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物质(上) 被引量:138
1
作者 陆坤权 刘寄星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29-635,共7页
颗粒物质是地球上存在最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物质类型之一 .大量颗粒组成的离散态物质体系具有特别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颗粒物质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固、液、气物质的奇特现象和独特的运动规律 .由于对颗粒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科学... 颗粒物质是地球上存在最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物质类型之一 .大量颗粒组成的离散态物质体系具有特别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颗粒物质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固、液、气物质的奇特现象和独特的运动规律 .由于对颗粒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 ,近十年来颗粒物质研究逐步成为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活跃领域 .文章综述了颗粒物质的一些主要特性 ,如颗粒物质的静态性质、振动行为、流动特性等 ,其中也包括文章作者的一些新近研究结果 .限于篇幅 ,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发表 .第一部分在对颗粒物质作一般介绍后讨论颗粒物质的静态特性 ,第二部分则主要讨论颗粒物质振动时的行为和流动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粮仓效应 挤压膨胀 力链 颗粒分离 振动班图 颗粒流
原文传递
颗粒流动力学及其离散模型评述 被引量:89
2
作者 孙其诚 王光谦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100,共14页
颗粒流是由众多颗粒组成的具有内在相互作用的非经典介质流动.自然界常见颗粒流都是密集流,颗粒间接触形成力链,诸多力链相互交接构成支撑整个颗粒流重量和外载荷的网络,其局部构型及强度在外载荷下演化,是颗粒流摩擦特性和接触应力的来... 颗粒流是由众多颗粒组成的具有内在相互作用的非经典介质流动.自然界常见颗粒流都是密集流,颗粒间接触形成力链,诸多力链相互交接构成支撑整个颗粒流重量和外载荷的网络,其局部构型及强度在外载荷下演化,是颗粒流摩擦特性和接触应力的来源.本文介绍球形颗粒间无粘连作用时的Hertz法向接触理论和Mindlin-Deresiewicz切向接触理论.Campbell依据是否生成较为稳定的力链把颗粒流分为弹性流和惯性流两大类,其中弹性-准静态流和惯性-碰撞流分别对应准静态流和快速流,作为两种极端流动情况通常处理成连续体,分别采用摩擦塑性模型和动理论予以描述,但是表征接触力链的颗粒弹性参数并不出现这两个模型和理论框架中,如何进一步考虑颗粒弹性参数将非常困难.目前离散动力学方法逐渐成为复现其复杂颗粒流动现象、提取实验不可能获得的内部流动信息进而综合起来探索颗粒流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其真实性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描述.软球模型对颗粒间接触力简化处理,忽略了切向接触力对法向接触力及其加载历史的依赖,带来了法向和切向刚度系数如何标度等更艰难的物理问题,但由于计算强度小而广泛应用于工程问题中.硬球模型不考虑颗粒接触变形,因而不能描述颗粒流内在接触应变等物理机理,仅适用于快速颗粒流,这不仅仅是由于两体碰撞的限制.因此基于颗粒接触力学的离散颗粒动力学模型是崭新的模型,适用于准静态流到快速流整个颗粒流态的模拟,可以细致考虑接触形变及接触力的细节,建立更为合理的颗粒流本构关系,进而有力的促进颗粒流这一非经典介质流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接触力学 力链 离散元 软球模型 硬球模型
下载PDF
颗粒流的离散元法模拟及其进展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洋 唐寿高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6年第5期38-43,共6页
颗粒流问题是众多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常见问题,然而人们至今对颗粒流机理认识不深。目前一种基于离散元的数值模拟方法被用以模拟和分析颗粒流问题,研究实践表明该方法是散体力学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本文介绍了颗粒流研究的背景以及... 颗粒流问题是众多工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常见问题,然而人们至今对颗粒流机理认识不深。目前一种基于离散元的数值模拟方法被用以模拟和分析颗粒流问题,研究实践表明该方法是散体力学分析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本文介绍了颗粒流研究的背景以及离散元法的发展过程,概述了颗粒流动力学研究的动理论模型和摩擦塑性模型,综述了离散元法的理论和各种颗粒作用模型及其在粉体工程领域的应用,讨论了颗粒流研究的主要困难和离散元法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数值模拟 离散元法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集排式分肥装置颗粒运动数值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杨庆璐 李子涵 +3 位作者 李洪文 何进 王庆杰 卢彩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89,共9页
为研究气力集排式分肥装置中肥料颗粒的流动特性,本文通过离散元法与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仿真的方法进行分肥装置颗粒运动数值分析。在气固耦合模型中,使用EDEM软件模拟固相肥料颗粒,Fluent软件描述气体相。通过研究分配器旋盖锥角和波... 为研究气力集排式分肥装置中肥料颗粒的流动特性,本文通过离散元法与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仿真的方法进行分肥装置颗粒运动数值分析。在气固耦合模型中,使用EDEM软件模拟固相肥料颗粒,Fluent软件描述气体相。通过研究分配器旋盖锥角和波纹管直径对气流压力、风速及肥料颗粒运动特性的影响,确定分肥装置最佳结构参数,并基于该结构进一步研究入口风速和施肥速率对分肥装置分肥均匀性的影响。模拟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分配器旋盖锥角为120°、波纹管直径为80 mm时,气流和肥料两相在分肥装置中流动性和均匀性最优。在入口风速为25~35 m/s,施肥速率为0.26~0.44 kg/s条件下,分肥装置各行施肥量的变异系数均不大于4.9%,对不同种类肥料的分配精确性和均匀性满足施肥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集排式 分肥装置 颗粒肥 气固耦合 流动特性
下载PDF
颗粒物质与颗粒流 被引量:20
5
作者 鲍德松 张训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14-517,共4页
颗粒物质研究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我国,对颗粒物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是简单介绍颗粒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颗粒物质研究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同时介绍国内外最近几年在颗粒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再报道作者在颗粒物质研究... 颗粒物质研究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我国,对颗粒物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是简单介绍颗粒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颗粒物质研究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同时介绍国内外最近几年在颗粒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再报道作者在颗粒物质研究方面的一些初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质 颗粒流 物理学 摩擦力 摩擦系数 颗粒态 颗粒密度
下载PDF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被引量:30
6
作者 付晓飞 肖建华 孟令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7,共13页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变形机制 颗粒流 碎裂流 解聚带 碎裂带 断裂带结构
下载PDF
颗粒流数值模拟的现状 被引量:19
7
作者 傅巍 蔡九菊 +4 位作者 董辉 王爱华 刘汉桥 王连勇 田红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介绍了颗粒物质与颗粒流的概念以及目前颗粒流数值模拟的现状;按照采用的模型是否连续,将模型分为:连续介质模型和非连续介质模型两类;着重介绍了非连续介质模型中的离散元法(DEM):硬球模型和软球模型.通过颗粒流的数值模拟,可以对料仓... 介绍了颗粒物质与颗粒流的概念以及目前颗粒流数值模拟的现状;按照采用的模型是否连续,将模型分为:连续介质模型和非连续介质模型两类;着重介绍了非连续介质模型中的离散元法(DEM):硬球模型和软球模型.通过颗粒流的数值模拟,可以对料仓、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化床等设备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优化,因此在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数值模拟 颗粒 散体 粉体 流动
下载PDF
考虑粒间滚动阻力的CFD-DEM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胤 艾军 杨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71-1780,共10页
在离散元(DEM)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程序基础上,运用流-固相互作用力方程建立三维CFD-DEM细观耦合数值模拟模型。CFD-DEM的控制方程包括流体-颗粒相互作用力方程、CFD的流体和DEM的颗粒运动方程。其中,考虑到土颗粒的形状效应,引入颗... 在离散元(DEM)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程序基础上,运用流-固相互作用力方程建立三维CFD-DEM细观耦合数值模拟模型。CFD-DEM的控制方程包括流体-颗粒相互作用力方程、CFD的流体和DEM的颗粒运动方程。其中,考虑到土颗粒的形状效应,引入颗粒滚动阻力机制,介绍了适用性较强的滚动阻力模型。在开源耦合程序CFDEM的框架下,定制CFD开源程序Open FOAM与DEM开源程序LIGGGHTS之间的双向耦合,实现基于颗粒细观的流-固耦合计算。通过砂堆和砂土渗流的模拟分别验证了所嵌入的滚动阻力模型的有效性及耦合模型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圆柱土体中向上渗流流速与水力梯度关系与经典的Ergun理论解接近;耦合模型中所引入的颗粒间滚动阻力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颗粒形状对砂堆形成休止角和土体堆积孔隙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DEM 流固耦合 滚动阻力 固体颗粒 渗流
下载PDF
崩落矿岩散粒体流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陶干强 杨仕教 任凤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950-2954,共5页
崩落矿岩散粒体的流动性能对于降低损失贫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影响散粒体流动性能的因素,采用标志颗粒法进行了崩落矿岩散粒体流动性能试验,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放矿口大小、散体颗粒的粒径以及不同的散体材料。试验内容有放矿口大小... 崩落矿岩散粒体的流动性能对于降低损失贫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影响散粒体流动性能的因素,采用标志颗粒法进行了崩落矿岩散粒体流动性能试验,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放矿口大小、散体颗粒的粒径以及不同的散体材料。试验内容有放矿口大小与散体移动带试验;不同散体粒径与散体移动带试验、不同散体材料与散体移动带试验;平面和立体模型时放矿口尺寸对放出量影响试验;散体堆积高度与散体移动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移动边界与散体的材料、颗粒的尺寸大小、放矿口大小等因素有关,而散体堆积高度对其影响不大;(2)散体的流动速度与散体颗粒的大小和放矿口尺寸有关。根据所得试验结果,提出了采矿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粒体 流动性能 移动边界 放矿口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3 位作者 高博禹 朱国金 胡晓庆 李云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8-1637,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珠江组 深水扇 水道砂体 颗粒流 砂质碎屑流 浊流
下载PDF
通道宽度和初始流量对颗粒稀疏流-密集流转变临界开口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徐光磊 胡国琦 +4 位作者 张训生 鲍德松 陈唯 厚美瑛 陆坤权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75-878,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斜面上二维颗粒流 ,当出口尺寸减小到临界值Dc 时 ,发生稀疏流到密集流的突变 .发现临界尺寸Dc 与初始流量和通道宽度有关 ,通道宽度一定的情况下 ,临界开口尺寸Dc 近似随初始流量Q0 的平方根增大 .在初始流量Q0 一定时 ,... 通过实验研究斜面上二维颗粒流 ,当出口尺寸减小到临界值Dc 时 ,发生稀疏流到密集流的突变 .发现临界尺寸Dc 与初始流量和通道宽度有关 ,通道宽度一定的情况下 ,临界开口尺寸Dc 近似随初始流量Q0 的平方根增大 .在初始流量Q0 一定时 ,临界开口尺寸Dc 随通道宽度W近似线性增大 .给出了这些关系的表达式 ,理论计算与实验观测结果一致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道宽度 初始流量 颗粒物质 颗粒流 稀疏流 密集流 临界开口尺寸 堵塞
原文传递
泥石流的颗粒流模型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光谦 倪晋仁 +1 位作者 张军 康志成 《山地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1-10,共10页
颗粒流的应力由三部分:弥散应力、摩擦应力和碰撞应力组成。对快速颗粒流来说,颗粒碰撞应力占优势,其他应力可略去不计。颗粒流模型非常适合描述颗粒间流体相互作用较小的无粘泥石流或水石流,作为应用例子的是:从颗粒流模型导出的速度... 颗粒流的应力由三部分:弥散应力、摩擦应力和碰撞应力组成。对快速颗粒流来说,颗粒碰撞应力占优势,其他应力可略去不计。颗粒流模型非常适合描述颗粒间流体相互作用较小的无粘泥石流或水石流,作为应用例子的是:从颗粒流模型导出的速度分布与无粘泥石流的大量试验测量结果相一致。除颗粒流模型外,在泥石流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还有宾汉体模型、膨胀体模型和粘塑体模型。它们都能作为特例,包括在两相流模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颗粒流 模型
下载PDF
高速远程滑坡颗粒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坤 程谦恭 +2 位作者 林棋文 王玉峰 宋章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93-912,共20页
颗粒流是高速远程滑坡物质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从细观角度揭示其超常运动特性的重要手段.颗粒流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可以为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本文聚焦颗粒流... 颗粒流是高速远程滑坡物质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从细观角度揭示其超常运动特性的重要手段.颗粒流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可以为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本文聚焦颗粒流研究进展,从颗粒流基本概念、流态特征及流变本构模型、颗粒流粒径分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理论、实验及数值计算模型3个方面对高速远程滑坡研究中颗粒流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颗粒流角度研究高速远程滑坡动力学机理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高速远程滑坡高流动性的起源涉及哪些物理过程?如何量化和模拟其多分散性和破碎过程?如何量化描述颗粒尺寸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其与流动的耦合?如何从其沉积特征中探究流动的传播机制?针对这些问题,从基于沉积学特征的颗粒流物理力学过程、考虑尺度效应的颗粒流动力学特性研究、基于颗粒流力学过程的滑坡运动机理及其本构模型、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4个方面提出下一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颗粒流 动力学机理 工程地质 关键科学问题
原文传递
模拟颗粒流动的离散元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武锦涛 陈纪忠 阳永荣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58,共3页
介绍了离散元 (DEM)方法的基本原理、颗粒运动控制方程和颗粒相互作用力的数学模型。综述了DEM在流化床和固定床反应器 ,以及一些单元操作如料仓卸料过程、混合过程等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结果 ,表明DEM能够反映过程的本质机理 ,可以利用... 介绍了离散元 (DEM)方法的基本原理、颗粒运动控制方程和颗粒相互作用力的数学模型。综述了DEM在流化床和固定床反应器 ,以及一些单元操作如料仓卸料过程、混合过程等中的最新应用和研究结果 ,表明DEM能够反映过程的本质机理 ,可以利用基本的数据模拟复杂的颗粒流动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动 离散元方法 应用 数值模拟 流化床 固定床反应器
下载PDF
基于扩展粒度计算的防空体系结构超网络模型 被引量:20
15
作者 邹志刚 刘付显 +1 位作者 孙施曼 朱法顺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35,共12页
提出一种防空体系结构超网络模型。通过将作战对象和连接方式分别抽象为不同信息粒度,给出了防空体系结构的粒度表示;在此基础上,构建防空体系结构分层粒度下的'二层四网'超网络架构;并在架构内,分析防空体系结构内部各功能网... 提出一种防空体系结构超网络模型。通过将作战对象和连接方式分别抽象为不同信息粒度,给出了防空体系结构的粒度表示;在此基础上,构建防空体系结构分层粒度下的'二层四网'超网络架构;并在架构内,分析防空体系结构内部各功能网络的信息流交互关系。通过扩展粒度计算方法,从纵向研究粗细粒度视角下的防空体系结构分层转化关系,从横向研究防空作战功能网络之间'反射工作流'映射机制,构建出防空体系结构超网络模型。最后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能有效揭示防空体系结构内部运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空体系结构 粒度计算 超网络 信息流 反射工作流
下载PDF
颗粒形状对粒状材料圆柱塌落影响的三维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成功 尹振宇 +1 位作者 吴则祥 金银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7-1203,共7页
粒状土经常发生塌落破坏而诱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现有研究缺乏颗粒形状对粒状土塌落形态的影响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元方法,对粒状材料圆柱试样的塌落破坏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离散元数值模拟考虑了3种典型的颗粒形状:常规的球形... 粒状土经常发生塌落破坏而诱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现有研究缺乏颗粒形状对粒状土塌落形态的影响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元方法,对粒状材料圆柱试样的塌落破坏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离散元数值模拟考虑了3种典型的颗粒形状:常规的球形颗粒、正四面体形颗粒和长条形颗粒,取相同的颗粒级配,并以同样的方法分别生成同样高径比的试样,然后进行塌落破坏。基于结果对比分析了由不同形状的颗粒组成的圆柱试样的最终塌落高度和跑出距离,并将离散元模拟与室内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离散元方法可以很好地重现室内粒状材料圆柱试样的塌落过程;与纯球形颗粒的试样相比,不规则形状颗粒的试样可以降低颗粒的角速度,同时可以保持较大的最终塌落高度和减小最终的跑出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离散单元法 砂土 颗粒形状 微观力学 颗粒接触
下载PDF
化学工程中的计算流体力学 被引量:17
17
作者 葛蔚 赵辉 +1 位作者 王军武 王利民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本文评述了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化工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各种模拟方法研究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一些发展中的前沿领域。与传统应用领域相比,化学工程领域主要面对的是复杂多相流体系统及流动、传递和反应相耦合的过程,基于单... 本文评述了计算流体力学在化学化工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各种模拟方法研究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一些发展中的前沿领域。与传统应用领域相比,化学工程领域主要面对的是复杂多相流体系统及流动、传递和反应相耦合的过程,基于单尺度统计平均的传统连续介质方法已很难满足对产品结构和过程工艺精确设计的要求,而多尺度方法与粒子方法的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通过对复杂系统满足的稳定性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复杂界面和间断性的合理描述实现跨尺度关联的模拟,从而量化介观结构与行为、建立准确的宏观模型。这种结合无论是对湍流、汽液或气固多相流等传统的难题,还是对微流动、生物流、聚合物流动、颗粒流及散料力学等前沿领域,都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将为化学化工领域的研发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多尺度方法 粒子方法 微流动 聚合物流动 颗粒流
原文传递
颗粒物质从稀疏流到密集流转变的普适规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厚美瑛 陈唯 +2 位作者 张彤 陆坤权 陈志强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73-476,共4页
二维颗粒流实验研究发现 ,当初始稀疏颗粒流量固定 ,出口的尺寸减小到一临界值 ,或固定出口的尺寸 ,颗粒流量增大到一临界值时 ,都会发生流量的突然减小 ,从稀疏流转变为密集流 .得到了临界流量与出口尺寸、颗粒尺寸及通道宽度之间的普... 二维颗粒流实验研究发现 ,当初始稀疏颗粒流量固定 ,出口的尺寸减小到一临界值 ,或固定出口的尺寸 ,颗粒流量增大到一临界值时 ,都会发生流量的突然减小 ,从稀疏流转变为密集流 .得到了临界流量与出口尺寸、颗粒尺寸及通道宽度之间的普适标度关系 ,揭示了“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相变 动力学性质 稀疏流 密集流 流变学
原文传递
Mass-front velocity of dry granular flows influenced by the angle of the slope to the runout plane and particle size gradation 被引量:18
19
作者 FAN Xiao-yi TIAN Shu-jun ZHANG You-y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The mass-front velocities of granular flows results from the joint action of particle size grada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surfaces.However,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friction during flow movement,details such as the ... The mass-front velocities of granular flows results from the joint action of particle size gradations and the underlying surfaces.However,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friction during flow movement,details such as the slope-toe impedance effects and momentum-transfer mechanisms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explained by theoretical analyses,numerical simulations,or field investigations.To study the mass-front velocity of dry granular flows influenced by the angle of the slope to the runout plane and particle size gradations we conducted model experiments that recorded the motion of rapid and long-runout rockslides or avalanches.Flume tests were conducted using slope angles of 25°,35°,45°,and 55° and three particle size gradations.The resulting mass-front motions consisted of three stages:acceleration,velocity maintenance,and deceleration.The existing methods of velocity prediction could not explain the slowing effect of the slope toe or the momentum-transfer steady velocity stage.When the slope angle increased from 25° to 55°,the mass-front velocities dropped significantly to between 44.4% and59.6% of the peak velocities and energy lossesincreased from 69.1% to 83.7% of the initial,respectively.The velocity maintenance stages occurred after the slope-toe and mass-front velocity fluctuations.During this stage,travel distances increased as the angles increased,but the average velocity was greatest at 45°.At a slope angle of 45°,as the median particle size increased,energy loss around the slope toe decreased,the efficiency of momentum transfer increased,and the distance of the velocity maintenance stage increased.We presented an improved average velocity formula for granular flow and a geometrical model of the energy along the flow 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ular flow Angle of slope Runout plane Particle size gradation Mass-front velocity Energy-profile
下载PDF
牛眠沟地震滑坡碎屑化全过程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18
20
作者 毕钰璋 付跃升 +1 位作者 何思明 吴永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3期17-25,共9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Ms 8.0级地震触发了牛眠沟特大滑坡事故,并引发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其滑坡碎屑流横向移动距离约3.0 km,滑坡总体积约7.5×106m3。由于地震滑坡碎屑化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此项灾害的研究成果...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省的Ms 8.0级地震触发了牛眠沟特大滑坡事故,并引发了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其滑坡碎屑流横向移动距离约3.0 km,滑坡总体积约7.5×106m3。由于地震滑坡碎屑化过程的复杂性,国内外对此项灾害的研究成果较少。又由于其动力过程的规模巨大,室内试验无法还原灾害的动力全过程。因此本文以牛眠沟地震滑坡引发的碎屑流为研究对象,对其动力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采用了2D离散元模型对牛眠沟滑坡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型的建立是在二维颗粒单元粘结的基础上完成的,此模型还原了牛眠沟地震滑坡碎屑化动力全过程,对各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且揭示了不同的摩擦系数情况下滑坡特性,对其滑移范围和滑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启动及碎屑化阶段的破坏程度受自由面影响较大,地震引发的动能则是影响凌空飞行阶段和堆积结果的主要原因,并推算出实地摩擦系数在0.2~0.3。其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对致灾范围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流 2D离散元 全过程 岩石边坡 颗粒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