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39
1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张满良 李庆云 李海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9-384,共6页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33个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林地、草地、果园、梯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丘...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33个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林地、草地、果园、梯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他养分指标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坡耕地≈梯田>果园>草地,林地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草地土壤养分最差。速效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园、坡耕地、梯田、林地和草地,农业耕作植被下的速效P含量明显高于自然生态植被。研究表明:梯田作为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土壤保肥作用,而分布于陡坡的草地,养分保持效果在5种土地利用中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梨园垄沟覆地布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任小云 冯新新 +3 位作者 宋宇琴 袁宏霞 田彩芳 李六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以18年生‘酥梨’为试材,探究垄沟地布覆盖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梨园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相对盈余指数、枝条导水率、光合特性参数、树体营养生长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地布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 以18年生‘酥梨’为试材,探究垄沟地布覆盖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梨园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相对盈余指数、枝条导水率、光合特性参数、树体营养生长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地布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各土层土壤水分相对盈余指数均为正数,同时,显著增加了梨树枝条叶比导水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显著上升。与对照相比,垄沟地布覆盖可显著促进梨树新梢生长、叶面积增大和叶干质量增加。经垄沟地布覆盖处理后果实VC含量、横径及单株产量均显著提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5%、3.7%和21.6%,可溶性固形物则明显降低,而可滴定酸、固酸比和果实硬度无显著差异。因此,在旱作区可利用垄沟覆地布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树体营养生长,最终达到增加果实产量和提高果实品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垄沟地布覆盖 土壤水分 枝条导水率 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782-15783,15786,共3页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微生物 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永东 张建生 +3 位作者 蔡国军 莫保儒 王子婷 柴春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9-151,156,共4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植被油松林、沙棘、苜蓿、农田和自然草地,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观测期内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和生长季节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影响(P<0.01)。植被生长季节前期,土壤水分变化平缓;在植被生长季节...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选择典型植被油松林、沙棘、苜蓿、农田和自然草地,对其土壤水分进行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观测期内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和生长季节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影响(P<0.01)。植被生长季节前期,土壤水分变化平缓;在植被生长季节中期,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方差分析,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植被类型间,沙棘的土壤水分最大,农地次之,而油松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小;不同植被在试验区生长适宜性顺序为:草地>沙棘>苜蓿>油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动态 水量平衡
下载PDF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邵臻 张富 +1 位作者 陈瑾 张佰林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 通过对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的定期观测,用烘干法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土壤水分在植被生长季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大小顺序为:荒草地>沙棘林地>农地>草地>油松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影响随土层的加深呈增大趋势,土壤剖面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小趋势,并且其含水量变化存在季节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消耗量及补充量均有差异;土壤剖面储水量的盈亏状况为:农地没有亏缺,荒草地的亏缺量最小,油松林地在40cm以下土层均亏缺。因此,在该区的生态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草本和灌木植物,以利于土壤水环境及其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剖面特征 土壤储水量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晓明 余新晓 +2 位作者 武思宏 王云琦 张满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5-122,共8页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44%、75%和86%;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比前期(1986—1994年)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减少较大.从年内径流输沙变化来看,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的减沙效应在5月和9月更为显著;而对于治理流域的两期土地利用时期,各月降水越多,后期时的流域月均输沙量比前期减少越多.暴雨洪水过程线和输沙过程线分析表明,土地覆被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降雨和洪水流量频率分析表明,治理流域在前后两期土地利用时期,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流域后期土地利用时期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输沙 频率分布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间作种植效益评估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致萍 周文涛 张晓霞 《草原与草坪》 CAS 2009年第6期62-65,68,共5页
为了评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间作模式产生的实际效益,对定西市部分地区随机抽样调查,选取5种典型的林草复合植被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达到了... 为了评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间作模式产生的实际效益,对定西市部分地区随机抽样调查,选取5种典型的林草复合植被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林草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草畜转化上,生态效益主要为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结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林草牧业统一协调发展。林草间作模式培育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后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评估 林草间作 种植模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性及其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1 位作者 王飞 从怀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4-199,共6页
采用每木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计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生长状态良好,其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 采用每木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计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生长状态良好,其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坡下部种植小叶杨更有利于其稳定生长;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保水保土功能。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造成不同坡位小叶杨林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和行为不尽相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和有效N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速效P和速效K在各土壤剖面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坡下>坡中>坡上;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和趋势。通过对营造方式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在0-120 cm土层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在120 cm土层以下表现完全相反;混交林地的沙棘对大大调节土壤全P、有效N和速效P含量,对小叶杨林生长环境贡献突出;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对小叶杨生长差异性的贡献不甚显著;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小叶杨 空间差异性 土壤环境效应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乔灌木植物系数计算与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元芝 黄明斌 韩世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乔木和灌木植物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代表性乔木(榆树和小叶杨)和两种代表性灌木(柠条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和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植物根系吸水和土...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乔木和灌木植物系数的计算方法,比较了两种代表性乔木(榆树和小叶杨)和两种代表性灌木(柠条和沙棘)的实际蒸散量和生育期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差异,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变化对植物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该地区灌木的实际蒸散量小于乔木,但同类植物的实际蒸散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柠条最高,沙棘最低;榆树植物系数最小,柠条其次,沙棘最大,但榆树和小叶杨的土壤水分有效性高,耗水量大,所以灌木较适于该区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 实际蒸散 植物系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黎雅楠 马建业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年第7期7-13,共7页
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以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了研究区2013年和2017年两个时期的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分等定级,量化分... 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以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了研究区2013年和2017年两个时期的植被指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分等定级,量化分析了研究区2013~2017年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3~2017年,研究区NDVI的平均值从0.388 3提高到了0.395 1,整体NDVI均值有所增长;研究区的植被覆盖情况从整体上看以极高植被覆盖为主,低、中、高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极高和极低植被覆盖面积增加,高植被和极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75%以上;研究区呈现极低植被→低植被→中植被→高植被覆盖度转移趋势,植被覆盖总体向良好趋势发展,但也出现高植被覆盖向中植被覆盖转移的情况,需要引起注意。研究区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和南部打马沟附近,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DVI高值区发生了分布区域的东移和面积的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水文动态响应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晓明 余新晓 +2 位作者 武思宏 张满良 李建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423,共10页
以黄土高原第三副区桥子东、西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较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系数分别减少约50%、85%和90%... 以黄土高原第三副区桥子东、西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较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系数分别减少约50%、85%和90%;流域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较前期(1986~1994年)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下降73.6%,且随降雨增多,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响应增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具有季节性特征,治理与非治理流域多年平均最大月径流系数减少时期与流域最大地表覆盖期具有一致性,即5月份径流系数减少值最大;同一降水条件下流域两期土地利用的产流量仅在生长季具有明显的差异。流域洪水径流量与场降雨量和30min最大雨强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场降雨量与30min雨强对治理流域洪水流量的影响要强于非治理流域;暴雨在达到一定强度后,对比流域的洪峰流量差异减小,即森林植被对洪水的影响减弱。经洪水频率分析,认为流域前后两期土地利用若具有相同频率的降雨强度,则一定频率范围内洪峰流量对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产生明显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水文动态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调节效应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晓明 曹文洪 +1 位作者 余新晓 武思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50,共10页
基于动力水文过程测定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测度方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由森林植被增加与坡改梯的耕作措施调整共同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无论场暴雨... 基于动力水文过程测定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测度方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径流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由森林植被增加与坡改梯的耕作措施调整共同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无论场暴雨、雨季及年尺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森林植被覆盖增加,均使流域产流能力降低。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后期在丰、平和枯水年径流系数比前期分别减少约51%、85%和84%;在剔除降水量的影响,通过相同降水条件径流系数的预测,后期较前期在丰、平、枯水年均减少约63%。土地利用/覆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表现为季节性,且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场暴雨洪峰流量呈减小的规律。相对于森林植被增加和坡改梯耕作措施调整,前者对流域产流能力的影响大于后者,但对于山区土地整理与生态修复政策,二者共同实施才可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 频率分布 土地整理 径流系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径流输沙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晓明 曹文洪 +3 位作者 余新晓 张满良 王向东 朱毕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127,共7页
基于动力水文过程测定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测度方法,对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1986—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 基于动力水文过程测定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测度方法,对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1986—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1995—2004年的输沙量比1986—1994年减少约63.0%,且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多,其减沙效应明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具有季节性特征,相对于1986—1994年而言,研究区1995—2004年的减沙效应主要集中在5—10月,且月降水越多,后期的月均输沙量较前期减少得越多.降雨和洪峰流量频率分析表明,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罗玉沟流域1995—2004年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1986—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输沙 频率分布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红蕾 丛日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557-10559,共3页
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县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种不同干扰方式退耕弃荒地,研究了不同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特征,分析了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扰强度增大,一年生草本植物所... 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县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种不同干扰方式退耕弃荒地,研究了不同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特征,分析了不同干扰方式对退耕弃荒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扰强度增大,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增加,草本和灌木种类均减少;封育措施增加了物种多样性,灌木层已经形成天然灌草地的雏形;3种干扰方式样地地上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封育样地>撂荒地>放牧样地,封育样地具有向天然地带性群落演替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退耕地 黄土丘陵区 干扰方式
下载PDF
黄丘一区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及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郝建忠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31,共6页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 通过对大量实测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的减水效益分别为86.0%、63.5%、33.7%,减沙效益分别为94.8%、83.0%、74.6%,年拦蓄径流量分别为213m^3/hm^2、154m^3/hm^2、105m^3/hm^2,年拦蓄泥沙量为94.0t/hm^2、63t/hm^2、45t/hm^2。淤地坝是主要的治沟工程措施,平均每公顷坝地的拦泥指标为6万m^3。11条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无论其治理措施实施年代的长短,均具有明显的减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平均为45.41%,减沙效益平均为5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减水 减沙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指标体系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康玲玲 董飞飞 +4 位作者 王云璋 陈江南 鲍宏 戴明英 曾茂林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33,共4页
根据归纳出的建立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二副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建立了丘一区和丘二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其中淤地坝的拦泥指标与坝地面积建立了指数函数关系。将... 根据归纳出的建立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二副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情况,分别建立了丘一区和丘二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其中淤地坝的拦泥指标与坝地面积建立了指数函数关系。将所建蓄水拦沙指标体系应用于属于丘一区的三川河流域,计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较为显著,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其拦沙效益和蓄水效益大幅度提高,这与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但所建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还需作进一步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拦沙 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道路冲刷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治国 贾志军 《中国水土保持》 1997年第3期49-50,18,共3页
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道路产流产沙是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往往成为径流泥沙输移的通道之一.据观测,山区道路的冲刷量是随着路面水流流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故其防治应从缩短水流流线等方面入手.采取道路路边排水渠与... 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区道路产流产沙是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往往成为径流泥沙输移的通道之一.据观测,山区道路的冲刷量是随着路面水流流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故其防治应从缩短水流流线等方面入手.采取道路路边排水渠与早井相结合、道路设横隔,可有效地防治路面冲刷,达到保护山区道路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 黄土丘陵沟壑区 道路冲刷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流域坝地建设的新尝试——半沟流域坝地一次成地与逐年淤积成地效益预测分析
18
作者 聂兴山 许国平 +2 位作者 马银喜 杨隰平 卓莹 《中国水土保持》 1997年第3期35-37,共3页
隰县半沟流域在沟道治理中,按照“一次治理,一次成地”的原则,采取综合治理、全面配套、高起点、超常规的治理措施,1995~1996两年一次性投资476.7万元,建成大小淤地坝50座,挖修排洪渠6.5km,推成坝地67hm^2.经济效益预测分析结果表明,... 隰县半沟流域在沟道治理中,按照“一次治理,一次成地”的原则,采取综合治理、全面配套、高起点、超常规的治理措施,1995~1996两年一次性投资476.7万元,建成大小淤地坝50座,挖修排洪渠6.5km,推成坝地67hm^2.经济效益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成地的淤地坝经济效益优于自然淤积而成的坝系工程,净效益可提高39.7%,净效益年值可提高38.6%,效益费用比可提高12.2%,工程投资回收期提早1.3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淤地坝 一次成地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