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复合毛细芯环路热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野 纪献兵 +1 位作者 郑晓欢 徐进良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55-2061,共7页
为解决环路热管在蒸发腔不同区域对于毛细芯孔径尺度和热导率的不同需求,制备了一种多尺度复合毛细芯环路热管,并在不同加热功率、放置角度和冷却方式下对环路热管进行了热性能测试。实验发现该环路热管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在200 W加热... 为解决环路热管在蒸发腔不同区域对于毛细芯孔径尺度和热导率的不同需求,制备了一种多尺度复合毛细芯环路热管,并在不同加热功率、放置角度和冷却方式下对环路热管进行了热性能测试。实验发现该环路热管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在200 W加热功率下,蒸发腔壁面中心温度Tc最低仅为64℃。与风冷方式相比,冰冷方式可以显著强化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降低Tc和热阻。热阻最低为0.19 K·W-1。同时冰冷方式也有利于改善均温性。当加热功率不同时,放置角度对环路热管温度及热阻的影响有所不同。另外,多尺度复合毛细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热泄漏。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放置角度不同的LHP的热泄漏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毛细芯 多尺度 传热特性 热泄漏
下载PDF
低温绝热气瓶的有限元热分析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阳 王彩莉 汪荣顺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充满低温液体的气瓶进行传热分析,与试验的结果相结合,分析气瓶的颈管、支撑结构和绝热结构的漏热量并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来保证达到优良的绝热性能。
关键词 气瓶 多层绝热 有限元分析 漏热量
下载PDF
多层绝热和支撑辐射对低温传输管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邓笔财 谢秀娟 +2 位作者 杨少柒 张宇 李青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了确保低温传输管线的设计质量,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方式减少管线的漏热。通过分析多层绝热和支撑表面辐射,对低温传输管线进行了传热模拟研究,得到了内管道壁面间的辐射换热量和支撑总体漏热量。分析了三角形和正方形支撑漏热量的不同... 为了确保低温传输管线的设计质量,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方式减少管线的漏热。通过分析多层绝热和支撑表面辐射,对低温传输管线进行了传热模拟研究,得到了内管道壁面间的辐射换热量和支撑总体漏热量。分析了三角形和正方形支撑漏热量的不同;同时对比了不同发射率支撑表面下,支撑辐射换热量、导热量和温度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支撑强度条件下,应当增大热传导距离,减小支撑的接触面积以及辐射换热面积;随着支撑表面发射率增大,支撑表面辐射换热量增加,导热量减少,总体漏热量增大,当发射率为1时,模拟得到的漏热量仍小于1 W/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传输管线 高真空多层绝热 辐射换热量 漏热 大型低温制冷设备
下载PDF
大型LNG储罐角部绝热结构的温度场 被引量:6
4
作者 朱鸿梅 孙恒 刘宏伟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5,共4页
角部绝热结构的设计是大型LNG储罐绝热结构设计的关键。将大型LNG储罐角部绝热结构视为二维平面问题,利用ANSYS软件分析其温度场和热流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热量主要通过混凝土环梁以及罐底与罐壁的交汇处传入罐内,因此,保证角部... 角部绝热结构的设计是大型LNG储罐绝热结构设计的关键。将大型LNG储罐角部绝热结构视为二维平面问题,利用ANSYS软件分析其温度场和热流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热量主要通过混凝土环梁以及罐底与罐壁的交汇处传入罐内,因此,保证角部保冷绝热结构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同时,设计角保冷块(TCP£用以减少沿二次罐底的漏热量,为了增加热阻,通常使其长度在5 m左右。根据预冷中储罐角部降温过程的瞬时热分析结果,储罐的降温过程十分缓慢,在预冷初期,罐壁降温较慢且温度梯度小,罐底降温较快且温度梯度大,因此采用低温气体使罐底充分预冷有利于对储罐整体冷却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储罐 角保冷块 绝热 温度场分布 热流密度 漏热量
原文传递
Lummus/UOP装置苯乙烯单体收率下降原因分析及换热器填料函的改进 被引量:8
5
作者 胡忆沩 杨梅 梁亮 《化工机械》 CAS 2004年第4期217-221,共5页
依据苯乙烯 (SM )单体收率偏低及能耗增大等现场生产工艺参数 ,对Lummus/UOP经典工艺进行分析 ,经多个取样点数据定量对比后 ,找出了SM单体在脱氢热回收工序被稀释 ,浓度下降的原因 ,并对USA 3.830 .4 90填料函进行了定量分析 ,指出了... 依据苯乙烯 (SM )单体收率偏低及能耗增大等现场生产工艺参数 ,对Lummus/UOP经典工艺进行分析 ,经多个取样点数据定量对比后 ,找出了SM单体在脱氢热回收工序被稀释 ,浓度下降的原因 ,并对USA 3.830 .4 90填料函进行了定量分析 ,指出了换热器填料函设计、制作尺寸错误及USA 3.83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单体收率 换热器 填料函密封 泄漏
下载PDF
循环水换热器泄漏的判断与处理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鸿 高峰 +1 位作者 胡雍 陈焱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07年第1期49-51,56,共4页
对换热器的泄漏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二厂的实际情况,对换热器发生泄漏后的现象、判定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几种有效的漏点查找手段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 换热器 粘泥监测 泄漏 余氯
下载PDF
基础实验试题A: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
7
作者 薛玉琪 洪思慧 何振辉 《物理实验》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第9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基础实验试题A为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本文介绍了实验任务、试题设计及竞赛结果分析.试题包括系统漏热测量、石蜡比热和相变潜热的测量及误差分析3部分.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和相变潜热的基... 第9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基础实验试题A为相变材料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本文介绍了实验任务、试题设计及竞赛结果分析.试题包括系统漏热测量、石蜡比热和相变潜热的测量及误差分析3部分.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比热和相变潜热的基本概念、热传递基本方式、能量守恒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外推法修正漏热等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物理建模的能力,实验方案设计、热电偶测温仪的使用和实验操作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能力.结合调查问卷反馈的分析表明:选手实验操作相对较好,物理建模相对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潜热 比热 漏热 物理建模
下载PDF
地下水温数值模拟在水源热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潘俊 臧海洋 +1 位作者 高维春 左悦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7-70,共4页
为分析沈阳市某小区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复合井结构的合理性和地下水热贯通程度,建立了地下水流与温度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换热温差下的地下水温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复合井结构可以满足水源热泵工程取回水要求,且... 为分析沈阳市某小区地下水地源热泵项目复合井结构的合理性和地下水热贯通程度,建立了地下水流与温度耦合数值模型,对不同换热温差下的地下水温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复合井结构可以满足水源热泵工程取回水要求,且5℃换热温差比7℃更合理、安全。经过一个供暖期运行和对地下水温的实际监测,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地源热泵 地下水温 数值模拟 复合井 热贯通 换热温差
下载PDF
周期性双势垒锯齿势中温差驱动的布朗热机 被引量:6
9
作者 程海涛 何济洲 肖宇玲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共6页
研究了周期性双势垒锯齿势中,布朗粒子在外力作用下沿空间坐标方向交替地和高、低温热库接触构成的布朗热机的热力学性能.考虑布朗粒子动能的变化以及高、低温库之间热漏的存在,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势垒高度、势比、外力等参数对布朗热机... 研究了周期性双势垒锯齿势中,布朗粒子在外力作用下沿空间坐标方向交替地和高、低温热库接触构成的布朗热机的热力学性能.考虑布朗粒子动能的变化以及高、低温库之间热漏的存在,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势垒高度、势比、外力等参数对布朗热机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考虑热漏时,布朗热机始终是不可逆的,效率小于卡诺效率;并且当热漏很小时,势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布朗热机的效率;其功率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为闭合线.当不考虑热漏时,其功率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为开型线,但由于布朗粒子动能的变化引起的不可逆热流,热机的效率依然小于卡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热机 双势垒锯齿势 热漏 热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热泄漏对平板型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莫冬传 丁楠 吕树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13-1515,共3页
环路热管由于其出色的传热性能,正在成为高热流密度电子芯片散热的前沿技术。本文制作了一种以铜为外壳、水为工质的大功率平板式环路热管,并研究了热泄漏对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降低毛细结构的等效热导可以有效降低热泄漏,使... 环路热管由于其出色的传热性能,正在成为高热流密度电子芯片散热的前沿技术。本文制作了一种以铜为外壳、水为工质的大功率平板式环路热管,并研究了热泄漏对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降低毛细结构的等效热导可以有效降低热泄漏,使环路热管有更好的传热性能。结果显示,本文所制环路热管在传达距离为80 cm的时候,最大功率可达150 W以上,此时热阻约为0.08℃/W。最低启动功率为2 W,不存在启动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环路热管 热泄漏 启动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低温传输管线支撑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莉 汤洪明 +3 位作者 张小斌 刘孝坤 刘崇山 贾林祥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40,49,共7页
低温传输管线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BEPCⅡ)中低温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确保BEPCⅡ低温传输管线的设计质量,运用有限元软件包ANSYS对低温传输管线的支撑进行了热负荷的数值模拟,得到传输管线的漏热和支撑温度分布。设... 低温传输管线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BEPCⅡ)中低温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确保BEPCⅡ低温传输管线的设计质量,运用有限元软件包ANSYS对低温传输管线的支撑进行了热负荷的数值模拟,得到传输管线的漏热和支撑温度分布。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支撑结构来支撑多通道传输管线垂直段重量,并对该支撑进行了热和应力的数值模拟。最后确定了漏热、强度满足工程要求且结构设计简单的低温传输管线支撑方案,目前该支撑方案已经运用到实际传输管线的加工、制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BEPCⅡ 低温传输管线 支撑 漏热 应力
下载PDF
存在热漏的内燃机与斯特林联合循环的有限时间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聂建军 杜发荣 高峰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8-523,共6页
在分布式电站系统的应用研究中,根据总能系统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热阻和热漏的内可逆内燃机循环与斯特林循环联合动力装置的热力学模型,导出了以压缩比、温度比等循环参数表示的联合循环功率和效率... 在分布式电站系统的应用研究中,根据总能系统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热阻和热漏的内可逆内燃机循环与斯特林循环联合动力装置的热力学模型,导出了以压缩比、温度比等循环参数表示的联合循环功率和效率表达式。同时由数值计算分析了热漏等循环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以及循环功率与效率间的关系。所得结果对联合循环动力装置性能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对联合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有限时间热力学 能量梯级利用 联合循环 内燃机 斯特林 热漏
下载PDF
采用不同辐射换热模型对液氦传输管线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笔财 谢秀娟 +2 位作者 杨少柒 张宇 李青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29,42,共5页
低温传输管线是大型低温制冷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之一,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方式减少低温传输管线的漏热。基于Fluent计算平台,分别采用DTRM模型、P1模型、ROSSELAND模型、DO模型、S2S模型对真空环境下的液氦传输管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解... 低温传输管线是大型低温制冷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之一,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方式减少低温传输管线的漏热。基于Fluent计算平台,分别采用DTRM模型、P1模型、ROSSELAND模型、DO模型、S2S模型对真空环境下的液氦传输管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解析计算解,确定了适合液氦低温管真空环境下辐射换热的计算模型,并利用S2S模型对低温传输管线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拟。模拟分析表明:S2S模型计算得到的管壁面辐射和温度场与解析解较为接近,更适合真空环境下的壁面辐射换热计算;支撑漏热为主要漏热,管壁面间辐射换热占总漏热量比例较小,整体漏热小于1W/m,满足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氦传输管线 辐射换热模型 漏热 大型氦低温制冷设备
原文传递
室温磁制冷蓄冷器的传热问题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海波 卢定伟 +1 位作者 徐小农 金新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40,共6页
对磁制冷中的关键部件主动式磁蓄冷器 (AMR)的漏热进行了数值计算 ,得到了漏热的组成关系 ,发现沿径向的热传导影响最大。如果能够有效减少AMR与磁体的接触面积或者做好径向外侧的绝热 ,则该系统的漏热问题将显著减少。
关键词 AMR 热传导 主动式磁蓄冷器 制冷工质 巨磁热效应
下载PDF
Large-scale physical simulation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of hot dry rock in Gonghe Basin,Qinghai Province,China
15
作者 ZHAO Peng ZHU Haiyan +4 位作者 LI Gensheng CHEN Zuo CHEN Shijie SHANGGUAN Shuantong QI Xiaof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741-752,共12页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rue triaxial multi-physical field large-scal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of in-situ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we conducted physical simulation of long-term multi-well injection and... Based on the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rue triaxial multi-physical field large-scale physical simulation system of in-situ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we conducted physical simulation of long-term multi-well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hot dry rocks of the Gonghe Basin,Qinghai Province,NW China.Through multi-well connectivity experiment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 fracture system in the rock samples an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fracture and wellbore were clarified.The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 were selected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s,namely one injection well and two production wells,one injection well and one production well.The variation of several physical parameters in the production well was analyzed,such as flow rate,temperature,heat recovery rate and fluid recovery.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rmal shock and injection pressure,the fracture conductivity was enhanced,and the production temperature showed a downward trend.The larger the flow rate,the faster the decrease.When the local closed area of the fracture was gradually activated,new heat transfer areas were generated,resulting in a lower rate of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the mining temperature.The heat recovery rat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xtraction flow rate a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fluid.As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leak-off channel increased,the fluid recovery of the production well rapidly decreased.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dominant channels and fluid leak-off on thermal recovery performance are different.The former limits the heat exchange area,while the latter affects the flow rate of the produced fluid.Both of them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ng-term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ot dry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dry rock simulation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heat extraction performance CONDUCTIVITY dominant channel fluid leak-off
下载PDF
q∝△(T^(-1))的不可逆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晔 陈林根 孙丰瑞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以内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为基础 ,建立一个不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模型 ,该模型的热传导规律为 q∝Δ(T- 1 ) ,包括低温热源到制冷空间的热漏及工质内部耗散、工质与外部热源间的有限热传导率的不可逆性 ,并用于导出制冷系数与制冷... 以内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为基础 ,建立一个不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模型 ,该模型的热传导规律为 q∝Δ(T- 1 ) ,包括低温热源到制冷空间的热漏及工质内部耗散、工质与外部热源间的有限热传导率的不可逆性 ,并用于导出制冷系数与制冷率的关系及在优化状态下的传热面积的分配关系。确定了在 q∝Δ(T-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1) 吸收式制冷循环 有限热传导率 线性唯像规律 热漏 不可逆性
下载PDF
航空燃油柱塞泵热模型及生热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护国 李嘉 叶斌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5-129,166,共6页
针对航空柱塞泵全工况下生热温升等问题,通过泄漏分析和机械损失分析等给出了热力学建模方法与生热原因分析。首先建立燃油柱塞泵三维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而采用液压平衡油温方法建立考虑泄漏和增压的热力模型,并且建立考虑机械损失方... 针对航空柱塞泵全工况下生热温升等问题,通过泄漏分析和机械损失分析等给出了热力学建模方法与生热原因分析。首先建立燃油柱塞泵三维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进而采用液压平衡油温方法建立考虑泄漏和增压的热力模型,并且建立考虑机械损失方面的动力学热力模型。通过试验与仿真对比表明,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误差不大于1%,且泵后压力脉动在2MPa范围内,符合柱塞泵实际情况,该模型能够实现燃油柱塞泵生热机理研究。最后进行柱塞泵生热机理分析,表明泄漏生热和增压生热不会引起航空燃油柱塞泵异常发热,主要通过机械损失引起,且机械功率损失越大,柱塞泵壳体和转动部件温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燃油柱塞泵 热模型 生热机理 泄漏生热 增压生热 机械损失
下载PDF
高温超导交流磁体气冷电流引线的优化设计和实验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正 管萧津 +4 位作者 赵庆勋 王银顺 杨景发 徐景智 李光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52,共4页
通过研究交流超导磁体气冷电流引线两段式模型的优化设计,使得其向低温系统的漏热达到最小,并自行设计热测法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线顶端温度为300 K、引线下端温度为77 K、引线传输电流为460 A的情况下,得到最佳引线... 通过研究交流超导磁体气冷电流引线两段式模型的优化设计,使得其向低温系统的漏热达到最小,并自行设计热测法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引线顶端温度为300 K、引线下端温度为77 K、引线传输电流为460 A的情况下,得到最佳引线直径为7.9 mm,与实验值8 mm符合。对交流电流引线的趋肤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冷电流引线 漏热 焦耳热 传导热 趋肤效应
下载PDF
重整装置进料/产物换热器内漏的分析与判断 被引量:5
19
作者 臧高山 张大庆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38,共4页
介绍了一种通过比较重整精制油、重整第四反应器出口和重整高压分离器油样中环烷烃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与判断重整装置换热器内漏的方法。正常生产情况下,在重整反应产物中,环烷烃的含量应该是比较低的。如果重整产物中环烷烃质量分数超过3... 介绍了一种通过比较重整精制油、重整第四反应器出口和重整高压分离器油样中环烷烃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与判断重整装置换热器内漏的方法。正常生产情况下,在重整反应产物中,环烷烃的含量应该是比较低的。如果重整产物中环烷烃质量分数超过3.0%,则或是催化剂活性下降,或是重整进料/产物换热器发生内漏。利用这一特点,可进行重整装置进料/产物换热器内漏的分析与判断。这种方法在三套工业装置上的运用情况表明,结果准确、简便,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装置 换热器 内漏 分析 判断
下载PDF
热网加热器泄漏引起水质异常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小辉 程家庆 《全面腐蚀控制》 2023年第1期60-63,共4页
某供热机组供热季出现水质异常,炉水pH异常增大,最大值达10.65,省煤器进口氢电导率最大达0.47μS/cm,均超过了水汽异常三级处理标准,及时对凝结水各疏水系统进行分析,经过离子色谱检测,确定热网加热器疏水异常引起机组水质异常,经过检... 某供热机组供热季出现水质异常,炉水pH异常增大,最大值达10.65,省煤器进口氢电导率最大达0.47μS/cm,均超过了水汽异常三级处理标准,及时对凝结水各疏水系统进行分析,经过离子色谱检测,确定热网加热器疏水异常引起机组水质异常,经过检测热网加热器确定泄漏量最大为40L/h,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厂 热网 水汽异常 氢电导率 疏水 泄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