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解剖性室壁瘤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孙王乐贤 刘会玲 +8 位作者 张娜 张爱文 巨名飞 王文丰 史菲 胡娜 孙静 卜海伟 李春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解剖性左心室室壁瘤(LVA)的危险因素,建立多重危险因素模型以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LVA的致病危险.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 523例,其...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解剖性左心室室壁瘤(LVA)的危险因素,建立多重危险因素模型以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LVA的致病危险.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 523例,其中急性STEMI患者580例,占18.3%,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STEMI患者518例均连续入选,分为LVA组106例(20.5%)和无LVA组412例(79.5%).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临床资料,建立STEMI合并LVA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前壁STEMI、前降支闭塞、双支或三支病变、入院时收缩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及白细胞升高等均为STEMI患者发生解剖LVA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值)依次为18.21、21.56、4.22、7.16、1.98、1.57(均P<0.05);而STEMI后12h内就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均为STEMI患者发生解剖性LVA的独立保护因素,OR值依次为0.60、0.53、0.23、0.12(均P<0.05).结论 前壁STEMI、前降支闭塞、双支或三支病变、入院时收缩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与白细胞升高等均为STEMI患者发生解剖LV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TEMI后12h内就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PCI均为STEMI患者发生解剖性LVA的独立保护因素.心血管医生应及时评估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可控制因素,降低STEMI患者LVA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室壁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致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被引量:30
2
作者 侯惠如 周庆 杨陆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为总结老年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护理要点 ,对 34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临床心衰的发生与室壁瘤体积大小直接相关 ;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 :①护士应洞察心... 为总结老年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的护理要点 ,对 34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临床心衰的发生与室壁瘤体积大小直接相关 ;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 :①护士应洞察心衰的先兆 ,通过持续床旁心电监护 ,进行动态观察 ,记录ST段的升高范围、持续时间等指标 ,预测室壁瘤的存在 ;②加强患者AMI后 1周内生命体征的观察 ,控制患者情绪 ,减少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壁瘤 致死 危险因素 护理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心尖室壁瘤与单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磁共振特征及临床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宋燕燕 陆敏杰 +5 位作者 李璐 崔辰 程怀兵 陈秀玉 尹刚 赵世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心脏磁共振(CMR)成像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CMR扫描的HCM患者共2028例,其中18例患者诊断为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作为HCM伴左心...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心脏磁共振(CMR)成像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CMR扫描的HCM患者共2028例,其中18例患者诊断为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作为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组,按照年龄、性别匹配18例单纯HCM患者作为单纯HCM组。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MR成像结果,并对入选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定义为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心室扑动/颤动)及心力衰竭事件(包括心脏移植、进展性心力衰竭)。结果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组患者有明显家族史的比例较单纯HCM组高[55.6%(10/18)比22.2%(4/18),P=0.04],心电图示ST-T改变和异常Q波的比例亦均较单纯HCM组高(P均<0.01)。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组患者CMR测得的左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及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均较单纯HCM组高(P均<0.05),延迟强化的量亦显著大于单纯HCM组[(25.26±10.60)%比(15.78±7.33)%,t=3.12,P=0.004],而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尖室壁厚度则均较单纯HCM组小[分别为(54.4±10.6)%比(67.5±7.6)%,t=-4.28,P<0.0001及(3.11±1.05)mm比(5.46±1.94)mm,t=-4.49,P<0.0001]。随访时间为(3.46±1.64)年,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组18例患者中出现4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1次心脏性猝死和3次进展性心力衰竭,而单纯HCM组18例患者中仅出现1次进展性心力衰竭。结论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延迟强化量明显增多且临床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室壁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370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19
4
作者 于洋 顾承雄 +3 位作者 闫晓蕾 李琴 韦华 刘晓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7-231,共5页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结果 病人平均每例移植旁路血管(3.3±0.8)支.OPCAB手术的病人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而左乳内动脉的使用和动静脉混合方式旁路移植占据绝对优势(P〈0.05).术后死亡26例(0.7%),病死率逐渐下降.结论 采用切实、可行的外科处理策略、完善的围术期管理结合多项适应病情变化改进与创新的OPCAB术式,使得OPCAB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治愈率逐年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心脏室壁瘤 乳内动脉冠状静脉动脉化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华 闫朝武 +6 位作者 徐仲英 李建荣 孟红 王浩 孙洁静 吕建华 刘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 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 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左心导管检查证实其中2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存在梗阻,其中7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21例左心室梗阻患者收缩期压差为(56.8±12.9)mm Hg(1 mm Hg=0.133 k Pa);另外2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室壁最大厚度为(21.8±6.3)mm,左心室横径(39.4±5.2)mm。心电图检查提示,3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并且均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2.7±1.3)年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最常见于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室壁瘤 疾病特征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凯 赵世华 +5 位作者 陆敏杰 宋燕燕 李璐 陈秀玉 尹刚 魏梦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CMR)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经CMR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25例,对其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CMR)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经CMR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25例,对其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仅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近中段未受累)14例,混合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除左心室心尖部受累以外,左心室近中段心肌亦出现增厚)11例.结果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中,20~70岁患者占84%(21/25),男性占68%(17/25).临床表现为胸闷占68%(17/25),胸痛占56%(14/25),心悸占32%(8/25),呼吸困难占16%(4/25),晕厥占12%(3/25).患者均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其中80%(20/25)患者出现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漏诊率分别为16%(4/25)和68%(17/25).CMR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心尖部室壁变薄、膨出,心尖部运动消失、减弱或出现矛盾运动.76%(19/25)的患者出现瘤壁透壁性强化,其室壁瘤最大横径大于无瘤壁透壁性强化患者[(22.0±10.8)mm比(11.7±4.0)mm,P=0.033].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有一定的临床特征,CMR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估此类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室壁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左心腔声学造影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尖部室壁瘤及其附壁血栓的检出情况比较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玲 张雪梅 +3 位作者 赵颖 赵欣 娄萍 王俊香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09-112,共4页
背景室壁瘤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力下降及心肌耗氧量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室壁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左心腔声学造影(LVO)可清晰地识别左心室心内膜边界、观察左... 背景室壁瘤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左心室收缩力下降及心肌耗氧量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室壁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左心腔声学造影(LVO)可清晰地识别左心室心内膜边界、观察左心腔内细微解剖结构、分析节段性室壁运动,但有关LVO诊断室壁瘤的报道较少,其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和临床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LVO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冠心病患者心尖部室壁瘤及其附壁血栓的检出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5例,均经TTE、LVO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心尖部室壁瘤、附壁血栓检出率及检查CHD患者室壁瘤基底部宽度。结果105例冠心病患者中,LVO对室壁瘤、附壁血栓的检出率均高于TTE(P<0.05)。LVO检查冠心病患者室壁瘤基底部宽度小于TTE(P<0.05)。结论LVO对冠心病患者心尖部室壁瘤及其附壁血栓的检出率均高于TTE,更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脏室壁瘤 附壁血栓 左心腔声学造影 经胸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MRI延迟强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闫朝武 程赛楠 +5 位作者 李璐 崔辰 陆敏杰 方纬 王杨 赵世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LVAA)的MR对比延迟强化(LGE)特征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2004年8月至2013年8月,搜集HCM合并LVAA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心脏MR(CMR)延迟强化检查,5例...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伴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LVAA)的MR对比延迟强化(LGE)特征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2004年8月至2013年8月,搜集HCM合并LVAA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心脏MR(CMR)延迟强化检查,5例患者获得病理结果 证实.测量患者房室大小、室壁瘤大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瘤壁延迟强化情况并进行随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LG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各测量指标,COX回归分析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瘤壁LGE阳性21例、阴性9例.LGE阳性和阴性患者室壁瘤大小分别为(16.4±11.5)和(20.3±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其中,1例患者随访中观察到LVAA从非延迟强化向延迟强化的转变过程.病理学结果 表明,LGE阳性的LVAA对应心肌纤维瘢痕组织,而LGE阴性的LVAA对应存活心肌组织.随访结果 证实,LVAA的延迟强化和瘤体大小与患者预后有相关趋势(LVAA延迟强化,HR=7.94,P=0.064;LVAA瘤体大小,HR=1.08,P=0.009).结论 HCM伴LVAA患者中,MR LGE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LGE能够判断室壁瘤纤维瘢痕并具有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心脏室壁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和心功能改善作用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少东 傅向华 +5 位作者 马宁 王荣英 李亮 刘君 谷新顺 郝国祯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80-183,共4页
目的 超声心动图观察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作用。方法 发病 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 98例,随机分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36例)、溶栓组(31)例和常规药物治疗... 目的 超声心动图观察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作用。方法 发病 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 98例,随机分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36例)、溶栓组(31)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31例),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 2周、12周、2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并以体表面积校正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同时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RWMI)、左室质量(LVM),后者与体表面积相除得到左室质量指数(LVMI),评价LVESVI、LVEDVI和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后 2周,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治疗后 12周,PCI组LVESVI、LVEDVI低于溶栓组(均P<0. 05),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均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自身前后比较明显改善(均P<0. 05),LVEF较 2周时显著增高(P<0. 05)。治疗后 24周,PCI组LVEDVI、LVESVI仍低于溶栓组(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均优于药物治疗组 (均P<0. 05),PCI组LVESVI、LVEDVI、RWMI较 2周、12周均减小(均P<0. 05),LVEF较 2周、12周显著增高(均P<0. 05);溶栓组各时段比较与PCI组大致相同。结论 超声心动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室壁瘤 治疗后 超声心动图 左室 LVEF PCI 阻抑 体表面积 再灌注
原文传递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吴洪斌 胡盛寿 周玉燕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目的 了解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 方法 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 5 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行手术治疗后生存的 5 6例患者中的 49例进行了随访 ,随访率 87 5 %,随访时间 (4 7 6± 2 2 ... 目的 了解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的中、远期效果。 方法 采用多次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 5 8例左心室巨大室壁瘤行手术治疗后生存的 5 6例患者中的 49例进行了随访 ,随访率 87 5 %,随访时间 (4 7 6± 2 2 4 )个月 ,随访时间最长者 90 0个月。 结果 患者随访期内死亡 10例 ,5年生存率为 6 3 7%。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有明显缩小 ;术后 2 9 0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 ,有显著提高。所有患者均无再次心肌梗死发生 ,心绞痛复发 6例 ,程度较术前减轻。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的 (2 5± 0 7)级转为 (1 3± 0 5 )级。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舒张末径大于 70mm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 35 %,为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左心室巨大室壁瘤手术治疗患者 ,中、远期疗效较好 ,绝大部分无心绞痛发生 ,生活质量提高 ,生存率与国外报道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心脏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疗效
原文传递
Repair of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ten-year experience in Chinese patients 被引量:9
11
作者 FAN Hong-guang ZHENG Zhe FENG Wei YUAN Xin WANG Wei HU Sheng-sh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7期1963-1968,共6页
Background A large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ten results in a dyskinetic or akinet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arly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and to identify pr... Background A large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ten results in a dyskinetic or akinet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LVA).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arly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an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for survivals and hospital re-admission after the repair of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Methods We followed up 497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LVA repair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China between 1995 and 2005. The perioperative parameters were recorded. Risk factors for earl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risk factors for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cause of death and re-admission. Kaplan-Meier curve was employed to analyze long-term survival. Results The operative mortality was 2.0%. The long-term mortality was 11.1% and cardiac causes contributed to 61.8% of the overall long-term mortality. Four hundred and thirty-two patients surviv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and 37.5% of them had been re-admitted at least one time. One hundred and five patients experienced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Survival analysis exhibit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at 1 and 5 years after operation was 96% and 86% respectively. Previous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early mortalit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mortality were poor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for cardiac mortality were intraventricular block, stroke and poor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Stroke, intraventricular block and advanced ag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 class Ill-IV was the only risk factor for hospital re-admission. Conclusions Postinfarction LVA can be repaired and satisfying early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can be obtained. Endoventricular circular plasty technique is the better choice than linear repair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aneurysm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follow-up studies risk factors outcome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门控心肌灌注SPECT评价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价值 被引量:10
12
作者 田丛娜 陆敏杰 +10 位作者 魏红星 田月琴 沈锐 杨敏福 王道宇 方纬 赵世华 王跃涛 何作祥 刘秀杰 张晓丽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1-407,共7页
目的以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为标准,评价门控SPECT(G—SPEC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在2周内分别行静息^99Tcm-MIBIG—SPECT显像和MRI的LVA患者[男62例,女7例,(56±1... 目的以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为标准,评价门控SPECT(G—SPECT)测定左心室室壁瘤(LVA)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在2周内分别行静息^99Tcm-MIBIG—SPECT显像和MRI的LVA患者[男62例,女7例,(56±10)岁]。用定量门控心肌断层显像(QGS)软件获得左心室功能参数(EDV、ESV和LVEF)和LVA大小(室壁增厚率评分=3分的节段数);定量灌注心肌断层显像(QPS)软件获得心肌灌注缺损节段数(放射性相对摄取值≤30%,17节段法)。对心脏MRI图像采用Simpson法计算EDV、ESV和LVEF。采用SPSS17.0软件对G—SPECT和MRI所测数据行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相关性分析和Bland-Ahman一致性检验,并计算标准估计误差(SEE)。结果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的节段数,将患者分为组1(≤2个节段,25例),组2(3~4个节段,16例)和组3(≥5个节段,28例)。G—SPECT和MRI测定的左心室功能参数,除组3中LVEF外(r=0.64,SEE=8%,P〈0.001)外,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0.95,均P〈0.001)。除组1中G.SPECT测定的EDV明显低于MRI测定值外[(161±43)ml与(174±44)ml,t=-2.60,P〈0.05],组1和组2余参数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1两者测得ESV和LVEF比较,t=-1.63和-1.26;组2两者测得的EDV、ESV和LVEF比较,t=-0.62、0.48和-2.07,均P〉0.05);组3中,G—SPECT较MRI明显高估EDV和ESV[(217±68)ml与(196±55)ml,(163±56)IrIl与(141±50)ml,t=2.99和3.80,均P〈0.01],而低估LVEF[(26±6)%与(29±9)%,t=-2.69,P〈0.05],2种方法测定差值dEDv≥30ml,dEsv≥20ml,dLVEF≥5%和10%的比例分别为50%(14/28)、57%(16/28)、54%(15/28)与21%(6/28),较组1和2明显增大。灌注缺损范围、LVA大小与dEDv、drsv呈正相关(r=0.27~0.41,均P〈0.05),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心室功能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成像 MIBI
原文传递
中国内地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临床特征文献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红武 陈明龙 +8 位作者 杨兵 居维竹 张凤祥 侯小锋 陈椿 单其俊 邹建刚 徐东杰 曹克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65-868,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获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 目的分析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获取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内地报道的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09篇,患者共116例,年龄1~80(33.5±21.3)岁,男性78例。先天性室壁瘤25例,其中包括一个家系的患者4例,男性13例;先天性憩室91例,男性65例。100例患者因体检或胸闷不适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出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合并心内先天性缺陷34例,其中同时合并心外先天性缺陷4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8例,血栓形成8例,心脏破裂2例,猝死4例(包括家系患者3例)。外科治疗46例,射频消融治疗3例,所有患者均未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结论先天性室壁瘤和憩室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无症状患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室壁瘤或憩室破裂、猝死等病情,需要积极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憩室 疾病特征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雄 张松涛 +2 位作者 刘雯雯 陈赵乐 赵威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33-38,共6页
背景心室膨胀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 背景心室膨胀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4例,根据心室膨胀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30)和未发生组(n=7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心率(HR),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前壁梗死情况,病变血管支数,贫血发生情况,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情况,药物使用史〕、白细胞计数(WBC)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预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BMI、入院时HR、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NYHA分级>Ⅱ级及病变血管支数≥3支者所占比例、贫血发生率、行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及有药物使用史者所占比例、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年龄大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前壁梗死发生率、WBC高于未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49,95%CI(2.157,3.365)〕、发病至治疗时间〔OR=3.019,95%CI(2.053,4.162)〕、前壁梗死〔OR=2.408,95%CI(2.214,2.685)〕、WBC〔OR=2.680,95%CI(1.985,2.931)〕、LVEF〔OR=3.047,95%CI(2.013,4.121)〕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P<0.05)。(3)发生组患者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脏室壁瘤 影响因素分析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琴 刘长城 +4 位作者 于洋 李京倖 杨俊峰 韦华 顾承雄 《中国医药》 2017年第5期695-697,共3页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六病房共14例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的患者,比较手术...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六病房共14例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的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心率变异性。结果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相邻正常心率周期相差值均方的平方根、24h内全部正常心率周期计算的标准差、每5分钟平均RR间期计算的标准差比较[2.5%(1.0%,6.0%)比3.O%(2.0%,5.0%)、63.0(40.0,93.0)ms比58.5(29.0,87.0)ms、43.0(35.0,63.0)ms比48.0(35.0,65.0)ms、98.5(91.0,125.0)ms比100.0(92.0,126.0)ms](均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在术后早期对心率变异性无明显影响,其机制及远期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室壁瘤 双极射频消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及其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左心室重构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纪明 陈宏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12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泗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78例,根据入院时左心室造影(LVG)结果分为LVA组41例和非LVA组3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泗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78例,根据入院时左心室造影(LVG)结果分为LVA组41例和非LVA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 h、3 d、7 d及6个月血浆BNP水平,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结果 LVA组患者治疗后6 h、3d、7 d及6个月血浆BNP水平高于非LVA组(P<0.05)。除治疗后即刻LVEDVI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个月LVEF、LVESVI、LVEDVI及LVED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LVEF高于治疗后即刻,LVESVI、LVEDVI及LVEDP小于治疗后即刻(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A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SVI、LVEDVI、LVED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1、0.592、0.763,P<0.05),而非LVA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SVI、LVEDVI、LVEDP均无直线相关性(r值分别为0.019、0.101、0.152,P>0.05)。结论AMI并发LVA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LVA形成,且与LVA病情变化、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LVA形成、左心室重构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审意见 在线投稿系统 查询稿件 网上公布 处理意见 上当受骗 临床医务 授权书 http 专用邮箱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成像法测量左心室容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瑶 高长青 +4 位作者 叶卫华 肖苍松 刘国鹏 盛炜 田晓红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成像法(Tri-plane)在正常离体猪心和模拟左心室室壁瘤的橡胶水囊中测量左心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应用Tri-plane法同步采集8个正常离体猪心的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心尖左室长轴观图像;同步采集8个模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成像法(Tri-plane)在正常离体猪心和模拟左心室室壁瘤的橡胶水囊中测量左心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应用Tri-plane法同步采集8个正常离体猪心的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心尖左室长轴观图像;同步采集8个模拟左室室壁瘤的橡胶水囊三个互成60°角的长轴观图像,手动勾画上述切面观的内膜边界测量左心室容积。同时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on法(2DE-Simpson)测量左心室容积。以注水法测量的左心室容积作为“金标准”,分别将Tri-plane法及2DE-Simpson法容积测值与之比较。结果①在正常离体猪心,Tri-plane法和实测左心室容积呈高度正相关(r=0.981);2DE-Simpson法与实测左心室容积亦呈正相关(r=0.938)。Tri-plane法、2DE-Simpson法与实测左心室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在模拟左心室室壁瘤的橡胶水囊,Tri-plane法和实测左心室容积呈高度正相关(r=0.982);2DE-Simpson法与实测左心室容积亦呈正相关(r=0.930),但其相关性明显低于前者(P<0.05)。Tri-plane法和实测左心室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DE-Simpson法与实测左心室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i-plane法可准确测量正常心腔及心腔变形情况下的左心室容积,该方法测量容积的准确性优于2DE-Simpson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室功能 心脏室壁瘤
原文传递
Repair of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被引量:6
18
作者 YUYang GUCheng-xiong WEIHua LIURui CHENChang-cheng FANGY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3期1072-1075,共4页
Backgrou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result in left ventricularaneurysm, which may in turn caus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thromboembolic events. This study evaluates results achieved w... Backgrou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n result in left ventricularaneurysm, which may in turn caus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thromboembolic events. This study evaluates results achieved with a modified linear closure of leftventricular aneurysms 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1 toMay 2004, 75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for nonruptured, postinfarctional,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Repair was completed on the beating heart tominimize ischaemia and allow assessment of wall function and viability to guide closure. All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ymptoms of angina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or ventricular arrhythmia.The majority (75% ) of the patients were in NYHA functional class Ⅲ or Ⅳ. Preoperative ejectionfraction was 26% ±9%. Th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was (57. 5 ±7. 1) mm. Theventricular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performances were compared. χ~2 test and Student' s ttest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outcomes. A P value less than 0. 05 was considered significant.Results Hospital mortality was 1. 3% (1/75). Coronary artery bypass was performed with an average of(3. 3 ±1.2) grafts per patient.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all the patients had no symptoms. Themean NYHA class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01 ) . The mean left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 001). Conclusions Surgicalclosure of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can be performed during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Theope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in the early term cardiac functions and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was documented, increasing ourexpectations of an increased long-term survi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 aneurysm linear closur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FF-PUMP
原文传递
超声检测胎儿心脏憩室和室壁瘤各2胎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9
作者 苏珊珊 吕国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34-1539,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STIC)诊断胎儿心脏憩室(CD)和室壁瘤(VA)的价值。方法采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STIC诊断2胎CD和2胎VA。检索Medline数据库,获取自1990年以来所有产前诊断CD和VA的相关文献,分析鉴别诊断胎儿CD和V...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时空关联成像(STIC)诊断胎儿心脏憩室(CD)和室壁瘤(VA)的价值。方法采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STIC诊断2胎CD和2胎VA。检索Medline数据库,获取自1990年以来所有产前诊断CD和VA的相关文献,分析鉴别诊断胎儿CD和VA的要点、二者自然转归及宫内干预治疗疗效。结果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STIC可鉴别CD和VA;心包积液及宫内心包穿刺术对CD的自然转归无显著影响(P均>0.05);CD和VA的自然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STIC是产前诊断CD和VA的首选方法,CD和VA的自然转归无明显差异,宫内干预治疗对CD胎儿的自然转归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憩室 心脏室壁瘤 胎儿 超声检查 产前
下载PDF
室壁瘤直接缝合术与补片成形术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巅远 吴清玉 唐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 探讨室壁瘤补片成形术和直接缝合术的适应证。方法 以室壁瘤占左室容积5 0 %为标准 ,将 14条犬分为大、小室壁瘤两组。缝扎心尖部冠状动脉 ,形成大面积心肌梗死 ,切除心肌梗死区心肌 ,补入大片牛心包片模拟室壁瘤。环缩牛心包片... 目的 探讨室壁瘤补片成形术和直接缝合术的适应证。方法 以室壁瘤占左室容积5 0 %为标准 ,将 14条犬分为大、小室壁瘤两组。缝扎心尖部冠状动脉 ,形成大面积心肌梗死 ,切除心肌梗死区心肌 ,补入大片牛心包片模拟室壁瘤。环缩牛心包片模拟补片成形术 ,“三明治”式缝合室壁瘤模拟直接缝合术。结果 犬心肌梗死早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室壁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十分明显。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改善小型室壁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但补片成形术能改善大型室壁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而直接缝合术不能改善。结论 补片成形术和直接缝合术均能有效治疗 <左室容积 5 0 %的小型室壁瘤。 >左室容积 5 0 %的大型室壁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血液动力学 心肌成形术 手术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