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境质量的城市增长边界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69
1
作者 吴健生 毛家颖 +1 位作者 林倩 李嘉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6,共9页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一种利用生境质量评估策略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结合Arc GIS和InVEST模型,通过综合评估生境自身及其在威胁情境下的质量,模拟各市独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类建设用地扩... 基于"生态优先"理念,提出一种利用生境质量评估策略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结合Arc GIS和InVEST模型,通过综合评估生境自身及其在威胁情境下的质量,模拟各市独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类建设用地扩张情景,分别划定2024和2034年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增长边界。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总体呈南高北低格局,平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密度为10 770.604元/(hm2·a),高质生境位于西南地区;根据指标再分配及一体化发展情景模拟的2024年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分别为10 583.273 km2和10 489.090km2,2034年达到13 603.535 km2和13 252.370 km2;模拟的建设用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向北部及环杭州湾区域拓展;建设用地指标再分配能从整体上减少建设用地对优质生境的占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则能进一步降低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增长边界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长三角地区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基于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 被引量:19
2
作者 魏欣 刘新亮 苏杨 《中国发展》 2007年第4期92-98,共7页
通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可以发现中国农村聚居点除环境污染较严重外,污染状况还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农村水、渣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但造成污染的情况却不一定;农村环境管理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相关基础设... 通过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可以发现中国农村聚居点除环境污染较严重外,污染状况还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农村水、渣产生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但造成污染的情况却不一定;农村环境管理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从这些特征出发分析,农村聚居点环境污染的制度成因既存于城乡二元制,也在于这类污染在防治上表现出的特殊性。为此,应明确县乡政府和村集体的事权,落实有关财权;按生产、生活、生态统筹的原则抓好规划;建立相关财政资金使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和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农村聚居点 公共服务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乌海市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滕雅丽 谢苗苗 +2 位作者 王回茴 陈燕 李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941-7951,共11页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T模型探究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土地利用转型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数量逐渐增加78.14%,分布范围逐渐广泛。主要表现为草地与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一阶段(2005—2015年)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大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15—2018年)趋势相反。(2)乌海市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先强退化后弱提升趋势。2005—2015年乌海市18.75%的区域生境质量退化,提升面积较小;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面积略大于退化面积。(3)2005—2015年草地向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转化是区域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2015—2018年区域生境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是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向草地转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生境质量的响应规律,可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地学信息图谱
下载PDF
GIS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生境服务制图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文平 宇振荣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2期144-151,共8页
定量化识别生境服务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论文从生境斑块质量和生境格局两方面构建了生境服务的量化指标及其方法框架,并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GIS工具对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生境服务制图研究。结果显示... 定量化识别生境服务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论文从生境斑块质量和生境格局两方面构建了生境服务的量化指标及其方法框架,并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研数据利用GIS工具对北京市海淀区进行了生境服务制图研究。结果显示,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最高值主要分布于海淀区西部山区和中部圆明园、颐和园一带以及北部翠湖湿地附近的零星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16.54%。海淀区北部农村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区域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次之,分散分布于西部山前地带及北部农村村庄外围的人工林地和园地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32.44%。海淀区南部城区及中部城乡交错区的生境服务供给能力最低,占全区总面积的24.68%。海淀区大部分农村居民点所提供的生境服务也较弱,占全区总面积的26.34%。生境服务制图结果可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制定提供一个定量化且直观形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境 生境服务 空间制图 海淀区
下载PDF
生境质量与游憩服务的耦合协调对滨水空间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敏 陈梦璇 宋昊洋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3期7-13,共7页
基于社会-生态复合视角,探寻在兼顾人文回归和生态复兴双重价值需求下促进城市滨水区活力提升的空间特征,旨在实现滨水空间多重价值协同增效。文章以黄浦江核心段南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游憩服务能力、生境质量水平,并引入耦... 基于社会-生态复合视角,探寻在兼顾人文回归和生态复兴双重价值需求下促进城市滨水区活力提升的空间特征,旨在实现滨水空间多重价值协同增效。文章以黄浦江核心段南段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游憩服务能力、生境质量水平,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衡量二者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从3方面表征滨水空间特征,并基于定位热度数据演算滨水空间活力值;在皮尔森相关分析基础上,以滨水空间特征和滨水空间活力为变量构建曲线拟合模型与冗余分析模型,探讨滨水空间特征对空间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游憩服务是提升滨水空间活力的主导影响因素。2)不同生境质量水平对滨水空间活力的影响趋势存在差异,对于低生境质量的滨水空间,优化生境有助于增强空间活力;生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提升生境质量可能引发游憩服务能力下降,进而降低空间活力。3)生境-游憩的耦合协调对空间活力提升有持续正向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设计优化策略,以期为滨水空间多目标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空间 生境质量 游憩服务 耦合协调 空间活力
下载PDF
茶园生物多样性控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李金玉 尤民生 尤士骏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0-725,共16页
当今茶叶安全生产面临害虫为害猖獗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害虫生态调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是保护自然天敌资源,使其长期有效地调控害虫。为在茶园有效实施害虫生态管理策略,各茶区积极开展了茶树病虫害及其天敌... 当今茶叶安全生产面临害虫为害猖獗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害虫生态调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是保护自然天敌资源,使其长期有效地调控害虫。为在茶园有效实施害虫生态管理策略,各茶区积极开展了茶树病虫害及其天敌资源的调查,在摸清茶园中天敌资源种类及其种群动态和自然控害能力的基础上,如何合理规划茶园生境布局和环境条件,以更好保护天敌资源和强化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茶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在茶园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控害虫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其保益控害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好地在茶园应用生态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生境管理 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害虫生态调控
原文传递
基于InVEST模型的雄安新区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7
作者 万虹麟 王凤春 +2 位作者 鲍思奇 焦润龙 菅政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5,共10页
研究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对生态修复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首先评价雄安新区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两项服务功能,然后将评价结果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叠加,进一步评价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重要性。研... 研究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对生态修复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首先评价雄安新区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两项服务功能,然后将评价结果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叠加,进一步评价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雄安新区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固碳能力的大小与碳密度值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碳储量最低的是建设用地,最高的是滩地,耕地的碳储量处于中间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质量在整个研究期较为稳定,生境质量高值区大部分集中成片分布于白洋淀区域,部分零星分布于研究区其他地区,水域的生境质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重要性处于中等水平,白洋淀流域综合重要性水平高于其他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重要性
下载PDF
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潘艳秋 李璐 张华颖 《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1期36-38,40,共4页
本文通过收集近30年鸟类种类及种群数据变化的资料,分析乌梁素海不同鸟类栖息环境的栖息地服务功能,从而评估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为不好。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 生态服务功能
下载PDF
北京昌平农业景观传粉服务供给和需求评估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宋潇 伍盘龙 +5 位作者 王飞 李想 孙仁华 张旭珠 夏博辉 刘云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6,共11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蜜蜂多样性的下降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与政府对与农业可持续生产密切相关的传粉服务的关注。为了认识和了解区域传粉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为制定区域传粉管理策略奠定基础,本研究在2016年对北京昌平7种常见生境的野生蜂...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蜜蜂多样性的下降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与政府对与农业可持续生产密切相关的传粉服务的关注。为了认识和了解区域传粉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为制定区域传粉管理策略奠定基础,本研究在2016年对北京昌平7种常见生境的野生蜂多样性、植被组成、土壤紧实度、作物种植面积等数据进行了调查,根据野生蜂的物种组成、飞行距离、筑巢偏好和活动季节,生境的植物资源数据和筑巢适宜性数据,结合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传粉服务的供给进行了评估;根据研究区传粉依赖作物种植面积和各种作物对传粉服务的依赖程度,对研究区传粉服务的需求进行了评估;通过叠加传粉服务供给和需求分级图,评估了研究区的传粉服务供需匹配状况。结果显示,自然林是最适宜野生蜂的生境,其次是人工林、荒草地和边界生境;果园既是野生蜂的生境,也对传粉服务有较高的需求;大棚几乎不供给传粉服务,但对传粉服务有较高需求。对传粉供需等级匹配的结果显示,昌平区供给等级高于需求等级的区域占34.2%,大部分分布于山区,有较高的传粉服务供给和较低的传粉服务需求,具有较高保护价值;供给等级低于需求等级的区域占13.9%,多分布于靠近山区的平原地区,虽然具有较高的传粉服务供给,但也具有最高的需求等级;供给等级与需求等级持平的区域占51.9%,远离山区的平原地区由于具有较多半自然生境,传粉服务的供需基本是匹配的。最后,文章对研究区传粉服务提升提出了管理建议:对于高供给-中/低需求的区域(重点保护区),建议发展低管理强度的有机农业,保护区域内的生境;对于中/低供给-高需求的区域(重点提升区、一般提升区),建议使用养殖蜜蜂提升传粉服务,同时在景观尺度上增加自然/半自然生境比例,建立生态廊道以增加生境之间的连通度;对于供需等级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生境 野生蜂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传粉供给 传粉需求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ponses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economic bel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
10
作者 ZHANG Shubao LEI Jun +4 位作者 TONG Yanjun ZHANG Xiaolei LU Danni FAN Liqin DUAN Zul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1245-1268,共24页
In the Anthropocene era,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iversified.The natural ecosystems need higher 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ensur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 In the Anthropocene era,human activit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iversified.The natural ecosystems need higher 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ensur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other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especially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In the study,we chose the economic bel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EBNSTM)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s a case study.By collecting geographic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10 and 2020,we constructed an ecological resilience assessment model based on the ecosystem habitat quality(EHQ),ecosystem landscape stability(ELS),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Further,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in the EBNSTM from 2010 to 2020 b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and explored its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using th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resilience of the EBNSTM was at a low level and increased from 0.2732 to 0.2773 during 2010–2020.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 exhibited a spatial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 of"high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low in the eastern region",and the spatial clustering trend was enhanc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Desert,Gobi and rapidly urbanized areas showed low level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and oasis and mountain areas exhibited high level of ecological resilience.Climate factor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cological resilience.Specifically,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were the key climate factors that improved ecological resilience,while averag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that blocked ecological resilience.Among the human activity factors,the distance from the main road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logical resilience.Both night light index and PM2.5 concentrat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ological resi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resilience ecosystem habitat quality ecosystem landscape stability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economic belt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下载PDF
Landscape and scale-dependent spatial niches of bats foraging above intensively used arable fields 被引量:1
11
作者 Olga Heim Lukas Lorenz +3 位作者 Stephanie Kramer-Schadt Kirsten Jung Christian C.Voigt Jana A.Eccard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17年第1期249-263,共15页
Introduction:Bats are threatened by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and although bat ecolog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is in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the effects of interacting spatiotemporal factors on species-spe... Introduction:Bats are threatened by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and although bat ecology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is in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the effects of interacting spatiotemporal factors on species-specific bat activity above farmland remain understudied.Our aim was to identify spatiotempor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relevant for the activity of bat species above conventionally managed arable fields.Methods:We repeatedly monitored relative bat activity above open arable fields in Germany using acoustic monitoring.We used site-related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cross five spatial scales,their combinations,and interactions to identify those factors which best explain variation in bat activity.Results:Numer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sect abundance affected bat activity above fields.For instance,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 became more active with increasing insect abundance,but only above fields with a low proportion of woody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surroundings.Additionally,the level of bat activity in summer depended o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For example,the activity of Pipistrellus nathusii was relatively low in summer above fields that were surrounded by vegetation patch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edge complexity(e.g.,hedgerow).However,the activity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and did not differ between seasons above fields that were surrounded by vegetation patches with a low degree of edge complexity(e.g.,roundly shaped forest patch).Conclusions: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insect abundance affected bat activity above conventionally managed fields and highlighted the opportunistic foraging behavior of bats.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for bats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we recommend re-establishing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to protect aquatic habitats and to increase arthropod 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ScapeLabs European bat species AGRICULTURE LANDSCAPE Multi-scale habitat modeling Ecosystem service ConservationAgroScapeLabs European bat species AGRICULTURE LANDSCAPE Multi-scale habitat modeling Ecosystem service Conservation
原文传递
Village Woods and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in South Korea 被引量:1
12
作者 OH Choong Hyeon JEONG Bo Kwang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In South Korea vilage woods are composed of an isolated tree or a number of trees, located near rural vilages and which have an apparent fengshui shape. Vilage woods also function as wildlife habitat and promote agric... In South Korea vilage woods are composed of an isolated tree or a number of trees, located near rural vilages and which have an apparent fengshui shape. Vilage woods also function as wildlife habitat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Here vilage woods were classiifed in to four types (natural forest, semi-natural forest, half-natural forest and artiifcial forest) and 23 main tree species(dominant or sub-dominant species) identiifed.Pinus densilfora is dominant at 50 sites, and Zelkova serrata is dominant at 45 sites. Across village woods, emerged plants comprise 125 families, 519 genus and 1081 species. In spite of the extremely small area of village wood, 100 000 km2 or 0.00278% Korea’s territory, this ecosystem has an important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 function. Vilage woods are not only a base for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but also deliv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South Ko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SHUI rural vilage function of habitat ecosystem service
原文传递
黑水鸡在青岛李沧公园内年繁殖3次的发现与探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宗泰 杨广涛 朴仁珠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5-461,共7页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分布甚广,又多为常见种。在中国黑水鸡繁殖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且1 a繁殖1次,至今尚未见到1 a繁殖2次以上的报道。2013~2016年,连续4 a在青岛李沧公园不足2 hm^2的人工湖内观察到黑水鸡繁殖,于2016年4月和...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分布甚广,又多为常见种。在中国黑水鸡繁殖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且1 a繁殖1次,至今尚未见到1 a繁殖2次以上的报道。2013~2016年,连续4 a在青岛李沧公园不足2 hm^2的人工湖内观察到黑水鸡繁殖,于2016年4月和6月有2对亲鸟成功地各繁殖2窝,2次产卵和孵化出雏鸟数均达到6枚/只以上,而其中1对老黑水鸡(F1)又于当年7月繁殖第3窝,产下3枚卵并孵出3只雏鸟。2繁殖对1 a内共繁殖5窝,存活24只雏鸟,实现每年85.7%的雏鸟成活率,创下了该鸟在中国年繁殖3次的新纪录。探究其原因,青岛李沧公园为黑水鸡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水草岛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食物并赋予了恰当的人为保护、补食、破冰等措施,才使得黑水鸡成功地得以年繁殖2次乃至3次。作者希望其他公园效仿李沧公园的做法招引更多黑水鸡或其他野生鸟类,创建人鸟共欢的都市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鸡 青岛李沧公园 年繁殖2~3次 适宜小生境 补食
下载PDF
A web-based, component-oriented application for spatial modelling of habitat suitability of mosquito vectors
14
作者 P.Zeilhofer P.S.Arraes Neto +1 位作者 W.Y.Maja D.A.Vecchiat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2009年第4期327-342,共16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web-enabled comput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patial modelling of habitat suitability of mosquito vectors.Under a component-based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ed using an object-oriented data model... This paper proposes a web-enabled comput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patial modelling of habitat suitability of mosquito vectors.Under a component-based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ed using an object-oriented data model,we integrate database interfaces,Web feature services(WFS)based on the open GIS consortium(OGC)protocols,and the data-mining tool WEKA,coupled through Java servlet scripts(JSP).The prototype,based exclusively on freely available libraries and software components,provides basic dynamic spatial simulation capabilitie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nd-users engaged in local and regional health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but who lack access to specific software and/or detailed knowledge of spatial modelling techniques.The component-based approach facilitates system maintenance and future expansion of functionality,and guarantees the reusability of developed modules in new spatial modelling applications of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related phenomena.Functionality of the WWW-application was validated in a study of habitat suitability mapping of the Malaria vector Anopheles darlingi,in an area surrounding the Manso River hydropower plant,Central Braz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mapping component and service orientation WWW
原文传递
基于价值评估的黄山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彭建 吴见 +1 位作者 徐飞雄 吕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5-679,共15页
评价与分析特定区域的生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对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基于NPP与NDVI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空间分析等模型... 评价与分析特定区域的生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对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基于NPP与NDVI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空间分析等模型与方法对黄山市1987—2017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07年,黄山市生境质量总值持续下降,2017出现回升,但生境受到的威胁仍增加,生境最优区为北部太平湖区域,生境质量低值主要分布在各县区主城区;生境质量栅格等级变化以4等级转变为3等级为主。(2)1987—2017年,黄山市105个乡镇(街道)中有84个乡镇(街道)生境质量有所下降,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北部环太平湖区域的乡镇为生境质量"高高"型聚集区及热点区域,屯溪区、徽州区南部、歙县、休宁县主城区的各镇为生境质量"低低"型聚集区及冷点区域。(3)黄山市城市发展对生境质量影响较大,大体上距离城市中心点越近的圈层,生境质量越差;距离黄山市旅游中心点10—20、30—40、40—50 km的3个圈层形成生境质量低值点,为旅游与城区互助发展的结果;黄山市旅游与生境质量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强,旅游设施、景区核密度越高,低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旅游城市 黄山市
下载PDF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唐县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温雪静 周智 +3 位作者 张美丽 张蓬涛 张贵军 张秦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93-2106,共14页
诊断与修复国土空间关键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站在“整体视角、系统治理、全域修复”的角度识别关键区域,并加以保护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选择典型生态型贫困区域太行山区唐县为研究区,综合生境质量和生态服务... 诊断与修复国土空间关键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站在“整体视角、系统治理、全域修复”的角度识别关键区域,并加以保护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选择典型生态型贫困区域太行山区唐县为研究区,综合生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确定生态质量,进而确定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及识别待修复关键区域,并提出生态夹点区域优先保护、生态障碍点区域优先修复、生态断裂点区域加强维护、低生态质量区域提高生境质量防止破坏程度持续加深的修复建议。研究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唐县遥感生态指数分别为0.57、0.64和0.56,生态质量均处于良等,生态质量为先上升后下降。(2)综合3期生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结果,确定稳定性较好的生态源地共10处,面积91.22 km^(2),占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西南部,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水域;识别生态夹点区域15处,生态障碍点区域42处,生态断裂点区域28处,低生态质量区域面积178 km^(2),约占全域总面积1/10。本文从整体连通性角度,系统识别太行山区唐县国土空间修复关键区域,并提出保护与修复措施,为太行山区生态修复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境质量 生态服务价值 遥感生态指数 MCR模型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 唐县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泉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潘菲 吉长东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年第10期141-144,共4页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以下简称“生境质量”),本文以泉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生境质量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结合ArcGIS 10.0空间分析模块的重分类工具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级标准,将生境质量服务功能区域划分...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以下简称“生境质量”),本文以泉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分析了生境质量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结合ArcGIS 10.0空间分析模块的重分类工具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级标准,将生境质量服务功能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生境质量状况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改善。生境质量服务功能一般重要、中等重要、重要和极重要区域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3.47%、1.84%、79.36%和5.33%。通过评估和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旨在为泉州市生境质量服务功能的维护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市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服务功能 生境质量状况
下载PDF
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7
18
作者 胥媛媛 刘铜 +4 位作者 张文 杨旭煜 古晓东 戴强 杨志松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704,共8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对衡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中的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蜂桶寨保护区与全县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对衡量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中的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蜂桶寨保护区与全县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并通过敏感性系数(CS),对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2010年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2.46亿元,占总价值的62.73%;(2)蜂桶寨保护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7.95元/hm^2,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略低于蜂桶寨保护区,为27221.72元/hm^2;(3)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评估结果可信.本研究表明已设立的蜂桶寨保护区覆盖面有限,无法使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若以大熊猫栖息地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以62.03%的县域面积保护全县80.93%的森林资源,将更有利于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蜂桶寨保护区 宝兴县
原文传递
农田景观格局对南疆枣园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浩 潘云飞 +4 位作者 杨龙 宋博文 李倩 王兰 陆宴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目的】明确新疆南疆地区农田景观格局对枣园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2019和2020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共选取29个试验站点,通过陷阱诱集法获取中心枣园内传粉昆虫多样性数据,调查中心枣园周围半径2000 m范围内土地使用信息,... 【目的】明确新疆南疆地区农田景观格局对枣园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2019和2020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共选取29个试验站点,通过陷阱诱集法获取中心枣园内传粉昆虫多样性数据,调查中心枣园周围半径2000 m范围内土地使用信息,建立枣园传粉昆虫群落指数与景观变量之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使用基于赤池信息准则的多模型推论方法解析了景观变量对传粉昆虫群落指数的影响。【结果】2019和2020年南疆地区枣园周边500,1000,1500和2000 m景观尺度范围内其他果园(苹果、核桃和梨等)和半自然生境(树篱、休耕地等)比例与枣园中传粉昆虫多度呈显著负相关。在500和1000 m尺度内,小宗作物(小麦等)种植比例与枣园传粉昆虫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1000 m尺度范围内传粉昆虫物种丰富度随着边缘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景观变量对枣园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结论】在南疆地区,枣园传粉昆虫多度主要受周边其他果树与半自然生境比例的稀释作用影响而降低,而小宗作物种植比例可促进传粉昆虫物种丰富度增加。因此,农田景观格局对新疆荒漠绿洲过渡带农田生态系统中传粉昆虫种群发生产生了明显影响,这为南疆地区传粉昆虫的种群保育及传粉服务功能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传粉昆虫 群落多样性 生境类型 传粉服务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盐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分析
20
作者 吴志伟 葛小平 +1 位作者 周书轩 唐子又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21-226,共6页
以盐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20年4期地表覆盖数据,在“三生空间”框架内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关系,采用ESV估算模型和InVEST模型,探究了空间转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生境质量、碳储存量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期... 以盐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20年4期地表覆盖数据,在“三生空间”框架内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关系,采用ESV估算模型和InVEST模型,探究了空间转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生境质量、碳储存量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期为盐城市及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盐城市“三生空间”中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用地占比分别为80.1%、7.9%和12.0%,1990-2020年30 a间,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生态空间面积持续增加。(2)盐城市1990-2020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中以生态服务为目标的碳储存总量逐渐下降,以安全服务为目标的生境质量总分值逐渐下降,以经济服务为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为稳定。(3)盐城市1990-2020年“三生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空间平均分逐年下降,其中生态空间为0.439分,生产空间为0.406分,生活空间为0.212分,生产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总得分的减少量大于生活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总得分的增加量,再加上生态空间综合得分的减少,共同导致了该区域30 a来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得分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储存量 生境质量 生态服务价值 综合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