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164
1
作者 曾民德 茅益民 +10 位作者 姚光弼 周霞秋 王豪 徐道振 姚集鲁 侯金林 王宇明 任红 陈亚岗 牛俊奇 王耀宗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7-394,共8页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片10 mg/d 治疗 HBeAg 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第一阶段480例患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 ADV 组(360例)或安慰剂组(120例...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片10 mg/d 治疗 HBeAg 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第一阶段480例患者按3:1的比例随机进入 ADV 组(360例)或安慰剂组(120例)治疗12周;第二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的 ADV 治疗28周;第三阶段则原接受 ADV 治疗的患者重新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 ADV 治疗(AAA 组)或安慰剂治疗(AAP 组);而第一阶段服用安慰剂的患者(PAA 组)将继续接受 ADV 治疗。根据不同的组别,患者分别口服 ADV 10 mg 或安慰剂1片,1日1次。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为血清 HBV DNA 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评估指标为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复常率与HBeAg 转阴率、HBeAg 的血清转换率。结果 12周时,AAA 组和 AAP 组 HBV DNA 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3.4 lg 拷贝/ml 和3.3 lg 拷贝/ml;40周时,三组血清 HBV DNA 中位数水平降低程度相似,较基线降低了4.0~4.6 lg 拷贝/ml;52周时,PAA 组和 AAA 组 HBV DNA 中位数水平较基线分别降低5.0 lg 拷贝/ml 和4.5 lg 拷贝/ml,而 AAP 组 HBV DNA 中位数水平则恢复到接近基线水平;PAA 组和 AAA 组患者分别有30.3%和28.4%的患者 HBV DNA 转阴,而 AAP 组 HBV DNA转阴率从40周的19.3%(23/119)降低到0.8%(1/119);PAA 组和 AAA 组 ALT 复常率分别为69.2%(74/107)和78.6%(176/224),而 AAP 组的 ALT 复常率由40周时的74.3%(81/109)下降为52周的21.1%(23/109);PAA 组和 AAA 组 HBeAg 转阴率分别为20%(24/119)和13%(30/237),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20/116)和8%(19/232).而 AAP 组的 HBeAg 转阴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从40周的14%(16/114)和11%(12/112)降低到52周时的9%(10/114)和4%(5/112)。45例血清 HBV DNA 水平较治疗最低水平增高≥1 lg 的患者中未发现与 ADV 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安全性方面,各组至少发生1个与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11%,大多为轻、中度。研究期间各治疗组血清肌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德福韦酯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中国
原文传递
1686例慢性乙型肝炎中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比较分析 被引量:82
2
作者 杨创国 于乐成 +5 位作者 陈金军 孙剑 郭亚兵 骆抗先 朱幼芙 侯金林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48-651,共4页
目的通过大样本横断面回顾性调查,了解HBeAg(-)和HBeAg(+)两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对1686例CHB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和HBeAg(+)CHB患者ALT、HBV DNA定量、肝组织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等... 目的通过大样本横断面回顾性调查,了解HBeAg(-)和HBeAg(+)两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异同。方法对1686例CHB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和HBeAg(+)CHB患者ALT、HBV DNA定量、肝组织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等指标的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HBeAg(-)CHB628例,占37·3%;HBeAg(+)CHB1058例,占62·7%。HBeAg(+)组ALT、HBV DNA总体上均高于HBeAg(-)组。HBeAg(+)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总体上均轻于HBeAg(-)组。结论目前我国CHB病例以HBeAg(+)者占多数。无论HBeAg(-)或HBeAg(+)CHB,肝炎活动在病毒复制活跃时均重于病毒复制水平较低时。HBeAg(-)CHB肝组织学损害重于HBeAg(+)C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DNA 组织学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姚光弼 王宝恩 +2 位作者 崔振宇 姚集鲁 曾民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_脱氧核糖核酸(HBV_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29例病人,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治疗组(322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0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对照组服用外形相同的安慰剂每日1片,共12wk。结果:治疗组累计92.2%病人血清HBV_DNA阴转(低于1.6ng/L),最终持续阴转率为78.5%。对照组HBV_DNA累计阴转率为14.1%,最终阴转率为11%。2组疗效比较P<0.01。治疗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的病人,12wk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60.3%,对照组为27%,P<0.01。2组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血清HBV_DNA水平,促使ALT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治疗 药理
下载PDF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DN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4
作者 徐庆 宋芸娟 +1 位作者 陈全斌 义祥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862-1866,共5页
目的 :研究荔枝核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IL)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方法 :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IL对HepG2 .2 .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 .结果 :96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日 ,IL... 目的 :研究荔枝核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IL)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方法 :应用光密度测定法和细胞培养及定量PCR技术研究荔枝核提取物IL对HepG2 .2 .15细胞系HBsAg与HBeAg表达及HBV DNA含量的影响 .结果 :96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日 ,IL对HBsAg和HBeAg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2 4孔板试验 :实验第 3,6 ,9日IL对HBs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0 .0 1) ;实验第 6 ,9日IL对HBeAg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 <0 .0 1) ;同时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 ,IL(4 0 0mg/L )可使培养基中的HBV DNA转阴 .结论 :IL体外实验 (培养细胞 )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黄酮类 HePG2.2.15细胞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下载PDF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44
5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4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陈仁 马晓军 罗晓丹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52周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1随机单盲、对照设计。共入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其中LDT组90例,LDT600mg口服,每天1次;ETV组90例,ETV0.5mg口服,每...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52周临床疗效。方法采用1:1随机单盲、对照设计。共入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0例,其中LDT组90例,LDT600mg口服,每天1次;ETV组90例,ETV0.5mg口服,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并对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x^2检验或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52周时,HBVDNA检测不到率,ETV组为88.9%,LDT组为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较基线下降水平,LDT组分别为28.9%、27.8%和(774.7±542.4)PEIU/ml,ETV组分别为15.6%、14.4%和(603.4±480.5)PEIU/ml,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4.63和4.80,t值为2.02,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2周时,病毒学突破率LDT组为4.4%,ETV组为0%,x^2=4.09,P〈0.05。LDT组和ETV组在治疗52周时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ALT和HBVDNA水平无相关性。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T组有3个因素与治疗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log,12周时HBeAg下降〉1log,基线HBeAg水平;ETV组有3个因素与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log,36周时HBeAg下降〉2log,12周时HBeAg下降〉2log。结论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LDT较ETV有更高的HBeAg转换率,ETV组有更低的耐药率。24周时HBeAg下降〉2log可同时作为两组患者52周HBeAg血清转换的最佳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治疗 肝炎e抗原 乙型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黄芪甲甙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娟 陈建宗 +2 位作者 张金平 贾新 蒋蔚峰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甙和拉米夫定,于培养第3,6和9日收集培养上清液.通过MTT法观察药物对HepG2.2.15细胞株的影响,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及HBVDNA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芪甲甙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的作用.黄芪甲甙给药9d,其HBsAg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2.1mg/L,治疗指数(TI)为4.4;HBeAg的IC50为26.2mg/L,TI为3.72;细胞外HBVDNA的IC50为13.2mg/L,TI为7.4.拉米夫定也有抑制HBV的作用,但抑制作用较弱.结论:黄芪甲甙体外对HBV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甙 HePG2.2.15细胞 肝炎表面抗原 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DNA载量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孙庆丰 吕勇 +3 位作者 徐道振 蓝贤勇 刘景院 孙雪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阴性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06例,以HBeAg阳性、阴性及HBV DNA载量和其他...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阴性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206例,以HBeAg阳性、阴性及HBV DNA载量和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x2单因素分析显示HBeAg阳性、阴性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无影响(x2=0.440,OR=0.777,95% CI 0.424~1.425,P=0.50),HBV DNA载量对预后影响显著,HBV DNA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好转率分别为53.1%和27.O%(x2=9.806,OR=3.055,95% CI 1.554~6.007,P=0.002)。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20%,总胆红素>513μmol/L,白蛋白<30 g/L, 总胆固醇<1.6 mmol/L,血小板<5×109/L和较高载量HBV DNA(HBeAg阴性者>3×104拷贝/ml,HBeAg 阳性者>1×105拷贝/ml)等9个因子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有重大影响,回归系数分别是1.539、21.356、 1.398、1.650、2.440、2.266、1.738、2.631和2.656。其中HBV DNA载量对预后影响的回归系数为2.656, Wald值为7.768,P=0.005,回归系数期望值为14.235,期望值95.O% CI为2.199~92.133。提示HBV DNA 载量在其他重要因子存在时仍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其重要程度仅次于肝肾综合征及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结论HBeAg阳性、阴性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无影响,HBV DNA载量为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HBV DNA低载量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 乙型 慢性 DNA 预后
原文传递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HBV转染细胞表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段会平 侯安继 +1 位作者 陆付耳 黄久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20.0、12.0、6.0、3.0、1.5g/L的药液,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观察其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羧甲基茯苓多糖对2.2.15细胞... 目的研究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20.0、12.0、6.0、3.0、1.5g/L的药液,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观察其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羧甲基茯苓多糖对2.2.15细胞株的50%毒性浓度(TC50)为13.6g/L,对2.2.15细胞株HBsAg、HBeAg分泌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4.45、5.61g/L,治疗指数(TI)值为3.06和2.42,高于已用于临床抗病毒的阿昔洛韦。结论羧甲基茯苓多糖在2.2.15细胞株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细胞 培养的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羧甲基茯苓多糖 细胞表达 HbV转染 2.2.15细胞株 实验研究 功能影响
原文传递
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指标探讨 被引量:31
9
作者 谢冬英 林炳亮 +4 位作者 徐启桓 陈幼明 陆玮伦 李建国 高志良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eAg、HBV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DNA定量≥1×10^6拷贝... 目的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ALT、HBeAg、HBV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HBeAg阳性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入研究。筛选时血浆HBV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ADV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结果ADV治疗5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ULN者(72.7%)高于ALT〈2×ULN者(38.0%),P〈0.05;基线HBeAg≤350s/co者(66、7%)高于HBeAg〉350s/co者(30.2%),P〈0.01;基线HBVDNA≤108拷贝/ml者(53.0%)高于血清HBVDNA〉10^8拷贝/ml者(34.4%),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s/co者和HBeAg〉350s/co者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10k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3%和75%,血清HBVDNA〈10^5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DNA水平及HBeAg血清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DV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水平对治疗52周的疗效的预测价值优于基线指标,治疗12周时血清HBVDNA〈10,拷贝/ml者,52周时能达到更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阿德福韦酯 肝炎e抗原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晖 江楚文 +3 位作者 钱靖琳 李世坚 梁洁玲 陈学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和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PreS1,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总阳性率68.9%,PreS1总阳性率54.8%,有显著性差异(χ2=53.24,P<0.005)。HBV-DNA、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组(HBV-DNA:χ2=226.24,P<0.005;PreS1:χ2=49.64,P<0.005)。PreS1和HBeAg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6.9%和63.3%,PreS1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特异性则相反。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阳性率亦随之升高,HBV-DNA含量低时PreS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联合检测HBV血清标志物、PreS1,并动态监测HBV-DNA的含量,在观察慢性乙肝患者HBV复制、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reS1可作为HBeAg阴性、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时的补充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乙型肝炎 DNA 病毒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下载PDF
常用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报告解释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金明 张瑞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6-300,共5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血清学检测“两对半”标志物在临床实际检测应用中很常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前者用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明确,后者则主要用于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定性测定中“两对半”标志物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既让检验人员不知所措,也让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本文探讨了临床实验室应当如何恰当地报告和解释常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检测结果,临床医师又应当如何正确地应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状态,使乙肝“两对半”标志物检测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生物学标记
原文传递
脱氧核酶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沃健儿 吴晓玲 +3 位作者 朱海红 周林福 姚航平 陈离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s基因和 c基因特异性的脱氧核酶 (DNAzyme)对 HBV表面抗原 (HB-s Ag)和 e抗原 (HBe Ag)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合成针对 HBV s基因 ORF A157UG、e基因 ORF A1816UG的DNAzyme Drz BS、Drz BC,在 2 .2 .15细胞上观察其对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抑制效应。结果 :Drz BS、Drz BC作用于 2 .2 .15细胞后 ,可显著抑制 HBV s基因、c基因的表达 ,有效浓度为 0 .1~ 2 .5μmol/ L并呈剂量依赖性 ,最高抑制率分别为 94 .2 %和 91.8% ;有效抑制持续时间可达 72 h;Drz BS、Drz BC在细胞内对 Hbs Ag、Hbe Ag表达的抑制效率 ,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反义寡核苷酸 As BS、As BC,有效浓度较后者低至少 10倍。其对 2 .2 .15细胞的 HBVDNA复制无明显影响 ,亦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在 2 .2 .15 HBV细胞模型系统 ,Drz BS、Drz BC能高效阻断 HBV s基因、e基因的表达 ,是一种特异性的、高效的抗 HBV基因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酶 抑制效应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13
作者 严海明 陈建华 +2 位作者 叶一农 龙辉 王向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LAM(100 mg/d)和ADV(10 mg/d),1次/d,疗程为48周;单药组服用ETV(0.5 mg/d),1次/d,疗程48周。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HBeAg转阴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在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但治疗36周时单药组ALT复常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治疗12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1.976,P>0.05),治疗24和36周,单药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0、9.164,P<0.05)。两组间的HBe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耐药,安全性良好。结论治疗48周时,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HBeAg阳性CHB均具有较好的疗效;ETV单药治疗容易较早出现ALT复常和HBV DNA阴转;两组药物安全性好、耐药率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下载PDF
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顺庆 朱晓骏 +2 位作者 孙学华 李曼 高月求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8-352,共5页
目的分析ALIT轻度升高(1~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年龄及HBVDNA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目的分析ALIT轻度升高(1~2倍正常值上限)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年龄及HBVDNA水平对其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入组病例中符合条件者,行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检测HBsAg、HBeAg滴度及HBVDNA水平。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情况及年龄(≥40岁和〈40岁)、HBVDNA水平(≥10^5拷贝/ml和〈10^5拷贝/m1)对其的影响。两样本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9例HBeAg阳性与126例HBeAg阴性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26和3.464,P值均〉0.05)。〈40岁组中,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543和5.024,P值均〉0.05)。≥40岁组中,HBeAg阳性患者中、重度炎症(G3、G4)所占百分比(32.9%)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16.4%),χ2=8.777,Jp〈0.05;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7,P〉0.05)。HBVDNA≥10’拷贝/ml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轻度炎症(G1)所占百分比(17.5%)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7.3%),χ2=8.851,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227,P〉0.05)。HBVDNA〈10^5拷贝/ml的患者中,HBeAg阴性患者轻度炎症(G1)所占百分比(29.6%)明显高于HBeAg阳性患者(6.9%),χ2=6.357,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轻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2和2.11,P值均〈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丙氨酸转氨酶 病理学
原文传递
HBeAg定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功遂 王曼曼 +4 位作者 明朗 姜湘宁 陈乐无 谢秋里 刘梅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 探讨采用微粒子荧光免疫分析法 (MEIA )检测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血清HBeAg定量在CHB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MEIA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检测 2 4 9例CHB和 32例非CHB血清HBeA... 目的 探讨采用微粒子荧光免疫分析法 (MEIA )检测的慢性乙型肝炎 (CHB)血清HBeAg定量在CHB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MEIA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 (PCR)检测 2 4 9例CHB和 32例非CHB血清HBeAg定量、乙型肝炎病毒 (HBV)标志物 (HBVM)和HBVDNA定量。同时作肝组织活检 ,链霉菌抗生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 P)检测肝细胞中HBcAg表达。研究血清HBeAg定量与HBeAg定性、HBVDNA定量、肝细胞内HBcAg定量以及与病理诊断间的关系。 结果  1.检测血清HBeAgMEIA法灵敏度 (80 .2 8% )高于ELISA法 (6 9.0 1%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9.312 ,P =0 .0 0 2 ) ;2 .血清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对数值间呈正相关 (r =0 .4 11,P =0 .0 0 0 ) ;3.血清HBeAg定量与肝细胞内HBcAg的半定量呈正相关 (r =0 .6 4 6 ,P =0 .0 0 0 ) ;4 .血清HBeAg定量与肝脏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 (r =- 0 .172 ,P =0 .0 0 6 )。结论 MEIA法检测的血清HBeAg定量是目前临床上评价HBV复制和肝脏损害程度的较敏感、较稳定、较可靠的指标 ,在CHB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CHb 诊断和治疗 DNA定量 MeIA法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细胞 差异 目的 结论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HBV-DNA和HBeAg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任瑞庆 陈寿云 +2 位作者 陈炳辉 陈婉婵 何雪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00-30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检测HBV前S1抗原、HBV-DNA和HBeAg在乙型肝炎感染期主要模式组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HBV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对308例检测结果进行统... 目的对比分析检测HBV前S1抗原、HBV-DNA和HBeAg在乙型肝炎感染期主要模式组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HBV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五项”,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对308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五项”4种模式组即“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组、“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组、“HBsAg、HBeAg”阳性模式组和“HBsAg、HBcAb”阳性模式组。前S1抗原总阳性率为62.34%(192/308),HBV-DNA总阳性率为78.90%(243/308)。在HBe阳性模式组与HBeAg阴性/抗HBeAb阳性模式组对比,前S1抗原总阳性率分别为71.65%(139/194)和46.49%(53/114),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P<0.01)。HBV-DNA阳性组和HBV-DNA阴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4.90%(182/243)和15.38%(10/65),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5,P<0.01)。前S1抗原与HBeAg检测符合率为64.94%,与HBV-DNA检测符合率为76.95%。结论检测HBV前S1抗原阳性率在HBe阳性模式组中明显高于HBeAg阴性/抗HBeAb阳性模式组;前S1抗原与HBV-DNA和HBeAg检测有显著相关性和互补性;前S1抗原可作为检测HBV复制新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前体 肝炎 乙型 DNA 病毒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病毒 乙型
下载PDF
免疫预防后HBeAg与HBV宫内感染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崔恒春 闫永平 +4 位作者 邵中军 徐德忠 门可 徐剑秋 李军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24-826,共3页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后母亲及其新生儿HBeAg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婴儿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以1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9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分析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新生儿HBV...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后母亲及其新生儿HBeAg阳性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婴儿产生抗.HBs的影响。方法 以1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9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分析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对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新生儿HBV持续感染及其与婴儿抗.HBs产生的关系。结果 196例新生儿有10例发生宫内感染,母亲或新生儿HBeAg阳性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R值分别为4.76(1.28~17.67)、5.53(1.49~20.48),共有1例HBV宫内感染慢性化的婴儿,其出生时HBeAg也阳性。在出生于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HBeAg阴性母亲的婴儿之间,在出生时HBeAg阳性的婴儿、出生时HBeAg阴性的婴儿之间,在1,4,7月龄随访时各组间抗-HBs的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可自由通过胎盘,因此该指标不能作为宫内感染与否的判断指标。免疫预防后母亲及新生儿HBeAg阳性与否在宫内感染和慢性化中仍起重要作用。但对婴儿抗-HBs的产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抗体 随访研究
下载PDF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18
作者 施可庆 张大志 +5 位作者 郭树华 何华 王志毅 石小枫 曾维群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41-645,共5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和24周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和24周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转换率,并比较不同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时的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DNA低于检测值率,HBV DNA〈10^4拷贝/ml患者的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组患者的基础人口学、临床和病毒学特征均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时,替比大定组和恩替卡书组患者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均为50.0%,ALT复常率分别为52.5%和60.0%(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0.0%和5.0%(P〈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0%和5.0%(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HBVDNA低于检测值率分别为80%和70%(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7.5%和75.0%(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45.0%和32.5%(P〉0.05),HBeAg血清学转换半分别为27.5%和17.5%(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大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HBV DNA水平低丁检测值率、ALT复常率无明屁差异;12周时替比夫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思替卡韦组,但24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病毒载量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干扰素仪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曹振环 马丽娜 +4 位作者 柳雅立 金怡 鲁俊峰 张永宏 陈新月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初治HBeAg阴性CHB患者接受Peg-IFNα-2a(135ug/周或180ug/周)联合ADV(10mg/d)治疗。96周治疗结...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96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初治HBeAg阴性CHB患者接受Peg-IFNα-2a(135ug/周或180ug/周)联合ADV(10mg/d)治疗。96周治疗结束时,如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则停药随访,否则停用Pe口IFNα—2a,继续ADV维持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120周。基线和治疗过程中每12周检测HBVDNA和HBsAg水平。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 Sexacttest检验。结果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48周时,100%(25/25)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值(〈500拷贝/ml),且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可检测水平;;治疗48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2%(3/25),96周上升至28%(7/25)。随访至120周,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8/25)。延长治疗至96周未见新的不良反应发生,其安全性同48周。结论Peg-IFNα-2a联合ADV并延长疗程可显著提高HBeAg阴性CHB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尤其可以提高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是值得探索的优化治疗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干扰素Α-2A 阿德福韦酯 血清学转换
原文传递
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琳 吴峰 +1 位作者 石理兰 窦晓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定为HBV携带者的肝组织中HBVcccDNA、HBVtDNA和血清HBV DNA,同时用化学发...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定为HBV携带者的肝组织中HBVcccDNA、HBVtDNA和血清HBV DNA,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分析感染者肝组织内HBVcccDNA与肝组织内HBVtDNA、血清HBV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肝组织中均可检出HBVcccDNA,范围在3.15×10^3拷贝/mg~1.06×10^7拷贝/mg(对数值:5.66±O.93);肝组织cccDNA定量与肝组织总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5,P〈0.05),与血清HBVDNA无相关性(r=0.174,P〉0.05)。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与血清HBsAg定量呈高度正相关(r=0.562,P〈0.001);而与血清HBeAg定量无相关性(r=0.152,P〉0.05)。结论HBV携带者肝组织内HBVcccDNA成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VDNA载量不能直接代表其肝组织中的HBVcccDNA水平;血清HBsAg定量可作为反映肝幺日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DNA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