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2
1
作者 岳亚飞 李银姬 张树林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 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 方法 将 5 3例 H Bs Ag(+)孕妇分成两组 ,预防组 30例 ,自孕 2 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对照组 2 3例 ,不用 HBVac和... 目的 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 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 方法 将 5 3例 H Bs Ag(+)孕妇分成两组 ,预防组 30例 ,自孕 2 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对照组 2 3例 ,不用 HBVac和 HBIG。母儿血清 HBs Ag、HBe Ag和抗 - 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 ,HBV- DNA用套式 PCR检测。 结果 预防组新生儿血清 HBs Ag和HBV - 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3%与 2 6 .1% ,10 %与 34 .8% ) P均 <0 .0 5 ;预防组新生儿抗 -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3.3%与 8.7% ) P<0 .0 5。 结论 孕妇于孕期通过 HBIG和 HBV ac免疫 ,可有效预防 HBV宫内感染 ,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症 乙型肝炎 疾病垂直传播 预防
原文传递
母乳喂养不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被引量:77
2
作者 王建设 朱启 +1 位作者 张公惠 费林娥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 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2 1例母乳喂养 ...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HBs 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 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 ,2 1例母乳喂养 ,41例人工喂养 ;16 8例婴儿联合免疫 ,33例母乳喂养 ,135例人工喂养。 结果 单用疫苗时 1、3、6、12月龄抗 - 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 4.8%、42 .9%、5 7.9%、80 .9% ,人工喂养组分别为 12 .2 %、2 6 .3%、6 0 .5 %、73.2 % ;联合免疫时 1、4、7、12月龄抗 - 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 72 .7%、75 .8%、77.4%、90 .9% ,人工喂养组为77.0 %、72 .9%、76 .2 %、90 .4%。单用疫苗时 ,母乳喂养组 1例、人工喂养组 3例免疫失败 ;联合免疫时 ,母乳喂养组无一例免疫失败 ,人工喂养组 4例免疫失败 ,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母乳喂养不影响抗 - HBs产生 ,不增加免疫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效果
原文传递
重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 被引量:55
3
作者 朱启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99-200,共2页
根据200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艾滋病基金会报道,乙型病毒性肝炎列世界传染病死亡数第七位。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阻断 流行病学 肝炎乙型疫苗
原文传递
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龚晓红 邢玉兰 +4 位作者 刘立荣 高洁 陈长顺 刘海博 王宝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对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 195名新生儿、191名中学生及 2 19名不同HBV感染者接种疫苗 ,进行效果观察。并比较重组酵母来源和血源来源的 2种不同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结...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对人群的免疫效果。方法 对 195名新生儿、191名中学生及 2 19名不同HBV感染者接种疫苗 ,进行效果观察。并比较重组酵母来源和血源来源的 2种不同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试剂。结果 新生儿免疫后 ,抗 HBs阳转率均达到 85 %以上 ,但中华地鼠卵巢细胞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论是在抗体阳转率还是在抗体滴度上效果都优于酵母乙肝疫苗。中学生免疫后 ,抗 HBs阳转率达 70 %以上 ,免疫后 2年时 10 μg 5 μg 5 μg剂量组的免疫效果要优于 5 μg 5 μg 5 μg组。对HBV不同感染者免疫后 ,可使 5 1 14%的感染者抗 HBs阳转或抗 HBs滴度上升。重组酵母来源试剂检测抗 HBs的阳转率 (81 42 % )比血源来源试剂检测(73 33% )可提高近 10 %。结论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对青少年接种疫苗可采用接种前不检测HBV抗体策略 ,以酵母乙肝疫苗 10 μg 5 μg 5 μg剂量为宜。在监测人群免疫后抗 HBs时 ,应选用相应抗原制备的试剂检测相应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接种
原文传递
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李用国 陈敏 +6 位作者 张大志 王志毅 曾维群 石小枫 郭渊 郭树华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试验19例CHB患者,取静脉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负载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试验19例CHB患者,取静脉外周血,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用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细胞因子诱导扩增出DC;于第7天用HBsAg致敏后经皮下回输入患者体内,共回输两次(间隔两周)。治疗后,每隔两个月检测受试者的肝功能、HBV DNA定量及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 结果 截止2002年11月的随访结果,57.9%(11/19)的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应答反应,HBeAg的阴转率为52.6%(10/19),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26.3%(5/19),HBV DNA定量的拷贝数下降101.77±2.39(t=3.13,P<0.01),两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出现较完全的应答,DC疗法与另两种抗病毒方法效果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前患者肝功能的高低与试验有效率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在体外诱导扩增的自身DC细胞,经HBsAg致敏后皮下回输,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减少血内病毒载量,清除HBeAg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在试验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或正常的患者均可对DC治疗发生应答。DC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达快速清除病毒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治疗 乙型肝炎 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研究及我国防治现状 被引量:36
6
作者 丁善龙 王杰 鲁凤民 《传染病信息》 2013年第6期369-372,共4页
H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对我国的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我国在HBV感染防治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就乙型肝炎研究及我国防治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流行病学 模型 动物 乙型肝炎疫苗 抗病毒药
下载PDF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与HLA基因单体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明月 李荣成 +5 位作者 黄尚志 龚健 曾宪嘉 李燕萍 陆明 李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 分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人群中 ,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的群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基因单体型 ,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遗传机制的破译提供有意义的结果。方法 以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样本 10 7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 目的 分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人群中 ,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的群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基因单体型 ,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遗传机制的破译提供有意义的结果。方法 以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样本 10 7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PCR扩增和电泳对样本个体进行HLA DR、DQ区域的DNA分型 ,并对不应答家系的个体进行初步HLA DR、DQ单体型别的确定。通过相对危险性估计、关联分析、连锁不平衡检测等统计学分析模式对不 /弱应答群体与强应答群体HLA分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国人中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密切相关的HLA单体型为 :HLA DRB1 0 4 0 1 2 2 ,112 2 DRB4 0 10 110 1,0 10 2 / 3 DQB1 0 4 ,即HLA DR4 ,112 2 DR5 3 DQB4。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不应答与特异的HLA等位基因单体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 HLA基因 单体型 HLA-DR抗原 HLA-DQ抗原 免疫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原因与机制 被引量:27
8
作者 庄贵华 颜虹 王学良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已正式批准使用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包括早期的血源疫苗和目前普遍使用的重组疫苗,按标准方案实施一个免疫程序后确有一定比例的接种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滴度不能达到保护水平即10U/L,在健康人群中该比例波动在2%~15%之间... 已正式批准使用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包括早期的血源疫苗和目前普遍使用的重组疫苗,按标准方案实施一个免疫程序后确有一定比例的接种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滴度不能达到保护水平即10U/L,在健康人群中该比例波动在2%~15%之间。这些无应答者对乙肝病毒(HBV)仍然易感,一旦感染仍可发病或成为病毒携带者。对其原因及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多重要发现,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疫苗 乙型 免疫 主动 危险因素 无应答 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循证与思考 被引量:31
9
作者 徐爱强 张丽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3-477,共5页
随着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成年人特别是青壮年已成为中国HBV新发感染的主要人群。目前中国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主要采取自费、自愿的原则,人群接种率不高。健康成年人接种HepB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HI... 随着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成年人特别是青壮年已成为中国HBV新发感染的主要人群。目前中国成年人乙型肝炎疫苗(HepB)接种主要采取自费、自愿的原则,人群接种率不高。健康成年人接种HepB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HIV感染者、静脉吸毒者、慢性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接种HepB的安全性已被证实,但其免疫效果低于健康成年人。目前许多国家推荐高危人群接种HepB,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加强成年人接种HepB后长期效果观察和特殊人群HepB免疫效果观察等相关研究,开展不同策略成年人HepB免疫经济学评价,完善中国成年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策略,已成为加快中国乙型肝炎控制工作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肝炎疫苗 乙型 中国 免疫策略
原文传递
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时景璞 王昕 +7 位作者 王桂花 徐占民 杨志奇 郑力国 李征远 郭乃全 吴晓音 梁争论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随机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肝表面抗原 (HBsAg)、乙肝表面抗体 (抗 HBs)及乙肝核心抗体 (抗 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且体温...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YDV)对成人的免疫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在辽宁省北票市部分学校随机选择一般健康状况良好、乙肝表面抗原 (HBsAg)、乙肝表面抗体 (抗 HBs)及乙肝核心抗体 (抗 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且体温正常的 2 2~ 5 8岁的教师 12 4名 ,按 0、1、6个月程序 ,每次 5 μg/ 0 5ml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结果 免疫后 3、7、12和 2 4个月时 ,抗 HBs阳转率分别为 35 0 %、83 3%、6 5 5 %和 32 7% ,抗 HBs平均滴度分别为 12 6、4 0 2 0、70 3和 2 0 3mIU/ml;抗 HBs阳转率及其滴度均在 7个月时达到高峰 ,以后又急剧下降 ;免疫后各月女性抗 HBs阳转率和滴度均高于男性 ;<35岁组的抗体阳转率高于≥ 35岁组 ,但 12个月时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免疫 3d后未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其抗 HBs持续时间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接种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效果观察
原文传递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闻玉梅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19-521,共3页
乙型肝炎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抗病毒治疗,另一类为免疫治疗.由于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性感染中,宿主免疫应答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正确地调动宿主的免疫应答,适当地调动宿主自身的免疫应答,使HBV感染者恢... 乙型肝炎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抗病毒治疗,另一类为免疫治疗.由于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持续性感染中,宿主免疫应答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正确地调动宿主的免疫应答,适当地调动宿主自身的免疫应答,使HBV感染者恢复健康是免疫治疗的目的.由于持续性HBV感染者的免疫异常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制订免疫治疗方案时应"个样化",既要考虑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的程度、病毒株是否已有"复合性变异"[1],又要了解感染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体液免疫状态、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损伤或肝外感染及病变等.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免疫治疗方案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治疗要求,即"阶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 基础 应用 免疫治疗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母亲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瑞芳 邓建 +3 位作者 张连山 马艳霞 郭娜娜 郭瑞玲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母亲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状况与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效果之间的关系,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在邯郸市随机抽取8022名满7月龄~2周岁儿童及其母亲,调查儿童的HepB接种情况,... 目的分析母亲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状况与新生儿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免疫效果之间的关系,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在邯郸市随机抽取8022名满7月龄~2周岁儿童及其母亲,调查儿童的HepB接种情况,采取试纸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母子HBV标志物携带状况,并检测HBsAg阳性母亲的HBV基因型。结果母亲HB-sAg阳性率为2.43%,儿童阳性率为0.45%,HepB保护率为81.48%。143名HBsAg阳性母亲中有127名C型,占97.69%。26对母子HBsAg均阳性的母亲中,大三阳9名,小三阳5名,HBsAg和HBcAb阳性10名,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P<0.05)。结论母亲HBV基因型中以C型为主。阻断HBsAg阳性的母婴传播应采取联合接种HepB和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措施,同时,HBsAg和HBcAb双阳性母亲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肝炎疫苗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山东省儿童突破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率及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丽 颜丙玉 +4 位作者 李漫时 宋立志 吕静静 许青 徐爱强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33-939,共7页
目的 了解山东省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以来儿童中突破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2006年山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1~15岁(1992-2005年出生)且明确完成3剂次及以上乙肝疫苗免疫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 了解山东省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以来儿童中突破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2006年山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1~15岁(1992-2005年出生)且明确完成3剂次及以上乙肝疫苗免疫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3527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antibody against HBsAg,Anti-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Bcore antigen,Anti-HBc);对其中HBsAg阳性儿童的父母进行随访,采集其静脉血标本检测HBsAg.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突破性HBV感染、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3527名研究对象总体突破性HBV感染率为3.15% (111/3527),随出生年份的后移而呈下降趋势(Х^2趋势=44.83,P<0.01),其中1992年出生儿童最高(9.9%,16/161),2000年最低(0.8%,2/258);自述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者(15.22%,7/46、34.09%,15/44、17.65%,6/34)均高于阴性者(2.99%,104/3481、2.76%,96/3483、3.01%,105/3493)(Х^2值分别22.28、13.97、23.68,P值均<0.01);首针接种不及时者(5.37%,41/763)高于及时者(2.53%,70/2764)(Х^2=15.60,P值均<0.01).突破性慢性HBV感染率为1.08% (38/3527),随出生年份的后移而呈下降趋势(Х^2趋势=9.96,P<0.01),其中1992年出生儿童最高,为3.1% (5/161),1997年出生儿童最低,为0.4%(1/261);自述父、母亲及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者(13.04%,6/46、29.55%,13/44、17.65%,6/34)均高于阴性者(0.92%,32/3481、0.72%,25/3483、0.92%,32/3493)(Х^2值分别62.62、338.80、88.44,P值均<0.05);首针接种不及时者(1.83%,14/763)高于及时者(0.87%,24/2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5.16,P=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自述父、母亲HBsAg阳性者突破性HBV感染风险高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肝炎疫苗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突破性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五年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14
作者 庄贵华 颜虹 +3 位作者 王学良 吴谦 王丽荣 高海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1999年9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μg/针)或皮内(23人,2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儿童复种远期效果并比较小剂量皮内与常规剂量肌肉复种效果。方法自1999年9月开始,40名经筛检获得的无应答健康儿童随机接受3针肌肉(17人,10μg/针)或皮内(23人,2μg/针)复种,定期采血检测至复种后5年;80名应答儿童不复种,作为同期观察对照。在第5年,评价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对抗-HBs阴转者加强1针(5μg),12—14d评价抗体回忆应答。结果仅1名皮内复种者抗-HBs未达到10IU/L;在第5年,50%的肌肉复种者仍保持着抗-HBs≥10IU/L(尽管该指标显著低于应答对照者的85%)。抗-HBs阴转者(肌肉、皮内复种和应答对照分别为8、18和11人)在加强1针后,除2名皮内复种者外,均产生了强劲的抗体回忆应答(抗.HBs滴度分别平均上升至208、105和549IU/L);超过70%的无应答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检测到HBsAg特异性白细胞介素(IL)-2和IL-5的分泌。用抗-HBc阳转作为感染指标计算乙肝病毒人年感染率,皮内复种者为8.9%(8/89.9人年),高于应答对照者的3.6%(12/337.2人年),而肌肉复种者为4.3%(3/70.2人年),与应答对照者接近。结论无应答儿童3针肌肉复种效果虽达不到应答儿童初种的水平,但确能发挥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小剂量皮内复种效果不如相同针次常规剂量肌肉复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疫苗 乙型 免疫 主动 无应答
原文传递
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胡毅文 刘惠明 +1 位作者 袁静 文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3-735,共3页
目的 探讨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eAg/或抗HBe( + )、HBV DNA定量PCR( + )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于孕期第 6个月起每月给予孕妇进口或国产HBIG 2 0 0IU肌注 1次 ,预产期前 5~ 7d再... 目的 探讨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eAg/或抗HBe( + )、HBV DNA定量PCR( + )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 于孕期第 6个月起每月给予孕妇进口或国产HBIG 2 0 0IU肌注 1次 ,预产期前 5~ 7d再加强注射 1次 ,新生儿娩出后 3h内及第 15天各肌注 1次HBIG ,以后按 1、2、7、13个月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10 μg。 结果 生后 13个月时小儿HBsAg阳性率 :国产HBIG组、进口HBIGBayer组与Berna组分别为 2 7%、2 2 %、2 8% ;抗 HBs阳性率分别为 94 7%、95 6%、97 2 %。 13个月龄儿国产HBIG组 3例、Bayer组和Berna组各 1例检获HBsAg( +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 96 9%、97 4%、96 7%。结论 国产HBIG阻断HBeAg( + )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与进口HBIG一样有效 ,且国产HBIG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韩国荣 余敏敏 +4 位作者 沈玲 唐引荣 唐讯 吴岷岷 张小燕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婴儿 联合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临床研究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失败儿童1型和2型细胞因子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建设 朱启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81-484,共4页
目的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下 1型和 2型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技术对 2 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 2 ... 目的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刺激下 1型和 2型细胞因子的反应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导致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ELISA技术对 2 9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儿童、9例宫内感染有效儿童及 2 5名正常儿童PBMC在丝裂原 (植物血凝素和细菌脂多糖 )、酵母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及无刺激物时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IL) 4和IL 12P70的分泌进行检测。结果 丝裂原刺激时IFN γ分泌和IFN γ自发分泌在免疫失败组有增高趋势。和自发分泌比较 ,在HBsAg刺激时 ,对照组、有效组和免疫失败组均表现为分泌增加 ,但免疫失败组增加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在各种刺激时IL 4和IL 12分泌低于可检测水平。丝裂原刺激时IFN γ分泌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 特异性刺激时 1型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传染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治疗失败 干扰素Ⅱ型 细胞活素类 母婴传播 细胞因子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江苏省2010-2015年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姜洁 戴生龙 +5 位作者 徐建芳 邹艳 朱立国 彭红 朱凤才 翟祥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45-1349,共5页
目的 观察江苏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HBsAg阳性母亲生产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2015年江苏省张家港、丹阳、泰兴3个市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 目的 观察江苏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HBsAg阳性母亲生产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2015年江苏省张家港、丹阳、泰兴3个市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10 μg乙肝疫苗和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于7月龄后采血并用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其HBsAg、抗-HBs、抗-HBc的水平。结果 共调查2 099名7-52月龄的儿童,其中34名(1.62%)儿童为慢性HBV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eAg和分娩年龄是HBV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BeAg阴性母亲的儿童相比,HBe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RR=4.997,95% CI:2.408-10.370);与低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相比,高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降低(RR=0.264,95% CI:0.101-0.691)。除慢性HBV感染者外,其余2 065名儿童中,9.7%抗-HBs〈10 mIU/ml,35.4%抗-HBs为10-100 mIU/ml,54.9%抗-HBs≥100 mIU/ml,抗-HBs的阳性率为90.3%,抗-HBc的阳性率为13.7%。抗-HBs阳性率和GMT均在7-12个月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结论 江苏省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理想,母亲HBeAg阳性是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有效阻断后仍需进行抗HBs监测,必要时需加强免疫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阻断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HBV基因疫苗联合抗原蛋白免疫小鼠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文波 姚志强 +1 位作者 周永兴 冯志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HBV)基因疫苗,观察其与HBV表面抗原蛋白(HBsAg)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联合应用纯HBsAg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单用... 目的构建乙肝病毒(HBV)基因疫苗,观察其与HBV表面抗原蛋白(HBsAg)联合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R31S作为HBV基因疫苗,联合应用纯HBsAg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单用基因疫苗pCR31S或纯蛋白HBsAg免疫小鼠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抗HBs,另取免疫小鼠脾细胞,用3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2,4wk时联合免疫组抗HBs效价低于纯蛋白免疫组,高于基因疫苗免疫组;6wk后基因疫苗免疫组抗HBs效价升至最高,联合免疫组次之.3HTdR掺入法测定显示,各组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不显著.结论乙肝病毒基因疫苗与表面抗原蛋白联合免疫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疫苗 HbV 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 基因疫苗
下载PDF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新生儿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忠礼 马明睿 +3 位作者 李德枢 邹林樾 张静 徐恩杰 《中华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在新生儿系列血...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在新生儿系列血清中均未检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血清学感染标志;对照组和感染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3%(28/30)和83%(39/47)(χ2=1.74,P>0.05),两组汉族和少数民族间免疫保护率亦无统计学差异(概率法,P=0.98;χ2=0.11,P>0.05)。结论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各组两民族抗HBs阳转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孕妇 新生儿 基因疫苗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