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夏世勤 苏莉 +4 位作者 刘秋洪 杨眉 安邦权 王茂玲 于慧芳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2期82-84,86,共4页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马光丽 方炳木 +5 位作者 曲志刚 江锦红 汪笑秋 刘永华 章巧雷 王晓丽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0期1540-1542,157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血小板输注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周麦琳 曹枫林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2,共5页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探讨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6-1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59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人口社会学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领悟社...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探讨其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6-1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59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人口社会学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6.5%和30.8%;血液病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其焦虑、抑郁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显示,血液病患者社会支持(P<0.05)、心理弹性(P<0.05)可以负向预测血液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结论血液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可以作为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焦虑、抑郁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桂瑞 宋永平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1期1739-1742,共4页
沙利度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曾因罕见的"海豹肢症"事件,被作为一种毒性药物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近来,沙利度胺已经被证实有镇静、抗炎、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作用,被创新性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伯克肉样瘤和移植... 沙利度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曾因罕见的"海豹肢症"事件,被作为一种毒性药物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近来,沙利度胺已经被证实有镇静、抗炎、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作用,被创新性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伯克肉样瘤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总结沙利度胺临床上应用的新进展,必将为进一步探讨沙利度胺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皮肤 血液 肿瘤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喻镁佳 张学美 +2 位作者 聂波 石岚 李惠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HM)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住院接受化疗的327例HM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感染发生率为33.6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占40.85%;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43.33%)、革兰阳性菌(33.33%...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HM)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住院接受化疗的327例HM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感染发生率为33.6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占40.85%;分离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43.33%)、革兰阳性菌(33.33%)和真菌(23.34%);急性白血病和各类复发的HM患者感染率最高,达70.58%;粒细胞缺乏与无粒细胞缺乏者感染率分别是69.39%和18.6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M患者感染率高,尤以急性白血病和各类复发的HM患者及粒细胞缺乏者为甚,应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感染控制 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任明 陈国安 +1 位作者 沈钢 杨茹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1-1023,共3页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 目的对本中心送检的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特异性检测与分析。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并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采用PAKPLUS试剂盒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结果共筛选出血小板抗体阳性标本115例,其中抗-HLA-Ⅰ类69例(60.00%),抗-HPA 3例(2.61%),抗-HLA-Ⅰ类和抗-HPA 43例(37.39%);46例抗-HPA阳性标本中,单一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2例(47.83%),其中抗GPⅡb/Ⅲa 6例(13.04%),抗GPⅠa/Ⅱa 10例(21.74%),抗GPⅣ6例(13.04%),多个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24例(52.17%)。结论抗-HLA-Ⅰ和抗-HPA是导致血液病患者免疫性PTR的主要因素,血小板抗体检测可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策略提供依据,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 血液病
下载PDF
儿童血液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燕娜 李海燕 黄海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529,共4页
目的:调查儿童血液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16名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预期性悲伤量表(AG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 目的:调查儿童血液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16名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预期性悲伤量表(AG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以及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AGS得分为(81.26±15.73)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患儿患病时间、性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照顾负担为影响其AGS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血液病患儿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为照顾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给予其更多的心理支持及照顾支持,提高照顾者的照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儿科 照顾者 预期性悲伤 应对方式 照顾负担 调查研究
下载PDF
降钙素原监测与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郑佳佳 孙爱宁 +4 位作者 张彤彤 陈苏宁 常伟荣 张险峰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明确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检测患者第一次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第3、7、14、21、28天血清PCT水平,比较感染控制组和感染迁延组及感染恶化组间PCT的变化规律以及PCT变化在预测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497例PCT阳性患者中421例(84.7%,421/497)为实验室或临床确诊感染,其中发热24 h内PCT即阳性的有296例(70.3%,296/421);发生感染性休克(14.0%,59/421)和未发生感染性休克(86.0%,362/421)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6.29μg/L和1.16μg/L,两者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1例感染患者中有408例同时行血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阳性167例(40.9%,167/408),血培养阴性240例(58.8%,240/408),1例曲霉污染,两组PCT中位值分别为2.47μg/L、1.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64.7%,108/167)和革兰阳性菌感染(22.2%,37/167)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4.32μg/L和1.3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CT取2.05μg/L为截点时诊断性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70.0%。289例动态监测抗感染治疗后的PCT水平患者中感染控制组192例,感染迁延组71例,感染恶化组26例,3组在抗感染治疗后前3 d的PCT水平无差异,但3 d后PCT水平差异显著。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尤其血培养阴性感染发热患者较优的快速辅助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动态变化对判断感染控制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病 血培养 感染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期的营养评估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锐祎 缪文英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清白蛋白 化疗 营养评估 护理
原文传递
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登举 刘文励 +1 位作者 孙自庸 朱旭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61-865,共5页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为了了解本院近两年血液科病房致病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按常规方法从标本中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和培养。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irby Bauer法 ,真菌药敏试验应用ATBFUNGUS药敏条。结果显示 ,从所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共 10 2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 (G +菌 )占 4 2 .2 % ,革兰阴性菌 (G -菌 )占 3 4 .3 % ,真菌占3 .5 %。 5 8.8%致病菌分离自恶性血液病患者 ,2 7.5 %来自不明原因的发热 (FUO)患者。此外 ,在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减少时分离出的致病菌就占到 5 1.0 %。分离出的真菌大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 ,而G +菌对万古霉素(vancomycin)最敏感 ,G -菌对亚胺培南 (imipenem)最敏感 ,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血液科病房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肿瘤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及时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对合理选择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病房感染 致病菌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639例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炜 刘跃进 +1 位作者 王桂玲 王晓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29-130,116,共3页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医院感染。方法回顾性调查血液病住院患者病历639份,分析其中223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抗菌药物应用及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4.90%,例次...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医院感染。方法回顾性调查血液病住院患者病历639份,分析其中223例医院感染病例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抗菌药物应用及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4.90%,例次感染率为37.2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43.95%)为主,其次为口腔(23.77%)和泌尿道(11.66%);所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45.90%,革兰阴性菌占47.12%,真菌占16.99%。并发真菌性二重感染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18.73±4.65)d,显著长于无此并发者(13.66±7.48)d(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针对其疾病特点加强监护,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高苏 李正 +8 位作者 仇惠英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60-862,共3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一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12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疗,按用药情况分为单用替加环素组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9例及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14例,按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44例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共治愈19例,治愈率为43.2%,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47d;单用替加环素、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47.6%、44.4%、35.7%;替加环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分别占15.9%、13.6%、6.8%。结论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治疗3~5d无效,考虑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尽早应用替加环素治疗,替加环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耐药菌 中性粒细胞缺乏 血液病
原文传递
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3例报道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许景艳 欧阳建 +2 位作者 张启国 徐勇 关朝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962-1964,共3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3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在死亡2~3d后2次血培养结果回报为耐亚胺培...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3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在死亡2~3d后2次血培养结果回报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结论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合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应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粒细胞缺乏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脓毒症
原文传递
妊娠期合并贫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任帅 滕红 +2 位作者 崔艳双 刘理达 齐洪伟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对母儿影响及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对90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贫血原因,贫血程度的统计,对贫血孕妇妊娠过程及并发症发生,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一定比...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对母儿影响及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对90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贫血原因,贫血程度的统计,对贫血孕妇妊娠过程及并发症发生,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一定比例;妊娠合并贫血程度多为轻、中度,重度贫血较少,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多为中、重度;妊娠合并贫血患者,血小板减少多因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减低程度多为中、重度减低;妊娠期合并贫血、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和血小板减少可增加对母儿的不良影响。结论:加强产前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降低围产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贫血 血液病 血小板
下载PDF
成肌细胞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立斌 周红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67-770,共4页
目的介绍成肌细胞在临床常见疾病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查阅国内外近15年来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脊髓疾病、永久性面瘫、心血管系统疾病、骨、关节及肌肉损伤、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垂体性... 目的介绍成肌细胞在临床常见疾病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查阅国内外近15年来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帕金森病、脊髓疾病、永久性面瘫、心血管系统疾病、骨、关节及肌肉损伤、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垂体性侏儒等的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成肌细胞移植是治疗多种常见疾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免疫排斥及成肌细胞移植最佳载体的选择等问题。结论利用成肌细胞为载体携带外源基因,治疗临床常见疾病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移植免疫、成肌细胞融合率以及目标蛋白的表达。成肌细胞来源和取材容易,易于在体外培养,便于回输给宿主,这些优点利于其在临床诸多领域的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基因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下载PDF
PICC置管时机对血液病患者静脉炎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洪波 周丽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期230-232,2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PICC置管时机对血液病患者静脉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性PICC置管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4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于化疗前2d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于化疗当日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 目的探讨不同PICC置管时机对血液病患者静脉炎的影响。方法收集性PICC置管治疗的血液病患者14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于化疗前2d进行PICC置管,对照组于化疗当日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和置管前后7d时的血管壁厚度及组织水肿和血管微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严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7d时,观察组穿刺血管壁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P<0.05),穿刺部位组织水肿及血管微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前2d进行PICC置管,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并减轻静脉炎的程度,利于穿刺部位血管的修复,减轻炎症状态,降低微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时机 血液病 静脉炎 微血栓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宸宇 孙晓红 +1 位作者 王丽 李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起TM的异常表达并释放入血。因此TM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标志物,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TM的研究按照抗炎作用、...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引起TM的异常表达并释放入血。因此TM被认为是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标志物,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有关TM的研究按照抗炎作用、维持上皮细胞形态、改善血液系统疾病、改善移植及抗肿瘤等方面进行综述。这些研究提示TM不仅对多种疾病有诊断、预后意义,也可能成为这些疾病重要的治疗靶点或治疗药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抗炎 血液疾病 肿瘤
下载PDF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6在血液病脓毒血症儿童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小倩 赵瑞艳 +1 位作者 赵威云 曹明善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645-647,65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脓毒血症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小儿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20例血液病脓毒血症患儿作为脓毒血症组,140例无感染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脓毒血症组内合并... 目的探讨血液病脓毒血症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6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小儿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20例血液病脓毒血症患儿作为脓毒血症组,140例无感染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组;脓毒血症组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儿50例作为休克组,脓毒血症组内无感染性休克的患儿170例为无休克组。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6水平。结果脓毒血症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及外周血CD3+CD8+Ts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CD3+CD4+Th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证实,血液病脓毒血症患儿的外周血CD3+CD8+Ts细胞及血清IL-6与脓毒血症患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当二者同时显著升高时,患儿更容易发生脓毒血症休克。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6在血液病脓毒血症患儿中呈现异常表达的状态,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脓毒血症 外周血T淋巴细胞 IL-6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重症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家源 陈玉梅 +5 位作者 邹尧 张丽 阮敏 陈晓娟 刘晓明 竺晓凡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136-5138,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血液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流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血液病患儿2 368例,对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 目的探讨重症血液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流感染的原因、感染部位、病原菌分析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9月住院治疗的血液病患儿2 368例,对血液病患儿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 368例住院治疗患儿中167例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7.1%;其中发生血流感染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9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儿6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9例、恶性淋巴瘤患儿2例,分别占56.9%、36.5%、5.4%、1.2%;感染部位以口腔黏膜与呼吸道为主,分别占12.6%与10.2%;经血培养检测,共分离出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0株占53.9%,革兰阳性球菌71株占42.5%,革兰阳性杆菌、真菌各3株,各占1.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应用糖皮质激素>2周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mm3与血流感染高度相关。结论急性髓性白血病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易发生血流感染,血液病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mm3与血流感染的发生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患儿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治疗
原文传递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凡 韩志海 +3 位作者 孟激光 李泳群 陈韦 赵春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72-675,共4页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 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感染 病原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药性 微生物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