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44
1
作者 魏春燕 赵东荣 +2 位作者 朱雅雯 王超 霍小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自杀风险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自杀风险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自杀风险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自杀风险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BECK自杀意念问卷(BSI-CV)(最近1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SIOSS、BSICV(最近1周)评分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实验组治疗后评分显著性降低;对HAMD评分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治疗阶段的主效应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绝望分量表、自杀意念、自杀意念严重程度及实施自杀可能性因子分数显著降低。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于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自杀风险干预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 被引量:40
2
作者 闫煜蕾 王珊珊 +2 位作者 唐淼 王建平 谢秋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自我报告版筛查出焦虑症状评分高的中学生(得分≥25分)59名,随机分配进入干预组(n=29)或对照组(n=30)。对干预组使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进行10周(每周1.5 h)的干预,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干预组10次干预结束后接受与干预组同样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使用Spence's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版(SCAS-C)和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对两组进行基线和10周干预后2次测量。结果:对SCAS-C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7)=8.12,P<0.05]。对CATS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接近有统计学意义[F(1,57)=3.88,P=0.054]。干预组SCAS-C及CATS的10周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基线得分[(28.2±11.3)vs.(35.4±15.8),(37.8±30.7)vs.(48.8±27.0);均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青少年 焦虑
下载PDF
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淑燕 谢稚鹃 +2 位作者 黄薛冰 高兵玲 唐登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索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对照组(n=25)与干预组(n=33),两组均服用度洛西汀30~120 mg治疗。干预组除药物外,接受集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次。采用汉密顿... 目的:探索集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最终纳入对照组(n=25)与干预组(n=33),两组均服用度洛西汀30~120 mg治疗。干预组除药物外,接受集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8次。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评估量表(CGI)在基线、第4周及第8周进行评估。CGI包括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和疗效指数(EI)3个条目。结果:HAMA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测量时间与分组处理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干预组HAMA第4周及第8周的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第4周的痊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第8周测评点时,干预组HAMD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大于对照组,而CGI-SI与CGI-EI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独的药物治疗相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集体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早期起效,更为显著地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总体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认知行为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综述 被引量:29
4
作者 臧刚顺 宋之杰 赵延庆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0-563,共4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继发于创伤事件的严重精神障碍,各种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PTSD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回顾近年的随机对照实证研究发现,主要使用创伤暴露、技能训练、认...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继发于创伤事件的严重精神障碍,各种形式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成为PTSD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回顾近年的随机对照实证研究发现,主要使用创伤暴露、技能训练、认知重塑、心理教育等技术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治疗遭受性侵害、战争、自然灾难、交通事故等创伤的成人和儿童PTSD患者以及共病某些其它精神障碍的PTSD患者。未来研究需要更多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比较团体与个体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对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探索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化疗期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苏娅丽 王丕琳 +2 位作者 刘均娥 赵越 杨申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1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化疗期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化疗的乳腺癌失眠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化疗期乳腺癌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化疗的乳腺癌失眠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为期6周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4个维度及PSQ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化疗期乳腺癌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对降低其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化疗 乳腺癌失眠患者 睡眠质量 焦虑抑郁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艳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10期1669-1672,1692,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名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名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药物治疗联合G-CBT组)和对照组(药物治疗组),治疗8周后,研究组34例及对照组35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估2组患者抑郁症状、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HAMD评分研究组[(10.941±3.302)分,对照组(14.742±4.293)分]均较治疗前[(25.676±2.371)分,(26.057±2.900)分]下降,治疗后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在应对方式上,2组积极应对分[(1.904±0.248)分,(1.793±0.345)分]均较治疗前[(1.541±0.300)分,(1.588±0.330)分]升高,消极应对分[(1.398±0.366)分,(1.589±0.411)分]较治疗前[(1.783±0.398)分,(1.789±0.062)分]下降,治疗后研究组消极应对低于对照组;在家庭功能上,研究组沟通角色、行为控制、总的功能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研究组在沟通、角色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CBT可加强药物对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症状的疗效,改善应对方式及家庭功能中沟通、角色、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双相抑郁 青少年 抑郁症状 应对方式 家庭功能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霞 苑成梅 +12 位作者 毕翠云 李则挚 王勇 卢卫红 薛莉莉 黄佳 吴志国 吴丹萍 叶尘宇 王宇 宋蕊 陈俊 方贻儒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7年第2期93-97,102,共6页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 目的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测评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0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病耻感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疏远因子、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歧视经历因子和病耻感总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病耻感 服药依从性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轻度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26
8
作者 马彩娥 《中国康复》 2019年第7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治疗干预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轻度抑郁症患者120例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2组均进行3周治疗,2组治...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治疗干预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轻度抑郁症患者120例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2组均进行3周治疗,2组治疗前后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Williams自传体记忆(AMT)实验范式进行评估;采用生活质量(QLQ-C30)量表对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2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BD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AMT积极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AMT消极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QLQ-C30里面的生理功能、生理智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智能及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用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治疗干预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自传体记忆概括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抑郁症 生活质量 概括化自传体记忆 依从性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26
9
作者 施冬青 王玉城 胡海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13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GCBT 12周;治疗前及治疗4、8...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13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联合治疗组患者进行GCBT 12周;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大体评定量表(GAS)、Morisky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与基线比较,两组第4、8、12周末PANSS、SDSS总分均显著下降,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第4、8、12周末两组ITAQ、ADL、GAS及Morisky问卷总分显著提高,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76.4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3.13%),复发率(7.35%)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9.69%);每周工作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结论:GCBT联合常规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团体认知行为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5
10
作者 袁秀霞 童永胜 +4 位作者 陈景旭 李菲菲 王颖苹 聂明海 王宁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合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汉密...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合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干预组HAMD总分[(14.76±9.48)分]低于治疗前[(37.91±10.58)分],SSFPI总分[(30.09±4.34)分]高于治疗前[(12.40±2.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后,干预组HAMD总分低于对照组[(20.71±7.85)分],SSFPI总分高于对照组[(22.63±3.6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更为有效的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抑郁症 抑郁症状 社会功能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服用利培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对照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宁贵 沈子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恢复及精神症状的改善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作用。方法:来自我院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组)30例,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恢复及精神症状的改善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作用。方法:来自我院住院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药物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组)30例,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利培酮单一药物治疗,研究组每周进行1次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期,2、4、8、12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症状评定,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在治疗第二周时研究组PANSS阳性症状项目减分高于对照组(t=2.24;P=0.02),第4、8周末阴性因子分研究组减分高于对照组(t=2.61,P=0.01;t=3.67,P=0.001),12周末研究组在阴性因子分(t=3.54,P=0.001)、总分(t=2.07,P=0.04)比较上减分高于对照组。通过MoCA量表对认知功能评定,研究组在第二周时执行功能分值高于对照组(t=2.29,P=0.02),第4周较执行功能(t=2.14,P=0.03)、抽象(t=2.30,P=0.02)和总分(t=3.09,P=0.003)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第8周执行功能及总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同时出现注意(t=2.63,P=0.01),延迟回忆(t=2.58,P=0.01)高于对照组,第12周末时两组间比较执行功能(t=2.05,P=0.04),注意(t=2.38,P=0.02),延迟回忆(t=2.57,P=0.01),总分(t=3.11,P=0.003)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联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症状的改善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功能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下载PDF
综合心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戴晖 闫海春 +12 位作者 张影 杨松景 刘越 商艳 赵净 梁慧玲 李芳 崔洪超 代小曼 王晓瑜 闫丽雪 邸慧斌 冯银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年第6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以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以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结果基线时,总体焦虑发生率为25%,其中轻度11例,中度10例,重度4例;总体抑郁发生率为39%,其中轻度19例,中度14例,重度6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后SAS及SDS得分均优于干预前,干预组分别为(36.90±8.465),(27.53±7.162)分,较对照组的(40.91±8.019),(36.78±10.562)分改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244,10.335;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策略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焦虑 抑郁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 综合措施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和/或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宓为峰 周书喆 +6 位作者 杜岚婷 付艺 郝晓楠 李玲芝 郭丽华 施莹 张鸿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211-3214,共4页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和/或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治疗前后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将50例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艾司西酞普兰单药治疗组)、...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和/或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治疗前后脑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将50例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艾司西酞普兰单药治疗组)、B组(GCBT单独治疗组)和C组(艾司西酞普兰+GCBT联合治疗组)。治疗方法如下:艾司西酞普兰10 mg·d^(-1),qd,口服,连续治疗8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每次60 min,共计8次。治疗8周末,比较3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值、惊恐障碍相关症状量表(PASS)减分值和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减分值,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进行治疗前后静息态核磁扫描。结果治疗8周末,A、B、C组的HAMD总分减分值分别为(8.15±5.68),(9.25±3.14)和(12.06±3.56)分,PASS总分减分值分别为(12.62±2.99),(10.42±2.50)和(14.71±2.08)分,PDSS总分减分值分别为(13.00±3.81),(11.50±3.94)和(14.47±2.48)分。HAMD总分减分值、PASS总分减分值和PDSS总分减分值在不同时间点存在组内差异,并在时间和组间存在交互效应(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P<0.05)。HAMD总分减分值与前额叶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改变相关联(Pearson相关系数=0.502,P<0.05)。结论GCBT和/或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伴有惊恐发作的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均有效,患者抑郁症状改善可能与其脑部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改变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惊恐发作 抑郁障碍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庆玲 乐发国 +4 位作者 蒋成刚 张婷 雷莉 王延江 高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对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就诊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及睡眠心理科的241例符合失眠症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CBT组(n=128)及药物组(n=113),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睡眠参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分值差异。结果在治疗第4周时,GCBT组的入睡潜伏期(SOL)、总睡眠时间(TST)、卧床时间(TIB)、入睡后觉醒次数(NOA)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睡眠效率(SE)、HAMA及HAMD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时,GCBT组SOL、SE、NOA、HAMA、HAMD及ISI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T、TI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T及药物对睡眠参数、焦虑水平及失眠严重程度均有改善,且GCBT可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尽管GCBT起效慢于药物,但疗效优于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储文革 陈燕 +6 位作者 赵兵 胡凤领 邱睿 伍邦荣 王卫民 杨运方 杨晓玲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及与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5个团体小组,在药物维持治疗基础上施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1次/周,每次约1.5 h,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及与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5个团体小组,在药物维持治疗基础上施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1次/周,每次约1.5 h,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周,分别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各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SDSS总分、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下降;GSES总分、CSQ的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显著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89~3113.245,P<0.01或P<0.001);GSES评分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SDSS与GSES呈负相关(r=-0.334,P<0.01),与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079~0.388,P<0.01);GSES与CSQ的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4^-0.161,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变应对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精神分裂症 社会功能 自我效能感 应对方式
下载PDF
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洋 郑玉 崔丽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36期5008-5012,共5页
目的探讨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0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目的探讨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0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疾病认知、焦虑抑郁、自我感受负担、疾病复发率和生活质量。结果实施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干预组患者在疾病认知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身体负担、情感负担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经济负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9%vs.20.0%,P<0.05)。结论叙事心理护理联合线上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降低焦虑抑郁、自我感受负担和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生活质量 自我感受负担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叙事护理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线上干预
原文传递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高莉丽 林晓红 +5 位作者 徐建珍 武静 仇海燕 王蓉 陆萍 康晓雨 《齐鲁护理杂志》 2020年第9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对方式[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回避、屈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面对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应对方式,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冠心病 心理状态 应对方式 不良事件
下载PDF
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旭海 曹峰祥 +1 位作者 赵峥峥 杜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2-975,共4页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 目的 观察百合地黄汤联合团体认知行为疗法(group-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nsomnia,G-CBT-I)对老年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联合组各60例,中药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治疗,联合组予百合地黄汤加味联合G-CBT-I治疗,2个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通过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2个组被试在治疗前后及3个月随访时主观睡眠评价、入睡时间等因子分及总分变化情况,根据PSQI减分率评估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中药组(P<0.05);2个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ISI量表总分均下降,PSQI量表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分均有改善(P<0.05);联合组PSQI、ISI量表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等因子分改善优于中药组(P<0.05),且可保持3个月。结论 百合地黄汤联合G-CBT-I在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等方面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百合地黄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地黄汤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老年失眠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网络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特质应对方式和情感气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宇 畅林亚 +13 位作者 丁菲 卢静芳 葛方梅 李静茹 宋蕊 叶尘宇 卢卫红 薛莉莉 王琰 朱益 陶桦 周慧鸣 方贻儒 苑成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网络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特质应对方式、情感气质特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符合入组条件的轻症抑郁患者被分成线上组和线下组,并进行手册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3个月,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情感... 目的:探讨网络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特质应对方式、情感气质特征上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符合入组条件的轻症抑郁患者被分成线上组和线下组,并进行手册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3个月,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在基线、治疗结束(12周末)和随访期(24周末)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共筛查256名被试,纳入119例轻症抑郁患者。线上组73例,线下组46例。各时间点评估结果显示,在特质应对方式,情感气质特征方面,线上组和线下组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积极应对方式、循环气质、焦虑气质在不同时间的主效应显著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或P<0.01)。结论:网络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特质应对方式、情感气质特征与面对面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够对轻症抑郁患者一些心理层面的改变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抑郁症 轻性抑郁障碍 恶劣心境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特质应对方式 情感气质特征
下载PDF
轻症抑郁患者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的病耻感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卢静芳 畅临亚 +12 位作者 王宇 丁菲 卢卫红 叶尘宇 薛莉莉 宋蕊 王琰 陶华 周慧鸣 葛方梅 李静茹 方贻儒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7-813,共7页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 目的:考察接受线上-线下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I-GCBT)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的变化。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9名轻症抑郁患者[17条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分≥8分且≤17分],随机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视频组)与线下面对面团体干预组(线下对照组),每组均给予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于基线、治疗4周、8周和12周末进行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C)评估。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基线后至少一次随访(线上视频组50例,线下对照组27例)。两组的基线HAMD-17总分、SSMI-C总分及3个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的SSMIC总分及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均降低(均P<0.01),线下对照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4周末时出现降低(P<0.05或P<0.01),线上视频组的歧视、病情掩饰因子分在12周末时出现降低(均P<0.01)。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轻症抑郁患者病耻感,线下干预形式可较早改善患者的被歧视感和病情掩饰,线上干预形式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轻症抑郁 病耻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