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下) 被引量:33
1
作者 成中英 曹绮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道家知识论以周易哲学为基础,是本体知识论的一种模式,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相关性与变化中认知以及运用“道”。在庄子那里,对“道”的认识同时就是参与“道”的创造性转化,这种知识论不仅是本体宇宙论的,而且是本体实践论的。后期... 道家知识论以周易哲学为基础,是本体知识论的一种模式,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相关性与变化中认知以及运用“道”。在庄子那里,对“道”的认识同时就是参与“道”的创造性转化,这种知识论不仅是本体宇宙论的,而且是本体实践论的。后期墨家提出了认识的模式与程序,已接近了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知识论意义上对实在的理解。而公孙龙子唯名论则显然是逻辑与分析性的。新儒家朱熹和王阳明的冲突乃是强调知识的客性方面(理)与主观性方面(心)意义的冲突,与西方二元论不同的是,他们的冲突是在追寻知识主客观统一的努力中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知识论 道家 相关性 心理 中国哲学 本体现象论 唯名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境观念与营造 被引量:34
2
作者 顾凯 《时代建筑》 2018年第4期24-31,共8页
中国传统园林的生命力正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得到活跃呈现,而以往对中国园林的基本理论认识中的不足也在显现,这要求我们对园林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该研究以"景境"作为传统园林欣赏与营造的核心关注,在中国园林史的情境中,... 中国传统园林的生命力正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得到活跃呈现,而以往对中国园林的基本理论认识中的不足也在显现,这要求我们对园林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该研究以"景境"作为传统园林欣赏与营造的核心关注,在中国园林史的情境中,进行景、境、意三个方面的讨论:对于"景",在观念上要超越表面化的视觉形式,在营造上建立起自由灵活的态度;对于"境",在观念上要超越现代主义空间的不当预设和视觉画意的局限,在营造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建立起人的综合体验;对于"景"与"境"共有的"意",可从外在的文学品题和内在的文化审美两个方面关注,尤以抓住呈现生命精神的"势"这一关键作为营造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设计营造 体验
下载PDF
冠心病“双心”异常的诊疗进展及中医药防治探讨 被引量:28
3
作者 袁蓉 王阶 刘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4-567,共4页
文章探讨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进展,笔者认为冠心病"双心"异常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病因多与情志内伤有关,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机为... 文章探讨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进展,笔者认为冠心病"双心"异常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病因多与情志内伤有关,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机为心肝火旺、心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充分认识冠心病"双心"异常的内涵和病机,运用中医病证结合的优势进行治疗,对于减少精神心理应激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并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心神 精神心理应激 抑郁 治法方药
原文传递
善的形上学追问——孟子善恶观的道德解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辛丽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6,共6页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 善是什么?善何以可能?善的终极根据是什么?通过对善的不断追问,孟子为善建构了形上学的根据。“可欲之谓善”是孟子德性论的道德立场的体现。孟子通过对善的伦理追问、人性追问和天道追问,为善建构了一个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各种人伦规范正是可欲之善的现实存在;性善论是善何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天道观则是善的超越根据。孟子以性善说人性,以天道说性善的思维理路,成为儒家后学道德形上学建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 天道 形上学
下载PDF
孔子论“直”与儒家心性思想的发端——也从“父子互隐”谈起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洪卫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孔子的"直"有主、客观两层蕴涵,其在客观视角上有公正、无私或正当之意;主观视角则关涉个人的私德,意为正直、坦直。从内在心理动机和情感层面看,"直"既有正直坦率且公平的品格,也包含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反应内... 孔子的"直"有主、客观两层蕴涵,其在客观视角上有公正、无私或正当之意;主观视角则关涉个人的私德,意为正直、坦直。从内在心理动机和情感层面看,"直"既有正直坦率且公平的品格,也包含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反应内容,其胜处在于它的非功利性或非工具目的性之转折思量。"直"作为真纯素朴的人格构成"仁"的基础性要素,而所谓的"礼"之"质"也在于此。在儒家的心性修养层面,"直"作为真情实感而成为"诚",同时,"直"以其直下心源,呈现出其先验性的品格,构成了生命修养以达天道的前提。孔子之"直"以其特殊视角开启了儒家心性论的先河,同时,"直"中包含着良知公义冲动和个人情感冲动之间的张力,这需要进一步厘析,或在生命修养中提升及在社会规制下协调、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心性
下载PDF
朱熹论“人心”与“道心”——从心的主体化与主宰性到道德心的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成中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1,共5页
在人之为人的心、性、情、意的本体序列中,我们可以就朱子的理路而将此一本体序列动态的整合与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相较于同乎理的性,心更合乎理气相即而不相分的天地太极本体,更具有原始的创化力,因而更具有朱子所说的主宰性。由... 在人之为人的心、性、情、意的本体序列中,我们可以就朱子的理路而将此一本体序列动态的整合与深化。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相较于同乎理的性,心更合乎理气相即而不相分的天地太极本体,更具有原始的创化力,因而更具有朱子所说的主宰性。由此,我们可以更彻底地理解"心统性情"之说。基于这种认识,才能判断何为"道心"与何为"人心"。又如何能克服"人心"的三层问题,以达致"道心",而这又如何与心的主宰力相关联。通过以上的整合与梳理,我们看出朱子讨论心性问题的得失以及心性本体的真实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主宰性 诚正 道心 人心
下载PDF
全国名中医王檀从“心神失控”论治肺癌经验
7
作者 胡少丹 徐雁南 +1 位作者 陈梦竹 仕丽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9期1020-1023,共4页
介绍王檀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王檀认为“异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提出“肺异生物”中医病名,病机关键为“心神失控、肺气不足、相火司令”,治疗基本原则为“养心调神、补益肺气、制约肝火”,形成纠正“异生状态”、改善“异生环境... 介绍王檀治疗肺癌临证经验。王檀认为“异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提出“肺异生物”中医病名,病机关键为“心神失控、肺气不足、相火司令”,治疗基本原则为“养心调神、补益肺气、制约肝火”,形成纠正“异生状态”、改善“异生环境”和削减“异生物生长”三位一体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生 心神 君相关系 名中医经验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心·物·象:王阳明“心象”论探赜
8
作者 陆永胜 李玉奇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共11页
王阳明“心象”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其“象”作为心物关系的意象化表达,汇通有无、联结意辞,具有鲜明的心学特色,对理解中国哲学的“象”思想有重要意义。王阳明的“心象”论是心物一源中的生生之象,是一心摄三才、三才统万象、万... 王阳明“心象”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其“象”作为心物关系的意象化表达,汇通有无、联结意辞,具有鲜明的心学特色,对理解中国哲学的“象”思想有重要意义。王阳明的“心象”论是心物一源中的生生之象,是一心摄三才、三才统万象、万象归一心。从象的角度而言,乃是于一心之象中显三才之象,于三才之象中立人文之象,于人文之象中觉超然之象,这一过程体现出象的初显枢机、分立演化和指向势态。一心之象体用一源,与气之流行和理之秩序同化;三才之象汇通有无,与人之灵窍和物之万有共感;人文之象化育天地,与观物取象和制物尚象并济;超然之象启觉天人之际,与亘古气象与冲漠万象朗在。四者分别代表了与象相关的本体构建、意义分立、认识实践和境界达成,在逻辑上可分而析之,但在实存状态中,皆呈显为心之物象。在阳明心学中,“象”亦可理解为“物”,“无吾心则无万象”是“心外无物”的另一种表述,象是宇宙神化之垂象,亦是良知感寂之心象,二者同显于灵明觉窍,是为一体,这是阳明“心象”论的特色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原文传递
“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中的诠释 被引量:6
9
作者 焦德明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5,共9页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禀赋说;现代学者所揭示出的“境界说”。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对于提示学者在自家身上体贴太极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环中 禀赋 境界
原文传递
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炳全 叶枝青 张旭东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7-301,共5页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心处世之道。它们给予当代人以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祖惠能 偈语 心学
下载PDF
理学与心学:陈淳孝道思想的两重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真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87-93,共7页
陈淳孝道思想既继承了理学思想的要旨,同时其自身还表现出心学主义倾向。对陈淳孝道思想中理学与心学两重性进行研究可通过以下三条逻辑进路来发微:一是在理学方面陈淳认为孝源自天理,这是陈淳孝道思想的终极依据;二是陈淳同时具有心学... 陈淳孝道思想既继承了理学思想的要旨,同时其自身还表现出心学主义倾向。对陈淳孝道思想中理学与心学两重性进行研究可通过以下三条逻辑进路来发微:一是在理学方面陈淳认为孝源自天理,这是陈淳孝道思想的终极依据;二是陈淳同时具有心学主义倾向,其认为“天之理”与“心之理”的关联使孝由心发用所生,这是孝被发用的原由以及运行理路;三是陈淳结合理学与心学对“人为何行孝”与“人如何行孝”的问题给出答案:孝在根原需要“所以然之故”,天命作为一种先天的品格和道德驱动为孝本原提供合理的形而上依据;而孝由心发用后需要落实到现实关怀中,在具体践行层次需要真情实意和及时行孝来以求心安,此谓“所当然之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天命 行孝 陈淳
下载PDF
湛甘泉心、性思想研究
12
作者 唐雄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8,共8页
湛甘泉认为,心有两种状态,性也具有两个层面。心有思、虑、感应、役形等功能,而性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心的功能与性的内涵决定了"性的心化"的可能性。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性的心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 湛甘泉认为,心有两种状态,性也具有两个层面。心有思、虑、感应、役形等功能,而性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心的功能与性的内涵决定了"性的心化"的可能性。在湛甘泉的思想体系中,"性的心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思维高度及心理结构等对个体(包括群体)人性组合形态的影响;"心的性化"是指个体(包括群体)的人性组合形态对个体(包括群体)的思维模式、思维角度、思维高度与心理结构等的影响。"心的性化"与"性的心化"使心与性混而为一,不可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的心化” “心的性化”“心、性合-”
下载PDF
虚灵、实理与气禀:朱子论心、性、情
13
作者 陈志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4-20,共7页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 朱子针对孟子只讲本原之性而忽略气禀之性,认为这种心性论无法解决恶的来源问题,从而无法认识人的整全性和差异性。朱子梳理了从孔孟到荀扬再到韩愈的人性理论的历史脉络,指出他们各有所偏;以张载“心统性情”以及张载二程“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基础,朱子重新解释了心、性、情三个范畴的含义、特点和效用,认为心是虚灵明觉,具有统摄义和主宰义;性是实理,其内涵是“合当”或当然之理,即规范性和正当性的道德指向;而情则是心之已动和性体的发用,因此属于气禀的范畴,气禀精粗和正偏导致情有善恶之分。并且朱子坚持认为气禀也属于性,其中的恶也是性之构成因素,这就打破了孟子性善论的判定,倾向于性善恶相混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心性情 本原之性 气禀之性
下载PDF
“心为太极”及其对朝鲜性理学心论的影响
14
作者 刘敏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 “心为太极”是邵雍提出的观点,本由先天易学的象数推出,有天地之心为太极之义,学者可以通过观物、虚静的功夫复见天心。朱子学对此的阐释大为不同,强调心对太极之理的本具,但本心为太极仍然可以成立。此说在朝鲜性理学的主理一派那里成为论心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丰富了性理学的心论类型。李退溪依此而强调心之未发唯理,因其所言理具有活动性,故只需用主敬功夫便可以优入圣域。李寒洲则进一步提出“心即理”,但其理不能直接活动,故其功夫既不如退溪直截,也没有阳明学良知呈显的自然之妙。退溪之说于朱子学有所溢出,寒洲之说则仍能合乎朱子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李退溪 太极 理气
原文传递
《荀子》中“道”的内容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小虎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4-78,共5页
荀子认为治乱乃至善恶、道德取决于"心"是否"知道",以及"心"是否能根据"道"来指导其判断和行为。可是,"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指涉的是一些独立客观的真理、知识,或者是离不开人... 荀子认为治乱乃至善恶、道德取决于"心"是否"知道",以及"心"是否能根据"道"来指导其判断和行为。可是,"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其指涉的是一些独立客观的真理、知识,或者是离不开人类性情、甚至由人类构建创造的规范标准?我们将探究《荀子》中"道"的实质内容,以图明了"道"是原则上独立于人类的客观真理,还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甚至以人类性情为构成条件的实用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礼义
下载PDF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16
作者 彭国翔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17-29,196,共14页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应更为优先较之杨国荣教授在该书中显示的“事本论”的立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反省可以视为一种“心本论”的立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不仅更为肯定“心本论”的本体论立场,更以具体的论证指出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心本论”的立场更为合理与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 “事” “心本论” “事本论”
下载PDF
Water, Plant, Light, and Mirror: On the Root Metaphors of the Heart-Mind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被引量:1
17
作者 BAO Yongli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5年第1期95-112,共18页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Clarifying Wang Yangming's thought through a study of his root metaphors of heart-mind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explaining his further concepts of the human world. Along with the root metaphors of water and mirror, the metaphors of plant and light work together for Wang to form a cohere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ystem of xin (heart-mind). This method is also a good way to unravel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that are intermingled in his thinking. By using this methodology Wang's attempts to harmonize several ancient traditions of heart-mind that appear as possibly polarized to modem readers, are illuminated (though they did not appear contradictory to the Neo-Confu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ng Yangming root metaphor heart-mind innate knowledge human nature SELF-CULTIVATION
原文传递
从玄、气、心看扬雄的性善恶混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闫利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81,共7页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论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论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性善恶混
下载PDF
世本《西游记》“宗教性”话语的建构与解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大建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6,共7页
世本《西游记》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色彩,文本中有很多源于宗教修持方法的丹道、心性之说。不过,此两说在世本中主次有别,其宗教色彩也被大大地削弱。明心以成至道的观念是小说意蕴核心,与整体情节安排融合紧密,而丹道之说则... 世本《西游记》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色彩,文本中有很多源于宗教修持方法的丹道、心性之说。不过,此两说在世本中主次有别,其宗教色彩也被大大地削弱。明心以成至道的观念是小说意蕴核心,与整体情节安排融合紧密,而丹道之说则多存现于小说韵文词赞中,处于从属性的叙事。在明代文人的书写中,这种观念具有一定普遍性,由此也可见其写定者更有可能是文人。对于一部通俗小说作品而言,这种表述大大拓展了小说的阐释空间与文化价值,是小说经典化的重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主题 丹道 心性 宗教话语
原文传递
也论“从‘修身’到‘工夫’”:儒家“修身”传统发展动力之探因——陈立胜“修身时代论”述评
20
作者 王顺然 《思想与文化》 2022年第2期422-438,共17页
陈立胜教授在新著《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中提出,中国哲学内部存在一个“从‘修身’到‘工夫’”的转向。而这一命题的成立奠基在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一、“修身”转向“工夫”表现出何种内在差异;二、... 陈立胜教授在新著《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中提出,中国哲学内部存在一个“从‘修身’到‘工夫’”的转向。而这一命题的成立奠基在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上:一、“修身”转向“工夫”表现出何种内在差异;二、内在差异中是否存在不曾断裂的儒家传统。本文在简述陈立胜教授所提出的“修身时代论”与“从‘修身’到‘工夫’”命题的基础上,就“修身”传统反映的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和儒家修身传统发展的“断”与“连”做出新探讨。本文认为,从“超越”与“合一”的角度看,儒家“修身”传统的发展是在不断面对身心距离、心性距离的问题,其不变的动因就是那觉醒了“仁(体)”的“心”如何在任何客观情况下都恰当且不间断地表现出“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 工夫 身心 心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