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仓库令》与隋唐仓窖的粮食保存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清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1-70,共10页
从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宋代《天圣令》中复原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仓库令》,其中多条令文涉及粮仓建造、仓窖内部防潮保温处理、粮食保存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等问题,令文的规定明确而详细。目前已有多处隋唐时期的仓窖遗址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 从天一阁所藏明抄本宋代《天圣令》中复原的唐开元二十五年《仓库令》,其中多条令文涉及粮仓建造、仓窖内部防潮保温处理、粮食保存以及相应管理制度等问题,令文的规定明确而详细。目前已有多处隋唐时期的仓窖遗址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仓窖结构、窖内铺设状况及部分相关设施得以复原。《仓库令》与考古发掘所获得的仓窖资料相互补充印证,为了解和研究隋唐时期仓窖建造、管理以及粮食保存方法提供了基础。本文将围绕地下仓窖的粮食保存方法这一主题,就仓库令及考古发现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仓窖遗址 仓库令 粮食保存方法
原文传递
隋朝于黎阳修建漕仓原因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乔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5期72-78,共7页
黎阳仓为隋初四大漕仓之一,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京城长安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黎阳仓建成后,其在军需供应、赈济灾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更成为决定隋末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黎阳仓的设置既与当时的农业政策、漕运制度、粮食储存技术... 黎阳仓为隋初四大漕仓之一,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京城长安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黎阳仓建成后,其在军需供应、赈济灾荒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更成为决定隋末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黎阳仓的设置既与当时的农业政策、漕运制度、粮食储存技术、军事战略有关,也与黎阳的地理位置、水运条件、粮食积蓄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阳仓 漕仓 隋朝 选址
下载PDF
江苏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遗址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书敏 霍强 +4 位作者 王克飞 孙研 居法荣 何汉生 李永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64,I0002-I0004,65-71,共18页
2009~2010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镇江市区双井路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现并揭示出宋代漕河、清代关河河道,元末明初拖板桥,清代京口驿,宋、元粮仓仓基,宋代官署建筑基址等遗迹、遗址,出土宋代带"官"、"昌&qu... 2009~2010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对镇江市区双井路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现并揭示出宋代漕河、清代关河河道,元末明初拖板桥,清代京口驿,宋、元粮仓仓基,宋代官署建筑基址等遗迹、遗址,出土宋代带"官"、"昌"字的建筑砖瓦及唐至清代遗物,为研究我国大运河漕运、宋元仓储建筑、镇江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双井路 大运河漕运 宋代漕河 宋元粮仓 拖板桥 京口驿 官署遗址
原文传递
唐长安城太仓位置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徐龙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7,共7页
201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中段北侧抢救发掘了一处粮仓遗址,该遗址位于唐长安城外西北部,遗址北部紧邻唐代梨园遗址,应在唐代禁苑之内(图一)。已发掘4座粮仓,还在周围探出6座粮仓... 201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西安市未央区梨园路中段北侧抢救发掘了一处粮仓遗址,该遗址位于唐长安城外西北部,遗址北部紧邻唐代梨园遗址,应在唐代禁苑之内(图一)。已发掘4座粮仓,还在周围探出6座粮仓。粮仓底部和残存的炭化谷物中出土了手印砖和“开元通宝”钱,谷物和仓底防潮层内出土了布纹瓦。手印砖、布纹瓦与唐代含嘉仓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粮仓的形状、建筑方法也与已经发掘的洛阳隋代回洛仓、含嘉仓和浚县隋唐黎阳仓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杨粮仓遗址 太仓 中渭桥 长安城 唐代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东端大都会粮仓中的谷物: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炭化粟的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珊 弓月 +3 位作者 张国文 王欣 陈涛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乎先民的温饱乃至社会的安定。目前,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的应用及对特定时空范围的影响程度等,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北魏王朝的都城平城在其建立之初及其后... 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关乎先民的温饱乃至社会的安定。目前,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的应用及对特定时空范围的影响程度等,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大都会,北魏王朝的都城平城在其建立之初及其后的近百年,人口数量剧增且稳定在百万左右,稳定、优质的粮食供给日益成为帝国稳定和发展的根基。本文对大同市(古代称平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的炭化植物进行了AMS-^(14)C测年和稳定C、N同位素分析,并结合邻近地区现代植物的稳定C、N同位素特征,以期揭示北魏先民施肥等农田管理手段。结果显示:该遗址整体处于北魏晚期,炭化粟(-8.8±0.3‰,4.8±0.5‰,n=16)及杂草(-8.9‰,4.5‰,n=1)的δ^(13)C、δ^(15)N值分布相对较集中,明显高于现生的粟(-12.8±0.4‰,0.4±2.1‰,n=7)及狗尾草(-13.1±0.6‰,-0.2±1.2‰,n=5)的相应值;现生以施农家肥为主的粟(-12.8±0.2‰,1.9±0.5‰,n=4)和施化肥为主的粟(-12.9±0.7‰,-1.6±1.6‰,n=3)δ^(13)C值接近,但δ^(15)N值存在明显差异,即施农家肥为主的粟δ^(15)N值远高于施化肥为主的粟,同时,现代野生狗尾草的δ^(15)N值介于施农家肥为主的粟和施化肥为主的粟之间,说明施用农家肥会使粟的δ^(15)N值明显提升。研究显示,北魏炭化粟的δ^(15)N值(4.8±0.5‰,n=16)远高于当时野生植被的相应值(1.5‰),说明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可能被施用大量农家肥。北魏炭化粟(-8.8±0.3‰,4.8±0.5‰,n=16)和北魏总体人群(-10.2±2.6‰,9.6±1.1‰,n=215)的δ^(13)C、δ^(15)N值差异(-1.4‰,4.8‰)均在C、N同位素沿营养级上升的分馏值范围内(1.0‰~1.5‰,3.0‰~5.0‰),说明北魏大同地区大部分先民的食物主要是粟黍等C4类食物,这可能得益于粟黍农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施肥技术的普遍应用。显然,丝绸之路东端北魏王朝粮仓中的粮食可能都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东端 大同 北魏太官粮储遗址 炭化粟 C、N稳定同位素分析 施肥
原文传递
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唐代粮仓的钻探与发掘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龙国 刘振东 +4 位作者 张建锋 刘卫东 张翔宇 董慧杰 王新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9,共12页
大白杨粮仓遗址已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唐代仓窖3排10座。粮仓主体为从地面向下挖成的窖穴。出土砖瓦、釉陶器、瓷器、陶器、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根据仓内堆积推测这批粮仓的年代为唐代。这是西安地区首次发现粮仓遗址,对研究唐代... 大白杨粮仓遗址已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唐代仓窖3排10座。粮仓主体为从地面向下挖成的窖穴。出土砖瓦、釉陶器、瓷器、陶器、开元通宝铜钱等遗物。根据仓内堆积推测这批粮仓的年代为唐代。这是西安地区首次发现粮仓遗址,对研究唐代太仓的位置、粮食储存和供应、漕运以及唐长安城的都城布局等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大白杨村 粮仓 唐代遗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