抗 HBc、HBsAg·PHSA-Re、HBVDNA(PCR)及 Pre-S2的阳性检出率为最高,分别为87.8%、73.3%、72.2%和64.4%,以HBVDNA作为HBV感染的金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HBsAg·PHSA-Re与 HBVDNA和HBeAg的符合率最高,分别为 76.7 %和 74.7 %;MBsAg·PHSA-Re与 HBVDNA具有高度相关性。HBsAg·PHSA-Re做为早期诊断HBV感染及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方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血清学指标,Pre-S2也可作为HBV复制活跃的标志之一,用于急慢性肝炎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基因 基因编码产物 诊断
下载PDF
中国北方5城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分型 被引量:40
2
作者 宋淑静 何忠平 +2 位作者 庄辉 闫杰 董庆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 了解中国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中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根据GenBank中 18株HBVS基因核苷酸序列 ,设计共同的外引物及其因型特异性内引物 ,对中国北方 5个城市 5 95例CHB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A、B、C及B、C混合型各一株... 目的 了解中国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中的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根据GenBank中 18株HBVS基因核苷酸序列 ,设计共同的外引物及其因型特异性内引物 ,对中国北方 5个城市 5 95例CHB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 ,并对A、B、C及B、C混合型各一株进行测序。结果  5 95例血清标本中 ,A型 8例 ,占 1 4 % ;B型 5 3例 ,占 8 9% ;C型 36 0例 ,占 6 0 5 % ;B、混合型 112例 ,占 18 8% ;A、C混合型 14例 ,占 2 4 % ;A、B混合型 15例 ,占 2 5 % ;A、B、C混合型 6例 ,占 1 0 % ;未分型者 2 7例 ,占 4 5 %。 5城市间在B、C及B、C混合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4份测序结果与PCR基因分型法一致。结论 在 5个城市CHB患者中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 ,B型次之 ,并见各种混合基因型感染 ,各地区在主要基因型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任衍菊 张玉萍 +5 位作者 金敏 陈照立 谌志强 邱志刚 王新为 李君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75-179,共5页
目的:体外观察氧化苦参碱(OM)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125,250,500,1 000,2 000 mg.L-1OM连续作用于90%汇合度的HepG2.2.15细胞9 d,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细胞毒性;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 目的:体外观察氧化苦参碱(OM)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125,250,500,1 000,2 000 mg.L-1OM连续作用于90%汇合度的HepG2.2.15细胞9 d,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细胞毒性;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s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细胞中HBV DNA和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结果:OM对细胞内HBV DNA和cccDNA,以及细胞外HBV DNA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加强,2 000 mg.L-1OM对细胞内HBV DNA,cccDNA和细胞外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64.56%,52.12%,54.25%;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对HBsAg的抑制作用强于HBeAg,OM浓度为2 000 mg.L-1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51.59%,17.88%。结论:OM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该作用是抑制病毒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乙型肝炎病毒 HEPG2.2.15细胞
原文传递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育龄女性临床管理共识 被引量:36
4
作者 窦晓光 +14 位作者 丁洋 尤红 任红 李杰 张华 尚佳 胡鹏 段钟平 侯金林 贾继东 唐红 韩英 韩国荣 谢青 魏来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64-169,共6页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对感染HBV的育龄女性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进行规范管理,以实现HBV母婴"零"传播的目标。本共识内容包括:育龄女性和孕妇HBV筛查及治疗;妊娠期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对感染HBV的育龄女性妊娠前、妊娠期及产后进行规范管理,以实现HBV母婴"零"传播的目标。本共识内容包括:育龄女性和孕妇HBV筛查及治疗;妊娠期乙肝活动的治疗;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预防措施及评价;HBV携带且高病毒载量孕妇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及产后相关管理,并形成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感染HBV育龄女性的临床管理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育龄女性 母婴传播 共识
原文传递
鸡血藤醇提物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曾凡力 程悦 +7 位作者 陈建萍 符影 王巧利 杨得坡 陈振平 向阳飞 王一飞 王冬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鸡血藤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方法鸡血藤药材60%醇提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后浓缩制得各不同极性溶剂... 目的研究鸡血藤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柯萨奇B3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方法鸡血藤药材60%醇提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萃取后浓缩制得各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观察其药物毒性、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判断药物毒性及药物抗病毒效应。结果鸡血藤醇提物无抗柯萨奇B3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但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活性,且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效果显著。醇提物经初步萃取分离,得到5个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层留余物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活性最显著。结论鸡血藤醇提物及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层留余物在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治疗药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柯萨奇b3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呼吸道合胞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原文传递
猫爪草多糖的抗肝损伤活性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何潇 陈彦旭 +9 位作者 李曼 瞿文生 尹继业 周振华 高亚婷 麻浩 赵修南 高月求 夏新华 单俊杰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0-366,共7页
目的研究猫爪草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猫爪草药材依次经60℃和100℃水提获得水提液,2种水提液分别经乙醇沉淀、透析和冷冻干燥方法制备2种粗多糖(命名为RTP-60和RTP-100);采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人LO... 目的研究猫爪草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猫爪草药材依次经60℃和100℃水提获得水提液,2种水提液分别经乙醇沉淀、透析和冷冻干燥方法制备2种粗多糖(命名为RTP-60和RTP-100);采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人LO2肝细胞和HepG2.2.15肝细胞损伤模型,评价粗多糖的抗肝损伤活性。结果与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相比,灌胃给予RTP-60或RTP-100(500 mg/kg)均能明显减轻小鼠肝组织病理性损伤,降低小鼠肝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P<0.05),减少肝中过氧化氢酶含量(P<0.05)。RTP-60能明显抑制肝内炎性因子TNF-α、IFN-γ和IL-6的分泌(P<0.05),RTP-100作用弱于RTP-60。体外研究表明,两种猫爪草多糖在50和250 mg/L浓度下均能促进肝细胞增殖并抑制高浓度ConA引起的肝细胞死亡(P<0.05和P<0.01)。此外,RTP-60在100~500 mg/L浓度下均能显著抑制HepG2.2.15肝细胞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P<0.05),且呈良好量效关系;但RTP-100仅对HBsAg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猫爪草粗多糖具有明显抗肝损伤作用,有望今后用于乙型肝炎和免疫性肝损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爪草 多糖 肝损伤 乙肝
下载PDF
Inhibi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by quercetin in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s 被引量:21
7
作者 Zhikui Cheng Ge Sun +4 位作者 Wei Guo Yayun Huang Weihua Sun Fei Zhao Kanghong H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61-268,共8页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and prevalent viral diseases in the world. Although several anti-HBV drugs have been used clinically, their side and adverse effects limit treatment efficacy... Hepatitis B virus(HBV)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and prevalent viral diseases in the world. Although several anti-HBV drugs have been used clinically, their side and adverse effects limit treatment efficac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novel potential anti-HBV agents. The flavonol quercetin has shown activity against some retroviruses, but its effect on HBV remains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quercetin was incubated with Hep G2.2.15 cells, as well as Hu H-7 cells transfected with an HBV plasmid. Quercetin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 secretion and HBV genomic DNA levels in both cell lines. In addition, co-incubation with lamivudine(3TC), entecavir(ETV), or adefovir(Ade) further enhanced the quercetin-induced inhibition of HBV replication. This inhibition was partial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heat shock proteins and HBV transcription lev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uercetin inhibited HBV antigen secretion and genome replication in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s, which suggests that quercetin may be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anti-HBV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hbv) QUERCETIN FLAVONOL antivira
原文传递
紫球藻胞外多糖的分离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键 陈必链 游文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紫球藻胞外多糖的分离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方法紫球藻培养液通过离心、浓缩、透析、醇析、脱蛋白、冷冻干燥等步骤从中分离出胞外多糖;采用ELISA和MTT法测定紫球藻胞外多糖对2215细胞分泌e抗原(HBeAg)的影响。结果元素分析表... 目的研究紫球藻胞外多糖的分离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方法紫球藻培养液通过离心、浓缩、透析、醇析、脱蛋白、冷冻干燥等步骤从中分离出胞外多糖;采用ELISA和MTT法测定紫球藻胞外多糖对2215细胞分泌e抗原(HBeAg)的影响。结果元素分析表明,胞外多糖含N:0.82%、C:32.91%、H:6.19%;氨基酸分析表明,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为2.49%。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所分离的胞外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糖环为吡喃环,含有硫酸酯基团。该胞外多糖对2215细胞分泌的HBeAg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治疗指数(TI)大于2。结论紫球藻胞外多糖在体外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球藻 胞外多糖 分离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干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周超 宫嫚 +19 位作者 张宁 何婷婷 孙克伟 张振刚 李瀚旻 李秀惠 杨宏志 李芹 王林 周小舟 毛德文 过建春 卓蕴慧 王宪波 邓欣 王介非 曹武奎 张淑琴 张明香 李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48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934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93例)、西药治疗组(341例),采用Kapla...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48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934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93例)、西药治疗组(341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4、8、12、24、48周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计算分析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病死率分别为11.6%、17.9%、20.6%、24.5%、27.0%,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的19.1%、25.5%、27.3%、31.4%、32.0%(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时死亡风险分别是西药组的0.57、0.63、0.72、0.65、0.73倍(P<0.05);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小板计数是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降低HBV-ACLF人群的4~48周病死率;与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改善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临床与病毒血清学特点关联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朝晖 陈楠 +4 位作者 徐正义 任红 傅秀兰 张文 陆志檬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74-677,共4页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探讨HBV复制在HBV相关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338例经肾穿刺证实的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毒血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HBV相关肾炎占肾炎总数的 5 .3%。在血HBsAg(+)...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探讨HBV复制在HBV相关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338例经肾穿刺证实的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和病毒血清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HBV相关肾炎占肾炎总数的 5 .3%。在血HBsAg(+)的肾炎患者中 ,HBV相关肾炎发病与血HBeAg相关 (P <0 .0 5 ) ,与血清HBVDNA含量 (bDNA)显著相关 (P <0 .0 1)。分支链DNA(b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 (P <0 .0 5 )。结论 bDNA是反映HBV复制的最佳指标。HBV相关肾炎与体内HBV复制程度密切相关 ,HBV在体内大量复制 ,可能通过循环中的病毒抗原沉积于肾脏和肾脏中该抗原原位表达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肾炎 病毒复制 分支链DNA 病毒血清学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对细胞基本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娟 时迎娣 杨怀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51-1656,共6页
【目的】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HBV感染对细胞基本自噬的影响,为HBV感染诱发肝癌以及HBV的免疫逃逸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利用乙肝病毒表达质粒瞬... 【目的】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HBV感染对细胞基本自噬的影响,为HBV感染诱发肝癌以及HBV的免疫逃逸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利用乙肝病毒表达质粒瞬时或稳定转染不同肝细胞,通过计数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聚集数目检测自噬小体形成,western blot检测LC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ght chain 3,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脂酰化和p62的降解,通过构建HBV B型和C型X蛋白(HBx)的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对不同基因型X蛋白对细胞自噬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乙肝病毒感染后促进了LC3的脂酰化和p62的降解,增加了自噬小体的形成,增强了细胞的基本自噬。进一步研究发现,HBV感染增强的细胞基本自噬水平由HBx所引发,且C型HBx比B型对细胞基本自噬的增加更加显著。【结论】HBV通过HBx增强细胞的基本自噬,且不同基因型HBx对细胞基本自噬的增强程度不同,为进一步阐明HBV感染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细胞自噬 X蛋白
原文传递
孕妇感染HBV对胎儿的影响及母乳喂养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郑华荣 姚红英 +2 位作者 陆春蓉 方言珠 邬美玉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00年第6期257-258,共2页
:[目的 ] 研究孕妇感染HBV其脐血和初乳的感染率和排毒率。 [方法 ] 应用ELISA筛选出 2 13例HBV感染孕妇 ,并用PCR和ELISA法测脐血和初乳HBVDNA和HBVM。 [结果 ] 感染孕妇HBsAg阳性率45 .0 7% ,脐血和初乳感染率以母亲大三阳组最高 ... :[目的 ] 研究孕妇感染HBV其脐血和初乳的感染率和排毒率。 [方法 ] 应用ELISA筛选出 2 13例HBV感染孕妇 ,并用PCR和ELISA法测脐血和初乳HBVDNA和HBVM。 [结果 ] 感染孕妇HBsAg阳性率45 .0 7% ,脐血和初乳感染率以母亲大三阳组最高 ,小三阳组次之 ,单一HBsAg阳性组最低 ;排毒率顺序相同。HB sAg阴性孕妇其脐血和初乳的感染率、排毒率与母亲血中抗体种类和性质有关。 [结论 ] 脐血和初乳HBV感染与孕妇HBV感染程度有关。育龄前青年女性应作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以减少孕期HBV的感染。产后母乳喂养的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脐血 hbvM 感染率 母乳喂养 排毒 hbv感染 初乳 毒率 免疫接种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血液操作台面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美珍 于军 +2 位作者 杨双旺 孙佩 肖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80-881,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环境受HBVM污染的程度和血液中HBVM与HBV传染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结果分别有26.39%和11.11%的血液操作台面样本HBsAg...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环境受HBVM污染的程度和血液中HBVM与HBV传染性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HBV污染环境并经环境传播的可能性。结果分别有26.39%和11.11%的血液操作台面样本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而对照组样本全部阴性;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血液样本分别有73.72%和100.00%HBVDNA阳性,传染性分别为0~10^9 ID/ml和10^2~10^9 ID/ml。结论血液操作台面受到了HBVM的污染,这些污染来自于患者的血液,HBV经污染环境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血液
下载PDF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宏亮 刘夏玲 曹爽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4-138,共5页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是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这些药物普遍存在易耐药、治疗成本高、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为克服以上问题,一大批新药正在加紧研制中,它们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的前药(如贝西福韦、CMX157和替诺福韦艾拉酚胺...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是核苷(酸)类似物及干扰素,这些药物普遍存在易耐药、治疗成本高、不良反应严重等缺点。为克服以上问题,一大批新药正在加紧研制中,它们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的前药(如贝西福韦、CMX157和替诺福韦艾拉酚胺)、长效干扰素(如P1101)和一些基于新机制的抗病毒药物(如GS-9620、ARC520和REP-9AC)。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GS-9620和REP-9AC,它们可通过强化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来对抗乙肝病毒,这类免疫疗法是近年来的抗病毒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抗病毒药 核苷类药物 干扰素
下载PDF
HIV/AIDS患者与HBV、HCV共感染对外周血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娇 王川林 +3 位作者 古雪 梅怡晗 李铃 梅小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与HBV、HCV共感染对外周血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影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PCR法对115例HIV单独感染者、HIV/HBV、HIV/HCV及HIV/HBV/HCV合并感染者外周血的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水平、CD...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与HBV、HCV共感染对外周血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影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PCR法对115例HIV单独感染者、HIV/HBV、HIV/HCV及HIV/HBV/HCV合并感染者外周血的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水平、CD4+T/CD8+T细胞比值、HIV RNA、HBV DNA及HCV RNA病毒载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IV与HBV、HCV共感染者的肝功能异常、肝衰竭及死亡发生率均随着CD4+T细胞表达水平下降而增加,其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组、HIV/HBV组、HIV/HCV组、HIV/HBV/HCV 4组间CD4+T细胞计数与CD8+T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单独感染者的CD8+T细胞数与不同类型的HIV/HBV、HIV/HCV、HIV/HBV/HCV共感染组间比较,除HIV/HBV共感染组与HIV/HCV共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组、HIV/HBV组、HIV/HCV组、HIV/HBV/HCV共感染组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载量比较呈负相关系(P<0.05)。结论:HIV合并HBV、HCV感染会影响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降低对病毒的清除作用,促进HIV-RNA复制,加速HIV/AIDS的免疫损伤,从而加速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血液透析者乙肝和丙肝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卿 石璟 +3 位作者 冯永亮 黄丽萍 郭珍 王素萍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77-1580,共4页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者(MHD)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山西省某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7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抽取其空腹静脉血使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乙肝5项和抗-HCV水平。结果 187例维持性...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者(MHD)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山西省某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7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抽取其空腹静脉血使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乙肝5项和抗-HCV水平。结果 18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者中HBsAg阳性率为3.7%,HBV感染率为27.8%,HCV阳性率为9.6%,联合感染HBV和HCV阳性率为4.8%;不同婚姻状况、丙肝感染情况的MHD患者HBV-M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c是否阳性、有无肾移植史、不同拔牙、既往手术外伤史和透析年限MHD患者HBV-M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丙肝是感染HBV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0,95%CI=1.092-7.860);Anti-HBc阳性(OR=3.496,95%CI=1.014-12.057)、有肾移植史(OR=8.064,95%CI=2.197-29.601)和拔牙(OR=8.170,95%CI=2.255-29.603)是血透患者感染HC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者HCV感染率较高,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严格的消毒和血液筛查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马芳芳 王厚照 +1 位作者 陈云 谢则金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1年第2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12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妊娠结局,并与同期120例正常妊娠者的妊娠结局比较。结果①并发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12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妊娠结局,并与同期120例正常妊娠者的妊娠结局比较。结果①并发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以肝功能异常组发病率最高,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次之,正常妊娠组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新生儿异常发生率(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肝功能异常组与其他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脐血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DNA阳性)有4.17%母婴垂直传播,且HBV—DNA阳性孕妇垂直传播率高。结论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肝功能异常对这些妊娠并发生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母亲HBV—DNA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妊娠结局 感染 合并症
下载PDF
2011~2019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玉笑 陈翀 +3 位作者 何博 李仲平 杜荣松 汪传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对2011~2019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本地区采供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2019年广州地区2918469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9年2918469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检... 目的对2011~2019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本地区采供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2019年广州地区2918469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9年2918469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的不合格率平均为3.01%(87988/2918469),2011~2018年总的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9年总的不合格率比2018年略有升高,每年总的不合格率有差异(P<0.05),其中2011~2019年ELISA 3项(HBsAg/HCVAb/HIVAg/Ab)的不合格率平均为1.25%(36508/2918469),比核酸3项(HBV/HCV/HIV)的不合格率(0.62%,18086/2918469)高(P<0.05);每年各项检测不合格率方面,ALT的不合格率最高(1.28%,37451/2918469),其次是HBsAg(0.82%,23827/2918469),接着是NAT(0.62%,18086/2918469),抗-TP(0.39%,11468/2918469),抗-HCV(0.31%,9155/2918469),HIV Ag/Ab(0.12%,3526/2918469),抗-HTLV的不合格率最低(0.025%,301/1194002),不同检测项目的阳性率有差异(P<0.05),ELISA(-)/NAT(+)的检出率为0.20%(5947/2918469),对5947例ELISA(-)/NAT(+)标本进行鉴别试验,鉴别阳性率为30.02%(1785/5947),其中HBV占99.38%(1774/1785),HCV占0.28%(5/1785),HIV占0.34%(6/1785),鉴别试验中HBV阳性率最高,与HCV、HIV阳性率有差异(P<0.05)。结论ALT和HBsAg是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最主要的不合格项目,HTLV感染率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在献血前进行ALT和HBsAg筛查可以大大减少不合格血液的报废。ELISA检测和核酸检测在降低输血相关病毒感染风险方面发挥重要的互补作用,两者对献血者的筛查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输血传播疾病 ELISA NATA ALT hbv
下载PDF
钝顶螺旋藻多糖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于红 张文卿 +1 位作者 赵磊 刘冰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钝顶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Spirulina platensis,PSP)抗单纯疱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SP分别作用于HSV-1及HSV-2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以病毒半数... 目的探讨钝顶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Spirulina platensis,PSP)抗单纯疱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SP分别作用于HSV-1及HSV-2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以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细胞病变效应(CPE),蚀斑形成单位(PFU),MTT法作为评价指标,判断PSP的抗病毒效果;ELISA法定量检测PSP对HepG2 2.2.15细胞HbsAg,HBeAg分泌的影响;FQ-PCR检测PSP对HBV-DNA合成的影响。结果PSP对Vero细胞及HepG2 2.2.15细胞毒性极低,对HSV-1及HSV-2均无直接灭活作用,可阻滞HSV-1及HSV-2病毒的吸附并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释放。在HepG2 2.2.15细胞培养中PSP可显著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以及HBV-DNA的合成,并具有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PSP抗HSV-1及HSV-2病毒作用的机制与抑制病毒吸附和感染细胞内病毒的生物合成有关,而PSP抗HBV作用的机制则与抑制HBV抗原分泌及病毒DNA复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多糖 钝顶螺旋藻 单纯疱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黑龙江省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马玉杰 薄芳 +3 位作者 安立志 张世婷 孙兆丹 黄鹤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9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掌握黑龙江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流行现状和人群免疫水平,评价我省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全省7个国家级疾病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个乡级单位,1~59岁作... 为了掌握黑龙江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流行现状和人群免疫水平,评价我省儿童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全省7个国家级疾病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个乡级单位,1~59岁作为目标人群共调查3337名人群。黑龙江省1~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率经标化后为5.65%、55.45%、30.50%,1~3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1~3岁、4~10岁和11~14岁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43%、89.40%和64.81%;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6.64%、75.57%和49.87。城市和农村HbsAg阳性率分别为3.26%和5.04%。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结果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降低HBsAg携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